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附4例报告)

    作者:许树林;刘恩靖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B超和CT对输尿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例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输尿管囊肿IVP表现为膀胱内边界清晰的充盈缺损,膀胱内"眼镜蛇头"征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表现.输尿管囊肿B超显示囊肿呈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形态可随排尿而改变.B超并可发现较小的输尿管囊肿.结论 IVP、B型超声均可作为输尿管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本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CT,B超定位引导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范承林;张巍;刘先军;张毅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应用CT、B超定位引导的价值.方法 制定合理的穿刺计划后,在CT及B超引导下,在C形臂检查床上操作.结果 穿刺建立引流通道148个部位,终全部穿刺成功,其中CT定位引导下穿刺成功98个部位;CT联合B超引导成功26个部位;B超引导下成功24个部位.结论 在进行PTBD操作时,合理运用CT、B超引导能明显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胃肠道间质瘤18例的18F-FDG PET/CT显像及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赵春雷;陈自谦;钱根年;李天然;王楷堂;李铭山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相应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ET/CT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总结病灶特点,并与既往PET/CT报告及病理报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18例间质瘤,原发瘤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10例,3例良性病变PET显像均为阴性表现,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15例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核素异常浓聚灶,CT表现3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肿块影,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不一,多数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少部分病灶内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病例可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少数病例定位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不明确.结论 PET/CT在对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间质瘤良、恶性,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转移,但对于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上还有一定困难,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 多层螺旋CT平扫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林;黄文才;陈信坚;陈友三;孙志强;阳昱衡;宋佳

    目的 探讨螺旋CT平扫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9年1月至今经CT血管造影证实的肺动脉栓塞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9~71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分析CT平扫所示的间接征象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结果 在常规X线检查12例中,9例表现为一侧肺野局限性片样高密度影,伴有胸腔积液.3例未见明显异常.本组12例中有2例怀疑肺动脉栓塞,并建议CT扫描.CT平扫所示,上述X线所提示的9例阳性病例表现为一侧肺内实变灶,5例实变灶尖端指向肺门,伴有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X线表现阴性者3例中,1例肺内未见实变,也无胸水,仅表现为肺动脉密度局限性减低;2例病灶位于下叶后基底段,表现为少许索条样稍高密度影,临近胸膜腔出现少许胸水.常规X线片上被膈面遮挡,显示不清晰.此12例中10例高度怀疑肺动脉栓塞,并建议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本组12例行增强扫描,并进行工作站三维重建后,均可以看到肺动脉栓塞表现.结论 X线常规摄影对肺栓塞的诊断无特异性,CT平扫间接征象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有一定价值.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

    作者:孟利民;王东;毕永民;熊明辉;张挽时;徐家兴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原发肾上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肾上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同时行MR和CT检查,2例仅行CT检查,观察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双侧3例,单侧1例,共7个肿瘤.肿瘤大径5.0 ~13.0 em.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4个,三角形1个,不规则形2个;边界清晰5个,边界不清2个.CT平扫肿瘤类似于肌肉的密度,6个肿瘤密度均匀,1个欠均匀;MRI平扫T1WI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呈中等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轻至中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强化;3个肿瘤累及同侧肾脏和血管,表现为肿瘤包绕肾上极、肾门或相邻的血管.结论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 青年士兵腰椎间盘盘源性下腰痛的CT椎间盘造影研究

    作者:刘淼;陈兴灿;岳承红;李晓红;赵凯宇

    目的 研究CT腰椎间盘造影术(CTD)对青年士兵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盘源性下腰痛的青年士兵患者行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共计造影79个腰椎间盘,分析其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诱发一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 CTD显示盘源性下腰痛的青年士兵患者其椎间盘内破裂主要为Ⅱ型和Ⅳ型,其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一致性疼痛具有相关性,阳性和阴性椎间盘对比剂平均注射剂量具有明显差异(=7.50,P<0.01).结论 CTD能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形态,确定责任椎间盘,能够为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 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和不同病理类型能谱CT特征

