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的研究

    作者:张永芬

    目的:探讨基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132例,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根据其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进行针对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舒张压和平均收缩压水平;同时比较治疗前后高血压危险性分层人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压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高血压危险性分层较高的人数所占比例也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针对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进行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 131I-SPE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沈晨天;薛艳丽;邱忠领;宋红俊;魏伟军;罗全勇

    131I SPECT/CT融合显像技术整合功能影像学和解剖影像学于一体,可同时反映病灶的131I摄取功能和解剖结构信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全身平面131I扫描(131 I-WBS)而言,131I-SPECT/CT在病灶的定性及定位诊断,肿瘤分期与危险性分层,对131I治疗剂量的估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131I-SPECT/CT融合显像技术在DTC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危险性分层颈动脉弹性

    作者:姬永浩;艾红;顿国亮;谭深;刘建学

    目的 探讨内-中膜厚度定量检测(QIMT)及动脉僵硬度定量检测(QAS)技术评价不同危险性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分为低危亚组31例,中危亚组48例,高危亚组67例,很高危亚组109例;另选70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QIMT软件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QAS软件测量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包括僵硬度系数(α、β)、动脉扩张性系数(DC)、顺应性系数(C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IMT、α、β及PWV大于对照组,DC及CC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α、β及PWV均随危险性分层升高而增大,DC及CC随危险性分层升高而减小(P均<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低危、中危两亚组间α及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各指标在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受试者PWV均与α、β、DC及CC相关(r=0.859、0.816、-0.703、-0.676),α均与β、DC及CC相关(r=0.976、-0.595、-0.478),β均与DC、CC相关(r=~0.579、-0.445),DC与CC相关(r=0.741,P均<0.001).IMT与PWV、d及β呈正相关(r=0.493、0.404、0.393),与DC、CC呈负相关(r=-0.516、-0.512,P均<0.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弹性指标与危险性分层相关,QIMT及QAS技术可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分层提供直接依据.

  •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分级手段

    作者:巴克斯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事件是引起死亡常见的原因.据估计,在发生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中,有79%会死于心脏并发症.因此,需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准确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分层.然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和进展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是不一致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有较高的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冠心病病变的范围常较广泛且弥散,而且常发生钙化,通常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碍,而且通常在诊断时冠心病已比较严重,且常发生无症状性缺血.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对血管重建的反应性较差(常需要反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者冠脉搭桥),存活时间也大大缩短.

  • 2005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危险性分层研究进展

    作者:孙海欣;秦海强

    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微脑缺血性卒中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预想得高,多个报道指出7 d卒中危险性达10%.另有研究显示TIA后卒中的预防时间窗缩短,但是,因为TIA或轻微卒中患者在症状、危险因素和病理等方面大不相同,临床和病因学亚型不同,所以,再发卒中的早期危险性也不同.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我们需要分析不同亚群,好选择再发卒中个体的不同危险情况.尽管一些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但是,近一些研究对此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 核心脏学在临床决策中的作用

    作者:川玲;卢殿峰;朱家瑞

    核心脏病学是一个活跃、繁荣的领域,在日常的临床决策中它为核医学科和内科医生提供重要的资料.尽管与其它方法存在竞争,核心脏病技术的临床应用仍然在增加.这是由于该技术提供的灌注和功能显像能够客观地对病灶进行定量分析,对于诊断冠心病(CAD),危险性分层和疗效评估等都有重要价值.

  •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董恩友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降压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将220例高血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降压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层次指导下的降压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4%、81.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层次指导降压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

  •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情况分析与研究

    作者:项连慧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情况.方法 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对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入住该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向该组患者认真、仔细地询问发病历史,同时进行全身体检,对危险性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各个层次危险性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治疗对策.结果 该组120例高血压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之前,高危、中危以及低危患者数分别为71例(59.2%)、34例(28.3%)以及15例(12.5%);治疗之后,上述3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2例(18.3%)、76例(63.3%)以及22例(18.4%).治疗后,高危组患者所占比例出现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患者所占比例在治疗之后有了明显地提高,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能够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减少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 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新概念

    作者:邹冠蓉

    心电图对急性期、近期、陈旧期心肌梗死都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心肌梗死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危险性分层有赖于心电图表现.为此,心电图上尽早识别心肌梗死对治疗和预后极为关键.然而,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不到50%,约一半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原因为:(1)发病时间,尤其在超早期;(2)梗死面积和程度;(3)梗死部位;(4)其他因素.目前认为,病理性Q波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1]:即梗死直径>25~30 mm,梗死厚度>左室厚度的50%,梗死部位位于QRS起始40 ms除极部位.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肌梗死则不产生病理性Q波.某些部位,如左室高侧壁、左室后壁、后基底部都在QRS起始40~50 ms以后除极.均不产生病理性Q波[2].还有多支血管阻塞,大面积心肌梗死,多部位小灶性梗死,因向量互相抵销也不会形成病理性Q波[3].由于以上各种因素或因描记时间过早,心肌梗死出现不典型心电图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对诊断心肌梗死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有一些新的进展,了解这些新的概念对诊断早期不典型心肌梗死颇有价值.

