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平阳秘"之我见

    作者:白应松;戴会群

    "阴平阳秘",秘:固守、固密.人体阳气有向上向外发散的趋势,"秘"就是要守得住,不能妄发."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分别对"阴"和"阳"的状态的一种规定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是人体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

    关键词: 阴平 阳秘 阴平阳秘
  • 秋季养生药膳应因人而异

    作者:卢长庆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天地间阳气由发散到收敛,阴气逐渐在增长,此时顺应自然就是保体内阴气,应对外界秋燥.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耍》中提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秋季燥邪易伤人的肺阴和津液,表现为唇、口、咽干燥,咳嗽少痰,皮肤干,便干等一系列干燥症状.秋令主肺,所以采用养阴、润燥、清肺的方法,常选用的食物有梨、银耳、百合、鸭肉、山药、蜂蜜等,民间常用蜂蜜芝麻糊来润肠通便,用百合银耳粥、百合秋梨膏来润肺止咳,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养阴润燥也要根据人的体质以及外界环境气温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人的体质由于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平和体质的人,自我调节能力强,对外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变化适应能力强,不在乎各种变化,容易调控到身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但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2010年4月9日国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其中强调要想“治未病”就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进行辨证调理.马虎不得!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辨证用膳的重要性.

  • 中医健康管理的五项原则

    作者:彭锦

    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保持的一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而亚临床状态或疾病,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对亚临床状态的调治,从"治未病"思想出发,中医学主张防微杜渐,阻止其进一步向疾病方向发展.对于亚临床状态的防治,中医在重视中药治疗的同时,更加重视养生保健方法在促进亚临床状态向健康转化中的作用,强调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原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 阴平阳秘,秋分话养生

    作者:王雷

    从秋分起,白天热,夜晚凉,秋意渐浓.在历史上,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而且,秋分时节也是农忙时节,秋收、秋耕、秋种(三秋)让农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是,“秋分夜夜凉”,秋季气温逐渐转凉,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容易身体不适而生病.《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入秋伊始,就应着手调养身体,防御疾病.而秋分是秋季调养的重要时节,古人也称之为“争日”.

  • 姚五达治疗少女逆经验案举隅

    作者:于丽均;王萌

    姚五达老师认为,治疗逆经应以固肾为主,配合柔肝平木、清热凉血、引热下行之法.肝气横逆,胃气受戕者应配合舒肝和胃、健脾和中之剂,使肾阴育,肝气平,胃气和,气血冲和,阴平阳秘.

  • 再识阴阳

    作者:刘晓平;张丽娟

    初学中医时接触到“阴阳”,总感觉似懂非懂,后来学习内、外、妇、儿各科,运用脏腑辨证,学来顺畅,用来方便.“阴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可是临床久了,遇到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往往无证可套、无方可用.重温经典,再说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运用阴阳来解释人体.阴阳相对、阴阳转化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阴平阳秘不能等同于阴阳平衡,而是各司其职协调运动;人体分而为阴阳,合而为一气.正确理解了阴阳,临证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执简驭繁,审阴阳、知法度,斟酌用药,力求达到阴平阳秘,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 用唯物辩证观学习《内经》“阴平阳秘”的体会

    作者:朱太平;孙艳丽;张丽

    通过用唯物辩证观对《内经》“阴平阳秘”学习,认识到人体阴阳两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阴平阳秘”)是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是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只有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把握运动与平衡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刻揭示人体功能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角度探讨中风的防治

    作者:边宁涛;马菲鸿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纵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体会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精髓,并将其应用到中风的防治之中,普及中风的防治知识,让公众了解中风的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先兆症状、有效预防措施,加以主动干预,使中风的危害降至小。

  • 女性绝经前后顽固性汗症的辨治心得

    作者:杨戈;安乐君

    绝经前后汗症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脏燥”等范畴[1],轻者数月自愈,重者经年不愈。绝经前后汗症的出汗特点为烘热汗出。绝经前后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致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傅青主女科》记载,“吾以心肝脾气之郁者,盖以肾水之生,原不由于心肝脾,而肾水之化,实关于心肝脾,使水位之下无土气以承之,则水滥灭火,肾气不能化,火位之下无水气以承之,则火炎灼金,肾气无所生,木位之下无金气以承之,则木妄破土,肾气无以成,倘心肝脾有一经之郁,则其气不能入于肾中,肾之气即郁而不宣矣。”针对其病因病机特点,在绝经前后顽固性汗症的治法上应树立“在之于肾,又不止于肾”的观点,注重各脏腑的生克关系,协调心、肝、脾、肾诸脏,才可使阴阳和谐而趋于阴平阳秘。

  • "阴平阳秘"之思想探微

    作者:沈耿杨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 略论“阴阳自和”

    作者:赵江滨;唐迪佑

    运用文字还原和经典释义的方法,对阴阳自和的内涵和条件进行解读.深刻理解阴阳自和的内涵,即须还原到文字和经典的认识上来,建立阴阳合一和阳为主导的观念.而要保持阴阳自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须保持阳气的潜藏;二是重视中土,使阴阳交合有依.

