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丛阻滞下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和镇静深度的研究

    作者:王珊娟;刘万枫;杭燕南

    目的探讨能客观反映血浆咪达唑仑(MDZ)浓度效应关系的脑电指标及MDZ在局部麻醉中理想的镇静深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手术病人15例,颈丛阻滞完善后,静脉给予MDZ 3.3~14mg(首剂0.03mg/kg,每5~10min追加半量)直至达到病人对推动无反应为止.连续进行脑电图监测,通过FP1-A1和FP2-A2双导联获得双频谱指数(BIS)和95%边缘频率(SEF).术中每5~10min用改良的OAA/S评分标准评定MDZ镇静深度,当评分变化时,记录BIS和SEF,并采血测定血浆MDZ浓度.结果随着OAA/S评分由4到1,镇静程度逐渐加深,BIS值从91.5±2.6降至63.1±5.7.同样,95%SEF值也逐渐下降,由21.4±2.0下降到15.2±2.9.MDZ镇静的起效过程中,OAA/S评分由3到2或由2到1时,当半数病人对某一刺激无反应时各EEG参数的值称为EEG50,对于BIS来说,包括对语言命令的BIS50-VC和对摇头刺激的BIS50-SH,分别为78.0和68.8.血药浓度由4分时(120.8±55.2)ng/ml上升到1分时(533.0±139.4)ng/mlo BIS、95%SEF及MDZ血浆浓度与MDZ镇静深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2、0.674、-0.856.结论采用OAA/S评分,量化脑电图参数,结合血药浓度和呼吸循环的变化,比较准确地反映了MDZ在局部麻醉中的镇静水平.维持OAA/S评分2~3级,BIS 75~82之间,MDZ的镇静深度为适宜o

  • 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异丙酚不同镇静深度下半数有效的浓度、脑电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作者:陈勇;余守章;闫焱;许学兵

    目的测定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异丙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时患者不同镇静深度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有效BIS(BIS50)和半数有效AAI(AAI50).方法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45例,ASAⅠ级.腰麻阻滞完善后,异丙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以患者OAA/S评分为镇静指标,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不同镇静深度(OAA/S评分)的EC50、BIS50和AAI50.结果患者OAA/S 4分时EC50为0.6μg/ml、BIS50为85和AAI50为72,OAA/S 3分时EC50为1.0μg/ml、BIS50为75和AAI50为59,OAA/S 2分时EC50为1.3μg/ml、BIS50为67和AAI50为39,OAA/S 1分时EC50为1.6μg/ml、BIS50为61和AAI50为30,OAA/S 0分时EC50为2.5μg/ml、BlS50为41和AAI50为12.结论 EC50、BIS50和AAI50对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期间清醒镇静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 硬膜外阻滞的镇静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冯艺;孙颖;于德水;杨拔贤

    目的通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和心率变异功率谱,评价硬膜外麻醉后对异丙酚镇静催眠剂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50例行全子宫切除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利多卡因组(GE,n=15);硬膜外盐水-静脉利多卡因组(GI=15);硬膜外盐水-静脉盐水组(GC=20).硬膜外或静脉给利多卡因20 min后,连续输注异丙酚至神志消失并记录异丙酚用量.所有病人同时监测脑电双频谱(BIS)、心率变异高频功率谱(HF)、低频功率谱(LF)、心电图和血压.输注异丙酚前抽取桡动脉血2ml,测定血浆利多卡因浓度.结果病人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用量分别为GE组(1.22±0.25)mg/kg;GI组(1.62±0.22)mg/kg;GC组(1.85±0.41)mg/kg(GE与GI和GC比,P<0.05).GE组和GI组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分别为3.04 μg/ml和2.45 μg/ml,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平均值分别为54.4、57.1、55.3.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阻滞可降低异丙酚用量约35%.其作用机制与利多卡因自硬膜外吸收后的中枢镇静作用无明显关系,而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后间接引起中枢兴奋阈值降低有关.

  • 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系统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病人清醒镇静的研究

    作者:刘萍;杨钰香;姚尚龙;武宙阳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时国人咪达唑仑清醒镇静所需的靶控血药浓度范围,积累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经验.

