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bbott 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工作原理及分析定标原理

    作者:时玉香;孟祥湖

    本文主要介绍了AxSYM系统所应用的三种分析技术和分析定标原理,并就实现过程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描述,使操作者和临床工程师能对此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作者:于宪;李永钊;江中喜;高聪;张永建

    目的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等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病变的关系,探讨其血浓度在预测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对224例患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和106例健康体检正常的对照组应用荧光偏振法(FPIA)分析血清HCY和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测定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脑溢血和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叶酸浓度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itB12含量仅在脑梗死组中低于正常对照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心绞痛组的血清HCY和叶酸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在冠心病、脑卒患者中血清HCY浓度与血清叶酸浓度呈负相关(r=-0.608,p<0.01;r=-0.687,p<0.01).结论在老年人群中血清HCY浓度增高与低叶酸水平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用荧光偏振(FPIA)法检测血清HCY浓度可作为评价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敏感可信的指标.

  • 以PLK1 PBD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筛选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作者:张智慧;张晶;刘伟;陈云雨;司书毅;王艳宏

    目的利用荧光偏振模型进行 PLK1 PBD 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并对阳性化合6143D7的抗癌效果进行体外评价。
      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初筛阳性化合物对不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率的影响;分子对接检测化合物与 PLK1 PBD 结构域的亲和性。
      结果利用荧光偏振模型得到的阳性化合物6143D7经噻唑蓝比色法检测显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该化合物加药组 G2/M 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并能促进细胞凋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与 PLK1 PBD 结构域的亲和性良好。
      结论该化合物通过抑制 PLK1 PBD 结构域的活性发挥抗癌作用,有望成为靶向 PLK1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 PLK1 PBD靶向抗肿瘤抑制剂的筛选及活性研究

    作者:宗可昕;张晶;陈云雨;范卓文;司书毅

    目的:筛选靶向 PLK1 PBD的抗肿瘤小分子抑制剂,对其抗肿瘤效果进行体外评价,为抗肿瘤药物提供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荧光偏振模型初筛 PLK1 PBD抑制剂;通过 MTT法寻找初筛阳性化合物的敏感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化合物与 PLK1 PBD结合方式;利用划痕实验测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从20000个化合物中筛选得到活性化合物1097C11, MTT 结果显示其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系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25μmol/L时,晚期凋亡达到77.02%;能导致细胞G1/M期阻滞,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097C11与 PLK1 PBD结构域具有良好的亲和性,细胞迁移结果显示1097C11能够抑制 HCT-116细胞的迁移,在20μmol/L时,迁移率低至33.4%。结论化合物1097C11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并有望成为靶向 PLK1 PBD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 体外循环中猫心肌细胞膜微粘度的变化

    作者:丁芳宝;王志农;张宝仁;朱家麟;陈晓东;黄盛东;朱泉芳

    应用荧光偏振法观察中度低温体外循环(CPB)冷晶体停搏液间断顺灌和冷血停搏液持续顺灌组(B、C组)、常温CPB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组(D组)猫心肌细胞膜微粘度η的变化.结果表明,主动脉阻断期间和再灌注早期,各组η均显著增大,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显著减小;其中B组改变大,D组小且再灌注后期恢复快.提示,3种方法中常温CPB持续灌注温血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效果佳,但仍须进一步改进.

  • 渗透促进剂对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促渗作用的机理

    作者:王智瑛;张强

    目的从肺细胞膜流动性的角度探讨渗透促进剂增加多肽类药物肺部吸收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鲑鱼降钙素(sCT)为模型药物,考查多种渗透促进剂对sCT经肺吸收的促进作用.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和荧光偏振技术测定旋转相关时间(τC)及荧光偏振度(P),计算渗透促进剂处理前后膜脂流动性和膜蛋白构象的变化,从而考查渗透促进剂增加药物肺部吸收的原因.结果可以显著促进药物吸收的苄泽78、卵磷脂、辛酸钠均引起膜脂质流动性的增加,同时造成蛋白构象不同程度的松散;牛磺胆酸钠对膜蛋白的影响较弱;壳聚糖降低膜脂流动性,其促渗作用主要来自于改变了膜蛋白的三级结构而使细胞间紧密连接张力减小;2-羟丙基-β-环糊精对药物吸收没有明显贡献,同时其对膜通透性基本没有影响.结论考查体外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为研究渗透促进剂对药物肺部吸收的促进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渗透促进剂对大鼠舌下黏膜及胰岛素舌下给药的影响

    作者:崔纯莹;张悦;张强;王桂玲;吕万良;张姮;丁晓岚

    目的研究不同渗透促进剂对蛋白多肽药物舌下吸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以胰岛素为模型药,考察各种渗透促进剂经正常大鼠舌下给药后降血糖的效果,以皮下注射为对照,计算胰岛素舌下给药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PA%);采用拉曼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偏振实验技术考察渗透促进剂对大鼠舌下黏膜的膜脂流动性及膜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一般情况下,胰岛素溶液经舌下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较低,渗透促进剂苄泽35、蛋黄卵磷脂和壳聚糖均能显著增加胰岛素溶液的降血糖作用;渗透促进剂能够影响膜脂的微观结构和膜蛋白的构象,不同渗透促进剂的影响差别较大.苄泽35、蛋黄卵磷脂和壳聚糖能够增加膜脂的流动性,并使蛋白构象趋于松散,从而提高黏膜的通透性,促进胰岛素的舌下吸收,并表现为降糖作用的增加.结论渗透促进剂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膜脂流动性和膜蛋白构象,提高胰岛素经舌下给药后的降糖效果.

