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背向散射对比负荷核素检查评价存活心肌的研究

    作者:李东野;常超;夏勇;钱文浩;陈静;王晓萍;徐通达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CON)组:18例患者,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术(QCA)正常.行二维超声(2DE)、DSE结合IBS检查.冠心病(AD)组:22例患者,经QCA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1周内行DSE 5、10、20、40 μg/(kg.min)检查、静息及硝酸甘油(NTG)介入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灌注显像(SPECT)检查,于静息、DSE每级负荷5 min采集全心尖切面(长轴、二腔、四腔)IBS图像,术后(3个月)复查二维超声.探索在DSE过程中,以CVIB大变化率(K)>1.3定义为存活心肌,检测其识别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并与常规DSE、SPECT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DSE相比,DSE结合IBS技术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90.0% vs73.3%;90.4% vs 77.4%、P<0.05~0.01);与SPECT相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提高(90.0% vs 80.0%;92.0% vs 64.0%; 90.4% vs 76.5%,P<0.05~0.01).结论 DSE结合IBS技术检测存活心肌准确性较SPECT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心肌收缩早期延迟时间对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胡倩;刘佳;岳庆雄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测得的心肌收缩早期延迟时间对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疑诊为冠心病但常规超声检查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8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即无冠状动脉狭窄;高危组46例,即存在高危冠状动脉狭窄.应用2D-STI记录左室收缩早期延迟的时间、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RS)和左室整体圆周应变(CS),并半年后随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危组左室收缩早期延迟时间明显延长(P<0.05),LS减低(P<0.05).收缩早期延迟持续时间ROC曲线下面积为0.89,L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表明收缩早期延迟持续时间在检测高危冠心病方面准确性更高.半年后随访,收缩早期延迟的持续时间较术前缩短(P<0.05).结论 高危冠心病患者2D-STI测得的心肌收缩早期延迟时间明显延长,并且这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后有所好转.

  •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研究

    作者:庄蓓;康健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TDI)技术检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W-TDI技术对96例临床确诊(其中47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43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组)的左室壁各节段运动速度进行测量,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峰值速度与对照组相应节段比较均明显减低,运动频谱异常表现为波幅减低、时相延迟、方向改变或频谱紊乱等特点.结论:TDI可直观、定量显示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冠心病无创性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紧急介入治疗:126例分析

    作者:邢伟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高危患者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185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在入院1~2 d内(126例,早期介入组)或3~14 d(59例,延迟介入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直接置入支架等.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PCI后30 d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早期介入组手术成功率与延迟介入组相似,分别为97.9%和95.6%(P>0.05),但入院至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2.9±1.1)d和(6.0±3.6)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9.7±4.3)d和(14.2±6.6)d(P<0.05);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30 d随访期间早期介入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延迟介入组明显减少,二者分别为2.6%和13.6%(P.<0.01).结论 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大多数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 螺旋CT冠脉成像筛选冠状动脉疾病

    作者:蔡成仕;王文河;赵瑞华;刘英峰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95例临床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选择其中阳性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与MSCTCA对比分析.结果 95例MSCTCA 显示380支血管,其中346支(91.05%)可用于影像学评价,34支(8.95%)不能评价.27例MSCTA阳性者接受数字减影冠脉造影检查,MSCTCA与CAG诊断符合24例,符合率为88.89%.结论 在严格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规范检查技术,16层螺旋CT可作为冠脉病变检查的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药物洗脱支架与裸金属支架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郑维金;黄晶;郑小宇;熊波;廖晴瑶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于2017年10月28日前发表关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DES和BM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或队列研究(CS).结局为全因死亡(ACM)、心肌梗死(MI)、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心源性死亡(CD)、支架内血栓形成(ST)和出血.合并所有研究数据作为整体效应量,按研究设计行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含10 813例患者.DES植入患者整体和CS组ACM[相对危险度(RR) =0.71、0.68,P均<0.001]、MI(RR=0.66,P<0.001;RR=0.60,P=0.008)、TVR(RR=0.50、0.54,P均<0.001)、CD(RR=0.73、0.72,P=0.003、0.020)和ST(RR=0.68、0.59,P=0.02、0.01)风险显著低于BMS植入患者,但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00、1.00,P=0.96、0.97).RCT组中,DES植入患者MI(RR=0.68,P=0.003)和TVR(RR=0.43,P<0.001)风险较BMS植入患者显著降低,其余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S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BMS.

