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日间与夜间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效果的比较

    作者:曾海波;马俊;袁世荧;余汝林;尚游

    目的 通过比较日间与夜间靶控输注异丙酚的镇静效果,探讨近日节律对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局部或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急诊手部小手术的男性患者65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55岁,BMI 18.5~ 24.9 kg/m2,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为日间组(07:01至19:00)和夜间组(19:01至07:00).行臂丛或局部神经阻滞,确认麻醉效果完善后开始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控输注过程采用阶梯给药方式,设定4个目标效应室靶控浓度,依次为0.8、1.2、2.0和4.0 μg/ml.当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达到预设值后,维持5 min,记录该浓度下的BIS值.靶控输注过程中每分钟进行1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为2分(患者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和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结果 共有58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日间组28例,夜间组30例.与日间组比较,夜间组BIS基础状态、异丙酚效应室浓度1.2和2.0 μg/ml时BIS值降低(P<0.05),异丙酚效应室浓度0.8和4.0 μg/ml时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A/S 2分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降低(P<0.05)而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日节律可影响患者异丙酚的镇静效果,表现为夜间镇静效果强于日间.

  • 听力障碍因素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作者:王宏伟;沈丹;李兰兰;何龙;何晨辉;张卫;艾艳秋;储勤军

    目的 评价听力障碍因素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患听力障碍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耳科手术患者95例为试验组(T组),另选听力功能正常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非耳科手术的患者95例为对照组(C组),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20~30 kg∕m2.异丙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1.2 μg∕ml,当目标浓度达到血浆靶浓度开始,稳定1 min,梯度增加异丙酚0.3 μg∕ml,直到睫毛反射消失且对轻拍肩部无反应,记录此时的BIS值(BISLOC)、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异丙酚用量和意识消失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T组BIS基础值、BISL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和用量降低,意识消失时间缩短(P<0.05).随着听力障碍程度加重,意识消失时所需要的异丙酚用量逐渐减少(P<0.05).结论 听力障碍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增强.

  • 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作者:丁玲玲;袁维秀;米卫东;张宏

    目的 探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年龄20~55岁,体重48~86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BMI<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n=10):R0组、R1组、R2组、R3组、R4组.麻醉诱导时R0组~R4组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2 4 6和8 ng/ml,异丙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0 μg/ml,待效应室浓度稳定之后每隔1 min增加0.5 μg/ml,直至BIS值降至50.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记录BIS值降至50时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异丙酚总用量及所需时间.结果 与R0组比较,R2组~R4组意识消失时BIS值升高,异丙酚效应室浓度降低,BIS值降至50时异丙酚总用量和异丙酚效应室浓度降低,所需时间缩短(P<0.05或0.01),R.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组~R4组意识消失时BIS值和异丙酚效应室浓度、BIB值降至50时异丙酚总用量和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以及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达4 ng/ml时可增强异丙酚的镇静效应,且4、6和8 ng/ml时该作用无差异.

  •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鼻腔给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儿术前镇静效果的比较

    作者:张园;岳红丽;韩如泉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鼻腔给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开颅手术患儿40例,年龄2~7岁,体重11~26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n=20):咪达唑仑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术前准备室分别鼻腔给予咪达唑仑0.2 mg/kg或右美托咪定2μg/kg.给药后30 min时与父母分离,人手术室面罩吸氧,同时行静脉穿刺.记录鼻粘膜刺激反应发生情况和与父母分离情况;记录与父母分离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给药后至静脉穿刺期间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和低氧血症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均成功与父母分离.与M组比较,D组鼻粘膜刺激反应发生率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0.05).2组患儿均未见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和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右美托咪定鼻腔给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优于咪达唑仑.

