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盆腔炎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张润兰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两个方面,并结合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讨防治盆腔炎性疾病的诊疗规律,以拓宽防治盆腔炎性疾病的思路和方法.

  • 中医师辨证论治知识图谱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何丽云;李新龙;刘岩;刘保延;雒琳

    漫长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经验是形成稳定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必由之路,故将碎片化的个体诊疗经验上升为诊疗规律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关键问题.提出中医师个体化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是一种自洽的知识体系,是医生、特定患者群、治疗方案间不断完善达到和谐成熟的过程,也是名医成才之路,将辨证论治知识体系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建模技术表达出来,实现“病-证-治-效”等层面表达个体诊疗规律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 中医诊疗规律研究新方法

    作者:李文文;张启明;张磊;于东林;王义国;解君

    通过对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的中医诊疗规律常常是多数临床专家都认同的共性规律,但这一方法难以体现专家的独特诊疗经验.我们认为,中医诊疗有三个特点,即诊疗过程的表达需要多个变量,诊疗过程存在个体化,诊疗规律的表达是四诊信息、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三组变量间的复杂网络关系.基于此提出通过对专家诊断、治疗思路的记录和连线,来确认中医诊疗规律这一研究方法,该方法能体现专家的独特诊疗经验,可望成为新的中医诊疗规律研究方法.

  • 热病的中医研究述评

    作者:姜良铎;焦扬

    中医内科热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疫病和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转归预后及其预防的一门学科.它建立在温病学、伤寒论学的基础上,但又与之不同,它更强调临床诊疗规律.

  •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作者:晨曦

    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长,医家众多,影响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 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诊疗规律分析

    作者:邱志凌;胡元会;褚瑜光;石晶晶;薄荣强;刘瑞华

    目的 通过分析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医案,挖掘探讨其辨治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关于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文献,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医案43则,整理后录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 SPSS Statistics 22及数据挖掘软件 Clementine 12.0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软件分析挖掘,得出四诊信息、中药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高频用药的聚类组合.结论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多以头晕、脉弦、舌质暗、脉滑、苔腻、胸闷为主症;纳差、乏力、眠差、心悸是其伴随症状;用药以化痰、活血、降泄为主,兼用补肝肾、引气血下行之品.四诊信息与中药,中药与中药间存在有意义的关联与聚类.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的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诊疗规律,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诊疗规律研究

    作者:翟志光

    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实践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理论,中医学者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结合文献报道,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病因与发病、辨证论治以及临床应重视的理论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初步整理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诊疗规律,力求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思路.

