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诊成人间活体辅助肝移植抢救产后急性重型肝炎一例

    作者:卢实春;王孟龙;李宁;孟庆华;赖威;刘源;武聚山;林栋栋;郭庆良;池萍;刘晋宁

    患者女性,26岁,因"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4年,停经8+个月,腹部阵痛1 h"于2008年5月6日凌晨2时急诊入我院产科,化验为B型血,RH阳性;HBsAg(+)、HBeAg (+)、anti-HBc(+)、HBV-DNA定量2.06×107copies/ml,HCV(-);凝血酶原时间26.3 s,凝血酶原活动度29%,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2.05;丙氨酸转氨酶3019.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6 U/L,血清总胆红素174.4 μmot/L,直接胆红素78.2 μmol/L,血氨154μmol/L,诊断为"G3P1G33+3 LOA早产临产、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重型)、肝性脑病(昏迷期)."

  • 原发性肝癌右心房转移性癌栓1例

    作者:白传明;张楠;周山梧;宋书田

    病人女,56岁.腹胀乏力伴活动后胸闷、气促7月余.心脏彩色超声发现右心房内占位.既往乙剐肝炎病史1年余.查体:肝肋下4 cm,质稍硬(术后肝脏彩超和AFP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心脏彩超(图1)示右心轻度扩大,右房内可见75mmx 34唧大小的低回声肿物.边界清晰、形态较规整,随心脏活动于右房三尖瓣u与右室之间.辅助检查:HBsAG(+)、HBeAb(+)、HBcAb(+)、ALT10 U/l,、AST 32 U/L、TBIL,55.2 umol/L、DBIL 11.9umol/L、ALT 271IU/L.

  • 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手术期的感染及预防

    作者:杨双旺;宫丽莉;孙佩;陈美珍;肖蔚;但文富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表面抗原(H BsAg)携带者,经手术传播的危险性及预防方法. 方法根据套式 PCR定量检测HBV DNA确定的HBV传染性和传播阈值,参考疫苗接种对HBV易感性的影响,将HB V携带者分为低度、高度和极高传染性3个等级,评价HBeAg与HBV经手术传播的关系.结果监控组、非监控组和肝炎组高度传染性HBV携带者例数与各自总例数之比分别为1/1.19、1/250和1/4.44;极高传染性者分别为1/5.16、0和0;HBeAg阴性肝炎患者的HBV感染模式与HBeAg阴性外科患者相同,但HBV携带率和传染性都显著大于后者 ;HBsAg和抗HCV阳性无关.结论手术中对HBeAg阳性患者必须采取加强预防措施;对HBeAg阴性外科患者则无此必要;对HBeAg阴性肝炎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应该与HBeAg阳性患者相同.

  • 血液及血制品感染因子检测

    作者:陈前进;俞新莲;张月花;赖惠川;王炳发;黄开华;曹春远

    目的了解1997~1999年度我市临床使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PCR和TRUST对171份血液、83份血制品检测了抗-HAV IgM、HBsAg、抗-HCV、HCV RNA、抗-HIV1+2、TRUST、TPPA.结果 171份血液标本抗-HAV IgM、抗-HCV、抗-HIV1+2皆阴性;HBsAg阳性1例(0.058%),梅毒1例(0.058%);83份血制品抗-HAV IgM、HBsAg、抗-HIV1+2、TRUST均阴性,抗-HCV阳性率为24.1%,均为人血丙种球蛋白,取4个批号阳性的各2份进行HCV-RNA检测,结果6份HCV RNA阳性.结论 1997~1999年度临床上所使用的血液及血制品(人血丙种球蛋白)仍存在残余危险,需采取措施减少残余危险度.

