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谁会患乳糜泻?

    作者:高然

    乳糜泻是什么?乳糜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是机体对谷蛋白的一种反应.这种谷蛋白存在于黑麦、大麦、小麦及数百种这类谷物制成的食物中.机体免疫系统对谷蛋白发生反应,导致肠道损伤.乳糜泻,也被称为麦胶性疾病,相当普遍.每133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乳糜泻,这类患者需要采用无谷蛋白饮食.乳糜泻症状:消化道症状乳糜泻的症状从轻微到严重各不相同.有些人虽然存在肠道损伤,但没有症状.有时乳糜泻会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或胃溃疡.消化道症状可能包括:腹胀和腹痛,腹泻,呕吐,便秘,灰白便、大便恶臭.

  • “无麸质”食物,和减肥没关系

    作者:顾佳韵

    塞尔维亚著名网球运动员诺瓦克·德约科维奇,2011年美网决赛前,在专业营养师的饮食指导下,采取了无小麦、无大麦、无黑麦的三无饮食法,取得了空前的大胜,赛果是41胜0负,让其他选手目瞪口果.他不仅拿下美网决赛的冠军,更是长年稳居ATP排名第一宝座.他把成绩不仅归功于敏捷、力量、耐力和强势的进攻,更归功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因为德约科维奇患有乳糜泻,对麦制品过敏,不能进食此类食物,所以采取了无麸质饮食.德约科维奇在2011年4月接受采访时坦言:“当我们确定我对含有麸质这样的食物原料过敏时,他对我的饮食做出了很好的调整.这样一来,我不再吃比萨、意大利面和面包这样的食物.改变饮食结构后我减轻了体重,移动也更加灵活,我现在感觉身体状态非常好.”这种饮食结构就是当今盛行的无麸质饮食,也是很多人相信无麸质饮食能减肥的原因.

  • 没有患上乳糜泻的人,尽量避免谷蛋白的使用

    作者:许红玲

    谷蛋白,一种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中的蛋白质,可以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并会对乳糜泻患者产生肠道损害.鉴于谷蛋白可能会增加健康人群中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009年-2014年期间采用无谷蛋白饮食的健康人群增加了三倍以上.

  • 母乳可降婴儿乳糜泻

    作者:明月

    英国科学家近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乳糜泻的发生.乳糜泻是一种对小麦、黑麦和大麦中所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的过敏反应.

  • Ⅱ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周军;沈勤;马捷;张新华;时姗姗;余波;周晓军;石群立

    目的 探讨Ⅱ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Ⅱ型EAT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方法 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收集的14例Ⅱ型EATL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14例Ⅱ型EATL患者,男性12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9岁,发生部位:空回肠(10例)、结肠(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或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消耗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均无麦麸过敏及乳糜泻的临床证据.镜下肿瘤细胞常呈透壁性浸润肠壁全层,瘤细胞核圆形,深染,胞质淡染,间质缺乏炎性背景,伴或不伴坏死;病变及其附近可见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CD43、CD8(14/14),CD56(11/14)、CD30(2/14)部分瘤细胞阳性,CD4、CD20、CD79a、髓过氧化物酶、EB病毒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高.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9例获得随访结果(6~36个月),其中7例在14个月内死亡.结论 Ⅱ型EATL患者,以肿瘤细胞累及肠道以至肠穿孔为特点,缺乏乳糜泻等肠病证据.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并依据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综合判断而确诊.

  • 基于循证指南及诊疗路径的麦胶性肠病营养干预改善结局一例

    作者:李融融;于康;吴东

    麦胶性肠病系摄人含麸质食物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肠道炎症疾病.以往认为其多发于欧美国家,近年我国报道的病例数逐渐增多,但其诊治现状在国内仍存诸多不足,包括缺乏循证基础,未遵循营养诊疗路径.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和复习,报告基于循证和诊疗路径的l例麦胶性肠病患者营养干预改善临床结局,以期为该病的规范化营养干预提供参考.

  • 乳糜泻二例诊断与治疗评析

    作者:孙芾;张蜀兰;纪开宇;温小恒;李永哲

    病例1:患者男,38岁,白种人,外籍.因多年不明原因的反复腹泻、腹痛、腹胀近期加重伴体重明显减轻和无力就诊.患者自幼年起经常感觉腹部不适,同时有轻重不同的腹泻.多次到医院就诊检查,均无明确诊断,也未发现胃肠道细菌感染证据.

  • 乳糜泻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10例临床特征

    作者:康改玲;徐芸;保洁;刘香漫;侯宇格;李巧利

    目的 通过分析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对CD合并AILD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0例合并AILD的CD患者和34例单纯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临床转归为终点事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结果 2组无症状、乏力、纳差、腹痛、腹泻、口干和/或眼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及免疫球蛋白M、γ-球蛋白、血红蛋白和麦胶特异性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疸、体质量下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免疫球蛋白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ILD的患者中7例(7/10)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测恢复正常,3例(3/10)死亡,34例CD患者中33例(33/34)好转,1例(1/34)死亡.2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D合并AILD并非少见,以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PBC型重叠综合征居多,其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无胃肠道症状.严格无麦胶饮食(gluten-free diet,GFD)联合激素和/或硫唑嘌呤、熊去氧胆酸治疗有效;CD合并AILD和CD的临床表现、IgG水平存在差异性,CD合并AILD预后更差.