  •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诊疗规律系统综述

    作者:谢志忠;汲泓

    [主要目的]分析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诊疗规律.[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肌炎住院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湿热痹阻、热毒入络、脾胃虚弱、气血亏虚.④评价指标:临床症状、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肌电图.⑤干预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饮片、豪针、食疗.共30例住院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临床症状(四肢近端或伴有远端肌肉乏力、肌肉疼痛、四肢抬举受限、颈项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吞咽困难、周身皮疹、周身皮疹、眶周皮疹、关节疼痛、Cottron征、雷诺现象、发热、口干、眼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贫血、尿常规异常、ESR、CRP、RF、CK、LDH、HBDH、AST、ALT、FT3、FT4、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NA(+)、Ro-52(+)、ScL-70(+)、Jo-1(+)、ECG);并发症(肺部、循环系统、胃肠道、类风湿关节炎、胸膜炎、肾脏病变、子宫癌、子宫肌瘤、结肠癌、肺癌、心包积液、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减低、痛风性关节炎);肌电图(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合并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损坏、正常).以症状出现、实验室检查异常、并发症、肌电图检查结果频次排列.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肌电图例数、频率.[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症状频次排序:四肢近端或伴有远端肌肉乏力28次,关节疼痛10次,肌肉疼痛7次,眶周皮疹7次,Cottron征6次,颈项活动受限5次,发热5次,周身皮疹5次,吞咽困难4次,四肢抬举受限3次,口干、眼干2次,肌肉萎缩1次,雷诺现象1次.实验室检查异常频次排序:LDH 23次,CRP 21次,CK 21次,ANA(+)20次,HBDH 17次,AST 16次,ALT 13次,白细胞12次,中性粒细胞10次,ESR 10次,ECG8次,贫血7次,Jo-1(+)6次,Ro-52(+)6次,RF4次,尿常规异常3次,FT3 3次,FT4 3次,抗心磷脂抗体(+)3次,抗dsDNA抗体(+)1次,ScL-70(+)1次.并发症频次排序:肺部8次,循环系统5次,胃肠道反应4次,类风湿关节炎3次,胸膜炎3次,肾脏病变2次,子宫癌1次,子宫肌瘤1次,结肠癌1次,肺癌1次,心包积液1次,肝硬化1次,甲状腺功能减低1次,痛风性关节炎1次.肌电图频次排序:肌源性损害8次,神经源性合并肌源性损害5次,神经源性损坏4次,正常3次.预后结果:治愈3例,显效23例,无效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6.66%.病位主要在肌肉,涉及皮肤、筋脉、关节,与脾胃、肺等.病因为外邪痹阻肌膝、脉络;内因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凑脉络痹阻,肌肉失养为主要病机.有虚实之分,虚多为脾胃气血亏虚,久病气血亏虚,加之脾虚失运,水湿停滞,痰瘀始生,痹阻肌肉;实多为寒、湿、热、毒、痰痹阻之邪,易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初期易祛邪,中后期易扶正或扶正兼祛邪.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正气盛衰,正气盛,邪气轻则易治,反之难治.[未来展望]中医疗效确切,前景广阔,期待统一病名及辨证分型,探明治疗机制,研发外用药用于皮肤症状.

  • 缺血型糖尿病足诊疗规律回顾性研究

    作者:徐化宇;朱晓男

    [主要目的]分析缺血型糖尿病诊疗规律.[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缺血型糖尿病住院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符合缺血型糖尿病足诊断标准;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湿热毒盛、血脉瘀阻.④评价指标:临床症状、双下肢多普勒血流图和踝肱比(ABI)、Wagner分级、血流量(ABI所取动脉血管:π(血管内径/2)^△2*血流速度,cm^3/s),等.⑤干预方法:常规西药、四妙勇安汤合仙方活命饮、当归四逆汤合桃红四物汤、清脉康熏洗、一效膏,等.买51例住院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临床症状、双下肢多普勒血流图和踝肱比(ABI)、Wagner分级、血流量.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分析预后结果.[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预后结果:治愈12例,有效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16%.ABI两组均有改善(P<0.05,P<0.01),湿热毒盛改善优于血脉瘀阻(P<0.05).肢端缺血程度为影响治疗效果决定因素,是否存在感染不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ABI不能反映下肢血流量,可能是因为侧支循环的形成,彩超测定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计算得出每秒血流量更能反映下肢血流情况,因管腔狭窄而造成相同每秒血流量下血流速度相对加快,故不能采用血流速度,而采用每秒血流量能客观反映肢端有效供血量.[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调查研究,为缺血型糖尿病足的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 唐以前时期中医头痛诊疗规律分析

    作者:滕飞;石岩

    通过选取先秦两汉至晋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著作,探析这一时期中医头痛的诊疗规律.研究发现,头痛的理论基础即为经络学说,可根据经脉循行或六经传变规律阐释头痛的发生.外感淫邪、脏腑功能失调、痰饮、宿食不消、疫毒等均为诱发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头痛的中医四诊理论,以脉诊记载为丰富.在临床实践中,可通过辨证内服、针刺治疗、药物外敷或外洗等多种手段来缓解头痛的发生.由此可见,晋唐以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头痛诊疗理论.