  • 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新生儿血清中HBsAg水平影响

    作者:余丽华;吕苏芳;郑雪君;华秀兰;陈小平

    目的 研究联合免疫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对新生儿血清中HBsAg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医院HBsAg阳性孕妇4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4例.对照组采用乙肝疫苗接种,试验组采用联合免疫措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观察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等指标水平和阻断效果及宫内感染率.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脐血检测HBsAg(+)率、HB-sAg(+)/HBeAg(+)率、HBeAg(+)率、HBV-DNA(+)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901.7% 高于对照组68.38%(P<0.05);试验组新生儿6个月静脉血HBsAg(+)率、HBsAg(+)/HBeAg(+)、HBeAg(+)率、HBV-DNA(+)率、HB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850.4% 、抗-HBs检出(>10 mIU/mL)率726.5% 高于对照组的683.8% 、500.0%(P<00.5);试验组新生儿12个月静脉血HBsAg(+)率、HBsAg(+)/HBeAg(+)率、HBV-DNA(+)率、HB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948.7% 、抗-HBs检出(>10 mIU/mL)率901.7% 高于对照组的790.6% 、709.4%(P<00.5).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抗-HBs检出率(>10 mIU/mL)、降低新生儿血清中HBsAg(+)率,因此在孕检期间出现血清HBVM抗原阳性者,应采用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

  • 病理标本HBsAg携带的调查分析

    作者:傅燕萍

    病理科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活体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可能导致生物传染危险性的各种潜在致病病原体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现将病理科2269份病理标本中HBsAg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检测活体组织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2269份.病理检测标本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及切片等处理后,用ABC及SP法标记HBsAg比较检测结果.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偶然误差及对策

    作者:肖征;周薇薇;徐雅萍;董立

    目的观察临床常规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中出现偶然误差的机率以及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方法对临床常规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血清标本,用ELISA首次测定后,对其阳性标本再用ELISA方法复测和用胶体金纸条法检测,部分标本再用另外两种ELISA试剂检测,并对其中7例标本进行了确认试验. 结果共检测16 944例,首次单孔测试阳性883例,复查后确定其中阳性846例,假阳性率为4.1%,用胶体金法对这846例进行测试,假阴性率为8.03%. 结论对ELISA检测方法,阳性者确有必要进行复孔测试,若用胶体金法复测可节约成本和时间,但单独的胶体金法只适合于初筛试验.

    关键词: HBsAg 偶然误差 ELISA
  • 住院患者血液传染性相关指标检测的意义

    作者:陈远林;秦立新;张仁生;蒋洪敏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血液传染性相关指标的存在分布状况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对21 605例住院患者血液中传染性相关指标:HBsAg、抗-HCV、抗-HIV、RPR等进行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为9.78%,抗-HCV阳性率为1.70%,抗-HIV初筛阳性13例,送省CDC实验室确认13例阳性,RPR阳性共4例,梅毒抗体TPHA亦4例阳性,该4项指标共检出2 582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11.95%,显著高于自然人群感染率的7.6%(x2=89.3,P<0.01),且各病区不同病种群体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检测住院患者血液传染性相关指标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减少医患纠纷、防止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相关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医院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医院感染监控工作,避免资金盲目投入,节省开支,提高效率.

  • 对HBsAg阴性无偿献血乙型肝炎感染者的追踪研究

    作者:叶贤林;朱为刚;王良华;尚桂芳

    目的 了解和分析HBsAg阴性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感染状况. 方法 应用罗氏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方法追踪6位HBsAg阴性,DNA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同时对进行基因分型、血清转换及ALT 等多项指标的的动态追踪分析观察. 结果 6例阳性样本经过至少40 d追踪发现,3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DNA定量追踪分析表明,病毒载量在(35~1.8)×104拷贝/ml之间,1例为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病毒载量峰值为1.8×104拷贝/ml,3例呈低水平携带状态, 病毒载量在100~500拷贝/ml之间波动;1例病毒载量下降至检不出,而HBsAg转换成阳性;后1例间或能检出病毒,载量<100拷贝/ml. 结论 本实验结果认为有必要进行献血者HBV核酸筛查工作,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

  • 口腔科医疗器械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分析

    作者:肖文忠;雷满根

    目的通过对口腔医疗器械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状况的调查,找出其分布的特点,加以克服,以提高医疗质量. 方法分别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用斑点杂交试验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 结果不同级别医疗单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镇级以下医疗单位污染为严重;不同种类口腔医疗器械之间有差异,其中以手机的污染为严重;不同消毒方法之间有差异,其中以0.1%苯扎溴铵消毒效果为差. 结论应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消毒工作的监管,采用行之有效的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口腔医疗器械.

