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温热清灌肠液的试制及临床观察

    作者:崔相烈;韩寿英;李鸿雕

    小儿温热清灌肠液,主要是有石膏、连翘、鱼腥草、双花、芦根、竹叶、薄荷等多味药组成,治急症外感热病.既外感高热中具有风热或表里俱热证侯者,以小儿感冒,咳敕、乳蛾等病种为主,包括现代医学中的上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39℃以上高热.经100例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

  • 浅议外感热病中的"内外合邪"

    作者:顾恪波;贺梅娟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 湿温治验1则

    作者:李明秀;王宏志;李巧霞;陈学忠;周明贤;尹芳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甚之季.在跟随导师四川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学习的过程中,对湿温的辨证论治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现以湿温病1则,论之,以飨同道.

  • 小儿外感热病证治新探

    作者:徐永红;李学麟

    外感热病自古有之,尤以小儿为多,自仲师创伤寒六经辨证以来,历代医家几经探索,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六经辨证的一枝独秀到明清温热派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通俗伤寒派的兼收并蓄到经典伤寒派的恪守六经,从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分野到温热与瘟疫的划分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辨证体系,现将临床中对该病的认识略述如下……

  • 外感热病之病因学说探析

    作者:曲建中;周益新

    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戾气致病之说,但六淫、非时之邪,乃从临床证候推求而得,不能拘泥于四时六淫主病来认定病因.戾气学说虽接近现代病原微生物之说,但限于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体质内涵、地理环境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病因辨证时宜当参究.而"审证求因"为中医病因学大的特点,"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具有永远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利于对各类热病的防治和研究.

  • 姜良铎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经验撷要

    作者:王金成;郭晓霞;武嫣斐

    姜良铎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在发热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素以解决疑难病证著称.笔者有幸侍诊学习,收益匪浅.现将其诊治外感热病经验撷要如下.

  • 小儿外感温热病证源流探析

    作者:王文丽

    温病是对由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以发热、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为主要表现。由于病因、季节、天时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发生、发展、演变有较明显的规律。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化燥伤津的特点。小儿素体柔弱,易感外邪。本文搜集历代有关小儿温热病的相关文献,阐述各历史阶段小儿温热病证的特点。资料来源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所载现存中医古籍为基础,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古籍数据库、《中华医典》为对象,重点检索儿科专篇、温病专著中儿科温热病专篇。以温病、病温、瘟病、瘟疫、热病、疫病、伏气、伏邪、天行、戾气、病气、时气、时行、疫、温、瘟、儿、幼为检索词,结果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复合,检索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对相关典籍的整理分析,探讨小儿温热病证的源流。

  • 《温疫论》创新思想探讨

    作者:李鸿涛;张华敏

    《温疫论》由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所撰,书中理论开温病学之先河,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之作.该书首次提出“戾气致病”温疫病原学的新观点,认识到戾气具有传染性,是温疫感染流行的主要病因,并提出温疫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以及辨证论治,本书是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感热病专著.

  • 伤寒的涵义及伤寒愈后复发浅析

    作者:吴崇典;杨宁

    1 伤寒的涵义1.1 <素问>论伤寒:在中医学中,伤寒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已形成共识.广义的伤寒为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狭义的伤寒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简明中医辞典>[1]解释伤寒除上述两种涵义外,还指伤于寒的病因.

  • 赵法新教授卫前学说与外感热病预防四法

    作者:张社峰;赵晓东

    赵法新教授从事文献、科研、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专于脾胃,长于温病及疑难杂症,他从外感热病预防角度提出“卫前学说”学术观点,认为卫前阶段是防治外感热病的佳时期,提出外感热病防治四法(清利咽喉、保护黏膜;固卫实表、增强免疫;清热解毒、釜底抽薪;消积导滞、安内攘外)以阻止外感热病发生或缓和病情。

  • 外感热病必须掌握标本关系及顾护胃气——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谈之六

    作者:薛燕星;陈劲松

    外感多实,实有六淫、疫疠之分,亦有体质素虚或因病致虚者之异,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标本难明,虚实互见,必须分主次,辨缓急.一般病轻可标本兼治,应据情有所侧重,或治本而兼治标,或治标而兼治本;病重,则应择标本、先后分治.薛伯寿教授认为,治疗外感热病重视标本缓急以确定正确治则,实为治病救人的要妙之一;另外胃为卫之本,卫气来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故外感热病治疗当始终护胃气存津液.

