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负压吸引术治疗26例颌骨囊性病变的术后护理与家庭护理指导

    作者:徐佑兰;何腾霞;陈艳玲

    负压吸引术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一项新技术.报告了26例手术患者术后负压吸引的护理及家庭护理指导.术后护理重点为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和囊腔冲洗护理.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指导,重点指导囊腔冲洗和引流管、负压球的清洗方法.本组术后效果均满意.认为术后实施囊腔冲洗护理和周到、细致的出院指导,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

  • 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

    作者:胡亚玲;王海燕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 3种吸痰方式,分析3组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间隔时间和频率;分析机械通气7d内的VAP发生率.结果 A组对ICP影响小,吸痰间隔短,吸痰频率高,VAP发生率60.0%.B组在吸痰瞬间ICP升高,但平均ICP高峰<20mmHg(1 mmHg=0.133kPa),并在2min内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较长,吸痰频率较低,VAP发生率为26.3%.C组在吸痰瞬间ICP高,达(22.63±4.02) mmHg,需5min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长,吸痰频率低,VAP发生率为21.1%.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改良深部吸痰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 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

    作者:曾定芬;向明芳;刘真君;胡秀蓉;张萱

    目的 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呛咳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VAP发生的时间、呛咳等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硅胶管的护理

    作者:韩杰;曲荣坤;韩梅;李敏

    报告了1556例鼻内镜术后行鼻腔硅胶管填塞患者的观察及护理.细致恰当地做好鼻腔内放置硅胶管期间的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强调正确评估吸引时机、按需吸引,采取减轻对鼻黏膜刺激的有效吸引方法,包括管腔内吸引和管腔底吸引,配合使用促进鼻腔分泌物排出的措施,改善患者术后的呼吸,以利于患者正常进食和睡眠,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 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作者:张立博;苏仁芳;陈德超;关丽卿;付熠;周杰良;吴咏豪;宾冬梅

    目的 评价在血栓抽吸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再灌注的影响以及预后.方法 取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8例,B组15例;A组在造影术后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B组直接血栓抽吸术后PCI治疗,不注射替罗非班,评价PCI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等.结果 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的患者比例达到89.7%,ST段回落率达到91.4%,出院时LVEF为(71.7±10.0)%,CTFC为(23.5±9.3)帧;单纯血栓抽吸组分别为:66.7%,66.7%,(65.5±11.7)%和(28.9±7.6)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肌染色分级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心脏不良事件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先行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注射,然后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肌再灌注,并且对LVEF的改善有益,而且不良反应不增加.

  • 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

    作者:尹作民;孟昭艳;张成森;刘翠薇

    目的 评价在急性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 年10 月1 日至2009 年9 月30 日在青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 患者共158 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血栓抽吸组(n =76),同时期条件相当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n =82),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及住院和随访期间等情况.结果 血栓抽吸组支架直接置入率、术后2 h ST 段回落>50%率、冠状动脉心肌灌注分级(TMP)和校正的TIMI 记帧法(CTFC)血流均明显优于标准PCI 组;发病后24 h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与B 型尿钠肽(BNP)值显著低于标准PCI 组,术后1 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不明显.结论 STEMI 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可以改善STEMI 近期预后.

  • 开窗减压术与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余东升;赵玮;吴晓林;俞娟

    目的 观察开窗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保守性治疗在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4例直径大于3 cm的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其中包括7例含牙囊肿、14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以及3例单囊性成釉细胞瘤,开窗后用弹性自凝材料制作个体化囊肿塞,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开窗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通过测量囊腔体积改变及曲面断层片缺损范围比较囊性缺损缩小速度,对病变范围的缩小情况量化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经开窗减压术或负压吸引术均取得较好疗效,3~13个月后囊性病损缩小到直径1 cm左右时行二次手术刮除,随访6~28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负压吸引术组患者疗程3~8个月,平均5.4个月,开窗减压术患者疗程4~13个月,平均9.5个月,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负压吸引术患者病变囊腔容积及影像面积减小速度均明显快于开窗减压术患者,且颌面部膨胀畸形改善快于开窗减压术组.结论 开窗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均能有效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负压吸引术较单纯开窗减压术可显著缩短疗程,且对恢复面部正常形态、消除畸形有更好疗效.

  • 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立博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在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心功能以及主要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取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在常平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造影术后,血栓抽吸前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 ml,另一组在血栓抽吸术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 ml,评价PCI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以及左室射血分数、MACE的情况等等.结果 在血栓抽吸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MBG2、3级的比例为85.0%,而在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的比例为6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前LVEF值分别为71.5±10.0和61.5±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状动脉内TIMI3级血流、CTFC帧数、以及ST段回落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如果患者血栓负荷过重,在支架置入术前先行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注射,然后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肌再灌注,并且对LVEF的改善有益.

