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卑红喆;佟丹;王东;王世霞;杨月明;黄维星;李晓杰

    目的: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 CW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符合CWS临床表现起病形式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根据颅脑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通过比较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确定CW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64.1%),女性14例(35.9%),年龄(58.9±10.3)岁;脑梗死组21例,非脑梗死组18例。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较大[(62.5±9.3)岁对(54.8±10.2)岁;t=2.470,P=0.018],既往卒中或TIA史构成比较高(33.3%对5.6%;P=0.049),空腹血糖水平较高[(8.2±3.2)mmol/L对(6.0±1.3)mmol/L;t=2.748,P=0.009],ABCD2评分较高[(5.2±1.1)分对(3.5±1.1)分;t=4.734,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BCD2评分是 CWS 患者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4.529,95%可信区间1.233~16.627;P=0.023)。结论 ABCD2评分较高是CWS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WS患者脑梗死风险的评价工具。

  • 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

    作者:刘艳;丁云龙;刘文鹏;魏灿;张艳荣;刘丽;陆云峰;徐俊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ASPECT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新发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在入院48 h内完成 MRI 检查并在发病10~14 d时复查。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检测 CMBs,采用 DWI-ASPECTS 评价梗死范围。结果共纳入8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男性55例,女性27例,年龄(71.7±8.9)岁,18例(22.0%)存在陈旧性CMBs,25例(30.5%)出现新发 CMBs。与无新发 CMBs 组比较,新发 CMBs 组 DWI-ASPECTSP评分[(3.20±1.73)分对(7.11±1.69)分;t =9.573,P <0.001]较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20±4.06)分对(12.63±5.06)分; t =-3.111, P =0.003]较高,心房颤动患者(40.0%对15.8%;χ2=5.722,P =0.017)较多,双重抗血小板治疗(0%对28.1%;P =0.002)的比例较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60.0%对29.8%;χ2=6.650,P =0.010)较多,心源性脑栓塞(36.0%对5.3%;P =0.001)较多,小动脉闭塞性卒中(0%对57.9%;P <0.001)较少,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后,当 DWI-ASPECTS 评分>5分时,新发 CMBs 风险下降86%(优势比0.14,95%可信区间0.17~0.48;P <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 评分≤5分预测新发CMBs 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88.3%,曲线下面积为0.940。结论DWI-ASPECTS 可有效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新发 CMBs 风险。

  • 早期那屈肝素预防脑出血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

    作者:顾双双;张均;韩玲;李瑾;李启明;钱健;沙杜鹃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出血分布模式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的相关性

    作者:肖露露;孙文;蓝文雅;张宗军;李林;许丽丽;段作伟;杜娟;范文平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分布模式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选自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前瞻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RI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登记基线资料并进行ESRS评分,分析ESRS评分与CMB分布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77例,其中CMB阳性77例(43.50%),单纯脑叶CMB 16例,深部/幕停下CMB 61例.CMB阴性组、单纯脑叶组与深部/幕下CMB组之间年龄(F=5.420,P=0.005)、高血压(x2=13.069,P=0.00l)、卒中史(x2=7.696,P=0.021)、肌酐(F=4.127,P=0.018)、纤维蛋白原(F=3.863,P=0.023)以及ESRS评分(Z =21.008,P=0.000)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RS评分可独立预测深部/幕下CMB[优势比(odd ratio,OR)1.7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41 ~2.272;P=0.000],但与单纯脑叶CMB无显著独立相关性(OR1.050,95% CI 0.692~1.591;P =0.819).此外,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单纯脑叶CMB独立相关(OR2.374,95% CI1.047 ~5.383;P=0.038).结论 ESR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部/幕下CMB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叶CMB的发生独立相关.

