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指标的筛选

    作者:刘小伟;李学锋;邹益友;周明欢;欧阳春晖;吴小平;卢放根

    目的:探讨对鉴别诊断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有价值的临床及内镜指标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6/2009-02住院的CD患者130例、ITB患者122例的临床及内镜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鉴别CD和ITB的相关指标,并应用回归方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对CD和ITB鉴别有价值的临床指标分别是:血便、肠道手术史、肛周疾病、肺结核、腹水、PPD阳性;有意义的临床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对CD和ITB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76.8%、83.8%、80.7%、88.0%.对CD和ITB鉴别有价值的内镜指标是:直肠受累、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受累回盲瓣固定开口、环形溃疡、鼠咬状溃疡:有意义的内镜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对CD和ITB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82.0%、82.5%、82.9%、82.0%.结论:筛选出的临床和内镜指标可能对CD和ITB的鉴别有用,应用临床指标、内镜指标回归数学模型的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双气囊小肠镜鉴别诊断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的价值

    作者:唐少波;袁海锋;覃黎葵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的患者进行小肠镜检查. 内镜诊断与病理和临床随访相结合, 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38例患者中, 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克罗恩病18例, 小肠结核20例. 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14例, 检出率36.8%(14/38), 符合率77.8%(14/18);小肠结核为18例检出率47.4%(18/38), 符合率90.0%(18/20).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 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 中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临床误诊的汇总分析

    作者:沈志坤

    目的:了解我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病变部位及其累及情况,以及临床诊断上的误诊情况,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方法:对我国近50 a来报道的CD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CBM与文献追溯检索,对符合文献入选标准的63篇文献有关误诊情况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结果:计入统计的CD患者共有1644例,误诊为肠梗阻与套叠为19.33%、肠道肿瘤为19.89%、腹部肿块为10.00%、回盲部占位为13.95%、肠结核为14.47%、溃疡性结肠炎为12.25%、慢性肠炎为33.85%、阑尾病变为17.54%.结论:CD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变侵犯胃肠道任意部位,且常常侵犯多个部位,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极易导致误诊.

  • 克罗恩病外科治疗19例

    作者:栾洋;宗光全;陈坚;宣佶;徐琳;王伟;王峰;刘绪舜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诊断、手术及术后维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及诊断、手术情况及诊断、术后并发症及维持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克罗恩病误诊率高,术前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的仅3例,误诊率为84.21%.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系症状为主,19 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痛发生率为100%,症状与病变部位有关.本组病例急诊手术3例,择期手术16 例,急诊手术占15.79%.其中4例患者为2次手术,占21.05%.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32%.术后维持缓解12 例,占63.16%.有效5例,占26.32%.复发1例,占5.26%.结论:克罗恩病有较高的误诊率,病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是该病易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兼有治疗和明确诊断的双重意义.手术可解决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恰当的药物维持治疗可望减少复发.

  • 英夫利昔单抗联合肠内营养在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中的临床优势

    作者:吴高珏;龚镭;胥明;朱颖炜

    目的:观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类克)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为主的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中重度传统治疗无效的CD患者,以类克5 mg/(kg·次)的剂量静脉输注6次,同时加用EN治疗2 mo,服用硫唑嘌呤作为维持治疗.结果:(1)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2)治疗后,患者的CD活动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较前明显下降(P<0.05);12例患者均治疗有效,且其中10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7例患者达到黏膜愈合;(3)随访2-30 mo,1例患者发生恶性淋巴瘤,1例患者自行停服硫唑嘌呤后复发,其余10例患者无复发,结论:对于中重度CD,采取类克、联合EN诱导缓解,后期予硫唑嘌呤维持治疗,可能更多地达到临床有效和/或黏膜愈合,改善CD患者的预后.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作者:崔德军;杨敏;朱敏;李宇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关系.方法:用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IS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获得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2002-01/2012-12.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为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共纳入13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938例CD患者和6591 8例对照.与对照组相比,CD患者H.pylori感染率的RR值为0.54,95%CI:0.42-0.70,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CD呈负枢关.H.pylori 可能对CD有保护作用.