  • 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作者:张宏;王春梅;马长生;高海;朱小玲;杜昕

    目的 对比应用Diver和Zeek手动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PCI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直接PCI前使用Diver和Zeek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76例.分为Diver抽吸导管组(Diver组)88例,Zeek抽吸导管组(Zeek组)88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吸出血栓情况及术后组织灌注、TIMI血流、心肌酶及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 Zeek组术中抽出直径≥1 mm血栓比例明显高于Div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比例明显低于Div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用抽吸导管前比较,应用抽吸导管后2组患者血栓积分、TIMI 1级血流比例明显降低;TIMI 3级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抽吸导管是直接PCI术中抽出直径≥1 mm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MBG 0~1级、TMP 0~1级、吸烟、左前降支病变及术前TIMI 0级是术后ST段回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2种血栓抽吸导管均能有效改善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降低血栓负荷.但对直接PCI短期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国明;王禹;陈练;孙志军;王峙峰;金琴花;任艺虹;盖鲁粤;杨庭树

    目的 评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5年7月~2006年9月,共7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抽吸器组3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情况从同期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选取35例条件相匹配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资料、造影结果和临床预后.结果 抽吸器组支架直接置入率高(P=0.009),远端栓塞发生率低(P=0.046),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计数值小(P=0.004),心肌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高(P=0.04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抽吸器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峰值浓度较低,ST段回落幅度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住院期间和中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CS患者中,急诊PCI时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微灌注,减少心肌酶的释放,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

  •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患者手术方式和术后再出血的关系

    作者:司雨;王振宇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258例,其中185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73例采用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组),对比2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术前血肿量、术后血压的波动和是否有阿司匹林服用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再出血率较微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 vs 13.7%,P<0.05).结论 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较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艾辉;王春梅;朱小玲;高海;李南

    目的 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行直接PCI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因AMI住院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了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共202例(抽吸组),另选择因AMI住院并行PCI的患者24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抽吸组在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5.3±2.8)h vs (6.0±3.1)h,P=0.012]、直接支架置入率(44.1% vs 30.5%,P=0.003)和术后达TIMI 3级血流(90.1% vs 81.1%,P=0.008)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而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3.5% vs 8.4%,P=0.032).术后抽吸组在肌钙蛋白Ⅰ峰值[(44.74±31.2)μg/L vs (52.5±34.8) μg/L,P=0.012]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152.0±73.6)U/L vs (166.0±70.5)U/L,P=0.041]、即刻心电图的ST段回落率(67.8% vs 57.0%,P=0.002)、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1.4% vs 22.9%,P=0.002)、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1.0% vs 4.4%,P=0.044)、病死率(3.5% vs 8.8%,P=0.032)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明显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柯福升;宋克义;郑志英;向南坡;刘子龙;路秀敏

    目的 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316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27例患者作为ZEEK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189例患者作为时照组.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ZEEK组4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为3.1%,住院期间无死亡.对照组189例中有18例发生无复流,发生率9.5%,死亡6例(3.2%).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心功能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可以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兴泳;唐荣华;唐洲平;程琼;汪银洲;胡伟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术)创伤小、操作简单、特别适合于老年患者的抢救,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增大,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前已为广大神经科医师所采用[1,2].

  • 经桡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患者的影响

    作者:颜程光;唐昱;盛国太;刘燕锋;张学洪;詹俊峰;祝志云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行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无复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抽吸治疗后,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并行PCI,对照组患者抽吸后,直接行PCI.评估PCI术后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0% vs 18.0%,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其中试验组穿刺部位血肿1例,牙龈出血2例,粪便潜血阳性2例,共计5例(10.0%);对照组穿刺部位血肿1例,牙龈出血2例,粪便潜血阳性1例,共计4例(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经桡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有助于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陶志强;宋杰;黄为;王涟;张静梅;谢峻;徐标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壁STEMI行直接PCI患者187例临床资料,根据直接PCI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血栓抽吸十替罗非班组(观察组)105例和替罗非班组82例.比较2组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与替罗非班组比较,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矫正TIMI血流帧计数、血栓积分和LVEF明显改善[(2.79±0.41)级vs(2.34±0.37)级、(26.65±8.24)帧vs (31.04±10.65)帧、(0.23±0.18)分vs(0.76±0.59)分、(48.6±14.4)%vs (43.7±11.3)%,P<0.05,P<0.01];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ST段回落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在急性前壁STEMI直接PCI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实现心肌水平的完全再灌注,改善术后心脏收缩功能.

  • 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影响

    作者:王如珠;殷屹岗;朱莉;林杰;李建民;王斌

    目的 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 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 vs 63.33%,x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 vs 70.00%,x2 =5.455,P=0.020);实验组TIMI 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 vs 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 vs 3.33%,3.33%vs6.67%,x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 《2013年美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处理指南》解读

    作者:马路;杨晔

    2013年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AHA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布了<2013 ACCF/AHA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处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与1999、2004年版指南以及2007年和2009年2次重点更新比较,新指南内容更加丰富,证据更加充分 .

  • 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

    作者:孙树杰;崔明;隋韶光;喻栋平;尚冰冰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22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方体定向吸引术组(微创组)113例及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14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内科组明显缩短(14 d vs26 d),近期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升高(50.0% vs 20.0%),病死率明显下降(6.2% vs 16.7%),并发症(肺内感染、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不全、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微创组出血量<50 ml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内科组(57.8% vs 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可明显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 负压吸引技术在老年人鼻中隔矫正术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云;吕凡;张雷;陈宏;龚霞;黄魏宁;董云鹏;张秋颖;彭好

    目的 评价负压吸引技术在老年人鼻中隔矫正术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接受鼻中隔矫正手术后的老年患者,分为接受负压吸引技术的研究组(20例)和接受传统的凡士林纱条填塞方法 的对照组(20例),对比观察术后24 h出血量、舒适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鼻腔血肿和水肿、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 结果 术后24 h研究组出血量为(14.2±8.1)ml,虽明显多于对照组的(7.2±4.1)ml,但两组的出血量均较少,无临床意义;在术后6 h、12 h和24 h,无论是VAS读数,还是中度、重度不适的病例数,研究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后1周的血肿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术后3 d的鼻腔间隙明显宽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4.5±0.9)d,短于对照组(5.4±0.9)d(P<0.05). 结论 对于接受鼻中隔矫正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负压吸引技术,不增加出血风险,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减轻鼻腔水肿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203 条记录 3/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