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作者:侯宝军;刘毅;李思颉;季泰令;吉训明

    目的 分析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学确诊为CVST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其中11例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10例患者接受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结果 ①在21例CVST患者中,16例存在明显病因,多见的是感染病史10例(47.6%),其他病因包括头部外伤病史、早孕流产史、血液系统疾病等.②20例(95.2%)患者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可伴有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视盘水肿等.③DSA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均未显影,累及上矢状窦的12例,横窦16例,直窦4例,乙状窦12例,病变≥2个静脉窦的有17例(80.9%).④经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13例,死亡1例;3~6个月影像学随访,痊愈18例,好转1例. 结论 感染因素是本组未成年人CVST的主要病因,未成年人CVST累及≥2个静脉窦的比例较高.经抗凝和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年人CVST的预后良好.

  • 烟雾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

    作者:张正善;杨怀滔;张睿;段炼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5例烟雾病合并RAS患者及基线情况匹配的30例无RAS烟雾病患者的首发症状、颅内血管病变情况、肾动脉病变情况、治疗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1)烟雾病合并RAS 患者占同期收治的烟雾病患者总数的1.6%(15/927)。RAS组左侧RAS有5例,右侧RAS有4例,双侧RAS有6例;轻度狭窄占71.4%(15/21侧),近端狭窄占85.7%(18/21侧);RAS 组高血压患者(80.0%,12例)显著高于无RAS烟雾病组(30.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5,P <0.05)。两组患者铃木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184,P <0.01)。(2)对RAS行介入治疗的4例,术后血压均下降至正常。介入治疗后造影随访3例,随访时间9~108个月,肾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烟雾病RAS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未合并RAS显著升高,并且颅内血管病变程度与未合并RAS患者存在差异。RAS以近端、轻度狭窄为主,血管介入治疗烟雾病合并严重RAS有效,但长期预后需进一步随访。

  • 不典型巨细胞动脉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傅贤;徐恩;欧阳小明;詹丽璇

    患者男,43岁.因发现"双侧颞部血管逐渐增粗、隆起6个月余",于2009年7月16日入住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意中发现右侧颞部血管变硬、增粗、隆起,感觉右侧颞区肿胀,无发热、头晕、头痛、抽搐及意识丧失,无视力改变及肢体乏力.

  • 颈-颅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

    颈-颅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ial dissections,CAD)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在<45岁的卒中患者中,约10%~20%源于此因[1].根据血管分布,主要有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ICAD)和椎动脉夹层(verl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内膜撕裂,使腔内血液沿着血管壁间流动即产生动脉夹层.

  •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率及其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作者:王惠玲;李秋英;王高华;舒畅;王晓萍;刘浩;段金莲;杨相升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调查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及其母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了解弓形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临床症状上的异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252例患者的母亲(患者母亲组)、正常对照组(200名)和非精神疾病的疾病对照组(200例)血清弓形虫抗体水平,并对患者组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结果 (1)IgG和IgM抗体阳性率,患者组分别为13.7%和5.3%,高于合并对照组(即正常对照组合并疾病对照组;分别为3.8%和2.8%;P<0.01和P<0.05);患者母亲组分别为19.4%和9.1%,高于患者组和合并对照组(P<0.01和P<0.05).(2)弓形虫抗体阳性组患者的母亲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8%和17.4%,高于阴性组患者的母亲(分别为16.0%和7.3%;P<0.01和P<0.05).(3)阳性组患者在兴奋、敌对、装相和作态、意志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愤怒、延迟满足困难等项目的得分均高于阴性组(P<0.01),猜疑/被害得分低于阴性组(P<0.01).(4)阳性组患者病程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25, P75)分别为3(1,9)个月,短于阴性组患者4(2,10)个月(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弓形虫感染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未感染者,弓形虫感染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 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

