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甲氧基苄基)-胺基-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与哌拉西林所组成的复合物对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增效作用

    作者:邓京振

    目标 β-环糊精衍生物6位上取代基的“大小”及其疏水性能影响其与药物分子形成复合(包合)物的能力.依据这种特性,6-(4-甲氧基苄基)-胺基-β-环糊精作为主体化合物可以能够与抗生素分子形成一定形状和构象的特殊复合物,并因此可以使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抗菌活性起到增效作用.方法 以β-环糊精为初始原料,合成了具有水溶性的β-环糊精衍生物6-(4-甲氧基苄基)-胺基-β-环糊精盐酸盐(1).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方法,对化合物1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哌拉西林在0.9%生理盐水中所形成的复合物的形状和构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化合物1对哌拉西林体外抗耐药菌株粪肠球菌(E.faecium)、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增效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 哌拉西林与化合物1形成复合物前后对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体外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8及16~32 μg/mL,1.8~8.0μ/mL.结论 化合物1对哌拉西林体外抗耐药菌株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恢复和增效作用.

  • ImiS的表达、纯化及催化3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冯吉利;杨霞;闫小艳;高会洲;冯雷;程序;贾超;吴迪;杨科武

    目的:研究金属β-内酰胺酶(MBL)ImiS催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的动力学特征,为研发MBLs的通用型抑制剂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ImiS,以SP-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柱纯化,通过MALDI-TOF MS测定其分子量,用UV-VIS测定ImiS催化法罗培南等3类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的酶动力学参数,并考察不同pH、温度及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征获得ImiS的分子量为25209Da,ImiS对法罗培南、青霉素G、氨苄西林及羧苄青霉素水解的催化常数K(cat)分别为(2.15±0.03),(0.85±0.03),(0.71±0.02)和(0.58±0.02)s(-1),对头孢三嗪和头孢噻肟无活性.底物为法罗培南时,ImiS适活性的pH为7.5±0.1,在酸性环境中酶活性降低较为明显,适活性的温度为(44.8+0.8)℃.结论:治疗携带ImiS的病菌引起的感染,使用法罗培南不妥,而头孢三嗪或头孢噻肟为合理.实验结果为ImiS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 高分子聚合物研究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聚合物修订情况及操作要点

    作者:袁雯玮

    本文介绍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临床反应有关高分子杂质的研究进展及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聚合物检查的修订情况及操作要点.

  • 草果油抗MRSA体外活性研究

    作者:徐航;龙娜娜;林琳;李建龙;代敏;孙丰慧;唐婉林;陈玉平;张芬

    目的 探讨草果油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体外活性和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活性,为后续综合开发抗MRSA感染中药新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草果油的低抑菌浓度(MIC)和低杀菌浓度(MBC),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草果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的联合抑菌指数(FIC).结果 草果油具有明显体外抗MRSA活性,MIC和MBC分别为0.36 ~2.90 mg/mL、1.45 ~11.61 mg/mL;且草果油能明显增强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抗MRSA的体外活性,除1株(3.70%)在与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时表现为无关作用外,其余均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协同率分别为81.48%、81.48%和77.78%,5株(18.52%)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 草果油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及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活性能力,具有开发与运用防治MRSA感染中药新药的前景.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作者:刘钰;蒋燕;林庆

    目的 了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的增效情况.方法 检索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依据病原菌的耐药机制进行分类,比较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中对不同病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以小抑菌浓度(MIC90)的降低倍数为考察指标.结果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不同耐药机制的病原菌增效作用差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效作用差;对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机制复杂的病原菌影响不显著;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杆菌的影响较大.结论 临床应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时,应根据不同病原菌耐药机制,药敏试验结果所提示的产酶和耐药情况,以及不同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确定复方制剂的品种和使用剂量.

  • 中西医外科QC小组研究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配制的新方法

    作者:曹毅群;孙玫;鲁淑英;薛承锐;朱倩;刘培芷;陈阳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配制方法.方法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运用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找出β-内酰胺抗生素皮试液配制的科学依据,提出预期达到的效果和明确具体的计划、实施.结果新皮试液配制方法所得皮试液浓度具有科学依据,即与第15版<新编药物学>提出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参考浓度0.3mg/ml相吻合.结论PDCA循环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使临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由原来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并提高护理质量.