  • 右美托咪啶与瑞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效果的比较

    作者:沈社良;胡双飞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与瑞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预期困难气道择期拟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的外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18~73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D组先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0 μg/kg,再以0.5 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R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2ng/m.D组负荷量注射结束、R组达血浆靶浓度时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期间行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气管插管条件和患者对气管插管的耐受性;记录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情况、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术后24h回访,记录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对气管插管的满意度评分和对气管插管的记忆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D组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气管插管条件和耐受性提高,气管插管时间缩短,气管插管首次成功率升高,术后满意度评分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气管插管记忆评分降低(P<0.05).结论 与瑞芬太尼比较,右美托咪啶用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时能提供更好的插管条件,不良反应少,且可抑制气管插管知晓的发生.

  •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

    作者:李晖;黄青青;苏美仙;万晓红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术后未清醒带气管导管送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11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7~29 kg/m2,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入重症监护室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为4~18分.静脉输注吗啡0.01~0.05 mg·kg-1·h-1,采用Prince-Henry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维持Prince-Henry评分1或2分.采用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评价镇静水平.当SAS评分>4分时,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0.10 mg/kg,再静脉输注0.04~0.20 mg·kg-1·h-1维持;当SAS评分<2分时,则不用、减量或停用.于入重症监护室即刻、15、30、45 min、1 h及1 h后每隔1 h,记录SAS评分和BIS,直至拔除气管导管.结果 在SAS评分1~5分范围内,BIS随SAS评分的升高而升高(P<0.01),SAS评分与BIS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在无明显躁动情况下,BIS可准确地监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水平.

  • 鞘内注射利多卡因对大鼠丙泊酚镇静效应和脑组织利多卡因含量的影响

    作者:马汉祥;毛晶晶;熊祥生;张宁;王建珍;陈学新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利多卡因对大鼠丙泊酚镇静效应和脑组织利多卡因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 350 g,2~3月龄,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IV-L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IT-NS组)和鞘内注射利多卡因组(IT-L组).IT-NS组和IT-L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 μl和2%利多卡因15μl,IV-L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15μl.在鞘内给药或静脉给药后10 min静脉输注丙泊酚,记录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剂量,IT-L组和IV-L组取脑组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水平.结果 与C组、IV-L组和IT-NS组比较,IT-L组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剂量降低(P<0.05),C组、IV-L组和IT-NS组间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L组与IT-L组间脑组织利多卡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鼠鞘内注射利多卡因产生镇静效应的机制与其对与脑的直接作用无关.

  • 等效镇痛剂量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镇静效应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作者:闫琦;冯艺

    目的 比较等效镇痛剂量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镇静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 拟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18~39岁,BMI 18~25 kg/m2,身高155~175 cm,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R组、S组和F组分别经2 min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 μg/kg、舒芬太尼0.2 μg/kg、芬太尼2 μ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0 ml.分别于给药前(基础状态)、给药后2、4、6、8、10 min时记录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小波指数(WLI)和呼吸频率(RR).计算给药后各时间点OAA/S评分、WLI、RR与基础值的差值,分别用dOAA/S评分、dWLI、dRR表示,采用梯形法计算给药后10 min内dOAA/S评分、dWLI和dRR的曲线下面积(AUC).记录给药后10 min内呼吸暂停、肌肉强直、恶心呕吐、瘙痒、头晕、心动过缓、大汗和皮疹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组、S组和F组给药后OAA/S评分、WLI和RR的低值降低,dOAA/SAPC、dWLIAPC,和dRRAPC均升高(P<0.05);R组、S组和F组dOAA/SAPC的比值为1.05∶1.99∶1,dWLIAPC的比值为1.34∶3.31∶1,dRRAPC的比值为1.95∶1.37∶1.与C组比较,R组呼吸暂停、恶心呕吐、瘙痒和头晕的发生率升高,S组瘙痒和头晕的发生率升高,F组头晕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 上述3种药物等效镇痛剂量用于清醒镇静时,舒芬太尼的镇静作用强,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明显.