  • 生物节律紊乱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作者:张森;姚卫东;管慧莲;刘莉;姜天仪;汪萌芽

    目的 评价生物节律紊乱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近日节律夜间给药组(CN组)、近日节律日间给药组(CD组)、生物节律紊乱夜间给药组(BN组)和生物节律紊乱日间给药组(BD组).CN组和CD组于12h光照(7:00-19:00)/12 h黑暗(19:00-7:00)交替的实验箱饲养2周;BN组和BD组于24 h光照的实验箱中饲养2周.CN组和BN组分别于14:00时腹腔注射异丙酚75mg/kg;CD组和BD组分别于22:00时腹腔注射异丙酚75 mg/kg.记录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并于翻正反射恢复后20 min时,测定认知功能,分别于学习训练后6、12、24和48 h时,记录被动回避潜伏期.结果 与CN组比较,CD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缩短,学习训练后12 h时被动回避潜伏期延长,BN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学习训练后12和24 h时被动回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或0.01);与CD组比较,BD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训练后24 h时被动回避潜伏期缩短(P<0.05);BN组与BD组间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和被动回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节律紊乱可抵消近日节律对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局部麻醉患者镇静镇痛术效应的比较

    作者:刘孝文;邓晓明;温超;王烨;王磊;隋静湖;孙玉蕾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局部麻醉患者镇静镇痛术的效应。方法局麻辅助镇静镇痛术下接受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7~5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瑞芬太尼组( R组)和舒芬太尼组( S组)。 R组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1.0μg∕ml)和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1.0 ng∕ml),S组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1.0μg∕ml)和舒芬太尼(初始靶浓度0.1 ng∕ml),术中调整药物靶浓度,维持改良OAA∕S评分2或3分,记录疼痛反应、低氧血症、呼吸过缓和∕或暂停的发生情况,计算异丙酚总用量。结果2组患者术中疼痛反应、低氧血症、呼吸过缓和∕或暂停的发生率和异丙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局部麻醉患者镇痛镇静术的效应与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效应相似。

  •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吴新民;许幸;王俊科;王鲲鹏;薛张纲;缪长虹;邓小明;艾登斌;于浩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选择全麻下择期开腹手术时间超过2 h患者,年龄18~64岁,ASA 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D组病人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1 μg/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后10 min内Ramsay镇静评分SpO2和呼吸频率(RR).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记录诱导期间异丙酚用量、术中芬太尼和异氟烷用量,以2 h内MAC曲线下面积反映异氟烷用量.观察血压、心率、MAC,根据病人的应激反应调节麻醉深度.在麻醉结束时,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经验判定麻醉质量满意程度,.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尿量和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24 h肝肾功能情况.结果 C组完成病例104例,D组完成108例.给药后10 min内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1).D组给药后10 min内RR、SpO2较C组下降(P<0.05).与C组比较,D组麻醉诱导期间异丙酚用量、术中芬太尼及异氟烷用量均减少(P<0.01).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尿量和麻醉质量满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收缩压、HR均较C组降低(P<0.05).2组术后24 h肝肾功能的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麻醉中可节俭异丙酚、芬太尼和异氟烷的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硬膜外麻醉患者异丙酚闭环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的可行性

    作者:刘洪珍;洪彬源;杨承祥;李世杰

    硬膜外麻醉中,应用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反馈异丙酚闭环靶控系统辅以适度镇静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并与异丙酚开环靶控系统相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腰麻病人下肢手术时异丙酚、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靶控浓度

    作者:朱永萍;王国林

    非全麻手术中病人清醒,各种不良刺激引起其紧张、焦虑和恐惧,导致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因此非全麻术中适度镇静是必要的.靶控输注(TCI)技术是静脉麻醉给药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将微机技术和药理学相结合,避免了间断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使麻醉更可控平稳.目前临床上应用于TCI清醒镇静的药物主要有异丙酚、咪达唑仑.本研究拟探讨腰麻病人下肢手术时异丙酚、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靶控浓度.