  • ABCD2评分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李敏;李芸;葛良;孙文;刘新峰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脑血管造影的后循环TLA患者,对其ABCD2评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后循环TIA患者108例.不同ABCD2评分的后循环TIA患者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5),总体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P =0.000).在校正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ABCD2评分对后循环是否存在狭窄[优势比(odds ratio,OR)1.7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34~2.542;P =0.002]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OR2.083,95% CI1.336 ~3.176;P =0.001)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95% CI0.586~0.800)和0.755(95% CI0.661~0.849).当ABCD2评分≥3分时,预测后循环狭窄的敏感性为62.6%(95% CI 53.4%~71.7%),特异性为70.6%(95% CI62.0% ~79.1%),预测后循环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8.7%(95% CI 70.9%~86.4%),特异性为67.5% (95% CI 58.7% ~76.3%).结论 在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主干血管狭窄程度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而增高.ABCD2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后循环主干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是否存在中至重度狭窄.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准确性

    作者:李霞;宿英英;张运周;王琳;刘甜甜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40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36和48 h抽取血液样本,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NSE浓度.mMCAI定义为临床出现脑疝征象且CT和(或)MRI显示占位效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3个时间点血清NSE水平预测mMCAI的准确性.结果 16例患者发生mMCAI(40%).发病后24 h血清NSE水平预测mMCAI的准确性较差;36 h血清NSE浓度预测mMCAI的特异性很高(96%),但敏感性较低(69%);48 h血清NSE浓度预测mMCAI的特异性(92%)和敏感性(88%)均很高.结论 血清NSE浓度及其动态变化可预测mMCAI的发生,预测时间点以发病后36~48 h为宜.

  • 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6种评分的比较

    作者:杭景;潘希丁;戈念念;杨阳;周俊山;田有勇

    目的 探讨Kwon评分、Chumbler评分、A2DS2(Age,Atrial fibrillation,Dysphagia,Sex,stroke Severity)评分、PANTHERIS(the Preventive ANtibacterial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评分、AIS-APS(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评分和ISAN(prestroke Independence,Sex,Age,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AP分组,比较SAP组与非SAP组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6种评分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 42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发病7d内并发SAP 395例(27.7%).SAP组年龄、性别、既往史(肺炎、心房颤动、吸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1×109/L、基线血糖≥11.1 mmol/L)、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发病时被发现跌倒、吞咽障碍、机械通气、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6种评分与非SAP组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9 ~ 1.049;P<0.001]、白细胞计数> 11×109/L(OR4.386,95% CI 2.763 ~6.905;P<0.001)、基线血糖≥11.1 mmol/L(OR1.933,95% CI 1.305 ~2.864;P=0.001)、吞咽障碍(OR 7.839,95% CI4.892~12.563;P<0.001)、基线NIHSS评分(OR 1.120,95% CI 1.077~ 1.165;P<0.001)、基线GCS评分(OR 1.132,95% CI1.019 ~1.257;P =0.021)为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Chumbler评分、AIS-APS、A2DS2评分、ISAN评分、Kwon评分和PANTHERIS评分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95% CI 0.805 ~0.855)、0.827(95% CI 0.802 ~0.852)、0.818(95% CI0.792 ~0.845)、0.788(95% CI 0.762~0.814)、0.774(95% CI0.774 ~0.803)和0.727(95% CI0.695 ~0.758).Chumbler评分、A2DS2评分和AIS-APS的ROC曲线下面积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umbler评分、A2DS2评分、AIS-APS与ISAN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IS-APS与ISAN比较:P =0.001;其余P<0.001).结论 Chumbler评分、AIS-APS评分和A2DS2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AP的准确性优于ISAN评分、Kwon评分和PANTHERIS评分,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将卒中纳入心血管风险预测工具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

    作者:Daniel T.Lackland;Mitchell S.V.Elkind;Ralph D'Agostino Sr;Mandip S.Dhamoon;David C.Goff Jr;Randall T.Higashida;Leslie A.McClure;Pamela H.Mitchell;Ralph L.Sacco;Cathy A.Sila;Sidney C.Smith Jr;David Tanne;David L.Tirschwell;Emmanuel Touzé;Lawrence R.Wechsler;尤寿江;于海龙;刘慧慧;张霞;刘春风