  • 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异丙酚辅助腰麻镇静的麻醉效果

    作者:李桢;张维新;梁斌;张平乐;翟莲梅

    目的 评价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异丙酚辅助腰麻镇静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下腹或下肢手术患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2~5岁,体重11~21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40):全麻组(G组)、异丙酚辅助骶麻镇静组(PS+CB组)和异丙酚辅助腰麻镇静组(PS+SA组).G组麻醉诱导后,置人喉罩,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5~7mg· kg-1·h-1、瑞芬太尼20 ~ 25 μg·kg-1·h-1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 mg·kg-1·h-1:PS+CB组注射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0.8 ml/kg进行骶麻,PS+SA组注射等比重布比卡因1 mg/岁进行腰麻,随后2组均静脉输注异丙酚3~5 mg·kg-1·h-1镇静.分别于麻醉前(基础状态,T0)、苏醒后1、5、10 min(T13)时记录HR、MAP和SpO2,记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于苏醒后5 min时进行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记录术中牵拉反应、体动反应和术后24 h内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PS+SA组术中未见牵拉反应和体动反应的发生,PS+CB组和PS+SA组无需在麻醉恢复室停留.与T0时比较,G组T1-3时HR和MAP升高(P<0.05);与G组比较,PS+CB组和PS+SA组T1-3时HR和MAP降低,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5).结论 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异丙酚辅助腰麻镇静的麻醉效果确切,麻醉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 不同硬膜外阻滞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作者:钱江;祝胜美;项燕

    目的 评价不同硬膜外阻滞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和胃癌根治术患者15例,年龄2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15):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和腰段硬膜外阻滞组(Ⅱ组);胃癌根治术患者为胸段硬膜外阻滞组(Ⅲ组).Ⅰ组和Ⅱ组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Ⅲ组于L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Ⅱ组和Ⅲ组硬膜外注射1.5%利多卡因15 ml(包括试验量3 ml);Ⅰ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硬膜外给药后12 min时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于输注异丙酚前记录硬膜外阻滞范围(阻滞脊神经数);分别于输注异丙酚2、3、4、5min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同时记录各时间点TCI泵计算的异丙酚血浆浓度和BIS值.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BIS值降低(P<0.05),血浆异丙酚浓度和异丙酚血浆计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BIS值降低,硬膜外阻滞范围较广(P<0.05),血浆异丙酚浓度和异丙酚血浆计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强化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程度高于腰段硬膜外阻滞.

  • 靶控输注异丙酚抑制吞咽反射的镇静深度

    作者:杨沁岩;朱歆洁;陈钰铨

    目的 确定TCI异丙酚抑制吞咽反射的镇静深度.方法 3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BMI<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TCI异丙酚镇静,第1名志愿者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4μg/ml,每5 min升高或降低靶浓度0.2μg/ml,使BIS值达到设定值,下一名志愿者血浆靶浓度根据BIS值相应地升高或降低0.3 μg/ml.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第1名志愿者BIS值为65,根据是否发生吞咽反射确定下一名志愿者BIS值,相邻BIS值的比值为1.1.采用序贯法计算半数志愿者抑制吞咽反射的BIS值(BIS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TCI异丙酚抑制咽反射的BIS50及其95%CI为64.4(59.3 - 69.8).结论 TCI异丙酚抑制吞咽反射的BIS50及其95%CI为64.4(59.3~69.8).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时镇静深度的影响

    作者:金运敏;岳云;吴安石;张永谦;傅润乔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患者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时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n=20):A组、B组、C组气管插管后5 min均开始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 ml/kg,同时30 min内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HES,200/0.5)15 ml/kg.B0组为B组的对照组,只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 ml/kg,不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组、B组、B0组、C组分别以2、4、4、6 μg/ml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实施靶控输注至血液稀释结束.监测各组开始血液稀释即刻、5、10、15、20、25、30 min时的BIS、AAI、MAP、HR、SpO2及ECG的变化,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液稀释前即刻和血液稀释结束时的Hct、Hb.结果与B0组比较,B组MAP升高,BIS和AAI降低(P<0.05或P<0.01),血液稀释结束时Hct、Hb下降(P<0.01).随AHH的进行A组和B组MAP逐渐上升,BIS、AAI逐渐下降(P<0.05或P<0.01),B0组和C组的MAP、BIS、AAI无明显变化,4组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液稀释前即刻比较,A组、B组、C组在血液稀释结束时的Hct、Hb降低(P<0.01),B0组无变化(P>0.05).结论患者以异丙酚2、4 μg/ml效应室靶浓度靶控输注时,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可加深镇静深度,当效应室靶浓度升为6μg/ml时,对其镇静深度无明显影响.