  • 食物不耐受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杨旭;章金春;李梅;丁义江;张苏闽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活检及手术标本的病理学特征分析148例

    作者:李学锋;周明欢;卢放根;邹益友;文继舫;刘宇;崔熠;刘小伟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活检及手术标本的病理学特征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湘雅二医院、湘雅医院、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确诊的CD和ITB患者各55例,其中活检标本各55例;手术病理标本CD 29例,手术ITB 9例.统计每例标本的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CD患者活检标本与ITB患者活检标本比较,黏膜下层增宽、裂隙状溃疡及肉芽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7.5%vs14.0%,10.9%vs0%,10.9%vs43.6%,均P<0.05);手术标本比较,黏膜下层增宽、裂隙状溃疡、固有肌层增厚、鹅卵石征及肉芽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7%vs11.1%,34.5%vs0%,62.1%vs11.1%,37.9%vs0%,20.7%vs77.8%,均P<0.05).结论:活检标本的病理学特征鉴别CD和ITB价值有限,手术标本病理学特征对他们有鉴别价值,但仍需结合临床、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

  • 白介素-10基因819T/C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谭诗云;吴鹏波;张国;罗和生;叶会兰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基因819T/C多态性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2-08关于IL-10基因819T/C多态性与CD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1.4软件计算合并效用量OR及其95%CI,运用Egger's回归法、Begg秩相关法检测论文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1 670例患者和3 312例对照.各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IL-10基因819T/C多态性多态性与CD风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共显性遗传模型T/T vs C/C:OR=0.90,95%CI(0.70,1.17);T/C vs C/C:OR=0.84,95%CI(0.56,1.27);显性遗传模型:CR=0.97,95%CI(0.86,1.10);隐性遗传模型:OR=0.90,95%CI(0.71,1.14)].结论:基于目前研究结果显示,IL-10基因819T/C多态性与CD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分化抗原-14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吴思梦;徐德魁;郑长青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CD14的表达及与该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5例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5例;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结肠组织(肠镜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均依据于常规影像学、内镜学及组织学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CD14表达量.结果: 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表达CD14.UC患者CD14阳性细胞百分数高于CD患者,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t=4.404, P<0.01),CD患者较正常对照亦见显著性差异(t=3.324,P<0.01).CD14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diseaseactivity index, DAI)相关, UC组轻、中、重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6.709, P<0.01);CD组轻、中、重度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F=12.880, P<0.01).结论: CD14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 其表达强度反映了该病的程度.

  • IL-1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作者:于鹏丽;张晓斐;沈方程;张红杰

    目的:研究IL-17A和IL-17F的5个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共350例(UC270例;CD80例),健康对照组268例,收集外周血标本2 mL,提取DNA,运用LDR(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allelic)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D患者中IL- 17F(r s763780,7488T/C)突变等位基因C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8% vs 8.4%,p=0.044,OR=1.74,95%CI1.01-2.99).在亚型分析中,rs763780基因多态性与CD病变范围有关,突变等位基因C在CD回结肠型患者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IL-17A(rs2275913,G-197A)与U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弱相关性,含有突变基因A的患者倾向于临床轻型.IL-17F(rs763780,7488T/C)多态性与UC患者发病年龄之间有弱相关性,T/C基因型患者趋向于年轻型(P=0.046).结论:IL-17F rs763780基因多态性与CD易感性之间有弱相关性,在亚组分析中发现rs763780与CD的病变范围和UC的发病年龄有关.IL-17Ars2275913基因多态性与UC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中国汉族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作者:庞智;李美芬;皇甫照;周春立;沈必武

    目的: 调查中国汉族IBD患者H pylori感染情况和IBD治疗药物及克罗恩病(CD)表型与H pylori感染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106例IBD患者, 其中包括54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52例CD, 对照组包括106例年龄和性别及社会经济状况与之匹配且接受了常规的体格检查的健康人. 采用H pylori 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验比较了IB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H pylori的感染率.结果: IBD患者和对照组以及UC和CD患者之间H pylori感染率,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31.1% vs61.3%, P<0.01;37.0% vs 25.0%, P<0.05). 在IBD患者中, 曾服用甲硝唑(22.3%)或喹诺酮类抗菌药(19.1%)的患者比对照组H pylori感染率显著降低, 而没有服用抗生素的患者也表明H pylori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IBD患者的表型特征与H pylori感染率没有显著的关系( P>0.05).结论: 中国汉族IBD患者, 特别是CD患者的H pylori感染率显著的低于正常对照者, 认为H pylori感染在IBD患者中可能是一种低危险因素.