    作者:杨帆;高维佳;冯哲;马静;丁军;苏林雁

    目的 探讨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并筛选其保护因素.方法 80例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病例组)和92名正常对照(对照组)完成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行为抑制气质量表(BI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养育关系问卷(PBI)、心理弹性量表(RS)、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析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通过对各量表的分析,筛选出2组间有差异的因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 (1)罹患1种焦虑障碍者30例(37.5%),同时罹患2种者20例(25.0%),同时罹患3种者16例(20.0%),3种以上者14例(17.5%);共患抑郁39例(48.8%).(2)病例组SCARED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BIS总分高于对照组(P <0.05);PBI的“父亲关怀”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RS总分及“个人胜任力因子”和“自我悦纳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SDQ的“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和“同伴交往问题”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在亲社会行为因子上低于对照组得分(P<0.05).(3)心理弹性-自我悦纳因子是保护性因子(OR =0.87,P=0.000),而生活事件-健康适应因子(OR=1.34,P=0.001)和行为抑制气质(OR=1.67,P=0.000)是焦虑障碍的危险因子.结论 青少年焦虑障碍共病多,焦虑不仅影响其情绪,也影响其行为和同伴关系;父母关怀低而控制高的养育方式、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压力、自我悦纳程度低以及具有行为抑制气质的青少年更易罹患焦虑障碍,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rs767455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相关性临床研究

    作者:周涌涛;刘佳;张燕莉;张新卿;郭秀海;陈彪;贾建平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 rs767455基因多态性在散发性帕金森病(SPD)患者中的分布及对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技术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宣武医院及全国多中心药物试验的481例帕金森病(PD)患者(PD组)和557例正常对照个体(对照组)进行TNFRSF rs767455多态性检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应用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aplan-Meier和生命表方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SPD的相关性,及对SPD发病年龄的影响.另将PD组患者分为震颤组(298例)和非震颤组(183例),将两组的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TNFRSFrs767455 AA、AG和GG基因型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80.04%、19.13%、0.83%;对照组:79.00%、19.75%、1.25%;x2=0.53,P>0.05).也没有发现A和G等位基因的分布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9,P>0.05).对性别进行调整后发现,TNFRSF rs767455 G等位基因对SPD发病仍无显著性影响(x2=0.01,P>0.05).AA、AG和GG基因型的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1岁(95% CI 59 ~ 63岁)、61岁(95% CI,57 ~ 65岁)和60岁(95%CI 57 ~ 63岁),虽然携带AA基因型的发病年龄较AG、GG基因型提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P>0.05),利用Cox-回归方法分析控制性别的影响仍没有发现GG影响发病年龄(x2=0.03,P>0.05).携带G和非G等位基因个体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1岁(95% CI 59~63岁)与60岁(95% CI56~64岁),利用生存分析进行研究发现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并不能延迟SPD的发病年龄(x2 =0.36,P=0.55).震颤组和非震颤组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94,0.15;P>0.05).结论 TNFRSF rs767455在SPD和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且不影响SPD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

  • 头颈动脉夹层首发头痛的特点

    作者:王玉涵;承文超;连亚军

    目的 分析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头颈动脉夹层患者的头痛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0-2017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诊治的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颈动脉夹层患者146例,对其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收集其临床表现,分析其首发头痛的特点.将146例头颈动脉夹层患者按是否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分为首发头痛组(20例,占13.7%)和非首发头痛组(126例,占86.3%).结果 首发头痛组有6例(30.0%)患者合并脑缺血事件,非首发头痛组有97例(77.0%)合并脑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38,P<0.01);首发头痛组有17例(85.0%)患者夹层位于后循环,非首发头痛组有70例(55.6%)患者夹层位于后循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4,P=0.0l3).在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20例患者中,40.0%(8/20)的患者头痛为持续性,60.0% (12/20)的患者为间断性;70.0%(14/20)的患者为重度头痛,25.0%(5/20)的患者为中度头痛,5.0%(1/20)的患者为轻度头痛;60.0% (12/20)的患者头痛性质为搏动性和胀痛;11/17的后循环夹层患者头痛累及枕部.结论 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头颈动脉夹层患者的头痛往往是突发的、与以往经历的头痛不同的重度疼痛,头痛的性质常表现为偏头痛样,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相比前循环动脉夹层,后循环动脉夹层患者较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