  • 癌症“种子土壤说”新论

    作者:王玉洁;王彦晖;奚胜艳;王晨玫;李鹏飞;张阳扬;宛金;刘培

    “种子土壤”理论初被应用于肿瘤转移相关学说,文章根据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规律,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定义“种子土壤说”,呈现直观又形象的癌症解读,并且将这种理论应用于指导癌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体现出在未来中医和西医的融合必将会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 论“阴平阳秘”的多维度认识及其应用

    作者:王彦晖;王玉洁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对健康的一种哲学表述.在生命维度,是指人体在物质、信息和功能3个方面达到的动态和谐状态.落实到具体的中医理论,“邪气少,正气足”是判断这种状态的核心指标,而寒热平衡和气血顺畅则是评价这种状态的2个衍生指标.“象”与“症”的结合是判断人体阴平阳秘状态的主要信息来源,其中在“象”的把握上,舌象和脉象是重点.对于“阴平阳秘”的多维度认识,能够更立体全面地理解生命的健康状态,运用于养生和预防上的指导,并且作为长期临床实践的辨证思维,具有启发意义.

  • 关于中医思维的几点思考

    作者:马文辉;姚博

    培养中医思维要辨明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学的核心是医学,其根本任务是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其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是自然演化思维,即整体是由另一个整体演化而来;整体中的每个局部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阴平阳秘是中医治疗的目标,其实现有赖于阴阳两者处于恰好的相对位置,而非力量的绝对平衡.再次,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是医学治疗的3个层次,中医学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优势,但辨证论治不是中医学的唯一或高水平.后,中医学分神农学派和岐黄学派,他们分别代表着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体系,两体系共用三阴三阳这一概念,但这一概念在各自体系中含义不同.

  • 阴升阳降是达到阴平阳秘的必然运行形式

    作者:张永康;曹方;乔荣跃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乃万物之根本,阳升阴降,阴升阳降方可达到阴阳平衡.文章分别从天地阴阳、人体气血、易经卦象、脏腑经络等方面阐述“阴升阳降”理论,从济卦、脾胃升降、肝肾互用、心肾相交、任督二脉等方面具体阐述“阴升阳降”发生机理,并且通过例举阴升阳降的常用方和名老中医临证应用阴升阳降理论治疗疾病的经验,说明阴升阳降是达到阴平阳秘的必然运行形式.

  • 舌诊与象思维的临床运用

    作者:王玉洁;王彦晖;李鹏程;刘培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而舌象则是现阶段象思维现代化的突破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象思维的概念为切入口,结合各个象的视野和盲区,通过阐述舌象和象思维在诊断、治疗和预防上的应用,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理论在实际临床上的运用.

  •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新解

    作者: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辞源>518),"正以物之圆也,可行可移"(马莳)."行者行其气,移者导其滞……故必用员以行之补之"(张景岳).至此"员","非针之形,言针之用"明矣.通过补法圆活的作用,使经气舒缓运行,达到"散气可收"(<灵枢·始终>)的聚气效果,产生补益作用.

  • 针灸特殊功能的研究现状

    作者:马立银

    查阅32篇论文,对针灸的特殊功能进行两方面的综述.其一针灸的基本特点是作用的方向有双向调节性,可通过穴位的拮抗、手法、配穴、治疗来实现;其二是"自控调节"具有识别应激、调节病理状态、适应原样等,对机体进行平衡调节使"阴平阳秘".

  • 张子和"以攻为补"辨析

    作者:朱红霞;张大明;侯永谋;张国泰;魏素丽

    1 张子和"以攻为补"之论张子和有关"以攻为补"之论述,别具一格,与中医学的主流学派认识有一定的差异.其说散见于<儒门事亲>中,现撮其要录于下."余取补法则不然,取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谓补不足也.余尝曰:吐中自有汗,下中自有补.岂不信然;若其余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余尝曰,下法兼补法,良有此以夫!使阴阳两停,是谓平补;陈NFDA6去而肠胃洁,NFDA4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有将其理解为"邪去正安"并褒扬说:它突破了狭义的温补桎梏,超越了世俗的六补局限,把补法推衍为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笔者认为,应该对"以攻为补"有一个较客观的看法.2 中医治则体系及补法在其中的地位中医的治疗体系由上而下形成三个层次.一曰治疗目的,是从中医的健康观、疾病观而来的.健康即为阴平阳秘、动态平衡,而疾病即是相对平衡状态的破坏,治疗目的即当恢复阴阳平衡.由此推出下一层次,将治疗目的具体化.其法有三:补虚、泻实、调适,此为治疗大法;第三层次为具体治法,是治疗大法的具体化,也是治疗目的之细化.如温中、益胃等是补虚的具体化,清热、化痰等是泻实的具体化,固脱、止血等是调适的具体化.

  • 浅论阴阳平衡与阴平阳秘的差异

    作者:马玉宝;许瑜

    阴阳学说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阴阳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就人类的健康与疾病而言,阴阳学说同样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一旦"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便告中止(阴阳的交感相错).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斗争,从而表现出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制约).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