  • sCD40L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芳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例克罗恩病、42例溃疡性结肠炎和34例健康者的外周血,离心分离血清,使用ELISA检测sCD40L水平.患者经有效治疗,待症状控制后,检测外周血sCD40L水平变化,分析sCD40L与疾病发展的关系.结果:CD和UC患者外周血清中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56.5±264.3 ng/L,2105.4±238.1 ng/L vs 564.8±188.6 ng/L,均P<0.005).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发现外周血sCD40L水平明显降低(P<0.005).进一步分析发现,sCD40L水平与患者的其他生化指标如CRP、肝肾功能指标等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sCD40L在IBD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 大鼠克罗恩病肺损伤的病理学和肺功能变化

    作者:周波;王新月;朱立;杨雪;景姗;杨舒;刘果;朱陵群;贾旭

    目的:建立大鼠克罗恩病动物模型,从病理形态学改变、肺功能变化探讨克罗恩病发生肺损伤的情况.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无水乙醇法造模,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2、4周末杀检取材.常规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肺泡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在小动物肺功能测试仪上检测肺功能.结果:克罗恩病大鼠肺损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可见典型间质性肺炎病变,肺泡间隔增宽,血管充血,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隙变小,支气管壁增厚.有的可见肺气肿病变,极少数有支气管扩张.肺功能变化:气道阻力先降低后升高,肺顺应性Cl先升高后降低,大通气量MVV显著降低,用力肺活量FVC降低,第0.2秒末呼出容积(Fev0.2)降低,Fev0.2/FVC无显著差异,大呼气流量PEF、PEF25-75%有下降趋势.结论:克罗恩病大鼠发生肺损伤,主要是间质性肺炎等限制性通气障碍疾病.少数亦有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变兼杂出现.

  • Th17细胞因子在CD大鼠结肠不同炎性时期的差异表达

    作者:吴璐一;翁志军;吴焕淦;陆颖;季光

    目的:观察不同次数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灌肠刺激对大鼠肠道炎症程度及结肠组织Thl7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7A、IL-21、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γt,RORγt)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清洁级♂SD大鼠,160 g±1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1 wk造模组、2wk造模组、3 wk造模组、4 wk造模组.按照Morris等方法制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鼠模型,TNBS灌肠液由5%TNBS与500 mL/L的乙醇按2∶1比例混合而成,1次/wk.采用结肠一般形态和HE病理观察TNBS 对结肠黏膜的病理损伤程度,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RORγt、IL-17A的表达,ELISA法观察血清中IL-6、IL-21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结肠IL-17A mRNA水平在第1次TNBS诱导后表达为下降,在3 wk时,IL-17AmRNA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4次诱导后达到高.大鼠结肠RORγt蛋白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表达量逐渐增高(P<0.05),第4次诱导后达到高(P<0.05);血清中IL-6、IL-21含量也均在1 wk时间点即开始显著上升(P<0.01),在第4周达到高值.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形态评分和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论:TNBS诱导CD模型过程中,Th17细胞因子IL-6、IL-17A、IL-21、RORγt的含量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伴随结肠炎症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重.

  • 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戴萌;李弼民;Meng Dai;Bi-Min Li

    正常组织修复与慢性炎症、脏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急性炎症可导致正常间质细胞转化为纤维化型,但如果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且异常持续下去,则会导致纤维化.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的肠壁慢性炎症可导致肠道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引起瘢痕收缩式狭窄.目前CD中肠道纤维化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关CD肠壁纤维化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就CD肠壁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经腹超声在炎症性肠病诊察中的应用

    作者:张杰;王胰;曹晓沧

    随着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近年来发病率的增加及新的靶向药物的应用,对于其诊断及药物疗效随访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腹超声(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US)作为一种无创的新兴检查方法疾病诊断、病变活动性的评估、药物疗效的随访观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成为研究热点.现本文将其在炎症性肠病诊察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IL-23及其受体IL-23R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作者:李媚;高翔;胡品津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近年有所上升.IBD病因学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免疫调节紊乱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克罗恩病是Th1介导的肠道免疫反应.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IL-23在Th1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IL-23及其受体IL-23受体(IL-23R)与克罗恩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 阿达木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连民;庞智

    新型的抗TNF-α制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是一种经皮下注射的重组人源性IgG1型抗TNF-α单克隆抗体.阿达木单抗因其方便的给药方式、更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已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治疗方式试用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阿达木单抗对中重度CD患者可以诱导和维持缓解,减少或停止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促进黏膜愈合,提高生活质量.阿达木单抗对英夫利昔单抗失去应答或不耐受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并能促进瘘管型CD患者瘘管的闭合.本文就阿达木单抗治疗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克罗恩病的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作者:吴涛;季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他起因不适当的免疫应答、遗传易感个体及共生的微生物抗原,并可被特定的环境因素所诱发.本文主要综述了CD的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异常及代谢组学平台在揭示CD生物学标志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2040 条记录 7/102 页 « 12...45678910...1011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