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5-2016年宁波市3种来源的非伤寒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

    作者:詹晔斐;许兆军;宋启发

    目的 采用氨苄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水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水平和可能耐药分子机制等指标,评价非伤寒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为相关疾病控制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纸片法检测2005-2016年宁波市在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克拉维酸的耐药水平,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菌株中是否携带有blaTEM、blaCTX-M和blaOXA3种编码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以及1类(IntI1)和2类整合子基因(IntI2).结果 从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共分离893株非伤寒沙门菌,其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7.8%(338/893),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比分别为7.7%(69/893)和7.3%(65/893).检测菌株中耐氨苄青霉素高的3种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100.0%,11/11)、德尔卑沙门菌(69.7%,23/33)和鼠伤寒沙门菌(57.4%,148/258).其他检出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有阿贡那沙门菌(4株)、肯塔基沙门菌(2株)和明斯特沙门菌(2株).blaTEM基因主要存在于只对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的菌株中,blaCTX-M和blaOXA基因主要存在于对头孢曲松有耐药性的菌株中.检出的IntI1基因均为完整的整合子结构,包含1类整合子3'端Sul1和qacE△1基因,未检出IntI2基因.结论 分离自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的非伤寒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水平,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血清型中存在高水平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非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复杂的的分子机制,增加了耐药扩散的风险,应加强对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水平的监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金晓艳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肌内注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6例(3.8%),口服给药发生不良反应8例(5.1%),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144例(9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易累及皮肤系统.头孢菌素类89例(56.3%).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以皮肤系统为主,进行皮试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诱导表达与抑制的研究

    作者:谈潘莉;汪浙炯;孙爱华;严杰;赵金方

    目的 了解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携带模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CLO)抑制其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和E-test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和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携带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分别检测1/4 MIC头孢噻肟或青霉素及CLO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结果 浙江地区61.7%(285/462)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285株耐药菌株中,TEM和CTX-M基因检出率(83.2%和75.1%)显著高于KPC、SHV和OXA基因(1.4%~10.2%)(P<0.01),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68.8%)显著高于单基因(31.2%)(P<0.01),其中61.4%菌株携带TEM+ CTX-M基因(P<0.01).除KPC基因外,1/4 MIC头孢噻肟和青霉素能诱导89株β-内酰胺酶单基因菌株TEM、CTX-M、SHV和OXA mRNA水平迅速升高(P<0.01),但可被50~ 500 μg/ml CLO所抑制(P<0.01).100 μg/ml CLO预处理后,82.8% ~ 85.6%耐药菌株对上述抗生素敏感(P<0.01),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从95.1%下降至16.1% (P<0.01).结论 TEM和CTX-M是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以TEM-1+CTX-M为优势携带模式.低浓度头孢噻肟和青霉素可经细菌二元信号系统上调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但可被组氨酸激酶抑制剂CLO所抑制.

  • 美罗培南等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酶株的抗菌作用

    作者:杨新云;吴玉新;洪诤;王浴生;张淑华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等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酶株的抗菌作用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结果 AMOX/SBT 2:1联合对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作用优于各单药;对产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强于产SHV型酶菌株;且强于AMP/SBT 2:1,与PIP/TAZ 8:1相近.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ESBLs菌株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不敏感,AMOX/SBT等合剂则对产ESBLs菌株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对产染色体介导的D31、K1等菌株MIC值降低不明显.MRP、IMP对酶高度稳定.结论将碳烯青霉素美罗培南或AMOX/SBT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用于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 肺炎链球菌phpP基因重组表达及其产物PP2C型磷酸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孙颜红;张少妮;楼永良;严杰;孙爱华

    目的:构建肺炎链球菌StkP/PhpP信号偶联中磷酸酶编码基因phpP原核表达系统,了解表达产物rPhpP磷酸酶活性及类型。方法采用PCR扩增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phpP基因并测序。采用常规基因工程技术构建php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及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查rPhpP表达情况及其可溶性,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PhpP。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亚致死量青霉素和头孢噻肟药物作用后phpP基因转录水平变化。采用专业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phpP基因序列中磷酸酶功能结构域及其类型。采用丝/苏氨酸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rPhpP水解PP2C型磷酸酶活性并测定其酶动力学参数。结果克隆的phpP基因序列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相同。所构建的phpP基因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可溶性rPhpP。亚致死量青霉素和头孢噻肟药物作用后phpP-mRNA水平升高。 phpP基因序列中含有PP2Cc磷酸酶结构功能域。提纯的rPhpP能水解PP2C型磷酸酶底物磷酸肽[RRA(pT)VA]且活性随rPhpP浓度增加而升高,其Km 和Kcat值分别为277.35μmol/L和0.71 S-1。结论肺炎链球菌phpP基因表达产物为PP2C型磷酸酶,亚致死量青霉素和头孢噻肟可诱导phpP基因表达上调。

