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张勤

    目的:对照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在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3D-CTA及3D-DSA诊断,对比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本次研究3D-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其中50例患者中3D-DSA诊断出颅内动脉瘤43例,病灶48个,3D-CTA诊断出出颅内动脉瘤41例,病灶43个,临床诊断特异度为95.3%、灵敏度为89.6%.3D-DSA在大小<3mm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中明显高于3D-CTA,差异对比(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3D-CTA和3D-DSA诊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大小<3mm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中3D-DSA应用价值更高,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 容积重建成像3D-CTA与3D-DSA在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

    作者:曾少建;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林晓风;周东

    目的 对比研究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与三维DSA(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采用采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Plus 64排容积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然后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行3D-DSA成像.结果 本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为颅内微小动脉瘤11例,均经开颅手术证实;其中CTA诊断11例,3D-DSA诊断10例.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法,为急症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 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中应用

    作者:吴卫兵;唐立钧;朱全;徐心峰;陈亮

    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三维计算机血管扫描成像(3D-CTA)技术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对29例拟行复杂肺段切除的患者术前行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根据病灶大小、部位、病理确定肺段切除方式,预定切除血管、支气管,行模拟肺段切除,术中按照重建图像精准切断靶段血管、支气管,保留段间静脉,根据膨胀萎陷交界分离段间平面.结果 术前根据3D-CTA重建图像协助判断8例(27.5%)定位困难的结节的肺段归属,发现2例(6.9%)肺段动脉变异、1例(3.4%)靶段支气管变异.根据术前模拟肺段切除标注的血管,术中准确辨认靶段动脉27例(93.1%)、靶段静脉25例(86.2%)、靶段支气管29例(100%).共施行右上肺分段切除9例,左上肺固有段分段切除13例,双侧基底段分段切除7例,其中亚肺段切除6例,所有肺段切缘宽度≥2 cm.平均病灶直径(1.35±0.80) cm,平均手术时间(190.53±50.83) min,平均术中出血(26.90±32.24) ml.中转3例,无转开放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3D-CTA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图像有助于进行精准的解剖性肺段切除,使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安全、便利.

  • 3D-CTA在急诊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早期脑疝中的作用

    作者:李江安;鲁晓杰;张追阳;季卫阳;李兵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甚至颅内血肿,血肿量大者可导致急性脑疝形成,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5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合并早期脑疝患者术前行3D-CTA检查以协助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3D-CTA辅助下的松果体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刘兴吉;别黎;许海洋;崔国振;赵刚

    松果体区肿痛病理类型多样,由于松果体区解剖结构复杂,术中分离切除肿瘤时容易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引起严苇的术后并发症,以往手术以姑息性手术为主[1],近年来我科应用3D-CTA技术对27例松果体区肿瘤和周围解剖结构的空间毗邻关系进行术前评估,模拟手术入路,探讨3D-CTA图像重建对松果体区肿瘤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附128例报告)

    作者:丰育功;荆友斌;张丽云;张书仁;王琦;李环廷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动脉瘤是广大神经内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多数医院拥有的螺旋CT所具有的3D-CTA诊断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沈建康;赵卫国;卞留贯;成侃;孙青芳;胡锦青

    目的研究影像诊断技术和改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85年10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21例.在诊断上,术前采用CT、3D-CTA、MRI和MRA、DSA,以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并与DSA对照.在手术上采用颅底入路、近侧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多瘤夹夹闭、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切除等技术.结果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MRA和3D-CTA能显示瘤颈,以及与附近血管和骨质的关系.出院时优良者17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研究,有助于术者计划手术的方法.我们采用和改进的一些手术技术,对于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很有帮助.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倾向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许红卫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血流动力学特点,提高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选择有颅内动脉瘤症状但无蛛网膜下腔急性出血的患者及查体无症状者29例,行DSA/3D DSA,CTA/3D CTA、MRA检查.结果 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27例共患有动脉瘤29个,阴性2个.MRA检出8人11个征象;DSA检出15人21个征象.结论 根据医学影像学特征及简单计算可推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几率.

