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养心通脉片对冠心病大鼠痰瘀痹阻证脂质代谢SREBP2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喻松仁;程绍民;周丽;孙安会;丁成华;袁肇凯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片(YTT)对冠心病大鼠痰瘀痹阻证脂质代谢SREBP2通路基因mRNA的影响.方法:采用维生素D3和异丙肾上腺素复合高脂饲养建立大鼠心肌缺血痰瘀痹阻模型,随机分为3组.YTT组服YTT,绞股蓝总苷片(MET)组服MET,模型组不给药,另设正常大鼠为正常组.实验结束后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用HE染色观察冠状动脉组织学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脂质代谢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YTT对冠心病大鼠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并能消退斑块,维持冠状动脉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脂质代谢SREBP2通路基因mRNA的异常表达,使之趋于正常.结论:YTT具有良好的改善冠心病大鼠痰瘀病理的作用,它可能是通过调整脂质代谢SREBP2通路基因mRNA的表达来实现的.

  • 平乐正骨平衡思想在痰瘀痹阻型膝痹病中的运用

    作者:刘斌;郭艳幸;郭珈宜;李峰;张云飞;程森永

    平衡思想是平乐正骨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理论特色之一,是关于人体生理与病理、健康与疾病关系的一种辨证平衡观.平乐正骨作为屹立于中原、辐射全国的学术流派,在骨伤科疾病防治中推崇平衡思想,该思想在指导痰瘀痹阻型膝痹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故从平乐正骨的平衡思想内涵、平乐正骨对痰瘀痹阻型膝痹病的认识、平衡思想在痰瘀痹阻型膝痹病中的运用、病例举隅4个方面,挖掘并探讨平乐正骨平衡思想在痰瘀痹阻型膝痹病中的运用.

  • 浅议从痰瘀论治干燥综合征

    作者:张建能

    用中医理论论述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提出干燥综合征的病机关键是痰瘀痹阻,治疗当以涤痰祛瘀为大法,并拟定涤痰祛瘀汤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方,经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 从"痰瘀蕴毒"论治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衷敬柏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以下简称为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以下简称为CHD或冠心病)中严重的临床类型,威胁人类健康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传统理论认为AMI属于"真心痛"范畴,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所致,治疗上主要从气虚血瘀论治.近年来对AMI治疗由以往沿袭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法为主的治疗思路,逐渐认识到化痰法的重要性,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目前,临床上对AMI的治疗分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内阻、痰瘀互阻、心肾阳虚、心阳欲脱、阴阳两虚等型.笔者认为,AMI的病机主要是痰瘀痹阻心脉,胸阳闭阻不通.痰瘀内阻,蕴热化毒,损伤心气心阴,从而产生各种并发症.通过化痰逐瘀通腑,给毒邪以出路,可达到祛邪扶正,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从火热辨治中风病用药特色分析

    作者:胡春雨;赵丽丽;孙鲁艳;丁元庆

    总结从火热辨治中风病经验.中风急性期火热病邪与心、肝、胃三脏气化失常密切相关,中风恢复期火热内伏可伤津、损络、炼液成痰成瘀,扰神以致复中,此期尤重痰瘀痹阻在中风演化中的重要性,后遗症期痰热、痰火可使人体精血衰耗,出现阴虚.临床常用夏枯草、黄连、黄芩清泻中风急性期火热;金银花、天麻、葛根、羌活清散恢复期火热所致痰瘀;生地黄、珍珠母、肉苁蓉、人参清益后遗症期火热所致阴虚.

  • 从痰瘀痹阻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作者:李光耀;姜泉

    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多属痰瘀痹阻,且久病入络、痹病必挟瘀,痰瘀痹阻是RA中晚期的重要病机,治当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治疗上强调通络为要、内外合治、综合治疗为佳方案,且重视以脾胃为本的理念,减少内服药物对脾胃的损伤,以减轻脾胃负担、缓解RA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胡荫奇治疗皮痹经验

    作者:杨程;王义军

    胡荫奇教授认为,皮痹与痰瘀痹阻关系密切,并认为痰瘀可贯穿皮痹整个形成阶段,治疗上以活血化痰行气为基本大法,并提倡早期应用,多选和缓化瘀之剂,配合柔和软坚化痰之品,使气血流转,兼防病传.对于皮痹患者常出现的雷诺现象,则重视通阳活络,使阳气流通、经络得畅,气血自能布达末梢.同时善于辨证施治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擅长运用经现代药理研究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治疗皮痹.

  • 袁今奇治疗冠心病经验

    作者:袁洪文;边文贵;何念善;杨百京;邹楠;周云;杨军用;徐彤;王新莉

    袁今奇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初始因痰浊阻碍血运,渐之形成痰瘀痹阻心脉;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决为瘕积,治以化痰逐瘀、扶正消瘕;临证分痰、瘀及轻、中、重不同证候而分别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应分清寒热,不宜皆用温通法治之,热痛大致可分为气郁化热、心火上炎,湿热偏盛、夹杂阳虚,痰瘀痹阻、阳明腑实.重视素食为先,营养合理搭配,维持体内供需平衡,是防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饮食模式.