  • 方和谦教授"和法"临床应用数据的挖掘研究

    作者:权红;李文泉;高剑虹;范春琦;孙维娜;崔筱莉;赵铁良;宋彬彬

    方和谦教授,是全国师承制一、二、三批继承人的导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北京中医杂志常务编委等职.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

  • 近代针灸治疗肺结核选穴特点及诊疗规律研究

    作者:沈思佳;任宏丽;张怡洁;段逸山;莫黎

    目的:分析近代医家针灸治疗肺结核的选穴特点及诊疗规律,为现代针灸防治肺结核等肺系疾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1898 ~ 1949年)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整理近代针灸文献,统计针灸治疗肺结核的用穴频次,经脉分布,部位特点,腧穴配伍及治疗方法等.结果:针灸防治肺结核文献中共涉及腧穴54个,总频次183次;经脉分布主要集中在膀胱经(腧穴占比26.23%);部位特点以背部腧穴为主(占比43.72%);腧穴配伍以“肺俞—足三里”高,其次是“肺俞—膏肓”;治疗方面,灸法占主导地位.结论:近代针灸治疗肺结核有一定规律,可为现代针灸防治肺结核等肺系疾病提供文献依据.

  • 基于“三因制宜”冠心病诊疗规律研究进展

    作者:宫萍;李悦;夏楠;姚轶立;姚成增

    传统中医药对冠心病的诊疗,尤其在症状改善及远期预后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疗效.“三因制宜”是传统中医辨证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工作节奏、生活方式及习惯等方面的改变,国人的体质、疾病谱和临床表现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总结因时、因地、因人差异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影响规律,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安排以及疾病的及时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个方面与冠心病诊疗的关系进行总结论述,以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线索.

  • 从临床诊疗术语发现诊疗规律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吕玉波;梁志伟;杨志敏;李小华;陈倩;林英姿;欧爱华;程翼宇;刘保延

    [目的]运用计算机智能技术,对源自于专科专病临床原始资料的名词术语进行整理,以期从中发现诊疗规律,并建立可操作的技术平台.[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600例次的病历中抽样出50份,对其中诊疗术语的出现频率(简称词频)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现病历中存在一定量的共性诊疗用语,并以此建立了相关专病的理性词库和非理性词库,研制出简便有效的软件系统.[结论]将散在于病历中的诊疗用语以计算机智能技术对术语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可从中发现其中的诊疗规律.以此研制成系统软件,可以使整理和统计病历中诊疗语言及发现诊疗规律的工作科学化.

  • 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肛瘘的临床经验介绍

    作者:李程;王思农

    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1].宋·<太平圣惠方>说:"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穿穴之后,创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 迄今为止,对于肛瘘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仍被医学界列为外科的难题之一[2].王文春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60余年,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现将王文春主任医师治疗肛瘘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开展对新疆冠心病的研究

    作者:汪建萍;郑静;耿冲;安冬青

    新疆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是在北京西苑医院的带领和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刘保延教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的理念为模板,将临床研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的新疆冠心病中医药临床诊疗数据库。以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冠心病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辨证论治规律等进行系统研究。利用这一平台,采用已有数据挖掘算法、引入消化或研究新的有效方法或模型,对病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新疆冠心病证候的特征及演化规律;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制约中医药防治新疆冠心病辨证论治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制约因素的思路和方法,发现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诊疗规律,提升新疆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要做好新疆冠心病的研究工作,必须探索并遵循适应本平台的研究方法。利用科研一体化进行科研临床工作是今后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举措。

  • 肝肺综合征诊治新进展

    作者:吴斌;沈中阳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是发生于晚期肝病的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通常将其定义为由肺血管扩张所引起的动脉氧合障碍,可以概括为一组临床三联征,即慢性肝病或门静脉高压症、低氧血症以及肺血管扩张。早在1884年Fluckiger首次报道1例37岁女性肝硬化患者出现紫绀和杵状指,尸体解剖显示有肺血管扩张。1977年由Kennedg和Knudson报道1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于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全年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并建议使用HPS这一术语。直到1988年才由Eriksoh将肝硬化患者伴有肺内分流和肺内灌注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命名为功能性HPS。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其诊疗规律,现将近年来关于HPS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