  • 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临床治疗情况探析

    作者:王飞

    目的:分析高血压疾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8月接收并治疗的高血压疾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高血压治疗,研究组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对比两组的效果评价。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针对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后制定有效的制定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 负荷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浩;吴伟春

    负荷超声心动图( stress echocardiography,SE )是用生理、药物和电生理等方法增加心脏负荷,用超声检测心血管系统对负荷的反应状况,从而对其相应的心血管生理及病理状态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SE开始应用以来[1~2],此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危险性分层及判断心肌的存活性等领域.

  • 心血管疾病患者性功能异常的治疗--普林斯顿共识专家组的建议

    作者:陈江天

    男性和女性性功能异常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均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性功能异常和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而且性活动本身存在着潜在心脏危险性,所以成立了共识专家组,并制订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性功能异常的临床治疗建议,建立起分层系统并对患者进行心脏高危、中危、低危的危险性分层(表1).

  •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在康复疗养中的应用100例

    作者:连榅林;左惠荣;尹民;孟凡伟

    对高血压的分级是为了估计病人的预后并指导治疗,以往的分级只考虑血压的水平,然而影响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除血压的水平外,还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因此将血压高的水平结合有无上述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根据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的高低将病人分层更具临床意义.我们从2000年到2002年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并根据危险性分层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麻醉与高血压

    作者:王雪峰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高血压定义为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的分层.一、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分层不仅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根据下列诸方面: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48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刘力锋

    目的 探讨分析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院接治的48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24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并按照分层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另外24例作为对照组,直接实施常规治疗,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高危患者较治疗前少(P<0.01).结论 治疗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能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心血管危险性分层

    作者:刘坤申;刘超

    1997年11月美国高血压预防、检出、评估和治疗的的全国联合委员会发出了第Ⅳ次报告,1999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正式发表了高血压治疗指南.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对于世界各国制定各自的高血压指南和诊断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也根据国情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指南.下面主要针对WHO/ISH制定的指南谈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及血管危险性分层.

  •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观察

    作者:杨家颜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来源于2014年6月至2015 年5月前来我院诊治的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 ,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取危险性分层与治疗、常规治疗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生活质量和临床效果.结果:在血压指标上 ,观察组平均为121 .2 ± 12 .2/81 .2 ± 10 .3 ,对照组平均为146 .3 ± 15 .6/95 .4 ± 10 .2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上 ,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得分别为85.4±8.7、62.3±5.7,观察组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中高危险率 ,观察组(17 .5% )明显低于对照组(47 .5% )(P<0 .05).在治疗有效率上 ,观察组为95% ,对照组为85%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的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治愈率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万素云

    目的:探究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于高血压疾病临床医治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78例高血压病患,对其危险性实行分层,开展针对性的医治措施,对比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78例高血压病患,治疗之前高度危险性组有25例(32.05%),中度危险性有35例(44.87%),低危险组18例(23.08%);通过治疗之后高度危险性组有10例(12.82%),中度危险组有20例(25.64%),低危险组有48例(61.54%)。治疗后危险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血管危险性分层能够有效指导病患的临床治疗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产生率。

  • 2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

    作者:张冬华

    溶栓或机械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完全恢复血流,对AMI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危险性分层,则有赖于心电图分析.心电图应尽早识别AMI.

  • 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从诊断、危险性分层到治疗决策

    作者:何作祥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增高;而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已呈持续上升趋势.在国际上,放射性核素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评价、心肌存活的评估、预后判断和疗效评价的价值已得到公认[1,2].2003年,美国的心肌灌注显像病例近900万例,在Medicare保险的人群,心肌灌注显像多于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3].近年来,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价值已得到我国临床医师的认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4年心肌灌注显像病例达6800例.但是,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开展还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医院,全国的心肌灌注显像病例估计不到10万例,远没有合理、有效地应用.本期杂志发表了7篇关于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的论文,反映了国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些进展,进一步证明了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的诊断、危险性分层到治疗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心血管核医学的推广和普及.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