  • 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诊治体会

    作者:赵凤毛;冀园琦;孙骇浪;徐佳童;邓志娟;孙记航

    目的 探讨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DIA/DIG)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IA/DIG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19个月.其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大脑半球浅表部位结节状强化灶,囊变多见.肿瘤体积较大,可累及多个脑叶,其中额、顶叶多见.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呈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上皮双向分化,GFAP(+),S-100(+),Vimentin (+),且Ki-67(+)比例常较低.6例患儿均行一期肿瘤切除.1例术后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术和分流手术;2例术后仅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术.随访时间为1~9年.结果 6例DIA/DIG患儿(均为WHOⅠ级)均达到肿瘤全切除.3例未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或分流手术的患儿预后良好,除一过性肌力下降外,未出现其他神经功能障碍和癫痫.3例行二期硬膜下积液外引流或分流手术的患儿中,1例预后良好,1例存在神经功能障碍,1例因感染而死亡.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及复发.结论 DIA/DIG是一类罕见的颅内肿瘤,发病时多<2岁.肿瘤多累及额叶和顶叶,通常巨大而表浅.影像学方面有其特征性表现.根据其典型病理学表现可确诊.行肿瘤全切除后预后常较理想.

  • 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李朋;赵赋;张晶;汪颖;李仕维;杨俊;刘丕楠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 045例椎管鞘瘤患者中,筛选出70例(6.7%)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神经鞘瘤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70例中,男/女=49/21(P=0.001),初次行椎管手术的年龄为10 ~72(43.0±14.9)岁,8例(11.4%)有家族史.18例椎管鞘瘤位于颈椎,6例位于上胸段(T1~6),39例位于下胸段(T7~12),58例位于腰椎.30例发生椎管马尾多发小结节,5例合并颅内单发非听神经鞘瘤,24例(34.3%)合并外周神经鞘瘤.57例(81.4%)接受单次椎管手术;13例(18.6%)因新发肿瘤行多次椎管手术,均为非节段性多发性神经鞘瘤病,且初次椎管手术年龄低于单次手术者[分别为(32.9±14.7)、(45.4±14.0)岁;P=0.006].手术全切除率为92.9% (65/70).术后随访1个月至7年(中位数为50个月),其中痊愈38例(54.3%),好转24例(34.3%),稳定6例(8.6%),加重2例(2.9%).结论 多发性神经鞘瘤病椎管肿瘤多发生于下胸段和腰椎管内,颅内肿瘤少见.节段性患者或初次椎管手术年龄较大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因新发肿瘤而需要多次椎管手术治疗.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附131例报告)

    作者:厉亚坤;王震;陈籽荣;孙炜;张所军;董芳永;万锋;雷霆

    目的 分析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岁的IAC患儿,共131例,其中无症状者31例.初始行囊肿切除术或造瘘术治疗57例;13例巨大囊肿者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合并硬膜下血肿或积液者行钻孔引流术;未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57例.结果 随访观察的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3 ~48)个月,其中16例(28.1%)需行手术治疗(14例行囊肿切除术或造瘘术,2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7.0%)囊肿自行消失.其余41例中,30例囊肿无进展,11例囊肿轻微增大;其中12例(29.3%)无症状,29例(70.7%)有轻微症状.90例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随访中位时间为24(3~56)个月,其中无症状33例(36.7%),轻微症状47例(52.2%),明显症状10例(11.1%);术后囊肿大小为(11.9±6.8)cm3,与术前的(138.5 ±26.1)c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囊肿切除术或造瘘术的71例中,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或脑积水者11例(15.5%),其中8例年龄≤2岁;行囊肿-腹腔分流术的15例中,3例并发分流管依赖综合征.结论 随访观察者再手术的比例较高;手术是治疗有症状IAC的主要方法,疗效较好;硬膜下积液或脑积水(主要为≤2岁者)、分流管依赖综合征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 复发听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孙守家;高攀;张晓静;焦利武;刘魏华;蒋伟;舒凯;雷霆;李龄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复发听神经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复发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次手术全切除后复发11例(全切复发组),初次不全切除后复发18例(非全切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大径、复发肿瘤大径、肿瘤囊性变、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并发症、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结果 全切复发组的平均年龄大于非全切复发组[分别为(52.2±10.8)岁和(33.0±5.5)岁,P<0.05],前者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也明显大于后者[分别为(93.3±30.0)个月和(45.0±15.6)个月,P<0.001].两组的原发肿瘤大径、复发肿瘤大径、肿瘤囊性变的比率、并发症发生率、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7个月,平均(11.7±3.1)个月.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 (27/29).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为7% (2/29),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比率为41% (12/29).结论 听神经瘤不全切除后残留复发者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明显较全切除者短.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初次全切除是听神经瘤患者获得佳临床疗效的首选方法.对于复发听神经瘤建议早期积极手术.