  • 胶囊内镜在乳糜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

    一直以来,由于乳糜泻(celiac disease)以一种亚临床表现或静息期出现,且小肠活检一乳糜泻诊断的金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故临床上极易被漏诊、误诊,现在胶囊内镜的应用可能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诊断率.现本文将胶囊内镜在乳糜泻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小肠菌群与肠道及代谢性疾病

    作者:秦会平;王学红

    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有重要作用.结肠菌群因丰度高且标本易于获取而研究较为深入.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聚居在其中的微生物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但因小肠菌群标本难以获取而不易研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肠菌群参与机体调节能量存储、肠内分泌、促进肠道免疫系统发育等,小肠菌群与结肠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小肠菌群已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就小肠菌群与相关疾病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遗传性吸收不良

    作者:王东旭;黄壕

    0引言遗传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各种原发性遗传病变引起的营养物质消化和(或)吸收功能障碍,以至肠内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不能顺利通过肠黏膜转运人组织内而从粪便中过量排泄,引起营养物质缺乏的症候群.本病病因较多,如乳糜泻、双糖酶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β脂蛋白血症等,国内对此病诊断较少,本文以乳糜泻、乳糖酶缺乏、低γ-球蛋白血症为重点对该病作一介绍.

  • 认识乳糜泻

    作者:Erika Gebel;易罗英

    随着“不含麦胶蛋白”的食品标签在超市货架上出现次数的日渐增多,你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患乳糜泻的病人现在越来越多了?事实上是这样的,在当今美国,平均每133个人里面大约有1人患有乳糜泻,但是在1型糖尿病人群中,它的发病率可高达10%(2型糖尿病人群中乳糜泻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没有区别).

  • 中国湖北地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成人乳糜泻血清学筛查

    作者:王红玲;罗琳洁;寇继光;袁岸龙;杨桂芳;王敏;夏冰

    目的 筛查伴有血清学特征的成人乳糜泻在中国湖北人群特别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中的患病情况.方法 依据罗马Ⅲ标准选取282例D-IBS患者,并以29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并且无腹泻症状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A/IgG型抗人组织转谷氨酰胺酶/脱酰胺麸朊肽抗体(抗htTG/DGP)水平.血清抗体阳性者建议行去麸质饮食治疗5~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复查血清中抗htTG/DGP水平.结果 纳入试验的578例研究对象中,血清抗htTG/DGP阳性7例,其中D-IBS组5例(5/282,1.77%),对照组2例(2/296,0.68%).抗htTG/DGP阳性研究对象中,4例同意并进行了平均5.2个月的去麸质饮食治疗,随访观察显示其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伴随血清抗htTG/DGP水平降低.结论 乳糜泻在中国可能并非罕见疾病,特别是在D-IBS患者乳糜泻发病率更高,因此,在IBS患者中进行乳糜泻血清学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人种乳糜泻患者临床特征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作者:耿伟;乔旭柏;纪开宇;王厚芳;杨爱明

    目的 总结乳糜泻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分析欧美及东亚地区乳糜泻患者的异同,探讨中国人群乳糜泻的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确诊的来自不同国家的87例乳糜泻患者资料,总结其国籍、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87例患者中,欧美患者63例(欧美组),中国和日本患者18例(东亚组),中东患者6例(中东组).(1)从年龄构成看,乳糜泻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 ~ 60岁.(2)乳糜泻患者中,有慢性腹泻及体重减轻典型表现的患者仅分别占20.7%(18/87)和9.2%(8/87);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腹胀[32.2% (28/87)],甚至便秘[5.7% (5/87)];13.8%(12/87)患者既往曾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欧美组和东亚组患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症状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东亚组患者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疱疹样皮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欧美组(P值均<0.05).(3)IgA型抗麦胶蛋白抗体(AGA)、抗肌内膜抗体(EMA)和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氨酶抗体(tTGA)在乳糜泻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8.6% (51/87)、44.8%(39/87)与36.8%(32/87).(4)消化内镜检查显示,乳糜泻的病变主要位于小肠,从近端小肠至远端小肠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减轻.东亚组患者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的黏膜病变表现较欧美组更为明显,病理组织学显示小肠黏膜萎缩及淋巴细胞增多程度也较欧美组更为严重.(5)87例患者全部接受了去麸质饮食(GFD)治疗,其中81例进行了血清学抗体随诊,8例进行了内镜下小肠黏膜活检的随诊.47例患者于GFD治疗后6~9个月全部血清抗体转阴,34例在12 ~ 18个月随访时血清抗体全部转阴,且症状明显缓解;8例内镜随诊的患者经GFD治疗1年后,活检显示小肠绒毛萎缩、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乳糜泻患者中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仅占一小部分.血清特异性抗体(AGA、EMA和tTGA)在乳糜泻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可以作为筛查手段.GFD治疗对多数乳糜泻患者有效.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患者与欧美患者相比,在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所见、GFD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乳糜泻在我国可能并非罕见疾病,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减少漏诊.