  • β-内酰胺抗生素诱导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表达及其抑制机制

    作者:王银环;葛玉梅;孙爱华;严杰;程东庆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及其携带模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以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细菌蛋白磷酸化和ESBLs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PCR和测序法确定大肠埃希菌主要ESBLs基因(KPC、TEM、SHV、CTX-M)及其携带模式.采用E-test和微量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低抑菌浓度(MIC)和低杀菌浓度(MBC).采用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法、细菌蛋白磷酸化检测试剂盒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1/4 MIC青霉素和头孢噻肟诱导或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自行设计的溴化或碘化甲基咪唑)抑制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蛋白磷酸化和ESBLs基因mRNA水平升高的作用.结果 183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中,TEM和CTX-M基因检出率(83.1%和77.1%)高于其他基因且以两者同时携带模式为主(65.0%)(P<0.05).1/4 MIC青霉素和头孢噻肟钠能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蛋白磷酸化及TEM、SHV、CTX-M基因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200 μmol氯氰碘柳胺、2或10μmol溴化甲基咪唑、20或50 μmol碘化甲基咪唑无抑制或杀灭大肠埃希菌的作用,但能抑制上述抗生素诱导的细菌蛋白磷酸化和ESBLs基因mRNA水平升高(P<0.05),也能提高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对青霉素和头孢噻肟的敏感性(P<0.05).结论 TEM和CTX-M是本地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ESBLs基因,TEM+CTX-M是ESBLs基因优势携带模式.亚致死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经TCSS上调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表达水平,但可被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所抑制.

  • 肺炎链球菌 ciaH 基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少妮;孙颜红;楼永良;严杰;孙爱华

    目的:构建肺炎链球菌ciaH基因敲除(ΔciaH)突变株,了解肺炎链球菌二元信号系统CiaH/CiaR中ciaH基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 扩增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ciaH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构建用于敲除ciaH基因的自杀质粒pEVP3ciaH ,CaCl2法将其转化入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通过同源重组、插入失活及氯霉素筛选获得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ciaH基因敲除突变株ΔciaH。采用PCR、测序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对ΔciaH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并比较青霉素G( PCN)或头孢噻肟( CTX)对ΔciaH突变株和野生株低抑菌浓度( MIC)及其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qRT-PCR)检测1/4 MIC PCN或CTX作用前后ciaH-mRNA水平变化。结果 PCR和测序结果显示,所构建的ΔciaH突变株染色体DNA中ciaH基因被插入失活;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ΔciaH突变株不表达CiaH蛋白。 PCN和CTX对ΔciaH突变株MIC分别为32μg/ml 和64μg/ml,明显高于野生株的0.06μg/ml 和1μg/ml ( P<0.01)。1/4 MIC PCN或CTX作用后,肺炎链球菌ciaH-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肺炎链球菌CiaH/CiaR二元信号系统中CiaH与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有关。

  • 肺炎链球菌感受态缺陷影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作者:张雪梅;尹一兵;陈茶;陈保德;孟江萍;康格非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在对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是否受感受态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转化得到感受态缺陷菌株,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相关基因ciaH和cpoA在细菌感受态形成时的表达,用肉汤法检测各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细菌感受态时基因ciaH和cpoA的mRNA表达量增高(P<0.05),野生菌感受态缺陷后的MIC值发生改变.结论肺炎链球菌的感受态形成可诱导ciaH和CpoA的表达增加,其感受态缺陷影响到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但不同菌株的影响不同.

  • 肺炎链球菌StkP激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能力及耐药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燕颖;张新蔚;楼永良;严杰;孙爱华

