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炎症性肠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肖玉良;缪应雷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发病机制复杂,其单卵双生子的高共患率、发病的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差异,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IBD易感基因研究技术包括连锁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迅速发展并展现广阔应用前景的基因芯片等.运用前两项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中确认NOD2、IL23R等IBD相关基因,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基因表达水平诊断IBD成为可能.本文就此对IBD相关基因作一综述,并介绍基因芯片在IBD研究中的应用.

  • Th1/Th2细胞亚群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作者:庞艳华;郑长青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多与遗传、环境及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作用于免疫系统和靶器官的疾病.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在治疗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氨基水杨酸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药物不敏感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所以重视对IBD的研究,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将是十分有意义的.目前,免疫因素在IBD的发病学中为肯定,也是IBD的发病机制研究中与治疗目标接近者.很多证据提示,作为免疫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CD4+T细胞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h1/Th2亚群的平衡失调可能是IB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包括细胞因子、STAT4和STAT6等转录因子在内的许多因素参与了对Th1和Th2亚群分化过程的调节.

  • 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学活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丽峰;缪应雷

    随着诊疗手段的日益进步,炎症性肠病(m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仅有消化道症状,还可有肠外表现,并且缺乏特异性指标,IBD诊断容易误诊,且评估疾病活动性也较困难.放射学,内镜及组织学活检都为诊断及评估提供了方法,但这些方法受射线、有创性、昂贵等缺点限制.目前临床上需要一种简单、无创、敏感、经济、特异性强、在临床上易推广的方法来应用于对IBD的诊断及活动性的判定,因此生物活性标志物被大量研究.本文从鉴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及反应炎症的存在或程度两方面就临床有适用性的生物学活性标志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肠道菌群与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作者:严丽军;汤琪云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 vium paratuberculosis,MAP)和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两大菌群得到广泛热烈研究.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个新方向.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古老的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即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及FM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发展作一综述.

  • 克罗恩病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杨柏霖;竺平;孙桂东

    克罗恩病并发肛瘘经过数年的发展会损伤肛门括约肌. 细致的肛管直肠检查能正确评价脓肿和肛瘘. 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选择合适药物与外科手术相结合. 伴有胃肠道炎症的患者必须结合药物治疗. 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 复杂性肛瘘患者必须个体化治疗. 然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比较困难. 现就克罗恩肛瘘的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

  • 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高树娟;施瑞华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尚不明确,迄今也无有效的治愈方法.目前临床上的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治疗及新型生物制剂.传统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用于临床的新型生物制剂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单克隆抗体.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制药的进步,IBD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如传统药物新剂型的出现及新的给药方式,新型治疗药物的问世.本文就IBD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 炎症性肠病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强;黄缘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病因未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IBD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放射性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但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针对和UC、CD具有相似临床表现或类似特征的肠道或其他系统疾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提高IBD的诊断,因为易感宿主体内,针对微生物和内源性抗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IBD发生的病理机制.研究表明,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对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将是患者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宝贵依据.

  •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

    作者:张静;韩英;王继恒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病因包括由基因决定的宿主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关于肠道病原微生物在IBD发病机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学、微生态学、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出现了研究和报道,同时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其中微生态制剂之一益生菌在IBD应用较普遍,本文就IBD与肠道菌群研究进展及益生菌制剂治疗IBD作一综述.

  • 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在评估小肠克罗恩病中的应用

    作者:余晨;肖香佐

    对于消化科和放射科医师而言,评估小肠病变向来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放射影像学和内镜学方法常常受到肠管长度及内径宽度的限制.CT小肠造影是一种由传统CT技术改进而来的具有极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新兴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优化对小肠肠管的显示和评估.如我们所知,克罗恩病是一种可以累及整个消化系的炎性病变,典型的克罗恩病常表现为肠道多节段性的、透壁性受累,而末端回肠常为其易发部位.克罗恩病患者往往能很好地耐受CT小肠造影检查,而CT小肠造影检查常常能够对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肠壁或周围器官产生的病理变化进行准确、高效的评估.本文将论述CT小肠造影检查的基本原则与他在评估小肠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 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预测、预防和管理

    作者:管丽芳;李文波;胡博文;孙琳;刘同亭

    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反复发病的过程中,许多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而术后复发又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了解C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从而预防复发、延长缓解,对于CD术后患者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C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以及复发的预防,并探讨术后患者如何更好地管理.

  • 上皮间质转化在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宝偲;陶庆松;嵇振岭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的肠壁慢性炎症可导致肠道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引起瘢痕收缩式狭窄.目前CD中肠道纤维化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效果仍不理想.上皮间质转化存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肾纤维化)的发病以及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有关上皮间质转化在其他器官纤维化过程中作用报道较多,在肠纤维化过程中研究较少,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在CD患者肠壁纤维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炎症性肠病基因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迟;刘菲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动物模型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新兴的基因型动物模型致病机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疾病发展规律,确定诊断和治疗手段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BD的基因型动物模型的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 炎症性肠病肠外临床表现及对应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夏璐;李冶夫;周平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病因未完全明确,且多发的肠外表现加重了IBD治疗的复杂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IBD中常见的肠外表现,因其也是一种炎性疾病,所以我们设想,在关节炎关节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是否可引起IBD的发生,或加剧IBD的进展.作者在哈佛大学电子数据库中的PubMed使用关键词“Crohn's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arthritis、treatment”搜索近5年来此领域的文献,并筛选出与本篇综述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在此对IBD的肠外表现及治疗进行全面综述,并对骨关节炎与IBD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与设想.