  •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对1型糖尿病患者乳糜泻的诊断价值及相关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邹婧;马漠;辛可嘉;刘煜

    目的 评价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清中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A)阳性率及乳糜泻(CD)临床症状发生率.方法 选取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T1DM患者130例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178例,病程均<12个月.研究同时纳入109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填写CD临床症状筛查表,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临床指标,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血清中乳糜泻特异性抗体tTGA水平.T1DM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T1DM组(年龄≤18岁)和成年T1DM组(年龄>18岁),比较不同年龄T1DM患者tTGA阳性率情况.此外,根据tTGA阳性与否,将T1DM组分为tTGA阳性组和tTGA阴性组,评价CD患者临床症状与tTGA的相关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T1DM患者tTGA阳性率显著高于T2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9.2%比2.2%,19.2%比0.9%,χ2=13.466、33.879,均P<0.05).未成年T1DM组患者tTGA阳性率显著高于成年T1DM组(26.7%比12.9%,χ2=3.967,P<0.05).研究同样发现tTGA阳性组患者CD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率(≥1个CD症状和≥3个CD症状)显著高于tTGA阴性组患者(分别为64.0%比19.0%,24.0%比5.7%,χ2=20.377、8.058,均P<0.05).发生率高的三种CD相关临床症状分别为:(1)慢性腹痛、腹泻、腹胀(9/25,36.0%);(2)体重减轻、倦怠乏力(8/25,32.0%);(3)恶心、呕吐(6/25,24.0%).结论 T1DM患者应进行tTGA的常规筛查,对早期诊断和预防CD有重要价值.对于存在CD典型临床症状且tTGA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小肠黏膜活检确诊并及时给予治疗.

  • 乳糜泻在中国慢性腹泻患儿中的发病情况

    作者:王歆琼;刘伟;徐俊杰;梅红;彭罕鸣;高原;袁岚;许春娣

    目的 研究乳糜泻在中国慢性腹泻患儿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济南、武汉、成都等地的慢性腹泻住院患儿进行临床多中心研究.详细记录所有患儿的病史、营养发育情况及相关辅助检查.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结果共收集慢性腹泻患儿199例,纳入研究者118例,疑似乳糜泻的患儿14例(12%),其中1例确诊.去麸质饮食治疗有效.疑似病例男女比为12∶2.年龄6个月~12岁.14例疑似患儿中6例伴随营养不良,4例伴有贫血.内镜诊断十二指肠黏膜绒毛萎缩4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a期7例,Ⅲb期3例,Ⅲc期1例.结论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慢性腹泻儿童中进行乳糜泻的筛查,研究发现疑似乳糜泻患儿14例,占慢性腹泻儿童的12%,确诊1例.乳糜泻确实在中国儿童中存在,应该引起中国儿科医师的重视.

  • 不安腿综合征与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蕃;尚伟

    不安腿综合征(RLS)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因其临床变异性,易误诊、误治,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RL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均与RLS发病相关.本文结合近年来文献将RLS与部分肠道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谷蛋白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新建;王俊岭;唐北沙

    谷蛋白过敏性疾病是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拥有多种表现,发病机制为具有遗传易患性的个体摄入谷蛋白后导致人体不同系统产生过度免疫反应。谷蛋白过敏常累及胃肠系统,导致乳糜泻( coeliac disease,CD);还可以累及胃肠外系统,如表皮系统,导致疱疹样皮炎( dermatitisherpetiformis,DH),累及神经系统主要的表现就是谷蛋白共济失调( gluten ataxia,GA)[1]。这些肠外系统表现可以合并典型的小肠病变(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及上皮淋巴细胞增生),也可以独立存在。GA作为谷蛋白过敏累及小脑的表现,近十年来才被人们认识到,然而,仍有一些学者对于GA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持有怀疑态度。我们对GA以及其研究进展的认识进行综述。

  • 谷蛋白共济失调一例临床、影像及小肠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伟赫;汪伟;罗杰;秦耿;焦劲松;王宇;金轶;李争运;顾卫红

    目的 探讨谷蛋白共济失调(gluten ataxia,GA)的临床、影像及小肠病理学特点及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收治的1例经临床、血清学及十二指肠病理证实为G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小脑蚓部及双侧半球萎缩.血人类白细胞抗原-DQ2位点呈阳性,IgA型抗麦胶蛋白抗体定性为阳性,定量为39.39 RU/ml,十二指肠活体组织检查发现慢性炎症性改变,部分绒毛呈轻度萎缩,上皮细胞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存在亚临床麸质敏感性肠病.诊断上考虑为GA,给予无麸质饮食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患者小脑语言、走路不稳及日常活动明显好转,2个月后小脑共济失调体征进一步改善,可独自驾车长途旅行.结论 GA是一类对谷蛋白敏感所致的免疫介导且临床可逆的获得性小脑共济失调.中国大陆人群GA患者基因型、血清学特点及临床表型可能与欧美人群相似.

  • 新发现的酶结构可能催生乳糜泻新疗法

    作者:

    关键词: 酶结构 乳糜泻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