  •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保护效应的比较

    作者:周爽;嵇富海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镇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效应.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需行急诊PCI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Ⅲ或Ⅳ级,年龄41~88岁,体重45 ~ 8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D组于术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输注时间10 min,M组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两组术中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2~ 1.4 μg·kg-1·h-1和咪达唑仑0.02 ~ 0.10mg· kg-1 ·h-1至手术结束,根据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维持RASS-2-2.于给药前及术后第3天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肘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M组比较,D组术后第3天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cTnI浓度降低,LVEF升高,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定镇静对PCI患者心肌保护效应及预后效果更佳,更适合PCI患者的镇静.

  • 维库溴铵对全麻患者脑电熵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影响

    作者:陶国荣;宋小星;任瑜;彭章龙;于布为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过程中,维库溴铵对脑电熵指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以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Ⅰ组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Ⅱ组、Ⅲ组、Ⅳ组为试验组,分别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0.06、0.12mg/kg.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当效应室浓度(CE)达到3.5μg/ml时,按组别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或等容积生理盐水,5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行气管插管,观察5min后将Ⅰ组、Ⅱ组、Ⅲ组维库溴铵剂量补足到0.12mg/kg.记录诱导前即刻、CE达到3.5μg/ml、注射维库溴铵或生理盐水后1、2、3、4,5 min、气管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3、5 min的RE、SE、BIS、HR和MAP.结果 与维库溴铵静脉注射前即刻比较,4组静脉注射后各时点RE、SE、BIS、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静脉注射前后RE、SE、BIS、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插管前即刻比较,4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min时RE、SE、BIS、HR和MAP均升高(P<0.05或0.01);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Ⅳ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1 min RE、SE和BIS降低(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深度镇静且无伤害性刺激时,维库溴铵对脑电熵指数和BIS无影响;存在伤害性刺激时(如气管插管),即使小剂量(0.03mg/kg)的维库溴铵也可降低脑电熵指数和BIS的升高幅度.

  • 熵指数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

    作者:张宏;毕素萍;贾宝森

    目的 评价反应熵和状态熵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入室后监测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和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吸入七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于入室时、意识消失前10min、意识消失即刻、气管插管时、手术1 h、意识恢复前10 min、意识恢复即刻、拔管后10 min时记录RE、SE和BIS.结果 RE、SE和BIS在意识改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E和BIS判断意识消失的临界值分别为76、73和68,灵敏度分别为94%、95%和92%,特异度分别为92%、94%和9l%,临界值判断意识消失的准确度分别为93%、95%、94%;判断意识恢复的临界值分别为82、75和70,灵敏度分别为95%、95%和91%,特异度分别为93%、96%和93%,临界值判断意识恢复的准确度分别为98%、96%和97%.结论 熵指数能够准确地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

  •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及脑电双频谱指数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

    作者:苏依丹;何日辉;李士通;赵凯;葛圣金;张曦;庄心良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病人45例,年龄40~55岁,随机分为3组(n=15):异丙酚组(P组)、芬太尼2 μg/kg复合异丙酚组(FP2组)以及芬太尼5 μg/kg复合异丙酚组(FP5组).P组、FP2组、FP5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芬太尼2、5 μg/kg麻醉诱导.4 min后以血浆靶浓度(Cp)1.0 μg/ml TCI异丙酚,以后每3分钟递增0.2 μg/ml,直至警觉/清醒评分(OAA/S评分)达到1分.分别于病人入室平卧10 min(基础值)、注射芬太尼后4 min、每次调整异丙酚Cp前即刻记录AAI、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p效应室浓度(Ce),并进行OAA/S评分,对AAI及BIS与OAA/S评分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P组、FP2组、FP5组AAI及BIS与OAA/S评分间均呈正相关,三组间BIS与OAA/S评分间相关程度逐渐降低(P<0.05),而组间AAI与OAA/S评分间相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人对呼唤反应消失时,随着芬太尼剂量的增加,BIS逐渐升高,而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可以监测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镇静深度,而BIS则不能.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舒芬太尼对患者镇静效应的准确性