    背景和目的 目前美国针对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以及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指南声明均使用绝对风险估计值来识别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以及可从特定干预措施中获益的患者.然而,这些指南并未明确地包括卒中患者.本指南对现有证据和争论进行概述以支持:(Ⅰ)将卒中(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心血管病绝对风险增高的患者群体;(2)将卒中纳入血管性疾病风险预测工具的转归预测因素.方法和结果 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联合主席基于先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提名,并得到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以及文稿监督委员会的批准.作者采用系统文献回顾(覆盖1980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的文献)并参考以往公布的指南、个人资料以及专家观点,以归纳现有证据,提出当前知识的不足,并根据AHA标准对适当的问题制定推荐意见.所有写作组成员均有机会对推荐意见进行评论并批准了终版本.经广泛的AHA内部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和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的审阅后,终获得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的批准.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冠状动脉和心血管病绝对高危人群的原因如下.首先,有证据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绝对风险增高,10年绝对风险≥20%,这一风险阈值已被一些指南用于定义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等危症.其次,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原因与纳入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原因相同,尽管尚缺乏在所有人群或患者中风险增高的统一证据.再次,缺血性卒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型与其他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同.将卒中纳入高危因素将导致高危人群的数量扩大约10%.然而,由于卒中的异质性,尚不确定其他卒中亚型,包括出血性卒中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型,是否应被视为具有相同水平的风险,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卒中对残疾和死亡的影响、卒中与其他血管性疾病预防措施的相似性以及卒中在某些人群中较冠状动脉疾病更高的重要性,将卒中、心肌梗死和猝死纳入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工具的转归预测因素是合适的.美国以外的指南常常将卒中患者纳入心血管高危人群,并将卒中作为心脏终点的一个相关转归事件.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应被纳入会进一步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高危患者(10年≥20%).是否应纳入非动脉粥样硬化卒中亚型尚不确定.对于一级预防,缺血性卒中应被纳入绝对风险评估方案的心血管疾病转归事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作为一个高危因素或者更宽泛地将缺血性卒中视作一种转归事件纳入,可能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被评定为高危风险的患者数量将大幅增加.

  • 暴力危险性筛查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作者:詹明心;姚辉;谭俊华;曹栋

    目的:引入暴力危险性筛查量表(violence risk screening-10,V-RISK-10),对V-RISK-10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方法:对英文版V-RISK-10进行翻译和修订,以1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评估对象,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V-RISK-10中文版、卫生部危险性评估、修订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的测评.其中14例患者由2位评估者独立评估V-RISK-10中文版,49例患者2周后重测V-RISK-10中文版.结果:V-RISK-10中文版9个条目的鉴别力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0.833(P<0.01).评分者信度(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0.655~0.899)、重测信度(Kappa=0.536~1.000)较好(P<0.01或P<0.05).V-RISK-10中文版中7个条目得分与其综合评定建议分级(Kendal和谐系数为0.387~0.685)、危险性评估分级(Kendal和谐系数为0.319~0.618)、MOAS总分(皮尔逊相关系数:r=0.301~0.585)均显著正性相关(P均<0.01);关联效度理想.结论:V-RISK-10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与关联效度良好.

