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模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分析

    作者:杨苗;赵平;边中启;任艳丽;龚育平;戚中田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高变区1(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1)抗原表位的交叉反应性,获取高反应性的抗原表位.设计并合成5种HVR1模拟表位基因,构建编码HVR1模拟表位的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表位蛋白.ELISA法检测表位蛋白与35份HCV抗体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包装HCV假病毒(HCV pseudotype particles,HCVpp),评价表位蛋白免疫BALB/c鼠血清在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表达纯化的5种表位蛋白(P1、P2、P5、P6、P8)均可与HCV抗体阳性血清反应,阳性反应率分别为54.3%(P1)、62.9%(P2)、80%(P5)、68.6%(P6)、54.3%(P8).表位蛋白P6、P8免疫BALB/c鼠血清对HCV假病毒感染Huh7.5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选取的HVR1模拟表位在HCV感染免疫与疫苗研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

  • T细胞交叉反应性研究进展

    作者:周超颖;马骊

    T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在感染、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免疫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始T细胞通过其细胞膜表面的T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 TCR)与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表面的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复合物特异结合后,在其他辅助因素作用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进而完成对抗原的清除,以及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克隆选择学说[1]提出,每个淋巴细胞都会对某一个抗原特异,识别其他配体是不可能的. 多年来,人们广泛认同这种观点,即TCR以"一个克隆一种特异性"的形式为所有外源肽提供免疫. 然而,有些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 其中著名的就是Don Ma-son,他提出要摈弃这种观点[2]. 为何会出现这种观念的转换? 这是因为基于一个简单的算术,即有效免疫需要识别的潜在外源肽>1015. 事实上,人体只有1012个T细胞,在人初始T细胞池中,不同特异性的TCR种类<108. 因此,TCR的数量与大量潜在的外源肽-MHC复合物相比,是相形见绌的.事实上,1015个T细胞的重量超过500 kg,因此克隆选择学说提出的通过初始池中1015具有单一特异性的TCR来进行免疫覆盖的观点明显是荒谬的[2]. 一个全面的免疫系统要求每个T细胞都能识别大量的肽,因此T细胞具有广泛的交叉反应性.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第一高变区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应答的关系

    作者:惠威;郭新会;严艳;修冰水;张贺秋;李卓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第一高变区( HVR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与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应答(EVR)的关系.方法 用ELISA丙型肝炎病毒(HCV)HVR1抗体交叉反应性矩阵试剂检测抗HCV高变区抗体差异性,16条高变区抗原与患者血清交叉反应性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同时对2009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基线血清标本进行分析.用荧光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46例患者在治疗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周、48周的血清HCV RNA水平,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2a型16例,1b型30例;治疗12周及结束时分别检测HCV RNA,其中,EVR组33例,非EVR组13例;2a型EVR发生率[93.8% (15/16)]高于1b型[60.0%( 18/30),x2=4.316,P<0.05].HCV 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EVR组平均多靶点HVR1抗原阳性反应数目为(12±4)个,明显高于非EVR组[(7±5)个,t=2.797,P<0.01].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HVR1抗原编号分别为001、003、009、013、016的5条抗原在EVR组患者基线血清的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非EVR组(P均<0.05).结论 HVR1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可能是一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 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鲍启德;崔东来;杨兰兰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肝病,女性多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抗平滑肌抗体和(或)抗核抗体阳性为1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阳性为2型.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遗传易感性可能与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HLADRB1*0301、*0401、*0404和*0405等有关.触发肝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以交叉反应性分子模拟机制为主:外来抗原如病毒等与肝自身抗原结构相似而发生交叉反应,免疫调节受损.近来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继发于肝移植后,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

    作者:田鑫;乔海灵

    目的 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方法 结合笔者近年来研究,综合国内外有关D.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文献,评价该类药物间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结果 与结论 青霉素类之间、头孢菌素类之间和两类抗生素之间均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识别部位如侧链在交叉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当药物共有结构如母核成为识别住点时,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当药物侧链成为识别位点时,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的药物间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而当药物特有结构成为抗体识别位点时,可能仅对该药发生过敏反应,即特异性过敏反应.