    关键词: 标本 胃气 外感热病
  • 外感热病首先要精研《伤寒论》——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之二

    作者:薛燕星

    薛伯寿教授认为<伤寒论>一书的临床运用,因发知受理正,审证求因大法彰,为首部外感热病专书.理解六经辨证实为八卦学说之活用、八纲辨证的典范、脏腑辨证的先导;六经病受病传变学说符合临床;理法方药一致,开创中医基本治疗八法,从而可知仲景论辨证求本,阴阳六经统之;论治病之法,八法赅之,然法中有法,当圆机活法应用.提出伤寒三阴三阳为融天道、人道、地道之复杂立体恒动思维.懂得<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六淫、疫疠之邪,内涵温病、温疫之病,为其临床治疗外感热病融汇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 诊治外感热病为提高中医学术及医疗水平的关键——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之一

    作者:薛燕星;姚魁武

    历代名医家不断发展创新了外感热病治疗经验.蒲辅周老中医以善治热病而驰名,薛伯寿教授追随蒲氏十三载,全面继承其擅长治疗外感热病经验的同时有所发挥,认为"外感热病是中医宝库中为可贵的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外感热病证治过程,脱离外感热病,只治内伤杂病,难以铸就高水平的中医."近年外感疾病依赖西医已成普遍现象,抗生素滥用等致国民体质下降.然中医治疗外感热病优势仍是西药无法取代,提高外感病辨证论治实为振兴中医之迫切要务.据继承心悟,系统整理总结导师薛伯寿教授外感热病治疗精髓,该篇主要论述薛伯寿教授对外感热病在中医医疗学术体系中地位重要性的论述.

  • 外感热病必须处理好邪正关系及注意兼挟——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谈之五

    作者:薛燕星;陈劲松

    邪正关系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相互对立制约的重要因素,正虚易感外邪,邪犯必伤正气.外感热病虽以正虚为根本原因,然不可妄补,皆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如何正确处理好复杂之邪正关系,就某种意义而言,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是为了尽快恢复失和之正气,但必须做到扶正不碍邪、祛邪勿伤正.正气失和,外感热病就常易出现兼挟,无论伤寒、温病均应重视邪之兼挟,临证邪及兼挟,必须要同治分消.文章就伤寒、温病的证治,举临床医案为佐证来探讨强调邪正关系在外感热病发生治疗转归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分消法治疗兼挟证的重要性.

    关键词: 邪正 兼邪 外感热病
  • 外感热病必须融会贯通"伤寒" "温病"和"温疫"学说——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之四

    作者:薛燕星;胡东鹏;陈劲松

    仲景继承发展<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创立<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叶天士创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温疫学说;喻嘉言倡温疫分三焦施治等不断丰富扩充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薛伯寿教授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认为伤寒、温病皆外邪致病,邪自外入,自应因势利导达邪外出,相对而言伤寒宜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透达.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或融会贯通,如此珠联璧合,择优而施,能扩大其功用主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 外感热病必先岁气,重视节候——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谈之三

    作者:薛燕星;姚魁武

    <内经>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变化又影响到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医学天人系统观产生于古人对人体和天文的同步观察研究.薛伯寿教授重视<内经>天人相应观,认为岁气、四季、六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密切的关系.掌握应用五运六气,结合临床就要"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四季热病亦各有特点,选方用药应不同.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岁气、四季、六气对诊疗的影响,有时内伤杂病亦要注意气候影响因素,方能提高疗效.

  • 外感热病应知细察体质有异——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谈之七

    作者:薛燕星

    早在<内经>中就有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体质类型的记载.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中医关于体质有异与治疗有别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体丰者多痰湿盛,治疗时宜重视化痰利湿;体清瘦者多火多燥,治疗时宜适当清润等.文章以儿童及老年人体质特点,用药养生食疗有别为例,说明细察体质之不同,因人制宜方可达治病求本.后对系列的七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薛师治疗外感热病尊经典、重节候、融寒温、理邪正、明标本、护胃气、察体质的系统学术思想.

  • 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试行)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万海同;杨进;何昱;杨洁红;周惠芬;虞立;别晓东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初起存在常见证型——邪郁肺卫证.基于西医学和中医学诊断标准,根据临床与基础研究,按照中医症状分级计分法,建立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诊断标准,明确有效性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指标,并注明了试验要点,建立了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疗效评价标准,并使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的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化、规范化,有助于临床研究与应用.

  • 浅议运用“扶阳”之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理论整理系列一

    作者:袁羽昀;赵軻

    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小儿脏腑未充,形体娇弱,易感外邪而折损阳气,若治疗固守寒凉之法,恐犯“虚虚实实”之谬。沪上儿科名家徐小圃先生汇通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崇内难之箴言,循医圣之古法,温肾暖脾,扶阳补火,注重固护小儿元阳,善用麻桂之法,屡起沉疴。小圃先生家学经几代医者发展形成徐氏儿科学派,针对小儿外感热病,治疗注重运用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潜阳育阴之法,避时弊而愈病。笔者蒙徐氏儿科理论教化,兹将其学术思想结合笔者临床所见,从小儿阳气变化的角度出发浅析小儿外感热病的病机、治法,阐述“扶阳”法在治疗小儿外感热病中的重要性。

  • 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

    作者:杜青雄

    中医是一门科学,笔者试图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科常见病(如"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1 疾病可有多种不同的传变方式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中医而言,感受不同的外邪、人体正气的强弱(包括人体的情志,因为情志是通过影响人体正气,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两大因素影响着疾病的传变形式."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

213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