  • HBsAg阳性患者手术期间HBV-DNA的变化及其传染性分析

    作者:何建方;沈翠芬;钱福初;赵宁;戴利成;顾金华;严强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患者经外科手术干预前后HBV-DNA的变化及其院内传染性的分析.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58例HBsAg阳性手术患者术前血清HBV-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sAg阳性患者术前和术后第3、7天血清及术后胃引流液、腹腔引流液及医务人员接触HBsAg阳性手术患者后手指采样的HBV-DNA.结果 58例HBsAg阳性手术患者中27例检测到HBV-DNA,阳性率为46.1%,经外科手术干预后第3、7天,血清HBV-DNA拷贝数比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引流液HBV-DNA的阳性率为31.0%,腹腔引流液为48.3%;医务人员手指采样HBV-DNA的阳性率为8.6%,其中医生6.7%,护士8.2%,护工12.0%.结论 HBsAg阳性手术患者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外科手术的干预可引起病毒复制增强,临床应重视HBV-DNA的监测,进行必要的抗病毒治疗;手术干预可使其传染性和传播途径增加,医务人员应重视防护和消毒,避免乙型肝炎病毒的院内传播.

  • 安徽省26所医院胃镜消毒工作质量的调研

    作者:杨广岚;胡庆生;徐庆华;吴磊

    目的了解医用胃镜消毒管理工作现况及消毒灭菌效果,制定安徽省医疗机构内镜消毒管理规范. 方法于2001年7月~2001年10月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采样,对省内26所医院胃镜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结果 26所医院从胃镜镜身、活检钳、注水瓶中的水、操纵部的旋钮及使用中的消毒液共采集样本126份,总合格率为46.8%. 结论各级医院存在胃镜消毒管理工作不规范,尤其是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低,应制定安徽省医疗机构内镜消毒管理规范,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 JL消毒剂杀菌效果与腐蚀性的试验观察

    作者:张成河

    目的测定JL消毒剂的杀菌效果与腐蚀性,为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载体浸泡法测定其杀菌效果.结果含有效氯1 250 mg/L溶液作用40 min,对布片表面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率达100.00%,含有效氯1 000 mg/L溶液作用30 min,可将不锈钢片表面HBsAg抗原性破坏;其杀菌效果随有效氯浓度减少、作用时间缩短、有机物存在而下降;其含有效氯1 250 mg/L溶液对不锈钢、碳钢与铜无腐蚀,对铝基本无腐蚀. 结论 JL消毒剂是一种具有较好杀菌效果、使用安全的新型消毒剂.

  • 临沂市口腔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调查

    作者:李淑霞;邵泽注;周晓

    目的为了解临沂市口腔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探讨口腔医疗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采用调查表、询问和采样检测方式,对4级医疗机构的口腔门诊的消毒管理和消毒与灭菌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 4级医疗机构的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和医疗器械细菌污染超标率在7.4%~35.8%;使用中和消毒后医疗器械表面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波动在0~5.9%;消毒管理的各调查项目合格率在17.6%~84.3%.结论调查结果说明应加强对各级口腔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管理,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消毒知识与技术培训.

  • HBsAg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情进展及癌变的研究

    作者:李延玲;张怀宏

    目的:探讨 HBsA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的作用以及对癌变过程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8月390例行肝穿刺或手术切除的 HBV感染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94例HBV慢性感染者、102例肝硬化(LC)和94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 HBsAg与Fas和其配体(FasL)的表达,并分析 HBsAg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BV的慢性感染者、LC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HBsA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2%、60.2%和64.9%,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9.2%、49.0%和58.5%,3组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细胞中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5%、17.4%和3.2%,肝内淋巴细胞中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1%、57.1%和88.3%,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 HCC患者的表达强度要显著的高于 HBV慢性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与 Fas和 FaSL表达强度存在相关性。结论 HBsAg对 HBV感染相关性患者的各期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主要通过增加肝细胞Fas表达从而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发生,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加重,而在后期则主要增加肝细胞 FasL表达以产生免疫逃避,这在肝细胞的癌变中起重要的作用。