  • 银屑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风险评估

    作者:程燕;陈小玫;段茜;张敏

    目的 评估银屑病患者10年内患冠心病的风险值,探讨银屑病病程、家族史及类型对冠心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银屑病组来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322例银屑病住院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的297例急性皮肤病(急性荨麻疹151例、药疹33例、带状疱疹113例)住院患者.运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模型估计银屑病组与对照组10年内患冠心病的风险.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x2检验分析两组之间危险因素及风险值差异性.结果 10年内首次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在银屑病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和4%(Z=4.342,P=0.000),在寻常性银屑病组、脓疱性银屑病组、关节病性银屑病组和红皮病性银屑病组分别为6%、4%、7%、7%(H=8.484,P< 0.05),在银屑病家族史阳性组与阴性组均为6%.冠心病的风险值与银屑病病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10年内患冠心病的风险高于急性荨麻疹、药疹和带状疱疹患者,关节病性、红皮病性银屑病的风险值比脓疱性高.冠心病的风险值与银屑病病程无相关性,银屑病家族史对冠心病风险值无明显影响.

  • 131I 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评价的意义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作者:黄劲雄;何小江;俞浩;陈贵兵;许威毅;林玲云;庄惠真;吴华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显像对DTC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评价的作用及对治疗决策的价值.方法 118例DTC术后患者(男33例、女85例,平均年龄45岁)行131I治疗,服131I后5~7 d同时行131I-WBS和131I SPECT/CT显像,比较两者对摄碘灶定位、定性能力的差别及对DTC患者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评价的差别,评价131I SPECT/CT显像对临床TNM分期的诊断、对患者复发危险度分层的判断及对治疗方案制定的影响.采用配对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118例患者中临床终诊断出摄131I灶509处.131I-WBS发现449处,正确定位、定性354处,正确率为78.84%(354/449);131I SPECT/CT显像发现509处,正确定位、定性504处,正确率为99.02%(504/50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1,P<0.01).131I-WBS与131I SPECT/CT显像分别改变了13例和19例DTC术后患者临床分期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13和19/19(χ2=74.41,P<0.01).131I-WBS与131I SPECT/CT显像分别改变了13例和22例DTC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度分层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5/13和100%(22/22);χ2=74.41,P<0.01.131I SPECT/CT显像共改变了50例患者131I-WBS的治疗计划.结论 相较131I-WBS,131I SPECT/CT显像可为131I治疗DTC提供更为准确的定位、定性信息,对于术后临床再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的判断更准确.

  •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辐射剂量估计及风险评价

    作者:程远;王振光

    PET/CT检查时,受检者要接受来自CT的X线外照射和放射性显像剂所引起的内照射辐射.客观评价PET/CT全身显像的辐射剂量,不仅可以消除受检者对PET/CT检查的顾虑,同时可指导临床医师对PET/CT检查的必要性进行正确评价.该文就PET/CT显像的辐射剂量计算方法、影响因素、致癌风险及如何减低辐射剂量等进行综述.

  • 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临床研究

    作者:王锋;刘杰;闫兴国;吴秀明;罗群;吴玉超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n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2例UAP患者和在性别、年龄上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分别作为UAP组和对照组,UAP组内分为高危组(n=20)、中危组(n=22)、低危组(n=20);均接受24 h Holter检查,定量测量HRT包括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2个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UAP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16±0.33)% vs.(-1.59±0.70)%,P<0.01],TS明显低于对照组[(2.15±0.04)ms/RRI vs.(3.11±0.09)ms/RRI,P<0.05];UAP组中低危组TO明显低于高危组[(-0.07±0.34)%V8.(0.18±0.15)%,P<0.01],低危组TS明显高于高危组[(2.16±0.22)ms/RRI vs.(2.03±0.19)ms/RRI,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及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UAP患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在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可以作为预测UAP预后和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 危险性分析在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郇毅;倪胜;俞汀

    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RA)是由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组成的控制安全的预防性管理方法.在我国,已在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中开始应用[1,2],笔者在对学校生活饮用水状况分析后认为,学校中应用RA原理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消除危险因素,保证学生饮水卫生安全,预防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

  • 社区随访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作者:章力;李道婷

    血脂异常是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1]明确将胆固醇定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要达到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糖尿病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2],LDL-C降低1 mg,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22%,LDL-C已成为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评估的主要指标[3].本研究在社区中采用随访管理模式,评价该模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LDL-C患者的LDL-C水平以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进一步评价该模式的可行性.