    作者:黄科峰;伍晓刚;宋君;程玉清;朱安平;黄华;韩俊玲;蔡晓棠

    目的 探讨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并对不同病理类型进行能谱CT分析.方法 1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启用GSI viewer软件,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上综合观察,然后在动脉期图像上测量相关数据,其中10例患者采用3.0TGE Discovery MRI扫描仪行T1WI、T2WI横轴面及T2脂肪抑制轴位平扫,5例行T1WI动态三期增强.结果 CT平扫9例均呈类圆形等密度肿块,轻度分叶,边缘光滑清晰,4例肿块密度不均并伴有斑点状钙化,动态增强9例均见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4例伴有钙化的肿块呈不均匀持续强化,2例肿块周围可见子灶.10例行MRI检查,平扫呈等或稍长T2、长T2信号,T2脂肪抑制呈明显高信号,5例增强后病灶呈中度强化,瘤灶内均可见中央条索状及小片状低信号区.本组病例中均为局限型,7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肠系膜区,3例位于盆腔,其中1例合并左侧卵巢纤维瘤.10例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3例为浆细胞型.综合混合能量图像、单能量图像及碘基图图像三种图像能使病灶显示更清楚,不同病理类型在不同keV下其衰减程度不同,其能谱曲线图表现不同.在碘基图及水基图上可见10例透明血管型碘含量明显增高,而3例浆细胞型碘含量明显低于透明血管型,但含水量稍高于前者.结论 腹盆部Castleman病具有一定特征性,CT动态增强及MRI对透明血管型诊断不难,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仍较困难,需结合病理学检查,但能谱CT分析有助于病理分型.

  • 不典型胆囊癌的CT诊断及误、漏诊分析

    作者:芦中庆;戴志龙;侯建明

    目的 探讨不典型胆囊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胆囊癌和胆囊炎,对其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本组9例胆囊癌患者中,肿块型1例(11.1%,1/9);厚壁型6例(66.7%,6/9);胆囊颈型2例(22.2%,2/9),本组11例疑似胆囊癌的胆囊炎患者中,疑似肿块型3例(27.3%,3/11);疑似厚壁型6例(54.5%,6/11);疑似腔内结节型1例(9%,1/11);疑似胆囊颈型1例(9%,1/11).结论 胆囊癌以老年女性多见,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不典型胆囊癌多为早期,且厚壁型多见,由于不典型胆囊癌直接征象表现多样且不易于胆囊炎鉴别,因此在诊断中仔细分析CT间接征象有利于不典型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漏诊的同时,对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作者:李锦青;王健;张云泉;黄俊松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5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本组5例除1例位于下腔静脉内外,其余4例均位于腹部脊柱旁,CT均能准确定位,除位于下腔静脉内的1例瘤体平扫呈等密度,小径2.8 cm,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外,其余4例小径均>3.5 cm,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影;实性部分,尤其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中心部坏死区无强化.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行CT检查有助于显示肿物细节和制定手术计划.

  • 4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分析

    作者:李春风;潘平;纪元;王海涛;孙兆男;幕转转;王丽君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 对46例CT平扫和(或)双期增强扫描可见显示,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 结果 (1)46例共55个癌灶:其中38例单发癌灶,7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双发.(2)38个癌灶边缘模糊,9个侵犯甲状腺被膜,2个侵犯前方肌肉.(3)16个癌灶内见钙化灶,13个有微钙化.(4)9个癌灶CT平扫未见显示.(5)增强扫描后38个癌灶明显强化,37个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8个中央见结节样强化,周围密度略低.32个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小于平扫.(6)2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平扫病灶边缘模糊,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多伴有微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低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可能出现中央明显强化结节,增强后病灶范围多小于平扫低密度范围,且可能多发小癌灶并存,常常伴发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些特征有助于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恶性脑膜瘤的CT、MRI诊断

    作者:韩松岩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CT、MRI征象,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1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均经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8例行增强检查.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瘤体大直径10.5 cm,小4.2 cm,平均6.2 cm.CT及MRI平扫表现大多呈混杂密度及信号,形态均不规则,呈分叶状.瘤周明显水肿10例,骨质明显破坏7例,瘤内钙化2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结论 CT及MRI对恶性脑膜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术前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 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佩玲;李菁菁;谢秀丽;徐克

    目的 通过比较256层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收集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并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者9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者103例.扫描时记录容积剂量指数及扫描野长度,计算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重建、曲面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的平均心率分别为69次/min和78次/min,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11±1.36)mSv和(12.10±5.62 )mSv(P< 0.05),可评价率分别为94.1%和93.6%(P> 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的辐射剂量低,图像质量满意,应在心率符合扫描要求时大限度的使用.

