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进展

    作者:曹波;张俊祥;倪萍;陈自谦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创性MS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但CCTA的高辐射剂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采用了多种降低辐射剂量方法.本文将就CCTA技术的发展、CCTA减少辐射剂量的方法、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进行综述.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邱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的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的资料,对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SA中左主干(LM)88例,左前降支(LAD)101例,回旋支 (LCX)35例,右冠状动脉(RCA)55例,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误诊21例,钙化斑块269个,CT值143-875 HU,平均356.8 HU(图1、2),轻度狭窄124个,重度狭窄85个,重度狭窄60个,非钙化斑块10个,CT值32-104 HU,平均12.7 HU,轻度狭窄1个,重度狭窄3个,重度狭窄6个,钙化斑块特别是钙化范围广者一般引起管腔轻度狭窄,非钙化斑块引起管腔明显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大的价值,可替代DSA用于易碎软斑块的早期检查,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意义

    作者:向秀华;徐文波;毛星星;张兴峰;叶丹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收治的CHD患者115例(排除引起hs-CRP水平升高的其他疾病),另收集健康人22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的hs-CRP、HCY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AMI患者,53例心绞痛HCY、hs-CRP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CHD)发病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外周血HCY、hs-CRP中的指标可以为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动态观察指标的变化对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颈动脉斑块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评估价值

    作者:蔡婉津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90例,并同时加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8±8.9岁,冠状动脉病变组(CAD) 146例,男97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8±8.8岁,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中血管病变支数,把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一支病变组42例,二支病变组48例,三支病变组56例.有以下情况者除外:肝、肾功能不全、发热等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值和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赵国庆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MSCTCA)是诊断冠脉病变的重要技术,随着低管电压及小剂量对比剂技术的应用,MSCTCA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冠脉狭窄、斑块、心肌桥、冠脉介入术后疗效评价、左心功能评价、先天冠脉血管发育异常、冠脉分叉角度与斑块形成风险预测、心脏事件预测等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MSCTCA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成像质量管理难度较大等缺陷,近年来双源螺旋CT广泛应用,一定程度弥补了多排螺旋CT不足,许多学者针对成像质量开展技术改进,主要针对3D自动毫安技术为代表的个体化剂量选择、对比剂精准化、碘流率与管电压的控制、检查前渐进性肌肉放松、冠脉追踪冻结技术、造影剂注射速度精准化控制等.

  • 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体会

    作者:刘亚飞;孙永清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640层CT对临床224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27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结果:I级图像198例(88.39%),Ⅱ级21例(9.30%),III级5例(2.23%).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26例.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59%、98.74%.结论: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对冠心病QTc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乔鲁军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对冠心病患者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57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者,术前1周内行运动心电图试验,分别测量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和术后的QTcd.结果: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组术后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运动心电图试验阴性组术后较术前有所缩短,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能使冠心病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的患者QTcd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阴性组有所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经皮冠状运动成形术对无运动缺血的冠心病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诊断冠心病高脂血症中的意义

    作者:宋志民;颜淑红;吕以杰

    目的:为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2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及210例健康体检者,按Frost法检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在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结论: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变化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具有诊断意义.

  • 持续质量改进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访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李红;程晓涛;胡伟芳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患者随访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浙江医院行PCI的患者92例,随机分成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干预组患者出院后采用CQI进行随访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访管理.结果:干预1年后干预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并发症发生及治疗的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CQI应用在PCI后患者的随访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吸入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作者:杨方东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及静脉麻醉两种方法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共1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采用吸入麻醉,观察组采用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术后15d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共14例,观察组发生共12例,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对比无差异(P>0.05).在术后3d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2例)少于观察组(6例),对比差异明显(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静脉麻醉、术中高血压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入麻醉能降低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3d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但针对患者的围术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并不明显,吸入麻醉方法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手术患者的心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余光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9例,随机分为1 mm组和3 mm组.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1 mm组检出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3 mm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应用效果显著.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梁莉莉

    目的:探讨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及时检出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的有效的检查工具.