  •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探究综述

    作者:粟怡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的现象显得越发常见,抗生素的药效越来越有限.据国内外很多资料反映,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很多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菌株,而且其耐药广泛.在此就Ab的耐药性作一综述.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

    作者:朱鹏飞;卢美容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主要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达到了3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保持敏感性。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了解我院痰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可指导临床医生及时合理用药。

  • 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于肺部细菌性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毛伶俐

    目的探析肺部细菌性感染运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58例肺部细菌性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0.05);同时,两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肺部细菌性感染患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黄士兰

    本文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两方面来全面阐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 儿童沙门菌肠炎临床用药疗效比较分析

    作者:黄绮筠;陈桂铃;汤耀光;曾丽萍

    目的 总结近两年内我科沙门菌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比较141例沙门菌肠炎用药疗效,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141例沙门菌肠炎根据大便培养药敏结果分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组和耐药组,比较两组间平均住院日统计学差异,并根据选择不同抗菌药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本文中沙门菌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23.40%;耐药菌组较敏感菌组平均住院日稍长(P<0.05);敏感菌组内头孢呋辛疗效差,与头孢曲松、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和头孢他啶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三代抗菌药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耐药菌组中口服复方新诺明片和庆大霉素片总有效率高,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在头孢组中总有效率高.结论 细菌性肠炎应尽早行大便培养明确致病菌,并获得药物敏感信息指导临床用药;沙门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菌,首选三代头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可选用带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或根据药物敏感结果选用口服复方新诺明片和庆大霉素片.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说课设计

    作者:徐明丽;田卫东;李志成;赵小芳;张正晶;刘爱萍;刘兴国

    说课是将备课思想外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通过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从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和授课过程等方面阐述对说课过程的见解,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 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淑敏(综述);杜艳(审校)

    肠杆菌科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中常见的一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医院和社区感染。临床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来抗感染,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相应的灭活酶及水解酶或菌株细胞结构改变,从而破坏β-内酰胺环使其对抗生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甚至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拟就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口服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作者:刘鹏;戴翚;马仕洪;杨美琴;胡昌勤

    目的:建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并在培养基中加入β-内酰胺酶的方法,去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结果:本方法满足中国药典2005年版验证试验的基本要求.5株验证菌株中枯草芽孢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可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质控菌株.结论:该方法可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常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 毛细管区带电泳-间接紫外检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微量2-乙基己酸

    作者:刘浩;潘颖;陈代杰

    目的:用毛细管区带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技术在线富积并榆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微量2-乙基己酸.方法:采用非涂层弹性石英毛细管;背景电解质为含0.01 mol·L~(-1)山梨酸和0.02 mol·L~(-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的水溶液(pH 8.1);操作电压:30 kV;检测波长:225 nm(间接检测).结果:在强电渗流的驱动下,2-乙基己酸根向阴极迁移.以探针离子兼作前导离子,供试品溶液中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终结离子,在毛细管前端构建瞬间等速电泳体系以产生样品自身堆积效应并富积2-乙基己酸根,避免了在大体积进样时2-乙基已酸根区带的显著展宽或变形.本文方法的定量限约为2 μg·mL~(-1),相当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量的0.01%.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对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微量2-乙基己酸的高灵敏度检测.

  • HPLC法测定比阿培南二聚物方法研究及其降解途径考察

    作者:刘俊华;张莉;程玉宝;赫涡涛

    目的:建立了测定比阿培南二聚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考察二聚物的降解途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0.05%三氟乙酸溶液-乙腈(92:8),检测波长为318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比阿培南溶液浓度在0.000 2~0.076 8 mg·mL-1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1.000).比阿培南二聚物A和二聚物B测定结果的重复性良好,RSD(n =6)分别为2.5%和0.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以用于比阿培南中二聚物的检测.

  • 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头孢呋辛酯及制剂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

    作者:侯玉荣;袁耀佐;张玫;钱文;杭太俊

    目的:采用聚苯乙烯高效凝胶色谱法检查头孢呋辛酯中的高分子杂质.方法:色谱柱为MKF - GPC - 100聚苯乙烯凝胶色谱柱(7.8 mm× 100 mm,8μm),流动相为水-甲醇(10∶90),流速为0.5 mL·min-1,检测波长为278 nm;通过HPLC -ESI - MS2法鉴定高分子杂质峰,并对其结构进行推定.结果:头孢呋辛酯在0.5~ 15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小检出浓度为0.2 μg:mL-1;高分子杂质与头孢呋辛酯峰能有效分离,并先于主峰流出,方法专属性良好;高分子杂质在溶液中不稳定,样品需要临用现配.结论: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酯溶性头孢呋辛酯及其制剂中高分子杂质的测定.

  • 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作者:谯廷泉;刘治静

    传统理论将抗菌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类、多粘菌素类.第三类为快速抑菌类.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第四类为慢性抑菌药,如磺胺药.第一类与第二类联合使用会产生增强作用,第二类与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第三类与第四类合用出现无关作用.而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时由于快速抑菌剂阻断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有减弱繁殖期杀菌剂可能,故认为两类应用是不合理.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却与传统观点不一致.

  • 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观察

    作者:杨波;王丽娟;杨瑞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共选取肺炎患儿102例.按照患儿入院尾号奇偶数,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对比为:96.08%、80.3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实行对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小儿肺炎治疗中,采用阿奇霉素治疗,临床疗效较佳,且治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推广价值.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燕飞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发应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不良发应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损害和过敏等全身性反应,约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71.7%.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不合理用药是提高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的不良发应为皮肤系统和全身性反应,临床医师在开具药品时应给予充分说明,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185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