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病术后临床疾病特征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Meta分析

    作者:王曙红;陈晓;杨土保;魏捷

    目的:综合评价心脏病术后临床疾病特征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及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6年8月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采用RevMan 5.3和Stata12.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系统评价,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为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分析统计量,效应量采用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10篇,9篇为病例对照研究、1篇为队列研究,累计研究对象为946例,其中病例组473例,对照组473例。纳入的8个危险因素分别为体外循环时间(WMD=23.18,95%CI:18.00~28.36, P<0.001,I2=26%)、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WMD=-87.45,95%CI:-104.40~-70.50,P<0.001,I2=0%)、机械通气时间(MV)(SMD=1.19,95%CI:1.02~1.36,P<0.001,I2=0%)、气管切开(OR=5.64,95%CI:3.31~9.61,P<0.001,I2=0%)、主动脉阻断时间(WMD=6.4,95%CI:2.08~10.73,P=0.004,I2=47%)以及低心排综合征(OR=2.82,95%CI:1.76~4.52,P<0.001, I2=0%)、入住ICU时间(WMD=3.43,95%CI:2.92~3.94,P<0.001,I2=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PaO2/FiO2低、MV长、气管切开、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入住ICU时间长等疾病特征为心脏病患者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而再次气管插管是否为其相关危险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70岁以上老年肺炎患者临床特征探索

    作者:袁侨英;张玲;赵坤;肖丹;司良毅

    目的: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近3年老年肺炎的发病特征和并发症,为指导老年肺炎的临床合理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老年科病房住院、年龄>70岁112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以及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诱发因素。结果>70岁老年肺炎患者中,医院获得性肺炎比例有增加趋势,共占54.6%,症状体征多不典型,病情明显较社区获得性肺炎重,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影像学特点多变。常见的前5位并发症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混合性电解质紊乱、营养性贫血。常见的前5位诱因依次为误吸、反流、脑梗死、心力衰竭、外科手术。结论3年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老年肺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以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更高,症状体征多不典型,易合并严重并发症,及时防治诱因和合理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 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

    作者:赵树梅;沈潞华

    心力衰竭(HF)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H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均具有自身特点,在临床诊断和处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一般来讲,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是老年人HF的主要病因;由于老年HF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因此HF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被其他临床情况掩盖;借助于超声心动图和N端B型利钠肽前体的测定可以明确诊断。老年人HF的治疗原则依然是控制HF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临床实践中,需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调整各种HF治疗药物,必须考虑到老年人HF的病因、是否同时合并的多种疾病以及整体的功能状态。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陈妍;高明东;李晓卫;赵海旺;张楠;豆静;刘寅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大滓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老年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病变特点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治疗,按照是否发生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及非心源性休克组,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肌梗死的特点、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中,8.33%(34/408)发生CS,在所有CS患者中,91.89%(34/37)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9.41%(10/34).发生C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入院血糖、肌酐、谷丙转苷酶水平均高于未发生CS患者(t=2.403,4.596,6.778,6.109,均P<0.05).发生CS患者有更高的入院NT-Pro BNP水平,更长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更多的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病变.结果 老年患者有更高比例发生CS的风险,过长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存在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病变是发生CS的独立预测因素,而积极的血运重建可以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生存机会.

  • 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徐华明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特点.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2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腹痛、腹胀是胃癌常见的临床表现,老年组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91.6%比76.5%,P<0.05);老年组胃癌肿块主要位于贲门和胃底部,占47.9%,非老年组胃窦癌常见,占54.4%,老年组中有3.1%的患者胃癌为多起源的,而非老年组都是单中心起源.老年组术前合并的慢性疾病多于非老年组,80.0%的胃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率为71.3%,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比例相近;98.7%的胃癌患者接受化疗,尽管老年组接受三线及其以上化疗的比例(3.5%)比非老年组(9.8%)低(x2 =3.197,P=0.0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化疗方案选择方面,老年组患者更多选择FOLFOX/XELOX两药联合化疗方案(75.4%).老年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7.8个月)较非老年组患者(28.7个月)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3). 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首发症状常以上腹部饱胀、疼痛为主,贲门胃底癌多见,多中心起源,术前并发疾病和术后并发症较多;老年胃癌患者多数可耐受规范的手术和化疗.