  • I-Ag7和I-Ad四聚体的交叉反应性

    作者:彭永;Liu Chih-pin

    目的研究糖尿病易感性NOD小鼠(I-Ag7)和非糖尿病性Balb/c(I-Ad)中谷氨酸去羰基酶 (GAD)-I-Ag7 and I-Ad 四聚体的交叉反应性.方法合成两种GAD多肽-I-Ag7 and I-Ad 四聚体,并比较这两种四聚体阳性细胞(tet +)的表现型及功能.结果交叉反应性不仅表现在四聚体阳性细胞率上,而且在四聚体染色强度上.NOD 和 Balb/c来源的tet+ T细胞均能被 GAD抗原肽-I-Ag7 和I-Ad 四聚体交叉染色,并在合成的和重组的GAD抗原肽刺激下均对辐射后的NOD和Balb/c脾细胞有交叉反应. 讨论虽然I-Ag7 and I-Ad 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近似,关键的区别在于β57上的氨基酸种类,这与I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中变应原的交叉性及与哮喘的关系

    作者: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曹玲仙

    目的: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WBE)和粪浸液(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30例,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ELISA进行比较.采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①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②SDS-PAGE显示,WBE至少有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而FE有15条蛋白带,至少有8条(97.4kD、79.5kD、72kD、66kD、43kD、41kD、36 kD、24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免疫印迹试验显示,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88.9%(8/9)出现阳性条带,其中72kD、36kD较常见;③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与哮喘的发病有关;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72kD、36 kD.

  • 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CJP-6的重组表达和免疫反应性鉴定

    作者:蒋建国;刘瑞玲;付永锋;程训佳

    目的 获得日本柳杉花粉主要变应原CJP-6的编码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并对重组CJP-6(rCJP-6)进行免疫活性鉴定.方法 从日本柳杉花粉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CJP-6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入pET-19b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 Star (DE3) pLysS,经IPTG诱导表达,以Ni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变应原进行纯化,采用Dot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重组变应原rCJP-6与对日本柳杉花粉、尘螨和蒿草花粉过敏患者的血清中的IgE反应活性.结果 重组变应原与日本柳杉花粉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rCJP-6与尘螨、蒿草花粉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也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而且反应性与日本柳杉花粉过敏的患者血清相似.结论 制备并获得了具有IgE结合活性的重组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CJP-6,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是中国过敏反应性疾病患者潜在的变应原,为国内过敏反应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免疫治疗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中γδT细胞的作用

    作者:余传霖

    心肌炎是一种由不同免疫病理发病机制引起组织损伤的复杂疾病.在某些但不是全部病例中,自身免疫性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病毒和肌球蛋白表位间的交叉反应性可以决定心肌炎中的体液和细胞自身免疫性.因此,宿主以及病毒的遗传学决定疾病的致病性.以γδ+T细胞为代表的天然免疫在决定疾病的易患性上至关重要.天然效应分子能很快地定位于感染的心肌,并可通过释放γ干扰素(Vγ4+细胞;BALB/c小鼠)或白细胞介素4(Vγ1+细胞;C57B1/6小鼠)分别以Th1或Th2应答方式调节正在发生的获得性免疫应答.BALB/c小鼠中的Vγ4+细胞能识别类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抗原CD1d.Vγ1+细胞的配体不明.只有在感染的肌细胞中方可见CD1d的上调,这时感染(双链RNA)和肿瘤坏死因子α都是需要的.

  • 健康成人接种Ia和Ib型B族链球菌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诱导的交叉反应性抗体

    作者:

  • 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交叉抗原成分比较

    作者:王金德;许以平;曹玲仙;姚苏杭

    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交叉抗原成分进行分析,为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行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的克隆、测序和重组表达做前期工作.制备纯种黑胸大蠊及美洲大蠊的体部浸出液,采用SDS-PAGE(12%分离胶)分离蛋白成分,用Coomassi亮蓝染色,比较两种来源蛋白成分的差异.然后将蛋白电转至PVDF膜,以免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WBE)抗体作为第一抗体,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以判断两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成分.两种蟑螂体部浸出液蛋白成分的SDS-PAGE带型略有差异,主要是条带密度不一致,而从其疏密分布(分布型式)上看,两者间存在相当多的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组分.经SDS-PAGE分离的条带多达近30条,分子量相同的组分多达20余条.免疫印迹表明,针对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WBE)抗体(IgG)有交叉反应的抗原成分多达10几条.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的蛋白成分或变应原组分间存在交叉反应成分.提示,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一步对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进行克隆、测序或重组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 吉林省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的初步研究