  • 数量化脑电参数对异丙酚、咪唑安定或氯胺酮麻醉病人镇静深度监测的准确性

    作者:张德林;庄小凤;裘卫东;蒋豪;薛张纲

    目的评价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95%SEF)对异丙酚、咪唑安定或氯胺酮麻醉病人镇静深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择期行胸、腹部手术病人45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0~59岁,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组(P组)、咪唑安定组(M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15例.P、M、K组分别以8、0.5、4 m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药物,每3 min行进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一次,直到OAA/S评分达1分停止给药.记录每次评分即刻的BIS及95%SEF.分析BIS、95%SEF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病人意识消失时BIS50、95%SEF50、相应95%可信区间及BIS、95%SEF预测镇静深度的概率(PK).结果 P、M组BIS、95%SEF与OAA/S评分间具有相关性,K组BIS和95%SEF与OAA/S评分间无相关性.P、M组BIS50分别为65.9、70.7,但是无法计算K组相应的BIS50和95%SEF50.P、M组BIS和95%SEF的PK均高于0.5(P<0.01),K组BIS和95%SEF的PK与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BIS及95%SEF的PK均高于M组(P<0.05);P、M组BIS的PK均高于95%SEF的PK(P<0.05).结论 BIS和95%SEF可以准确地监测异丙酚的镇静深度,对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的准确性稍差,而对氯胺酮镇静深度无法监测,BIS对麻醉药镇静深度监测的准确性较95%SEF高.

  • 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系统用于术中镇静临床效能的评价

    作者:赵艳;蒋建渝;吴新民;耿秋明;许川雅

    目的评估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镇静系统的临床效能.方法44例ASA Ⅰ~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手术病人,分为老年组(61~82岁)和年轻组(19~43岁),每组22例.微机联接佳士比3500输液泵,选用Stelpump控制程序中Avram等的药代参数.咪达唑仑TCI镇静的靶目标为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咪达唑仑靶浓度从50 ng@ml-1起渐增,直至病人对轻推无反应(定义为意识消失).每个靶浓度维持15min.每组随机选取10例病人,在每一输注阶段的第10分钟和第15分钟经桡动脉取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结果咪达唑仑TCI系统的偏离性老年组(7.9%)略低于年轻组(11.6%),精确度两组都为20.0%,均在临床应用可接收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的镇静,无论病人是老年人或年轻人.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对术前病人异丙酚镇静作用的影响

    作者:薛昀;吴新民

    目的观察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对手术前病人异丙酚诱导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Cp50 LOC)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病人64例,年龄20~5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TCI药物诱导意识消失,分为单纯异丙酚组(P组)、异丙酚+芬太尼血浆浓度4μg/L组(F组)、异丙酚+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μg/L组(R4组)及异丙酚+瑞芬太尼血浆浓度7μg/L组(R7组),每组16例.按序贯试验原则确定给予每例病人的异丙酚血药浓度.记录病人诱导意识消失前后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P组异丙酚Cp50 LOC(3.48 mg/L)高于F组(2.31 mg/L)、R4组(2.11mg/L)和R7组(1.76 mg/L)(P<0.05);与F组和R4组比较,R7组异丙酚Cp50 L0C下降(P<0.05或0.01).各组病人诱导意识消失时和意识未消失时脑电双频指数均较基础值下降(P<0.05).结论TCI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可增强异丙酚的镇静作用.

  • 靶控异丙酚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意识状态的比较

    作者:张马忠;王珊娟;杭燕南

    目的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监测意识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16例病人在全麻诱导前用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同时监测BIS和AEPindex,用逻辑回归、ROC曲线(Receiver Cperating Chracteristic)过程、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意识状态的准确性.结果 BIS和AEPindex均能很好的反映病人镇静时的意识状态(P=0.01),AEP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与BIS的ROC曲线下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警醒评分(OAA/S)从2恢复到3时AEPindex从42急剧上升至67(P>0.01),而BIS则从64逐渐上升至72(P>0.05),提示AEPindex对患者意识状态的判别力更好.OAA/S与BIS、AEPindex和靶控浓度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是0.781、0.684和-0.580,P均<0.01).结论AEPindex和BIS均能正确反映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的镇静深度,AEPindex对意识(有/无)的鉴别更佳,而BIS能很好的反映意识恢复的渐进性过程.