  •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作者:夏芳;刘光华;欧阳强;张焱;石一夫;梁洁;韩荣丽;赵岚

    目的 引入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比较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资料,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137例(CHD+DM组),单纯冠心病283例(CHD组).使用SPSS软件的PSM功能对两组采用1:1邻近匹配法,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的样本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匹配成功各120例.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吸烟史(HR=2.50,95%CI:1.34~4.64,P=0.004)、高血压史(HR=2.24,95% CI:1.08~4.63,P=0.030)、肌酐清除率<110 ml/min(HR=3.12,95%CI:1.22~5.03,P=0.024)、冠状动脉多支病变(HR=2.15,95%CI:1.14~4.07,P=0.018)和伴糖尿病(HR=2.22,95%CI:1.14~4.33,P=0.020)是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SM后,CHD+ DM组1、3、5年的累计狭窄率分别为10.70%,40.30%和43.80%,CHD组为4.70%,23.70%和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应用PSM可以有效地均衡非随机研究组间的协变量,糖尿病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 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观察

    作者: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特点、形成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多支病变14例(87.50%),急性心肌梗死6例(37.50%),血栓形成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者12例(75.00%),存在抗凝药物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为3例(18.75%,主要为漏服或停用氯吡格雷所致).术中8例(50.00%)出现夹层或残余狭窄>20%,平均植入支架(1.85±0.77)个,靶血管平均植入支架(1.42±0.65)个,平均长度为(36±8.67)mm,平均直径为(2.71±0.14)mm.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支架植入后5 min至10 d[平均(3.1±4.4)d].血栓形成后15例应用盐酸替非罗斑后,溶栓4例,再次PCI 9例,室颤8例,低血压状态1例,死亡2例(12.5%).结论 多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左前降支病变、抗血小板不充分、术中出现夹层或较重残余狭窄、小血管、长病变等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介入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预后差,死亡率高,再次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抢救手段.

  •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心肌桥相关冠心病危险因素

    作者:王春霞;付凯亮;杨海庆;柳青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评价心肌桥相关冠心病(MB-CAD)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8例心肌桥(MB)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分析MB长度、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MCA成角及MCA收缩期狭窄率;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综合诊断MB-CA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上述MB-CAD危险因素.结果 共14例(14/78,17.95%)发生MB-CAD.MB厚度为发生MB-CAD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19.50,95%CI(1.86~20.47),MB厚度在MB-CAD(2.7~7.1 mm,中位数3.70 mm)与非MB-CAD患者(0~1.9mm,中位数0.65 mm)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91,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定量检测MB特征,MB厚度是发生MB-CAD的危险因素.

  •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倪祝华;杨新春;王乐丰;葛永贵;邹阳春;王红石;夏昆;李惟铭;徐立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支架植入中的作用.方法 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分别用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植入的终点,分析CAG和IVUS对支架植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以及支架后管腔面积增大的机制.结果 IVUS比CAG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3.48±0.29)mm vs(3.36±0.33)mm,P=0.011],支架囊的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17.7±2.9)atm vs(12.8±2.4)atm,P<0.001],QCA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13.2%±6.6%vs 16.6%±9.1%,P=0.044);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CAG达96.2%,而IVUS只有37.7%.IVUS指导后终的球囊压力更高[(16.13±1.87)atmvs(12.62±2.61)atm,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3.64±0.53)mm vs(3.31±0.57)mm,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9.90±2.05)mm2 vs(8.84±1.67)mm2,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49.15%±9.03%vs 54.24%±10.05%,P<0.001];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CAG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IVUS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44.2%)例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支架植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4.50±1.67)mm2 vs(3.68±0.97)mm2,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 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 mm2.结论 IVUS较CAG能更好地判断病变的性质,指导支架更好地选择,可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更小的面积狭窄百分比.

  • 64排冠状动脉CT成像延时时间的优化

    作者:胡志海;贺文;李娟;赵丽琴

    目的 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延时时间和对比剂注射的优化方案.方法 将100例冠心病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预测冠状动脉成像延时时间=测试扫描中对比剂在升主动脉根部显像时间+对比剂团注时间-扫描时间;B组:冠状动脉扫描延时时间=对比剂到达升主动脉根部的达峰时间+4s.对两组数据均选择75%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图像,分别测量降主动脉在不同心动周期及不同层面的CT值;根据降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变化趋势,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数据采集时相的准确性.结果 A组34例冠状动脉成像采集时相与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匹配,10例TDC呈持续上升型,6例呈持续下降型;B组10例冠状动脉成像采集时相与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匹配,38例TDC呈持续上升型,2例呈持续下降型,A组扫描获得佳时相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 利用A组条件进行64排冠状动脉CT成像较易获得佳扫描时相.