    目的 确定肺炎链球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P与耐药相关性及其胞外区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的能力.方法 采用插入失活法构建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stkP基因敲除(ΔstkP)突变株.采用E-test检测青霉素(PCN)和头孢噻肟(CTX)对Δstkp突变株及其野生株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确定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编码基因(stkP)胞外区(EC-StkP)、构建EC-StkP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分析EC-StkP结构与功能关系.采用PCR扩增stkP基因胞外区片段(EC-stkP),T-A克隆后测序.构建EC-stkP原核表达系统,SDS-PAGE联合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查目的重组蛋白(EC-rStkP)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EC-rStkP.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VT-ITC)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法(Biacore)检测EC-rStkP与PCN和CTX结合能力.结果 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对PCN和CTX敏感(MIC=0.06和0.12 μg/ml),但ΔstkP突变株对PCN和CTX高度耐药(MIC=16和32 μg/ml).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StkP C端295 aa片段为胞外区,该胞外区有4个青霉素结合蛋白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相关(PASTA)功能结构域.克隆的stkP胞外区序列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6%和100%.构建的EC-stkP原核表达系统可表达可溶性EC-rStkP.PCN和CTX均能与EC-rStkP结合,但后者结合EC-rStkP能力强于前者.结论 肺炎链球菌stkP基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密切相关,其表达产物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P具有识别并结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能力.

  •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结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邱秀兰;张华平;黄凤凤;曾秀玉;翁月萍;林丽玲;陈夏容

    目的:研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采用不消毒直接进行皮试方法的优越性及安全可行性。方法采用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成年住院患者251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直接注射组8371例无预处理直接进行皮试,乙醇组8356例采取75%乙醇消毒后皮试,0.9%氯化钠溶液组8426例采用0.9%氯化钠溶液擦拭后皮试。比较3组预处理方法对皮试的结果以及皮试相关性感染情况。结果皮肤试验阳性乙醇组、0.9%氯化钠溶液组、直接注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试验假阳性乙醇组、0.9%氯化钠溶液组、直接注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试后72 h观察,3组均未发生注射处皮肤感染及潜在全身感染。结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采用不消毒直接进行皮试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感染性休克患者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剂量分析

    作者:郑俊波;戴青青;温良鹤;娄邵菲;叶明;姜雪松;于凯江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规用药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时是否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方法 本研究纳入接受CRRT的应用亚胺培南(imipenem,IPM)、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TZP)或头孢吡肟(cefepime,FEP)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抗生素应用前、应用后0.5、1、2、4、6和12h的血药浓度.所采集得到的相关血液样本系列分为早期样本组(≤48h,在第1次使用抗生素后起)和后期样本组(>48h)2组. 结果 共24例患者入选,其中应用IPM 9例,TZP8例和FEP 7例.收集到45组血液样本系列,其中IPM15组,TZP 16组和FEP 14组.47%接受IPM、75%接受TZP和0%接受FEP的患者血药浓度达到了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四倍. 结论 对于接受CRRT的感染性休克患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不能完全达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对于此类患者应考虑增加剂量或延迟给药时间以达到佳的药物治疗浓度.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消毒剂基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检测

    作者:黄支密;陆亚华;陈榆;单浩;邹玉秀;熊春林;杨伟平;沈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中耐消毒剂基因(qacA)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mecA、TEM)存在状况.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株MRSA中qacA、mecA和TEM基因. 结果20株MRSA中,qacA、mecA和TEM基因PCR扩增均阳性. 结论临床分离的MRSA中qacA、mecA和TEM基因携带率均很高;在MRSA中发现qacA基因为我国首次报道.

  •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作者:陈东科;张瑞琴;张秀珍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71株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作用稍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两者比较哌拉西林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酶G杆菌的MIC90值,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低8~16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常见产酶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控制研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作者:陈颖;伍善广;廖惠惠;周丽梅

    目的 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对制订标准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实验论证;分析药品自身不能作为标准品的原因,以及在使用其他标准品替代时校正因子的确定等问题进行论述.结果 用检测波长下的E1%1cm值比值作为校正因子,更直观、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结论 本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控制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探索其解决方法,为抗生素新产品的检测提供参考.

  •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作者:王强;刁晓东;李新芳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分为染色体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其作用机制是使β-内酰胺环破裂,从而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此已研究出了各种对策.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作者:赵春景;姜成丽;曹亚丽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秀敏

    介绍了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克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还有利于新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进展

    作者:梁蓓蓓;王睿

    综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PK/PD综合参数确立的实验证据,掌握PK/PD参数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国外研究动态

    作者:李宗科

    碳青霉烯类是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其结构又不同于传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的抗菌谱广,对G+菌和G-菌、需氧菌、厌氧菌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且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这类抗生素可以分为3个类型:①对肾肽酶-I不稳定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②对肾肽酶-I稳定,但不能单独使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③对肾肽酶-I稳定并可单独使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的进展

    作者:张致平

    综述了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全文包括7个主要部分,分别叙述了头孢菌素、碳青霉烯、青霉烯、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增强剂,具有双重作用的β-内酰胺,以及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的β-内酰胺研究的主要进展.

185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