    关键词: 胃肿瘤 疾病特征
  • 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费用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陈果;龙怀聪;李小惠;李蔚;周雨田;杨江玉;程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谱和费用变化情况,为医院管理和疾病调查提供基线资料. 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10年至2014年65岁以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费用情况,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为标准对出院疾病诊断进行分类.结果 我院2010年至2014年65岁以上住院患者共111 935例,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平均年龄为(74.5±6.8)岁.老年住院患者主要诊断累计系统疾病前四位为循环系统疾病(21.0%)、呼吸系统疾病(13.7%)、消化系统疾病(12.7%)和肿瘤(12.1%),男性(55.2%)多于女性(44.8%).人均住院费用由2010年的18 778.1元增至2014年的23 391.9元.药品比由2010年的45.5%降至2014年的38.9%. 结论 我院2010年至2014年老年住院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系统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其次分别为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药品比呈下降趋势,人均住院费用呈上升趋势.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例临床分析

    作者:崔静;朱铁楠;赵永强;张奉春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SLE合并TTP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和转归.结果 14例SLE合并TTP者中,男4例,女10例,中位年龄23(17 ~ 69)岁.5例以SLE首发,9例两者同时发病.所有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2/14、11/14、11/14,其中8例患者具有上述五联征.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环磷酰胺)治疗6例,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置换8例,有效率分别为2/6、6/8.8例患者存活,6例死亡.对6例存活者进行了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SLE与TTP临床表现相似,多次重复血涂片检查对早期明确诊断SLE合并TTP十分重要.SLE合并TTP者肾功能损害程度比单纯TTP或SLE者更为严重,早期诊断并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诊治变迁

    作者:李丽;盖鲁粤;杨庭树;陈练;刘宏斌;孙志军

    目的分析近17年来肾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特征和介入治疗情况的变化.方法分时间阶段对比总结1987-2004年间144例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情况.结果肾动脉造影人数在逐年增多,2000年以前病例平均年龄较小(P<0.05),高血压为主要就诊原因,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炎(占52.3%);2000年以后出现因急性肺水肿等行肾动脉造影的病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为主(占70.7%),介入治疗的比例和技术成功率升高(P<0.05),且介入治疗方式由单纯球囊扩张为主变为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植入为主(P<0.05).结论 17年来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学和临床特征及其介入治疗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 对轻度认知功能损伤研究的几点建议

    作者:王鲁宁

    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系正常认知和早期痴呆之间具有疾病特征的认知损伤状态.MCI患者可存在单一或几个认知领域的损伤,多数为记忆力受损,亦可有语言、视空间能力下降,但不影响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评定亦属非痴呆状态.近年MCI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受到高度重视,其主要意义在于MCI患者是痴呆高危人群.

  • 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作者:闫朝武;李建荣;赵世华;凌坚;孙欣;孟红;王浩

    目的 探讨左心室(左室)心尖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入选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断为左室心尖发育不良的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 ~44(19.9±14.2)岁.患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3例患者接受心血管MRI检查;2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1例患者同时接受心导管和造影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7例患者中,以胸闷不适就诊4例,3例患者心前区可闻及杂音.心电图显示3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的左室心尖部均扁平,心腔呈球形改变;左室横径均增大而纵径相对短缩,横径为(57.9±11.6) mm;室间隔均凸向右室,厚度为(7.3±1.2) mm;左室射血分数为(47.6±17.2)%,其中2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左室乳头肌均附着于扁平的左室前壁心尖部;右室腔均增大并包绕发育不良的左室心尖部,右室横径为(19.7±7.6) mm;接受心血管MRI或CT检查的5例患者均在心尖部存在脂肪替代.结论 左室心尖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以左室心尖部扁平、心腔球形改变、左室乳头肌异常附着于前壁心尖部以及右室远端包绕发育不良的左室心尖为特征.

  • 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孙明利;程春燕;张锐;徐希奇;温亮;孙凯;蒋鑫;王晓建;荆志成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术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血管中心2006年9月至2011年8月连续确诊的122例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术后PAH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术后PAH患者中,女性82例(67.2%),修补/封堵术时年龄中位数14.8(7.1,24.9)岁,术后诊断PAH年龄中位数24.8(16.6,32.2)岁,从修复术至诊断PAH时间间隔中位数7.3 (2.4,12.6)年.临床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109/122,89.3%)为主,体征以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113/122,92.6%)为主.确诊时符合世界健康组织肺高压功能Ⅰ/Ⅱ级的患者稍多(65/122,53.3%).6 min步行距离为(408.4±103.3) m.Borg呼吸困难评分为2.0(1.0,3.0).肺动脉平均压(71.6±24.2)mmHg(1 mmHg =0.133 kPa),肺血管阻力指数(29.1±16.0) Wood U· m2,心指数(2.7±0.9) L·min-1·m-2.靶向PAH药物治疗率90.2%(110/122),以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为主.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术后,部分患者发生PAH.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本研究中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术后PAH患者手术年龄大,术后发生PAH时间短,诊断PAH年龄轻,靶向PAH药物治疗率相当,以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为主.