  •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肿瘤术后肠梗阻病因学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雪娜;李娜;杜补林;李亚明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肿瘤术后肠梗阻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胃肠肿瘤术后不明原因肠梗阻行18F?FDG PET/CT显像的患者51例,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定性和通过半定量分析测量病变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诊断或临床≥6个月以上的随访。计算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胃肠肿瘤术后肠梗阻病因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51例患者中,35例患者终诊断为恶性肿瘤复发性肠梗阻,16例为非复发性肠梗阻。18F?FDG PET/CT显像阳性36例,其中33例患者终诊断为恶性肿瘤复发性肠梗阻,3例显像假阳性为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吻合口炎症。2例18F?FDG PET/CT显像假阴性为腹膜微浸润。恶性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病变的SUVmax为8.86±4.82,非复发性肠梗阻病变的SUVmax为2.05±1.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5,P<0.01)。18F?FDG PET显像诊断恶性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的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81.3%,准确性为90.2%。结论恶性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的18F?FDG摄取率明显高于非复发性肠梗阻,18F?FDG PET/CT显像对肠梗阻病因学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 心房黏液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李佩玲;赵一冰;黎庶;李红

    目的 探讨心房黏液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心房黏液瘤患者17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3例加做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CT增强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主要观察肿物的形态、密度、部位及强化后的CT表现.结果 17例心房黏液瘤中左心房14例,右心房3例.CT平扫图像心房黏液瘤呈稍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平均CT值约为(21.39±10.63)HU,5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图像肿物边缘清晰,8例边缘光整,6例有分叶,3例表面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10例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延迟期平均CT值约为(29.88±14.51)HU,但增强前后CT值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蒂较短而宽,2例肿物蒂较长,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1例合并左侧髂动脉栓塞.结论 CT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部位及密度;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观察瘤蒂;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心房黏液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应用

    作者:高政;王琳娜;孙文芳;宋妮娜;姜丽杰;赵英

    为了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对60例发病≤3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颅脑CT扫描,对所有入选病例均进行MSCTPI检查.结果提示,MSCTPI可以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为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 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诊断价值

    作者:王恩峰;陈文军;苏保民;程明;赵新宇;张立彬;王丽梅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n,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face,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ic curves,ROC).结果 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早于肝实质.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双源CT在痛风结石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黛英;林志畑;张鑫佳;吴先衡

    目的:通过双源CT应用双能量痛风结石识别技术显示痛风结石,研究双能量痛风结石检测对临床痛风诊断的敏感性。方法:以76例临床有关节痛并怀疑为痛风的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其临床检查资料,并行双侧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另设对照组40例因临床需要行双侧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的非痛风患者,将采集数据导入GOUT痛风结石识别软件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读片与分析,获得患者检查部位是否存在绿色结晶沉积、沉积部位、结石数量等数据。将病例组阳性病例与临床体格检查发现病例及对照组数据的对比,病例组所有病例终经临床按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7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确诊,确定双源CT双能量痛风结石识别技术对痛风结石诊断的敏感性。结果:通过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76例临床怀疑痛风患者中共发现72例有痛风结石存在,临床终确诊病例67例,诊断敏感性为93%。对照组未发现痛风结石。结论:双源CT应用双能量痛风结石识别技术能提高临床痛风结石诊断的敏感性。

  • 16排螺旋CT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恩峰;陈文军;赵新宇;程明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5例肝腺瘤的16排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期)的表现.结果 5例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清晰,无明显分叶.平扫4例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血,呈混杂密度.4例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例,不完全2例.2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轻度强化,4例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 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诊断价值

    作者:王恩峰;陈文军;苏保民;程明;赵新宇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并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旱于肝实质.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

  •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筛查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月娥;贺焱;张玉花;王向辉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 (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SSD,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结果:正常21例,异常14例,其中动脉瘤11例,部分闭塞1例,血管畸形2例.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影像,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准确,相对脑血管造影有无创伤、价格低的优点.对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06 条记录 6/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