  •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作者:程虹;夏冰

    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不是对所有IBD患者均有作用,而且并发的不良反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显示,新型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对IBD有效,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价.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进展,为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包括针对各种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NF-Kappa B、MAP激酶等途径.目前只有infliximab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其余治疗策略需更多资料证实其疗效.

  • 克罗恩病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余婷婷;张红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方法的进步,确诊为CD的患者呈增多趋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腹腔内脓肿、急性穿孔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下消化道大出血并非CD的常见并发症,其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较其他原因所致下消化道大出血,CD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上有其特点,本文将对CD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近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炎性生物标志物在克罗恩病诊断与疾病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张怡;王培学;张红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临床表型之一,慢性、反复发作性是其临床特征表现,治疗目的在于诱导疾病由活动期进入缓解期,并维持疾病长期缓解.因此,做好疾病的诊断与活动性评估有重要意义.随着非侵入性炎性生物标志物在CD诊断、临床疾病活动评估及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疾病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炎性生物标志物尤其是血及粪钙卫蛋白在CD中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现有非侵入性炎性生物标志物在CD诊断、分型、疾病活动监测及复发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及临床意义作一总结概括.

  • 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作者:刘敬军;郑长青;潘丽丽;闻英;胡刚正

    目的: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葡聚糖硫酸钠(DSS)及恶唑酮三种外源性化学刺激物建立的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的特征加以比较探讨,以筛选合适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动物模型.方法:将BALB/C小鼠50只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恶唑酮组、TNBS组、DSS组、A对照组(500 mL/L乙醇灌肠)、B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每组小鼠给药后观察并记录每只小鼠一般变化,实验第8 d处死全部小鼠,留取结肠标本,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恶唑酮组、TNBS组、DSS组小鼠给药后均出现IBD的一般表现,恶唑酮组、TNBS组及DSS组小鼠DAI计分分别较A对照组及B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唑酮组、DSS组小鼠病理改变类似人UC病理改变,病理计分较A、B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NBS组小鼠病理改变类似人CD病理改变,病理计分较A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ALB/C小鼠恶唑酮致敏后灌肠及自由饮用DSS能够诱导出较理想的病理改变类似于人UC的动物模型;TNBS灌肠能够诱导出较理想的病理改变类似于人CD的动物模型.

  • 大黄素对TNBS诱导大鼠肠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田瑗;郭晓琳;王丽强;李颖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结肠炎大鼠模型肠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为纤维化模型,将34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予以TNBS诱导肠纤维化,大黄素组每日给予大黄素40 mg/kg灌胃,其余组则给予等体积盐溶液.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和活动变化,给予DAI评分,实验结束后收集结肠组织标本,给予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并采用HE染色及Masson胶原三色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和纤维化程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黏膜中TGF-β1、胶原I、胶原Ⅲ、Smad3、c-SMA和E-cad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组一般情况、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均出现明显改善.大黄素组TGF-β1、胶原I、胶原Ⅲ、Smad3和α-SMA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1.27±0.78 vs 4.56±3.14; 0.60±0.59 vs 2.15±1.22; 0.92±1.38 vs 3.34±1.47;3.11±2.81 vs 8.77±6.40; 0.87±0.62 vs 2.40±1.15,均P<0.05),而E-cadmRNA表达明显升高(1.01±0.34 vs 0.30±0.23,P<0.05).结论:大黄素对TNBS诱导的大鼠肠纤维化模型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31/Smad信号通路抑制EMT发生有关.

  • 克罗恩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珍

    目的:探讨国内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与饮食有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1:4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分析CD患者和对照人群的饮食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特征分析,鱼类、豆类、禽类、水果是否削皮、色拉油、甜食、茶类在两组的构成情况有差异.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变量有3个(P<0.20):鱼类(OR=0.48,95%CI:0.25-0.93)、豆类(OR=0.46,95%CI:0.24-0.87)、甜食(OR=2.30,95%CI:1.11-4.48);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两个(P<0.05):豆类(OR=0.460,95%CI:0.217-0.974)和甜食(OR=2.292,95%CI:1.063-4.959).结论: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变量有鱼类、甜食,前者可能为一保护性因素,而后者可能为一危险性因素.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启芳;邱小芬;张翠萍;杨建彬;陈卓琳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2005-03/2007-1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及外院住院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38例,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8例, 其他结肠炎患者23例, 健康体检者20例. 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MIF含量, LAB-SA免疫组化测定肠黏膜组织MIF蛋白表达.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UC、CD及其他结肠炎患者的血清MI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10.599±1.895, 8.981±1.409, 8.498±2.242 μg/L vs 5.363±1.841 μg/L; 均P<0.01); hs-CRP阳性的UC患者MIF水平高于hs-CRP阴性的UC患者(11.025±1.863 μg/L vs 9.408±1.485 μg/L, P<0.05), 而hs-CRP阳性的CD患者MIF水平未见显著升高, CD患者的血清MIF水平与其他结肠炎患者的血清MIF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UC患者的肠黏膜MIF表达与其他结肠炎、C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比较, 均具有显著差异(100.00% vs 66.67%, 78.26%, 65.00%; P<0.01).结论:MIF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的指标, 控制MIF的产生可能有治疗作用.

2040 条记录 8/102 页 « 12...567891011...1011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