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olitaireAB 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邱成才;杜学军;刘强;刘立国;唐旭泽;杨树忠;赵鸿鹏;张伟;卢志刚

    目的:观察 SolitaireAB 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例颅内动脉宽颈动脉瘤,先将微导管通过超选入动脉瘤腔内,再将 SlolitareAB 支架通过导管置入动脉瘤两端,支架两端需超出动脉瘤颈2~4mm,给予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2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SolitaireAB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宽颈的有效方法。

  •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分析

    作者:刘晓波

    目的:对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把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应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 Solitaire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李波;刘一之

    目的:总结 Solitaire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 Solitaire 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3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后释放技术栓塞23例,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栓塞12例。结果:35例患者支架均成功放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完全填塞27例,瘤颈残留5例,部分栓塞3例。术后随访3~15个月,27例完全栓塞患者动脉瘤均未显影;5例瘤颈残留患者中,2例无变化,3例瘤颈未再显影,提示瘤腔内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部分栓塞患者中,瘤腔内造影剂显影减少,亦提示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均未再行栓塞治疗,未发生支架辅助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Solitaire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可以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降低动脉瘤复发可能,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 LVIS支架不同释放法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分析

    作者:陈旭;詹健;张永安

    目的:探讨LVIS支架不同释放法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肿瘤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接受压缩式LVIS支架治疗,B组接受灯笼式LVIS支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观察对象动脉瘤栓塞程度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A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B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两组对比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不同释放法LVIS支架治疗,效果相差较小,但灯笼式LVIS支架治疗相对应用价值更高.

  • 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丽静;乔玉娟;于晓波;汪洋;张威;刘艳

    目的 总结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对2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手术患者进行常见并发症观察、监测及护理.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在栓塞过程支架弹簧圈到位均满意.无动脉内膜撕裂,无载瘤动脉及分支闭塞无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无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积水均经过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救治均得到控制.结论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早期注意脑血管痉挛发生,识别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征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发生,监护抗凝和溶栓后的出血,加强对脑水肿、脑积水及昏迷患者的观察监测和护理,是提高术后监护质量的关键.

  • 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大忠;刘海日;殷建林;张富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栓塞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栓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弹簧圈容易移位或逃逸出瘤腔,导致严重后果.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技术,目前释放支架和微导管到位次序一般有两种,多数报道在支架置入后从支架网孔置入微导管栓塞弹簧圈[1].本研究使用了Enterprise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脑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贾玉华

    目的: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对其分组,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8.2±2.4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2.5±5.8天,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术后感染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并发症率,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观察护理

    作者:潘记凤;肖慧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对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全部50例患者中,共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包括2例穿刺部位出血,1例动脉分支血栓,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脑血管痉挛.结论:在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图治疗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保证临床疗效.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内再狭窄1例

    作者:黄鑫;杨鹤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于2010年6月12日入院.既往于1年前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 Ⅰ级)发病.行头颅CTA及DSA检查提示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于2009年7月18日行动脉瘤栓塞术,术中DSA显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瘤体形状规整,大小约3mm×2mm×2mm,长×宽×颈);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瘤体形状不规整,大小约4mm@3mm@3mm,长·宽·颈);根据动脉瘤形态考虑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良好;于2009年10月12日,术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形态无变化,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栓塞术后未见复发;于术后7个月再次行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支架(应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显示动脉瘤仍有部分显影,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打开不良与血管弯曲的关系

    作者:肖贾伟;赵瑞;李嘉楠;郑乾;许奕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水平段血管弯曲度和弯曲半径对新型编织型支架(LVIS支架)打开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新型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近端释放于海绵窦段水平段的31例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支架是否在第1次释放后,支架完全贴壁分为两组,打开良好组23例,打开不良组8例.比较两组血管弯曲度和弯曲半径的差异.结果 打开良好组与打开不良组的血管弯曲度平均值分别为118° ±23°和147°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两组血管弯曲半径平均值分别为(3.4±0.7)mm和(2.8±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支架打开不良组的平均血管弯曲度更大,平均血管弯曲半径更小.结论 血管弯曲度大及血管弯曲半径小与LVIS支架释放过程中打开不良有关.支架置入前对血管弯曲度的评估有助于指导支架释放技术.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随访

    作者:肖翔;毛国华;朱建明;高子云;赖贤良;宋书欣;叶敏华;祝新根

    目的 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 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 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 瘤颈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张鑫;张庆荣;史继新;王汉东;杭春华;唐静静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指瘤颈>4 mm或颈/体比>1/2的动脉瘤.因其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法进行血管内治疗[1].

  • LVIS支架不同释放方式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陈骅;苏浩波;陈亮;罗良生;顾建平;张健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 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 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 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 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中护理配合

    作者:郝蔓春

    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瘤颈或载瘤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瘤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术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

  •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巴华君;陆川;陈献东;孙军

    目的 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8例 Neuroform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均在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8 例患者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迹象,动脉瘤体完全无显影,1例未致密填塞患者有动脉瘤颈轻度复发迹象.结论 Neuroform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长期效果良好,长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血管重建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

    作者:卢旺盛;田增民;刘晓晗;钱玲玲;孙艳杰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运用,使介入治疗成为动脉瘤除夹闭手术之外的一项可靠治疗手段.但对于宽颈动脉瘤仍然无能为力,而血管内支架的运用使这种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1].

  •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刘永晟;王峰;李克;纪东华;李城

    Solitaire支架作为一款辅助栓塞动脉瘤的支架,近开始应用于临床,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款可以完全回收的颅内支架.笔者报道使用该支架的初步经验.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37例(39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行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男14例(14个动脉瘤)、女23例(25个动脉瘤),年龄31~78岁,平均(57±10)岁.

  • 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观察

    作者:寇志平;娄雪磊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效果和并发症原因.方法 采用全麻,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于载瘤动脉放置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每个动脉瘤腔放置1~6个弹簧圈不等,每送入一根弹簧圈后都例行造影检查,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 1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13例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致密填塞,其中1例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术后造影无出血,但是患者于术后9h再次珠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也是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时,头端滑脱至动脉瘤腔内,其余部分逆行堵塞载瘤动脉致脑缺血昏迷.经抢救无好转自动出院.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4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症的同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王序;王文革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艳敏

    目的 观察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内宽颈动瘤患者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提高疗效、缩短手术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可推广应用.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