  • 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顺序静注诱导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

    作者:许学兵;佘守章;阎焱;董源洪;许立新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Mid)-芬太尼(Fen)-异丙酚(Pro)顺序静注诱导对患者镇静程度、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听力正常患者,采用Mid-Fen-Pro顺序诱导,监测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静注Mid 0.06mg/kg后1、3、5min(T1、T2、T3)、静注Fen 4mg/kg后1、3、5min(T4、T5、T6)以及静注Pro后1、3min(T7、T8)等时点AEPindex、BIS、MAP和HR值,并同时行改良OAA/S镇静评级.结果静注Mid后1~5 min患者OAA/S评级迅速下降,37.5%患者意识消失;AEPindex、BIS、MAP值也逐渐下降(与T0相比,P<0.01).静注Fen后MAP继续下降(T4~6与T0~3相比,P<0.05~0.01),HR显著下降(T4~6与T3相比,P<0.01);此期间患者OAA/S评级下降,但AEPindex、BIS无明显变化(T4~6与T3相比,P>0.05).应用Pro后3 min,所有患者OAA/S均降为0;AEPindex、BIS分别降至(28.97±11.03),(50.38±11.89),MAP也明显下降(T7、T8与T0~6相比,P<0.05~0.01).结论Mid-Fen-Pro联合诱导能平稳地诱导麻醉,诱导期间AEPindex,BIS均能准确地反映临床镇静麻醉深度.

  • 咪唑安定预先给药对青年和老年病人异丙酚闭环靶控镇静的影响

    作者:嵇富海;薛张纲;蒋豪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预先给药对青年和老年病人异丙酚闭环靶控镇静的影响.方法 24例青年病人(18~39岁)和24例老年病人(66~79岁),ASAⅠ~Ⅱ级,按照术前给药(安慰剂生理盐水或咪唑安定)不同随机分成4组:青年安慰剂组(YP组)、青年咪唑安定组(YM组)、老年安尉剂组(OP组)、老年咪唑安定组(OM组).所有病人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下,采用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反馈的闭环靶控(CLTCI)系统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咪唑安定,10min后开始异丙酚CLTCI,开始靶浓度设定为1.5μg/ml,然后每min逐步增加或减少0.5μg/ml,直到患者的镇静深度稳定于警觉镇静评分(OAA/S)3分以下.此时的BIS作为反馈变量,通过CLTCI系统自动输注异丙酚.连续记录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BIS,记录异丙酚的诱导用量及总用量、诱导时间(OAA/S达到3分)、清醒时间(OAA/S达到5分).结果与YM组、OP组相比,YM组、OM组异丙酚的诱导用量及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清醒时间延长(P<0.05),其中以OM组更为明显(P<0.05).OM组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比其它组高.结论预先注射咪唑安定减少闭环靶控镇静异丙酚的用量,老年病人尤为明显,并增加老年病人异丙酚闭环靶控镇静时低血压、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

    作者:陈建颜;姚尚龙;曾邦雄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靶控血药浓度.方法5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予以异丙酚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OAA/S评分降至3分,并抽取病人各时点静脉血3mi,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评估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预期误差的中位数MDPE=-23.1%,预期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27.6%6,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74±0.13)μg/ml.BIS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具有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适用于临床推广.

  • 靶控输注咪达唑仑镇静时老年和年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作者:赵艳;吴新民;蒋建渝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咪达唑仑镇静时老年手术患者和年轻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38例ASA Ⅰ~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老年组(60~82岁)和年轻组(18~40岁),每组19例.采用靶控输注,靶浓度从50ng/ml起渐增,直至病人OAA/S评分为1级.观察镇静起效期和恢复期不同OAA/S评分时,两组HRV参数等的变化.结果随咪达唑仑镇静程度加深,两组患者LF、nuLF、LF/HF、TP和HRV逐渐降低,nuHF升高,HF无明显改变.随镇静作用减退,HRV参数逐渐恢复至基础值.LF、LF/HF、TP和HRV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较好(r=0.502 0.719).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同镇静评分时,绝大多数HRV参数值老年组与年轻组无显著性差异,仅在深度镇静(OAA/S 1级)时,老年组HRV各值均显著低于年轻组(除外LF/HF).结论深度镇静(OAA/S 1级)时,咪达唑仑对老年患者自主神经活性的抑制较年轻患者显著,但对没有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手术患者交感-副交感神经均衡性的维持与年轻患者无明显差异.