  • 心脏病遗传学的进展

    作者:麦辉

    冠状动脉疾病是目前为止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的动脉粥样斑块堵塞血管导致的.尽管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但对这种复杂情况,遗传的影响还远未明朗.但研究陆续提供的一些线索,可能很快就会提高对这一常见疾病的预测和治疗水平,而不仅仅是目前对危险因素的检测.

  • 更新关于饱和脂肪酸以及心脏的警告

    作者:李楚芬

    请不要相信报纸上称“黄油的回归”.发表于2016年11月23日《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认为,黄油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而且在日常其他食物、肉类、猪油以及棕桐油也存在饱和脂肪酸.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超过115,000名参与者20多年来的饮食价值以及健康信息.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运伟;程冠昌;洪岩;万琪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冠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0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测定两组术前、术后30天血中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hs-CRP、TNF-α、IL-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hs-RP、TNF-α、IL-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hs-CRP、TNF-α、IL-6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增加血清hs-CRP、PAPP-A水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其抗炎作用,有利于预防再狭窄.

  •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作者:杨中苏;陈景礼;吴兴利;王士雯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与血脂和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齐全者198例,按冠脉病变支数分组,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25例,三支病变组90例,非冠心病组48例.同时,将其中的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别测定晨起空腹静脉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糖(SUG).将组间各指标进行比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支病变组TC和SUG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和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高龄、TC水平之间存在多元共线性.结论:高龄和血浆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导致冠脉病变支数增加的重要而各自独立的危险因素.

  • 术前sCD40L预测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付剑云;苏又苏;杜冀辉;吴京兰;方红城;王执兵;谢培益;陈少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前sCD40L对再狭窄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成功接受普通支架置入术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92例,分别于支架术前,术后1,5,15 d和180 d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sCD40L.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率23.9%(22/92).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和术后血清sCD40L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再狭窄患者(P均<0.01);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后高水平sCD40L持续至术后6个月,而无再狭窄患者术后5d则恢复至正常.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术前血清sCD40L>3.96μg/L为截断值,计算术前sCD40L诊断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和阳性似然比分别为72.7%、90%、69.6%、91.3%、85.9%和7.2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术前sCD40L是术后再狭窄独立预测因子,OR=1.92(95%CI=1.39~2.64,P=0.013).结论: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术后血清sCD40L水平增加提示sCD40L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支架术前血清sCD40L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sCD40L有可能用于临床支架放置前危险分层的评价.

  • 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应用分析

    作者:苏圣志

    目的:对放射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主要是对2016年6月—2017年1月此段过程之中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疑似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并对参与冠状动脉疾病进行放射CT血管造影患者进行详细调查,将其分别分位观察组与实验组.观察组的患者运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实验组的患者接受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对观察组与实验组的准确程度以及具体检测项目(小钙化斑检测和钙化斑块检测)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测项目以及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并且实验组1mm的检出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结论:放射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时有更高的检测率,因此放射CT血管造影检测方式更加适用于临床.

  • 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定义;武华;闻燕妮;王婷婷;潘雷强;张建清

    目的:探讨分析256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冠状动脉疾病的256层螺旋CT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图像重建后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89例患者血管在CT图像上显示清晰.其诊断符合率达88.00%,特异度为96.6%,灵敏度为98.2%,阴性预测值为83.6%,阳性预测值为88.2%.结论: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清晰地显示了血管的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具有诊断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 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伟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心肌梗死(AMI)等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CHD)患者80例,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作为患者组(排除同时引起hs-CRP水平升高的其他疾病);收集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的浓度和心肌酶谱,心肌梗死组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并分析对照组与患者组、患者组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的差异及hs-CRP与心肌酶谱、cTnI的关系.结果: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患者的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监测hs-CRP对冠心病与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9644 条记录 2/483 页 « 12345678...48248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