  • 住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

    作者:高阳;芦璐;刘新凤

    目的 分析2008-2013年医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以期提高输血患者诊治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8-2013年需要输血治疗的2 9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对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抗-HIV1/2阳性8例,阳性率为0.27%;抗-TP阳性35例,阳性率为1.19%; HBsAg阳性229例,阳性率为7.80%;抗-HCV阳性37例,阳性率为1.26%;抗-T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IV1/2、抗-TP、抗-HCVHBsAg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血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08%升至2012年的16.53%,抗-HIV1/2与抗-TP近两年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 输血前进行抗-HIV1/2、抗-TP、HBsAg及抗-HCV感染性指标检测一方面可在输血前确认受血者是否存在上述感染,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与防护措施,控制感染与交叉感染.

  • 无偿献血人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王斌;刘国防;张悦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从而探讨我地区公民HBV、HCV、HIV感染者的感染率、分布及流行趋势.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8年10月~1999年10月无偿献血人群13 166例.结果无偿献血人群HBV、HCV、HIV感染率分别为3.59%、1.25%、0.16%.结论应加强献血者的筛选;健康人群的预防接种;艾滋病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从而减少HBV、HCV、HIV的感染.

    关键词: 无偿献血 HBsAg HCV HIV
  • 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策略

    作者:周乙华;胡娅莉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慢性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的状态,如果肝功能正常,称慢性HBV携带(又称HBV携带);如肝功能异常,则为慢性乙型肝炎.因此,慢性HBV携带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区别仅在于肝功能是否异常.

  • 感染HBV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作者:黄燕华;杨晟;石远凯;杨建良;张长弓;秦燕;刘鹏;董梅;周生余;何小慧

    目的 探讨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8例有乙肝两对半检测记录的初治DLBCL患者,分为HBV携带者(HBsAg+)31例、HBV既往感染者(HBsAg-/HbcAb+)90例、无HBV感染者(HBsAg-/HbcAb-)118例,接受CHOP样或R-CHOP样方案化疗.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化疗期间与化疗结束12个月内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80.9%、74.3%和84.1%,无统计学差异(P=0.946);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亦无统计学差异(P=0.405).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大于60岁、IPI评分高、晚期、未联合利妥昔单抗.三组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6.8%、27.3%、62.1%,HBsAg+组在化疗期间及结束后1~3个月内肝功损害严重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39和0.008.结论 HBsAg-/HBcAb-、HBsAg-/HBcAb+、HBsAg+三组临床特征生存时间相似,采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方案化疗能提高全组患者生存.本研究推荐对HBsAg+的DLBCL患者化疗或免疫治疗时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同时建议抗病毒治疗至少须延续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化疗中与化疗后均须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水平.

  • HBsAg阴性HBcAb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CHOP与R-CHOP方案化疗的肝功能损害分析

    作者:黄燕华;何小慧;秦燕;杨晟;吕铮;董梅;周生余;刘鹏;张长弓;杨建良;石远凯

    目的 分析既往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HBsAg(-)HBcA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接受CHOP和R-CHOP方案化疗后的肝功能耐受情况.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6例HBsAg(-)HBcAb(+)DLBCL患者,其中CHOP方案组47例,R-CHOP 方案组39例,均未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周期化疗后及化疗结束后1年内肝功能损害程度.结果 CH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在第5个周期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8.6%和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而在第1、2、3、4、6个周期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H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的大部分患者中在不同化疗 周期时肝功能正常,均未见Ⅳ度肝功能损害.CH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1 ~3个月肝功能正常者分别占 60.0%和68.0%,4~6个月占92.3%和75.0%,7~9个月占90.0%和81.8%,10 ~ 12个月占92.3%和9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sAg(-)HbcAb(+)的DLBCL患者接受CHOP方案或R-CHOP方案化疗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很低,且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也并未增加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常规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但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水平.

1712 条记录 10/86 页 « 12...78910111213...858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