  • 杭州市区30~39岁体检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与分析

    作者:陈启兰;祝光礼;彭哲;方晓江;陈铁龙;魏丽萍

    目的: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30~39岁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3667例30~39岁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进行评估和相关分析。结果30~39岁体检者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均值为(0.76±1.23)%,其中绝对危险≥5%30例(0.9%);30~39岁体检者ICVD相关危险因素(收缩压≥140 mm Hg、体质指数≥24kg/m2、总胆固醇≥5.2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吸烟)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5%的人群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病绝对危险<5%的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在平均水平倍数≤1和>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在理想水平倍数≤1和>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已成为评估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重要工具。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在公共卫生领域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相对危险对个体的临床综合干预更具指导意义。

  • APACHE-O评分系统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飞海;金洲祥;徐鲁白;郑志强

    目的 探讨APACHE-O评分系统(APACHE-Ⅱ+肥胖指标评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月1日间急性胰腺炎患者142例,根据体重指数(bodv mass index,BMI)分组,把BMI≥26 kg/m归为肥胖组,BMI<26 kg/m归为非肥胖组.比较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分别计算入院24 h内APACHE-Ⅱ和APACHE-O评分在不同临界点对急性重症胰腺炎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绘制APACHE-Ⅱ和APACHE-O评分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operating curves,ROC).通过比较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比较两评分系统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肥胖组中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组中胰腺坏死、胰腺假性囊肿及肺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取临界点为8时,APACHE-Ⅱ和APACHE-O评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8.9%,85.4%,45.5%,96.3%,84.5%和78.9%,82.1%,40.5%,96.2%,81.7%.APACHE-Ⅱ和APACHE-O评分的ROC的AUC分别为0.864和0.870,提示APACHE-O评分对重症胰腺炎预测价值稍高于APACHE-Ⅱ评分.结论 肥胖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更差.与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比较,APACHE-O评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预测价值略高于APACHE-Ⅱ,为理想的急性重症胰腺炎预测系统.

  • 口腔癌前病变的癌变风险预测

    作者:周曾同;刘伟

    口腔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近年来在诊断技术、外科手术以及放疗、化疗方面取得进步,但5年总体生存率仍然徘徊在50%左右.而早期癌以及局灶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可见,口腔癌总体生存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患者就诊过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多数口腔癌发现时已到中晚期.与其他部位肿瘤不同,口腔癌应该是比较容易早期发现的.早期发现口腔癌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具有恶性变潜能的口腔疾病(癌前病变),若能做到正确诊断、持续监测和及时干预,对于阻断甚至逆转其癌变具有重要意义.

  • 一种基于回顾性分析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方式的风险评估模型

    作者:李献帅;陈献国;楼洋;许博;徐小义

    目的 创建1个风险评估模型,对行肺叶或亚肺叶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类,找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 统计2012年至2016年行肺叶或亚肺叶(肺段或肺楔形)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肺叶切除患者围手术期30 d死亡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1个评分系统预测围手术期30 d死亡率.结果 共纳入3 356例患者.其中1 773例(52.8%)行肺叶切除术,1 281例(38.2%)行肺楔形切除术,302例(9.0%)行肺段切除术.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生活依赖状态、过去6个月吸烟史以及手术入路(微创或开放)等指标为相关风险因素.风险值>5分患者肺叶切除术组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于肺段切除术组和肺楔形切除术组(3.1% vs 1.6%、0.5%,均P<0.01).结论 对于风险值≤5分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风险未超过亚肺叶切除术;但对于风险值>5分的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死亡率高于行亚肺叶切除术患者.本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不同术式围手术期死亡率,以期指导外科医师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方式.

  •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作者:胡蓓蕾;王小同;柯将琼;邹明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587 条记录 21/30 页 « 12...18192021222324...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