    作者:魏青;高鲁渤;李锦诚

    目的 通过与警觉/镇静(OAA/S)评分对比,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舒芬太尼镇静效果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30~60岁,55~75 kg,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 μg/kg(Ⅰ组)或0.4 μg/kg(Ⅱ组),记录给药前(基础值)、给药后1、2、3 min的OAA/S评分、BIS、BP、HR及SpO2.结果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两组BIS均下降(P<0.05),Ⅱ组与Ⅰ组相比BIS降低更为明显(P<0.05);OAA/S评分Ⅰ组无明显变化(P>0.05),Ⅱ组降低明显(P<0.05),Ⅱ组低于Ⅰ组(P<0.05).两组BP、HR及SpO2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与OAA/S评分相比,BIS监测舒芬太尼的镇静效果更准确.

  • 状态熵指数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

    作者:王振元;李明颖;李洁;岳云;于金辉;温继发

    目的 评价状态熵指数(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7例,年龄21~64 岁,ASAⅠ级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1.5 μg/ml,效应室靶浓度达到设定浓度后1 min以0.5 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靶控输注开始后每30秒进行1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SE及BIS.分析SE和BIS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SE和BIS的镇静深度预测概率(PK)、患者意识消失时SE50、SE90、BIS50、BIS9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BIS、SE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P<0.05)和0.824(P<0.05);BIS与SE的相关系数为0.855(P<0.05);SE的镇静深度PK(0.874±0.021)高于BIS(0.820±0.028)(P<0.05).SE50和BIS50分别为59(48~65)、62(53~67),SE90和BIS90分别为39(16~49)、44(23~53).结论 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高于BIS.

  •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测定靶控输注异丙酚患者镇静时镇静深度的比较

    作者:钟涛;郭曲练;潘韫丹

    目的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患者,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无手术刺激条件下监测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ASA Ⅰ或Ⅱ级患者20例,手术种类不限,诱导插管前以异丙酚TCI镇静,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输注5 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分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及BIS,每间隔20 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及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患者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且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05与CSI05、BIS50与CSI50、BIS95与CSI95分别为79.2与74.9、69.2与65.9、59.2与56.8.意识消失时的BIS05与CSI05、BIS50与CSI50、BIS95与CSI95分别为73.6与65.2、57.1与54.8、40.6与44.3.结论异丙酚TCI镇静时CSI同BIS一样能够较好的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变化,CSI监测用于观察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和意识消失的能力优于BIS监测.

  • 不同方法监测患者异丙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BIS、 Narcotrend指数、意识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比较

    作者:张化;邸立超;吕慧敏;李莉

    目的 比较BIS、Narcotrend指数(NI)、意识指数(IoC)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患者异丙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1 ~ 64岁,体重指数20~ 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Marsh药代动力学参数TCI异丙酚,设定初始Ce为0.8 μg/ml,待Ce稳定后以0.1 μg/ml为梯度递增,并行OAA/S评分.TCI异丙酚前分别记录BIS值、NI值、IoC值和AAI值,此时OAA/S评分为5分,异丙酚TCI期间记录OAA/S评分依次达4分、3分、2分、1分时异丙酚Ce,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确定BIS值、NI值、IoC值及AAI值的测定顺序,待数值稳定后记录5 s,取平均值.BIS值、NI值、IoC值及AAI值分别与异丙酚C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BIS值、NI值、IoC值及AAI值与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BIs-Ce=-0.829、rNI-Ce=-0.886、rIoC-Ce=-0.881、rAAI-Ce=-0.791 (P<0.05).rBIS-Ce、rNI-Ce、rIoC.Ce及rAAI-Ce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年患者非伤害性刺激条件下,BIS、NI、IoC及AAI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的优势无差异.

391 条记录 7/20 页 « 12...45678910...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