  • 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探讨

    作者:王洪财;孙成丰;陈海;陈茂送;沈罡;王波定

    目的 总结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主要临床特点,分析其可能的出血机制.方法 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109例脑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6.4%)经影像学和病理学证实的Ⅰ、Ⅱ级脑膜瘤自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类型,肿瘤内血管成熟度及肿瘤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7例中,肿瘤位于大脑镰旁2例,矢状窦旁1例,左蝶骨嵴内侧1例,左额顶叶、左颞叶及右顶叶凸面各1例.手术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Ⅳ级1例.病理学分型,血管瘤型、非典型性各2例,纤维型、脑膜上皮型及过渡型各1例;肿瘤内血管成熟度和细胞增殖活跃程度不一:CD34(-)、CD31(+)、Ki-67表达Ⅰ级1例,CD34(-)、CD31(+)、Ki-67表达Ⅱ级1例,CD34(+)、CD31(+)、Ki-67表达Ⅰ级4例,CD34(+)、CD31(+)、Ki-67表达Ⅱ级1例.术后随访13~48个月,1例遗留轻度肢体偏瘫,2例肿瘤复发.结论 各种病理学类型脑膜瘤均可发生出血,相关出血机制可能不同,与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及肿瘤内新生不成熟血管亦无明确关系.

  • 单发脊髓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及磁共振特点(附五例报告)

    作者:荆利娜;高培毅;周剑;林燕;隋滨滨;沈宓

    目的 分析单发的脊髓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5例单发脊髓生殖细胞瘤患者.5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临床及MR信号特点.结果 男/女为1/4;年龄为23~47岁,平均(29.6±10.3)岁;病程2~19个月,中位时间为4个月.1例合并Klinefelter综合征,1例10年前鞍区生殖细胞瘤放疗后颅内无复发,1例5年前卵巢畸胎瘤术后无复发.病变累及颈胸段2例,胸腰段3例.病变纵轴长度23~66 mm,平均(40.2±16.4)mm.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表现为等或高信号,增强后2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4例病变边界不清.3例肿瘤内有囊变,4例病变周围脊髓有水肿,5例病变周围均无脊髓空洞.结论 单发脊髓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常无特异性,既往病史、合并先天畸形及实验室检查对于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合并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林杰;王鸥;潘慧;李乃适;阳洪波;夏维波;卢琳;邢小平;王任直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 1)患者中垂体腺瘤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MEN 1患者中,合并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92例中,65例(70.7%) MEN 1患者被诊断合并垂体腺瘤,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39例(60.0%),无功能垂体腺瘤23例(35.4%),功能不详者3例(4.6%).MEN 1患者中,女性垂体腺瘤受累的比率为75.9% (41/54),男性为63.0% (2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5).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平均起病年龄为(34.3±11.3)岁,其中常见类型为催乳素腺瘤(48.7%,19/39),其次为混合型垂体腺瘤(25.6%,10/39)、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5.4%,6/39)及生长激素腺瘤(10.3%,4/39).无功能垂体腺瘤中,微腺瘤的比率为60.9% (14/23),高于大腺瘤的34.8%(8/23).结论 MEN 1患者常合并垂体腺瘤,故疑诊MEN 1患者应常规进行垂体动态增强MRI检查;而垂体腺瘤患者要警惕合并MEN 1的可能,需注意筛查.

  • 孤立性肿块样脱髓鞘病的临床分析(附七例报告)

    作者:孙际典;王亚明;曹杨;王清河;陈世超;冯恩山

    目的 分析肿块样脱髓鞘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和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肿块样脱髓鞘患者,其中6例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术,1例行开颅占位切除术,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及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7例患者均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MRI和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7例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加重,复查头颅CT均未见明显出血或梗死等异常,术后住院时间为10~20 d.病理学检查均为脱髓鞘病.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 3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6例患者临床症状和头颅MRI均较入院时明显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原有症状加重,复查头颅MRI提示较术后3个月的病灶稍增大,继续口服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肿块样脱髓鞘病的临床特征难以与颅内肿瘤、血管炎、脑脓肿等相鉴别,但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糖皮质激素和手术的治疗效果满意.