    作者:于东冬;王峰;牛俊奇;王春生;马敬民

    莱姆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即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经蜱叮咬动物或人而传播.莱姆病螺旋体有6种主要外膜蛋白,其中外膜蛋白A(OSPA)存在于90%的莱姆病螺旋体,人感染莱姆病螺旋体2~4周后,体内即可出现抗OSPA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长达数年,并且OSPA与其他微生物的交叉反应性低,这提示其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OSP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具有高度保护作用的抗体应答,可以用来制备疫苗[1-4].莱姆病螺旋体初被认为是一个同质的菌种,然而大量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揭示了伯氏疏螺旋体菌株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吉林省长白山区获得的7株莱姆病螺旋体中扩增出外膜蛋白A的基因,并进行克隆与核酸序列分析.

  • 黑胸大蠊体部和粪中变应原的交叉性与哮喘的关系

    作者:许以平;张君;姚苏杭;朱丽君;王菁兰;曹玲仙

    目的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WBE)和粪浸液(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30例,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和sIgE检测(ELISA法).采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 1.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 2.SDS-PAGE显示,WBE至少有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而FE有15条蛋白带,其中至少有8条(97.4、79.5、72、66、43、41、36、24 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免疫印迹试验显示,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88.9%(8/9)出现阳性条带,其中72、36 kd较常见; 3.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与哮喘的发病有关,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72、36 kd.

  • 登革病毒HLA-A*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诱导免疫反应的研究

    作者:段志良;李德周;徐娟娟;贾庆军;刘慧芳;陈柏坤;金生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DENV)HLA-A*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诱导DENV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性T细胞的效应。方法:基于已鉴定DENV-1中HLA-A*0201限制性CD8+T细胞表位(NS4b40-48TLYAVATTI)序列,合成在其他血清型中相似的候选表位,采用MHC-肽复合物稳定性实验检测候选表位与HLA-A*0201结合力。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实验研究已鉴定表位及候选表位免疫HLA-A*0201转基因小鼠产生的CD8+T细胞识别相同及相似表位能力;采用ELISPOT实验研究不同DENV血清型感染HLA-A*0201转基因小鼠是否产生能识别已鉴定表位及候选表位的T细胞反应。结果:DENV-3中NS4b39-47TLYAVATTV与HLA-A*0201具高结合力,但DENV-2中NS4b39-47TLYAVATTF与HLA-A*0201结合力弱。DENV-1-NS4b40-48和DENV-3-NS4b39-47免疫的转基因小鼠脾、淋巴结和外周血中存在可识别DENV-1-NS4b40-48、DENV-2-NS4b39-47和DENV-3-NS4b39-47的交叉反应性CD8+T细胞。在DENV-1,-2,-3感染的转基因小鼠体内也存在类似的T细胞反应。结论:DENV-3中NS4b39-47TLYAVATTV为新的CD8+T细胞表位,该表位及已报道表位NS4b40-48TLYAVATTI均可诱导DENV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性CD8+T细胞反应,二者有助于我们研究DENV血清型间交叉反应性CD8+T细胞的功能以及用于评估DENV候选疫苗的T细胞免疫效应。

  • 小儿病毒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徐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出血性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儿科以急性多见.一般认为部分急性ITP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儿童急性ITP多与前驱性病毒感染有关.血小板表面糖蛋白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感染时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可与血小板膜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非特异性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这与HIV感染时抗HIV抗体与血小板膜蛋白GPma具有交叉反应性引起ITP的发病机制相同;或者抗病毒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附着于血小板表面,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 ELISA检测TORCH感染的交叉反应性探讨