  • 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盖成安

    脑出血患者主要表现有头痛、突然晕倒、偏瘫、失语等[1,2],祖国医学将脑出血纳入中风中脏腑范畴,急性期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热毒闭窍、风火上扰、痰瘀痹阻等,病机为瘀热阻窍,因此中医治疗的原则为活血化瘀、平肝熄火、清热解毒。本文为了探讨针对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使用凉血通瘀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共选取80例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凉血通瘀中药治疗,对比2组患者中风病症候积分、瘀热阻窍症候得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 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临床疗效

    作者:蔡亲发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180例痰瘀痹阻型痹症患者(主要在风湿科及骨科选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观察组120例给予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此外这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共计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8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少.结论: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 化痰行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作者:卞俊荣

    痹证多为风寒、湿、热之邪气侵袭,导致痰瘀痹阻,病程缠绵,顽固难愈;痰瘀毒邪胶结,是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

  • 防风祛痹丸治疗痰瘀痹阻兼气血两虚证痛风慢性期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作者:唐晓颇;姜泉;胡镜清;张华东;王海云;乌力吉巴特尔;刘维;谷福顺;冯兴华;何夏秀;刘宏潇;王海隆;曹炜;葛琳

    [目的]评价防风祛痹丸治疗痰瘀痹阻兼气血两虚证痛风慢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和别嘌呤醇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分为试验药组、阳性药组、安慰剂组三组,分别予以防风祛痹丸+别嘌呤醇模拟剂、别嘌呤醇片+防风祛痹丸模拟剂、防风祛痹丸模拟剂+别嘌呤醇模拟剂,疗程均为6周.以关节疼痛VAS评分、血尿酸水平、关节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痛风急性发作次数观察疗效,以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安全性.[结果]共220例完成试验,用药4、6周后试验药组的关节疼痛VAS评分及减分值、血尿酸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安慰剂组、阳性药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6周后试验药组关节功能改善优于阳性药组、安慰剂组(P<0.01),痛风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防风祛痹丸治疗痰瘀痹阻兼气血两虚证痛风慢性期具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较好.

  • 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析

    作者:关天容;陶茂灿;宋欣伟

    [目的的]探讨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宋欣伟教授临诊,记录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并总结宋欣伟教授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并例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宋欣伟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为伏邪致痹,痰瘀痹阻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治疗时以驱邪,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法贯穿始终。同时,宋师认为补可去实,治疗多以此立论,善用复方重剂取效,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七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作者:刘园园;李七一

    [目的]总结李七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分别从李七一教授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方面论述李七一教授治疗经验,并以案例佐证。[结果]李七一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提倡治疗宜辨证辨病结合,标本兼顾。临证常以自拟冠心平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并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李七一教授采用标本兼顾,通痹补虚并施的综合疗法,补气阴、祛痰瘀,显著改善了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延缓了冠心病病程的进展,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明显。

  • 从“痰”“瘀”“虚”论治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作者:杜明瑞;冯福海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是以顽固性、耐药性为特点的类风湿关节炎。本文从中医角度探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正虚邪实、痰瘀痹阻经络是本病的病理机制。临床应用扶正化痰通络法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通阳宣痹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

    作者:刘秀琼;冯云霞;朱旭;郝建军;丁舟;刘用;章茜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 镇痛液加臭氧疗法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郑泥龙;昝中伟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侵犯滑膜关节为主的退行性病变,患病率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达80%,女性多于男性,中医认为本病系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加之劳损所伤,从而影响局部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根据症候可分为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两虚型.

  • 风湿性关节炎的验案三则

    作者:马文彬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形成的内因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外之因相合,就会导致本病的发生.病初主要是风湿入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随病邪性质,素体偏盛的不同,又有风寒湿与风湿热之分.病久因湿痹阻脉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或因正虚,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又可形成痰瘀痹阻.由于本病大多病程较长,往往是外邪之风湿之邪未去,内在之痰瘀之邪又生,从而形成风湿入络,痰瘀痹阻的病理变化.

  • 半夏散及汤治疗咽痛举隅

    作者:邹宇航;齐方洲

    咽痛在临床上属常见症状,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引起咽痛.咽痛属中医“喉痹”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喉痹的病因有两类,一类为外邪侵袭,壅遏肺系,邪滞咽喉;另一类为脏腑虚损,以致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等,然其基本病机是痰瘀痹阻、气血郁滞.半夏散及汤出自《伤寒论》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全方由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组成.方中桂枝辛温,能发散寒邪、温通血脉,畅旺血行,温阳化气,行其水湿,为君药;半夏燥湿运脾,涤痰开结,能治咽喉疼痛,为臣药;甘草缓急止痛,为佐使药,三药合用,共奏散寒涤痰,开结止痛之功.此方所治的咽痛表现为咽部疼痛,一般无充血,伴或不伴恶寒,痰涎清稀,咳吐不利,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白润,脉沉细或迟缓等症为主.杨仁旭教授认为,大凡咽痛,病机不外乎寒热虚瘀痰,尤以热证、阴虚证、痰证、血瘀证为多,故临床上很多医生用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治法能取得部分疗效,但每每遇到寒痰凝结的咽痛症,则用尽清热解毒等法后皆不见疗效.故临床上重视寒痰凝结型咽痛的辨证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析

    作者:鲁丽;李兆福;狄朋桃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医证型与病程、类风湿因子(R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RA患者201例,按照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临床观察表对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研究中医证型与病程、RF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型分布为寒湿痹阻100例占49.75%,湿热痹阻32例占15.92%,肾气虚寒29例占14.43%,痰瘀痹阻21例占10.45%,肝肾阴虚19例占9.45%.5个证型按构成比排列顺序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肾气虚寒>痰瘀痹阻>肝肾阴虚.寒湿痹阻型与湿热痹阻型病程均较短,与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均以RF<16比例较大,与本证型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虚型RF<16的比例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湿热痹阻型、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RF>64的比例较高,与寒湿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A起病时多见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型,随着疾病的发展渐以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痰瘀痹阻型多见;而RF并不能反映中医证型的变化.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