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宝石能谱CT脑灌注与脑血管成像应用研究

    作者:何翠雯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脑灌注与脑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宝石能谱CT脑灌注脑血管检查患者50例,观察检查结果.结果:正常2例,轻度脑血管狭窄20例(40.0%),中度脑血管狭窄14例(28.0%),重度脑血管狭窄12例(24.0%),闭塞2例(4.0%).结论:宝石能谱CT脑灌注与脑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

  • 应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诊断烟雾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韩舒;王厚均;陈殿森

    目的:本文重点论述了烟雾病诊断时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过程.方法:采样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并使用下列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即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结果:24例患者均出现脑血管基底节区扩张的现象,即烟雾血管.其中18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呈见增多的脑血管,并有狭窄、闭塞的特征.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但是,在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时,其效果不如MIP和MPR.本研究中,12例患者通过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其血管分布呈现出与CT一致的情形.结论: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手段效果显著.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病变 引起眩晕中的诊断探讨

    作者:李海传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脑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病变引起眩晕中的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则实施64层螺旋C T检测并确诊为颈部血管病变的64例患者,对其脑血管进行重建成像,诊断是否有颈部血管病变,并与实际的临床诊断相对比.结果:经过M S C T A检查,64例颈部血管病变引起晕眩的患者中,颈动脉病变28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15例、颈外狭窄8例、颈动脉和分支动脉狭窄5例;椎动脉病变52例,其中局部狭窄39例、全狭窄9例、横突孔病变4例.同时狭窄16例.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 T脑血管成像可以快速直观地显示并判断出颈部血管的狭窄位置和程度及血管腔内的斑块情况,且风险小、无创伤、价格低,可以作为颈部血管病变的首选筛检和辅助治疗手段.

  •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 应用价值

    作者:茅枭骁

    目的:探析256层螺旋C T血管成像(M S C T 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37例疑似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 T脑血管成像检查,将图像传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检测患者微小动脉瘤情况,与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 T A血管成像显示出,37例患者中,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前交通微小动脉瘤8例,大脑后微小动脉瘤3例,左后交通微小动脉瘤6例,右大脑中微小动脉瘤7例,右后交通微小动脉瘤4例.CTA清楚显现出微小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部位等,微小动脉瘤36个,患者MSCTA表现与DSA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38.结论:MSCT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操作简便,安全快捷,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与MRI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田恩照;李春丽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病因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平扫检出脑血管病变患者30例,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和MRI脑血管成像检查.结果:64排螺旋CT显示正常20例,异常10例,其中动脉瘤5例,部分闭塞2例,血管畸形3例.MRI脑血管成像检查显示正常23例,异常7例,其中动脉瘤5例,部分闭塞1例,血管畸形1例.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影像,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结论: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较MRI更快捷、更准确,相对脑血管造影有无创伤、价格低的优点.对脑血管病变,特别是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筛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 应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诊断烟雾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韩舒;王厚均;陈殿森

    目的:本文重点论述了烟雾病诊断时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过程.方法:采样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5~70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并使用下列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即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结果:24例患者均出现脑血管基底节区扩张的现象,即烟雾血管.其中18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呈见增多的脑血管,并有狭窄、闭塞的特征.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但是,在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时,其效果不如MIP和MPR.本研究中,12例患者通过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其血管分布呈现出与CT一致的情形.结论: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手段效果显著.

  • 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

    作者:刘莎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间到该院就诊的52例怀疑患脑血管疾病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主要选用飞利浦1.5T超导核磁共振仪,软件3.0/P.先作平扫(MRI),然后进行脑血管成像(MRBA).结果 52例进行MR脑血管成像的病例中,阳性32例,占61.53%.诊断出脑血管畸形13例,其中AVM 9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 ;大脑动脉瘤12例:后交通支动脉4例、基底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2例及大脑中动脉4例.脑血管狭窄7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1例、颈内动脉虹吸部1例.结论 3D TOF MRA是常用的颅内动脉显示技术之一,其分辨率高,对比度强,信号强,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颅内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病灶的大小,能够更加有效地了解肿瘤情况和血管性病变提供有力诊断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医学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磁化传递对比成像技术及初步应用

    作者:龚小娅;蒋飚;何伟良

    磁化传递对比成像(magnetization transfer contrast;MTC)技术,可以有效地调节组织对比、提高图像质量,改善病灶显示。本文简要介绍MTC的成像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成像中的初步应用。1 材料与方法1.1 检查病例颅内肿瘤41例,出血性脑梗塞5例,21例颅脑血管成像和颈椎检查31例,志愿者20例颅脑检查。1.2 检查仪器和方法 1.0T型超导全身MR扫描仪和头部正交线圈,操作和分析软件版本为Update Numaris 3,Version B31A。除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加行MT脉冲前后横断位SE-T1WI扫描,成像参数前后保持一致,肿瘤患者0.1mmol/kg Gd-DTPA强化后配对横断位T1WI扫描。脑血管成像先后扫描用和不用MIC的3D-TOF-MRA,脊柱检查患者矢状位T2*WI(2D-FLASH)加扫应用MTC序列。扫描参数见表1。