  • β射线(90Sr/90Y)内照射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作者:罗耀武;胡志辉;陈纪言;朱永钳;唐安戊

    目的探讨β射线(90Sr/90Y)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4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及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内放射治疗组及单纯球囊组各20例.病变经充分球囊扩张后,其中20例随机β射线血管腔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结果单纯球囊组8例研究段血管再狭窄(40%),支架内放射治疗组有2例再狭窄(1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80,P<0.05).结论β射线(90Sr/90Y)血管腔内放射治疗和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曾惠良;朱新进;梁坚豪;钟应泽;陈学光;欧卫谦;李佩文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 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91例分析

    作者:周学伟

    目的 探讨心肌桥(MB)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5209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91例MB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MB检出率1.75%,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 86例,对角支4例,回旋支1例,孤立性MB患者75例.91例中,31例无典型临床症状,44例表现为心绞痛等临床症状,8例MB近段有粥样硬化病变,7例MB合并其他冠脉血管的粥样硬化,1例MB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结论 MB有促进其近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MB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

  •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性质的血管内超声分析

    作者:田蓓;赵志宏;罗俊;蒋伟坚;金灿;成钧;宁忠平;郑昌柱;陆旦洁

    目的 探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斑块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结果 16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厚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hCFA)患者分别为37、50例.TCFA、ThCFA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50%的临界病变血管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ThCFA患者平均斑块负荷、斑块面积高于TCFA患者;ThCFA及TCFA患者斑块成分以纤维组织多,其次为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核心成分,高密度钙化面积低.TCFA患者小管腔面积≤4.0mm2者占18.92%(7/37),显著高于ThCFA患者.结论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临界病变ThCFA患者斑块负荷更重,管腔面积更大.TCFA患者小管腔面积≤4.0 mm2比例更高.

  • 心率及心律对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

    作者:袁保锋;李澄;徐文娟;袁红梅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疾患的614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根据心率将心律整齐者分为Ⅰ~Ⅳ组,依照采集周期内心律变化幅度将心率≤80次/分者分为A~C组,评估各组图像质量.80例患者接受CAG检查,对其CTA与CAG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4例中,CTA显示RCA优良者占90.88%(558/614),显示LAD优良者占90.55%(556/614),显示LCX优良者占90.07%(553/614).80例CAG共显示618个冠状动脉节段;以CAG为金标准,CTA检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度为81.82%(108/132),特异度为96.91%(471/486),阳性预测值为87.80%(108/123),阴性预测值为95.15%(471/495),准确率为93.69%00(579/618);心率及心律变化幅度越低,CTA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越高;心率≤80次/分或心律变化幅度≤10次时,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 128层螺旋CT对于心律整齐、注射对比剂后心率≤80次/分者一般可以获得较高图像质量的CTA图像,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 MSCT检测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吴磊;陈文;陈义加;王开华;瞿凯旋

    目的 观察冠心病(CA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容积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55例接受冠状动脉CTA的CAD患者,将冠状动脉CTA薄层图像导入GE AW 4.4工作站,手动勾画心包线,测量EAT容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经二尖瓣血流峰值流速(E、A)以及舒张早期二尖瓣隔部组织运动峰值速度(Ea),计算E/A和E/Ea值.分析EAT容积与E/A和E/Ea的相关性.结果 CAD患者EAT容积与E/A呈负相关(r=-0.376,P=0.005),与E/Ea呈正相关(r=0.368,P=0.006)相关;校正CAD危险因子后,EAT容积是E/Ea的独立影响因子(b=0.011,t=2.12,P=0,04).结论 CAD患者EAT容积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性较好;MDCT定量测量EAT容积对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 64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常规血管造影比较

    作者:萧毅;田建明;弓静;李晓明;王敏杰;秦永文;何忆雯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诊断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218例冠心病疑似患者在一周内进行了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64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259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73处,正确诊断166处,漏诊7处,误诊28处,敏感性95.9%,特异性98.6%,阳性预测值90.2%,阴性预测值99.7%,准确率98.4%.结论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高危人群普查筛选的首选方法之一.

  • 运动平板试验与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Meta分析

    作者:张建英;王运兵;郭大静

    目的 比较运动平板试验(TET)和冠状动脉CTA(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筛选文献,评估文献质量,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采用TET和CCTA检查的研究数据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绘制ROC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 终纳入15篇文献(1 976例患者);CCTA和TET的汇总敏感度分别为0.93(95%CI 0.89~0.95)、0.65(95%CI 0.58~0.71),汇总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 0.76~0.92)、0.58(95 %CI 0.47~0.6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95%CI 0.93~0.97)、0.66 (95%CI 0.62~0.70).结论 TET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效能低于CCTA.

  • 利用Szabo技术行左旋支开口支架精确定位1例

    作者:王秋实;缪绯;郑晓东;李珊;刘映峰

    患者男,61岁,因“反复胸闷、胸痛伴大汗1年,加重10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规律服药,血压控制良好.入院查体:血压146 mmHg/88 mmHg,心率70次/分,心电图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下壁、侧壁心肌收缩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50%.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术前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旋支开口重度狭窄,左主干及前降支未见明显钙化、痉挛、狭窄(图1A).

9644 条记录 7/483 页 « 12...45678910...48248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