    作者:楼涤;林爱芬;陆绍红;陈睿;张乐;陈彩华;傅翠娥

    目的探讨TORCH四联抗原的交叉反应性.方法采用间接ELISA检测人群血清中TORCH的IgM及IgG抗体;制备四项抗血清进行交叉血清学试验.结果 144份人血清的TORCH IgM阳性率分别为:TOX 6.9%、RV 6.9%、CMV 6.9%、HSV 2.8%,其中4项阳性4例,3项阳性4例,2项阳性3例;343份人血清的TORCH IgG阳性率分别为:6.1%、8.2%、10.2% 和8.7%,其中4项阳性3例,3项阳性14例,2项阳性17例,单独阳性26例;7份抗血清与相应抗原反应的强度高低不等,但同一份抗血清在四种抗原板上的终点滴度基本相似.结论 TORCH四联ELISA检测存在较严重的交叉反应性,由此提示四联抗原间可能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

  • 3株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kA蛋白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差异性研究

    作者:姚娜;陈创夫;于强;张丽娟

    目的 研究分析3株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kA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PCR扩增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Webster株,斯洛文尼亚1 567株,美国96HE58株ankA 基因部分序列,构建pET-30a-AnkA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以IPTG诱导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经飞行质谱鉴定氨基酸序列,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3株菌AnkA重组蛋白与免疫小鼠血清抗体相互间的免疫反应以及交叉反应性.同时检测3株菌AnkA重组蛋白与我国无形体病人血清抗体反应性.结果 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小鼠免疫获得高效价抗AnkA IgG抗体,3株菌重组蛋白免疫抗体间存在免疫交叉.3株菌重组蛋白与我国无形体病人血清抗体存在免疫反应.结论 成功原核表达并纯化了3株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kA蛋白,重组蛋白与我国无形体病人阳性血清存在免疫反应.3株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kA重组蛋白与免疫小鼠多克隆抗体间存在交叉反应.

  • 黄病毒嵌合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魏惠永;郭辉玉

    黄病毒(Flaviviridae)是一类具有抗原交叉反应性的病毒总称,其基因组为约11kb长的单正链RNA分子,只含有一个ORF,编码有C-prM/M-E结构蛋白和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非结构蛋白.大多数黄病毒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易感脊椎动物而传播,主要引起人类疾病的有黄热病病毒(YFV)、乙型脑炎病毒(JEV)、登革病毒(DV)和蜱传脑炎病毒(TBEV)等,虽然YFV、JEV的减毒活疫苗已推广应用,但TBEV灭活疫苗效果尚不可靠,而安全有效的D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因此积极研制包括4个型DV在内的黄病毒减毒活疫苗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自1991年Bray等学者[8]首先构建DV嵌合疫苗以来,黄病毒嵌合疫苗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人类预防和控制黄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本文概括了其发展状况.

  • 应用二硫苏糖醇预处理血清ELISA法检测抗HBc抗体

    作者:程薇莉;于丽华;丁茗敏;张冬梅;曹鹏

    抗HBc是HBV感染后血清中常出现的HBV的标志性抗体,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存在.几乎所有个体在接触HBV后,都能产生抗HBc,故它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指标.由于血清中存在交叉反应性或干扰物质,导致假阳性的存在,影响检测结果的判断.笔者采用二硫苏糖醇(DTT)预处理血清和ELISA法检测多种模式的抗HBc阳性者标本,以了解抗HBc假阳性在血清标本中的变化.

  • 重组人bFGF的原核表达及其高效价抗血清的制备

    作者:徐丽慧;洪岸;何贤辉;汪炬

    目的以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为免疫原,制备高效价抗hbFGF抗血清.方法通过PCR方法改造5'编码区的12个密码子,构建hbFGF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以纯化的hbFGF免疫新西兰兔,制备高效价抗血清,用于重组hbFGF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经过改造的hbFGF基因在E.coli中获得较高水平表达.从可溶性部分纯化得到纯度95%以上的重组hbFGF,以该重组蛋白免疫兔子,在二次加强后以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效价可达1:512 000.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该抗血清与E.coli中表达的重组hbFGF和标准hbFGF均有特异性反应,但与某些细菌蛋白存在弱交叉反应,经E.coli菌体蛋白吸附的抗血清,与菌体蛋白的弱交叉反应消失.结论以纯化的重组hbFGF为免疫原制备了高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经菌体蛋白吸附可消除存在的交叉反应性.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