  • 两种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金玉

    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 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 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源C 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 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 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斑块负荷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淑蓉;王蓉;杜娇;陈国强;郑亮;张玉珍;韩瑞娟;赵瑞平;孙凯;吕滨

    目的 分析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为临床提供预警价值.方法 分析第一部分前瞻性收集临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动脉成像连续性300例患者,根据斑块类型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无斑块.构建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总斑块和头颈部动脉的总斑块发生率构成比有相关性(x2=14.22,P=0.001).血糖(OR=3.20;95%CI 1.57~6.51;P=0.001)是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头颈部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OR=2.27;95%CI 1.08~4.76;P=0.030)、年龄(OR=1.04;95%CI 1.01~1.08;P=0.007)和甘油三酯(OR=1.19;95%CI 1.02~1.38;P=0.021)是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10;95%CI 1.05~1.15;P=0.001)是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总斑块和头颈部动脉的总斑块的发生有相关性,不同部位的各类型斑块的危险因素不同.血糖是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头颈部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护理干预对脑血管CTA影像质量及效率的影响

    作者:曾燕;高飞;卓丽华;黄迪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影像质量及效率的影响.方法 9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对照组46例,进行CTA检查,观察CT图像成像质量及检查效率.结果 护理干预组52例中有47(90.4%)例成像质量佳,对照组46例中有29(63.0%)例成像质量佳;干预组检查时间(7.60±2.90)min,对照组(10.12±2.80)min,2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患者CTA脑血管成像检查时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影像质量,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及其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金月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是一组相对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于1988年由Call等[1]首先报道,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急骤发作的雷击样头痛,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 脑血管成像显示颅内外大动脉呈非动脉硬化性、非炎症性、多发节段性狭窄,典型者呈"串珠样"改变,且在1~3个月内自行恢复正常[2].目前,临床及影像学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或漏诊. 现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研究进展等作一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向子云;韦日宇;肖树恺;王合金;罗良平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方法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病人用西门子Sensation 4四层螺旋CT机按照CT 脑血管成像参数进行扫描,然后将所获图像数据导入CT 3D 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MPR、MIP、SSD、VRT、CTVE进行成像,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两位内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8例中,正常8例,脑动脉瘤1例,血管狭窄3例,动静脉畸形2例,脑肿瘤4例.几种后处理软件--MPR、MIP、SSD、VRT都能清楚地显示脑血管,尤其以MIP效果好;CTVE的优势在于显示血管腔内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部分替代DSA.

  •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筛查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月娥;贺焱;张玉花;王向辉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 (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SSD,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结果:正常21例,异常14例,其中动脉瘤11例,部分闭塞1例,血管畸形2例.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影像,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准确,相对脑血管造影有无创伤、价格低的优点.对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大剂量应用碘剂的副反应预防及护理

    作者:周丽凤;寿伟信;何小丽

    随着螺旋CT的普及,三维成像的需要,尤其是脑血管成像及脑血流灌注技术的应用,对碘剂用量与注射速率要求提高,从而也导致了碘剂副反应发生率的升高.作者收集了3年内5000余例增强CT扫描患者的资料,以讨论大剂量应用碘剂的副反应预防及护理要点.

  •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魏瑞理;郑锦志

    目的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其中CTA检查23例,MRA检查17例,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25个,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8个动脉瘤;CTA检出DSA漏诊的2个动脉瘤;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10个动脉瘤中有8个其直径小于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佳检查方法;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小动脉瘤(直径≤3mm)容易被漏诊.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评价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郭献忠;许方洪;陈伟建;杨运俊;段玉霞

    近年来临床上开始采用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而CT灌注成像(MSCTPI)能够获得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1-4].目前国内外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多限于常规CT平扫(NCCT)[5-6].笔者在NCCT的基础上,将MSCTA及MSCTPI联合应用于外伤性脑梗死,以期更加全面了解外伤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状况,指导临床早期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立体定位与脑血管成像在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军;刘海洋;席光明;李娟;冀玉婷;雷宝丹;武岳

    目的 探讨立体定位与脑血管成像在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至10月符合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手术指征的16例患者,这些患者佩戴头颅定位仪同时行脑血管CTA检查,通过显示脑组织、血肿、脑血管立体结构,调整穿刺部位、角度,观察再出血及其临床效果.结果 16例患者6小时内行微创手术,未观察到有再出血现象,随着血肿量的减少,病人意识状态明显好转.结论 在头颅三维立体定位+脑血管成像术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定位精确,规避风险,安全性高,效果满意.

  • 64排螺旋CT对烟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谢安明;丁耀军;柳健;张捷;谭少庆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7例烟雾病患者,所有病例先行CT平扫检查,然后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后利用ADW4.4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分析.结果 9例表现为单纯脑内出血,其中4例为脑室内出血、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为背侧丘脑出血;1例同时合并有脑出血和脑缺血灶;7例单纯表现为脑缺血灶和脑萎缩.CTA均清楚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周围烟雾状血管形成.结论 64排螺旋CT不仅能清楚显示脑实质的病变,如脑出血和脑缺血灶,而且CTA是筛查烟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在诊断和治疗烟雾病当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