  • 3D-CTA容积再现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方志伟;陈桂增;何锡华;罗灼明

    目的:探讨3D-CTA容积再现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DSA技术检测患者颅内占位性病变,观察组患者采用3D-CTA容积再现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管情况、术中出血量、栓塞发生率及供血血管供血区发生缺血的情况等。结果经过诊断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灵敏度和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容积再现技术应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指导手术准确定位、保护重要血管并减少手术出血风险,模拟佳手术入路,为外科手术治疗减少创伤及提高手术安全性。

  • 3 D-CTA 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锦亮;杨光明

    目的:观察3D-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效果。方法将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行3D-CTA诊断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诊断方法。将2组患者的诊断效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 3D-CTA 与3D-DSA 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分析

    作者:陈爱桂;王春财;贠红雨;王小春;赵振元

    目的:对比分析3D-CTA 与3D-DS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共132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3D-CTA 与3D-DSA 对所有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瘤体形态、敏感度与特异度等。结果3D-CTA 与3D-DSA 检出率分别为96.21%和97.73%;在动脉瘤形态显示方面两种方法均能提供有效的显示,其中Ⅲ级显示率分别为91.34%和93.02%;3D-CTA与3D-DSA 的灵敏度分别为96.97%和97.73%,特异度分别为89.39%和88.6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CTA 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可提供动脉瘤毗邻血管、骨骼、组织的信息,同时价格相对较低,作为动脉瘤的筛查方法患者易于接受。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者可先行3D-CTA 检查,阴性患者进一步行3D-DSA检查,以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2 D-DSA、3 D-DSA、3 D-CTA 三者分别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差异分析

    作者:陈爱桂;王春财;贠红雨;王小春;赵振元

    目的: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三者分别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上的差异。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可疑颅内动脉瘤待查患者105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DSA及3D-CTA三项检查,比较各项检查颅内动脉瘤确诊情况,根据诊断金标准统计各项检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和评价各项检查临床意义和价值。结果3D-DSA的灵敏度、特异度高,误诊率低,3D-CTA次之,2D-DSA差。3D-DSA、3D-CTA与2D-DS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3D-DSA与3D-C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DSA的诊断效果差,3D-DSA的诊断效果较3D-CTA好,但差异不显著,应视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式。

  •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麦荣康;江先福;陈凤贤;于辉天;叶华卫;宋彧

    目的 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3 D-CTA与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手术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共47个,3D-DSA检测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检出敏感度100%;3D-CTA检出动脉瘤46个(其中误诊1个),漏诊2个,检出敏感度95.7% (45/47).结论 3D-CTA与3D-DSA检查对诊断颅内动脉肿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均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依据.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师维红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致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并处理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收治了12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患者.现就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64排3D-CTA在腹部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李斌;贾胜利;汤哲锋;李素霞;李冬雷

    目的 探讨64排3D-CTA在腹部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腹部肿瘤患者35例(胰腺肿瘤12例,结肠肿瘤17例,其他腹部肿瘤6例).以容积重建法(VR)、大密度投影法(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等后处理方法对腹部肿瘤 及其周围结构做三维重建处理,并作出术前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周围脏器及骨结构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相吻合.结论 64排3D-CTA对腹部肿瘤术前评估及手术入路的设计有独到而重要的意义.

  • 3D-CTA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术前的应用

    作者:胡颖

    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对手术治疗的参考价值,模拟佳手术入路,为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确定提供更科学的影像学依据,为制订治疗方案与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也为颅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 320排3D-CTA在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吴遵富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SAH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20排3D-CTA检查,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SAH患者检查出颅内动脉瘤56例,均经DSA及手术确诊,其中单发动脉瘤51例,存在2个动脉瘤的5例。另2例SAH患者3D-CTA及DSA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结论320排3D-CTA用于诊断SAH病因准确率极高、安全无创、且操作简便成像快速,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及手术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势必会成为检查和排除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

  • 范炳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集粹

    作者:王鹏;范炳华

    范炳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推拿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椎动脉因素造成的眩晕病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本病在治疗上颇具特色.范教授临证时,善于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西方医学以及生物力学相结合,将其灵活运用到诊治疾病当中,仔细辨别其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效果尤其显著,为颈椎病因素引起的眩晕患者解除病痛,可谓手到病除.

  • 3D-CTA联合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干预中的应用

    作者:陈杰;罗俊生;郭闻师;关宁;霍晓川;王瑞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1].动脉瘤首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40%,第2次出血病死率高达60%.因此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DSA 及CTA.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而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CTA作为一种准确、无创、快速的成像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采集同时行CTA及DSA的45例疑似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在动脉瘤检出率及三维显示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刘兵;胡国章;姜军;吴冰;罗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大多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所致,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微弹簧圈等栓塞材料的发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手术死亡率降到5%-22.4%[1].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