  • 老年人脑电双频指数、咪达唑仑血药浓度与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艳;蒋建渝;许川雅;耿秋明;吴新民

    目的探讨老年手术病人椎管内麻醉后用咪达唑仑镇静,脑电双频谱指数、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和镇静深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44例ASA I~Ⅱ级择期手术病人,不用术前药.分为老年组(61~82岁)和年轻组(19~43岁),每组22例.为尽快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采用靶控输注.咪达唑仑靶浓度从50ng/ml起渐增,直至病人对轻推无反应(意识消失),每个浓度维持15min.连续记录EEG参数.在每一稳态血药浓度末,记录BIS、95%SEF,桡动脉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并评定镇静深度(OAA/S评分法).用Spearman's等级相关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预测概率(Pk)值.结果两组BIS(r=0.935~0.955)与镇静水平的相关性优于血药浓度(r=-0.849~-0.870)和95%SEF(r=0.503~0.571).BIS的Pk值高(0.942~0.972).在同一镇静评分(OAA/S 4~1)时,老年组BIS值明显高于年轻组(P<0.01),而血药浓度低于年轻组.结论 BIS在监测咪达唑仑镇静水平及预测意识消失方面有重要价值.在同一镇静评分时,老年人BIS值高于年轻人.

  • AEPindex和HRV用于术后PCA期间病人镇痛效应和镇静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作者:闫焱;余守章;许学兵;董源洪

    目的应用AEPindex、BIS、HRV、SEF等监测指标,定量分析评价术后不同负荷剂量PCEA病人的镇痛效应和镇静程度.方法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病人3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三组,I组(n=10):0.2%罗哌卡因+0.01%吗啡,以LCP模式给药;Ⅱ组(n=10):药液和方法同I组,但负荷剂量5ml内含可乐定100μg;Ⅲ组(n=10):负荷剂量含咪唑安定2mg.观察AEPindex、BIS、HRV、SEF、VAS、OAA/S等在不同时点的数值与评分变化.结果 (1)三组PCEA病人术后清醒述痛时AEPindex值明显高于术前1d的基础值(P<0.05),给予负荷剂量后AEPindex值下降,与疼痛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AEPindex、BIS数值变化趋势与OAA/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组HRV值与OAA/s评分相关性差(P>0.05),Ⅱ组、Ⅲ组的HRV数值变化趋势与OAA/S评分呈正相关(P<0.05).(3)三组AEPindex、BIS、HRV在给予负荷剂量后60min内,其数值变化与VA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EPindex对疼痛刺激反应敏感,可定量反映PCEA对病人的镇痛效应和镇静程度,HRV可特异反映疼痛及镇痛药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 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与靶控镇静的对比研究

    作者:曹晖;薛张纲;蒋豪

    目的比较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术(PCS)与靶控镇静术(TCI)在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随机分成两组,PCS组行病人自控镇静,单次剂量0.3mg/kg,锁定时间2min;TCI组行靶控输注,术中维持镇静深度于OAA/s镇静评分3分.监测不同时点的镇静评分、双频谱指数(BIS)、边缘频率(95%SEF)、异丙酚靶浓度(Cp)及血药浓度(Cm)、术中遗忘及镇静满意程度,并比较BIS、95%SEF及Cm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对镇静效果满意,PCS组镇静深度较浅,异丙酚用药量较TCI组少(分别为2.5mg@kg-1@h-1与3.8mg@kg-1@h-1,P<0.01),且个体差异明显.TCI组血药浓度平稳,并与靶浓度基本相符,术中及术后遗忘率较自控镇静组高(分别为31%与69%,P<0.01).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r=0.73)较95%SEF及Cm高.结论两种方法镇静效果均满意,但又各具特点.自控镇静体现了个体化给药原则,用药量较少,其合理的设置至关重要.靶控镇静的深度平稳且易于调控,遗忘良好,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需要有良好的监测.BIS是监测硬膜外麻醉中镇静深度的较敏感指标.

391 条记录 6/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