  • 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洪衡;史静琤;任海明;王磊;李明昌;王河;刘群;王明生;顼志敏;姚康宝

    目的 评价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共60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可能与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3例心肌桥患者中典型胸痛247例(41.0%).入院前后心电图存在动态ST-T改变者229例(38%).共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644段.壁冠状动脉舒张期管径显著小于壁冠状动脉前管径及后管径(p均<0.01).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共有382处(62.4%)造影显示的狭窄性病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首先发现的狭窄病变是否位于分叉处、非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其他冠状动脉的狭窄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糖尿病年限、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率、非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大冠状动脉支数与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首先发现的狭窄病变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且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小;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的严重狭窄病变是否位于分叉、非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其他冠状动脉的狭窄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糖尿病、非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大冠状动脉支数、血脂异常与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的严重狭窄病变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心肌桥患者有较高的心肌缺血发生率,且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狭窄性病变.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收缩期狭窄率可能是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之一,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

  • 22q11微缺失综合征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

    作者:秦玉峰;解春红;杨建滨;吴鼎文;邵洁;赵正言

    目的 探讨22q11微缺失综合征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 技术,对207例不同表型的临床疑似患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22q11微缺失的检测.分析22q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心导管检查.结果 共确诊22q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39例.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患病率在非综合征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为1.6%,在综合征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为53.0%,在无先天性心脏病的疑似患者中则为3.8%.先天性心脏病在22q11微缺失综合征和非22q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94.9%和54.2%(P<0.01),综合征性先天性心脏病在22q11微缺失综合征和非22q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89.7%和18.5%(P<0.01).在22q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以法洛四联征多见,心外异常则以面容异常、学习困难和生长发育落后多见.结论 22q11微缺失综合征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

  •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161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贾卫滨;蒋鑫;左祥荣;何晶;赵勤华;姜蓉;荆志成

    目的 探讨我国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IPAH)患者的临床发病特征.方法 对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血管中心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连续确诊的161例IP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IPAH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33±15)岁,以女性为主(70.2%).从出现症状到右心导管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多数患者(56.5%)初诊时心功能已达Ⅲ~Ⅳ级;6 min步行距离平均为(398±108)m;肺功能检查示有7.8%、42.2%和82.2%的患者分别存在轻度阻塞性、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障碍.右心导管检查显示确诊时患者肺动脉平均压[(63 ±17)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肺血管阻力指数[(25±12) Wood U/m2]均已显著增高.IPAH患者中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比率为8.7%,其中28.6%为儿童患者.相对阴性患者,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年龄较小,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参数受损程度较轻.在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阴性的患者中,有89%患者接受了至少1种肺动脉高压特异性治疗药物,接受联合药物治疗的比例为27%.结论 我国IPAH多累及中青年女性,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心功能、运动耐量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往往已显著受损;绝大多数IPAH患者接受肺动脉高压特异性治疗,但相当比例患者治疗强度不够.

  • 不同治疗时代特发性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临床特征和生存率的比较

    作者:徐希奇;孙明利;蒋鑫;张锐;赵勤华;王勇;孙凯;王晓建;彭富华

    目的 比较传统治疗时代与靶向治疗时代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PAH)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率.方法 入选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所有住院的IPAH及FPAH患者为传统治疗时代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05年6月前完成随访.入选2006年9月至2011年8月参加研究医院住院的患者为靶向治疗时代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前完成随访.研究观察终点均为患者生存状态及治疗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传统治疗时代共入选IPAH和FPAH患者72例,靶向治疗时代共入选37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5.9 ±12.2)岁和(34.5 ± 17.4)岁(P=0.67),均为女性多发,两组间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和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治疗时代90.3% (65/72)的患者接受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时代绝大多数患者接受一种或一种以上靶向药物治疗,仅3.2%(12/375)的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接受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传统治疗时代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0.4个月,靶向治疗时代生存时间中位数为66.2个月.传统治疗时代IPAH及FPAH患者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56.9%、38.9%和20.8%,靶向药物治疗时代均有所改善,分别为89.3%、78.1%、68.2%和53.7%(P均<0.000 1).结论 靶向治疗时代IPAH和FPAH患者的生存率较传统治疗时代有明显改善.