  • 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作者:陈金辉;张剑宁;刘锐;王亚明;王洪伟;于新

    目的 探讨侵犯颅底、蝶窦、鼻窦和鼻咽部的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纳入14例1988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累及鞍下颅咽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14例中,男/女为9/5,9例>15岁;占同期收治的全部颅咽管瘤患者的0.54%(14/2 582).单纯累及鞍下型9例,累及鞍上、鞍下型5例;单纯实体性4例,单纯囊性8例,囊实性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鼻塞、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4例行开颅手术肿瘤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辅助外放射治疗,1例部分切除辅助肿瘤内间质放疗),2例行内镜引导下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辅助肿瘤内间质放疗),2例行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切除(1例次全切除辅助伽玛刀治疗,1例次全切除辅助肿瘤内间质放疗),5例行立体定向32P肿瘤内间质放疗,1例无症状者接受临床观察.随访9 ~ 168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肿瘤消失2例,明显缩小10例,稳定2例.临床症状消失5例,好转8例,无症状观察者无新症状出现.结论 累及鞍下颅咽管瘤的患者较少见,常累及颅底、蝶窦、鼻窦和鼻咽部.手术全切除较困难,根据病变性质及侵及范围选择个体化治疗,疗效较满意.

  •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Ⅰ型的临床特征和手术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陈凯;栾国明;关宇光;周健;刘长青

    目的 探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Ⅰ型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病理证实的99例FCD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前检查结果和术后Engel Ⅰ级率之间的关系,得出有预后价值的因素.其中,FCD Ⅰ a型29例,FCD Ⅰ b型54例,FCD Ⅰ c型16例.结果 63例患者术后1年达到Engel Ⅰ级.起病年龄>6岁、非药物难治性、发作频率<1次/周、间歇期脑电图(EEG)呈局灶性、明显的MRI异常和无围手术期发作的患者均有较高的Engel Ⅰ级率(P<0.05).结论 FCD Ⅰ型癫痫患者对其手术效果预后价值的临床特征有起病年龄、年龄、非药物难治性、发作频率、间歇期EEG表现、MRI异常程度和是否围手术期发作,而MRI上无明显病变、间歇期脑电图呈非局灶放电和术后围手术期有癫痫发作是术后1年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

  • 青年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

    作者:姜成荣;倪红斌;戴宇翔;徐武;梁维邦

    目的 探讨青年面肌痉挛(HFS)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原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HFS患者982例,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1.7%)发病年龄≤22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17例患者均为单侧HFS;其中男4例,女13例;发病年龄14 ~ 22岁,平均为(19.4±2.3)岁;病程l~11年,平均为(5.5±3.0)年.术前MRI显示,17例责任血管平均外径为(1.66 ±0.81)mm,后颅窝平均夹角为(29.92±4.78)..术中均可见责任动脉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14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部解剖变异、责任动脉异常.16例获得临床治愈,其中14例术后即刻治愈,延迟治愈2例(术后1、3个月),随访至今(1 ~3年)未复发;术后10 d复发1例;迟发性面瘫(术后第14天)及声音嘶哑各1例,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在HFS患者中,青年患者所占的比率较低.局部解剖变异,责任动脉异常导致动脉压迫面神经根部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其有较好的疗效.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陈其钻;王守森;刘峥;张尚明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 NS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PCNSL患者,分析其CT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32例中,单发者18例(56%),多发者14例(44%),共50个病灶;肿瘤好发于基底节区、胼胝体等深部脑组织,为76%(38/50),浅部脑组织为24% (12/50);瘤周水肿多为轻、中度(76%,38/50).CT平扫显示,44个(88%)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6个病灶呈稍低密度(12%);1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改变.MRI T1加权成像病灶多呈等、低信号或等信号(92%,46/50),T2加权像多呈等信号或等、高信号(92%,46/50),弥散加权像多为高信号(90%,45/50);增强扫描表现均匀一致的“团块状”、“裂隙征”、“蝶翼状”、“卫星灶”、“握拳状”及“缺口征”等多种典型强化方式.病理学证实,3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淋巴瘤.结论 PCNSL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PCN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639 条记录 8/32 页 « 12...567891011...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