  • 世界卫生组织第Ⅰ类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刚成;尚小珂;邓晓娴;周红梅

    目的 分析华中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第Ⅰ类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PAH患者195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HD-PAH) 144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51例.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27.5±13.2)岁(1~ 68岁),其中女性129例(66.2%).初诊时WHO心功能Ⅲ、Ⅳ级占32.3% (63/195),6 min步行距离平均为(397±74)m.IPAH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8个月.CHD-PAH患者和IPAH患者右心导管检查的指标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指数、心指数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0人次.接受肺动脉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21例,心功能均得到改善,死亡1例.74例患者仅接受了基础治疗,随访期间死亡5例.结论 华中地区的WHO第Ⅰ类PAH以CHD-PAH为主,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多较差,血液动力学指标受损严重.大部分患者已经接受了靶向药物治疗,但强度不够.

  • 中国内地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临床特征文献的统计分析

    作者:陈红武;陈明龙;杨兵;居维竹;张凤祥;侯小锋;陈椿;单其俊;邹建刚;徐东杰

    目的 分析中国内地报道的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的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获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内地报道的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09篇,患者共116例,年龄l~80(33.5±21.3)岁,男性78例。先天性室壁瘤25例,其中包括一个家系的患者4例,男性13例;先天性憩室91例,男性65例。100例患者因体检或胸闷不适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出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合并心内先天性缺陷34例,其中同时合并心外先天性缺陷4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8例,血栓形成8例,心脏破裂2例,猝死4例(包括家系患者3例)。外科治疗46例,射频消融治疗3例,所有患者均未置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结论 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无症状患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者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室壁瘤或憩室破裂、猝死等病情,需要积极干预。

  • 成人肠套叠23例诊疗分析

    作者:孙克康;沈晓军

    目的 探讨临床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阵发性腹痛22例,腹部肿块7例,恶心、呕吐2例.23例患者中,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憩室、炎症、粪石等.结论 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病理因素多而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是目前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成人肠套叠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保守治疗和术中探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术后短期行内镜检查是有必要的.

  • 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表现及其治疗

    作者:苏菲;吴子祥;桑宏勋;樊勇;崔轶;白博;崔唯;雷伟

    目的 探讨脊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6月,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经临床确诊、具有完整病历及随访资料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1~67岁,平均(46.9±12.5)岁;病程14~240天,平均(80.7±64.1)天.对该组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病原学、影像学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观察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结果 本组21例均有局部疼痛症状,18例有羊接触史,16例有发热病史,10例有多汗病史,8例有乏力病史,5例有肌肉疼痛病史,4例有睾丸疼痛(附睾炎)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的布氏杆菌冷凝集试验均为阳性,结核T-Spot试验均为阴性;4例布氏杆菌血培养呈阳性.入院血沉22.8~93 mm/h,平均(57.2±20.5)mm/h;超敏C反应蛋白6.12~152 mg/L,平均(45.5±31.7)mg/L.本组病例中,颈椎2例,胸椎1例,腰骶段3例,腰椎15例,11例存在椎管内和(或)椎旁脓肿形成,但仅有1例患者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肌力<3级).所有患者X线片及CT均出现受累椎间隙狭窄或稍变窄,椎体骨质不同程度破坏.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呈现不同程度高信号.7例(2例颈椎,5例腰椎)接受病灶清理+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4例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WHO推荐的治疗方案:其中3例采用三联抗炎,18例采用两联抗炎.15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3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2例采用链霉素+利福平联合治疗,1例采用米诺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抗炎药物使用时间6~10周,平均(7.5±1.6)周.术后随访2~80个月,平均(25.7±18.5)个月,患者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消失,椎管内脓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脊柱布氏杆菌病常累及腰骶椎,局部疼痛、发热及牛羊接触的病史是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患者血沉和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但布氏杆菌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冷凝集试验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手术指征应当严格控制,对于椎管内脓肿较多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有效.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作者:艾琪勇;蔡林;罗越;刘辉;洪国峰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cord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SCII)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脊柱外科发生的6例SCII临床资料,年龄56~78(63±3.5)岁,6例均于术后2h内出现SCII,收集资料并对病史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客观分析。结果6例脊髓减压术后1~2h脊髓功能呈进行性丧失,发生SCII后立即给予大剂量甲泼尼松龙、脱水、营养神经类药物使用后脊髓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4~24天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好发于中老年颈胸段,损伤程度可能与脊髓生理解剖特点、脊髓压迫程度、范围、时间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相关。其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缺一不可。SCII发生后甲泼尼松龙的治疗是有效的。

639 条记录 6/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