  • 药物对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颖;陈欣;周世文

    随着酒精(乙醇)消费人口的增多,乙醇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乙醇摄入后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由于乙醇的局部刺激作用,消化道粘膜损伤较为常见.胃是乙醇较早接触的重要脏器,乙醇对胃粘膜的损伤机制和药物对胃粘膜的保护机制及作用,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 对胃粘膜的损伤机制及作用众所周知,正常胃粘膜的完整性是由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的,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将会导致胃粘膜损伤.乙醇作为一种攻击因子,可使白细胞浸润于胃粘膜,并释放超氧化物、次氯酸等引起组织损伤[1].夏敏等[2]报道,75%或95%的乙醇灌胃后可引起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以及间质血管瘀血.电镜下可见壁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异常,且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损伤加重,同时伴有MDA升高、钙离子浓度升高和荧光偏振P值升高(提示烃链活动性减小及膜流动性减小).由此推断,乙醇致胃粘膜损伤可能与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而引起细胞膜流动性下降有关.

  • 地高辛的血清浓度监测和剂量探讨

    作者:曲静伟

    地高辛为强心苷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的治疗,毒性较大,常易发生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反应.鉴于本品的疗效和毒性反应与血清浓度密切相关,故在使用时必须予以常规的血清药物浓度监测[1].本院于1984年即开始对地高辛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当时使用的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法,但出检测报告较慢,需5~7天,并有精确度低和放射性危害等缺点.1994年始,本院采用美国产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检测地高辛血清浓度,一般于采血后0.5~1小时出检测报告,并有精确度高、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2].现将近8年来,对本市各医院送检标本的检测和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变化对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作者:施岩;杨建中;周子亮

    目的:研究红细胞膜蛋白的变化对膜脂流动性的影响.方法:从三个不同方面改变膜蛋白结构,即(1)用戊二醛交联膜蛋白分子;(2)用伴刀豆蛋白(ConA)作为配体与红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相作用;(3)用胰蛋白酶降解膜表面蛋白,然后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经上述三种方式处理后的红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P).结果:经三种方法处理过的红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P值均有所上升,表明膜脂流动性下降.结论:膜蛋白分子的改变将会影响膜脂的流动性.

  • 儿童癫(癎)丙戊酸用药个体化治疗观察

    作者:任榕娜;黄铃沂;陈新民;叶礼燕;黄俊景

    本文旨在选择按体重同等剂量单药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癎)患儿,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TDX)测定血药质量浓度及临床观察疗效,分析药物剂量、血药质量浓度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为儿科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提供依据.

  • 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荧光标记探针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作者:李永强;袁霞;周玉美;罗志刚;陈晓光;俞晓明

    目的 寻找新型Hsp90抑制剂荧光标记探针化合物,用于建立高通量荧光偏振筛选模型.方法 选择高活性的小分子Hsp90抑制剂(化合物1),以氟硼二吡咯为荧光标记物质,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标记,并进行荧光偏振测试窗口测定,确定正确的标记位置.结果与结论 设计合成了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全新探针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MS和HR-MS谱确证.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当mp90的浓度为50 nmol·L-1时,探针Ⅱ的测试窗口达到了96 mp,能初步满足筛选方法建立的要求,为进一步的优化筛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布氏菌病荧光偏振试验

    作者:

    关键词: 布氏菌病 荧光偏振
  •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检测HBV DNA

    作者:郭晏海;吕贯庭;白玉杰;赵锦荣;张菊;韩峰产;闫小君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特异的DNA检测方法.方法用荧光偏振技术检测10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并与多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方法作比较.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1×101拷贝的HBV DNA模板,CV为6.44%,对102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HBsAg(+)、HBeAg(+)、抗HBc(+)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100%(40/40);HBsAg(+)、抗HBe(+)、抗HBc(+)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81.8%(27/33);HBsAg(+)、抗HBc(+)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72.4%(21/29),其余为阴性.30例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简单、灵敏、特异,适用于临床进行大样本核酸检测.

  • 荧光偏振检测HBV DNA前C区nt1896位点突变

    作者:郭晏海;吕贯庭;白玉洁;赵锦荣;张菊;闫小君

    目的建立简便的HBV DNA前C区nt1896位点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终点终止法和偏振光检测技术进行点突变的检测.首先对HBV DNA前C区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用特异探针与扩增产物中待测核苷酸的下游序列杂交,使探针的3'端可以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据其互补链上的待测核苷酸连接上一个标有特定荧光素的ddNTP,然后检测该3'端带有荧光素探针的偏振光值,根据检测得到的荧光素种类及其偏振光的强度可以判定待测点是何种核苷酸.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HBV基因序列中nt1896的核苷酸类型,低可检出的突变模板量为1×101拷贝.结论该技术可以对血清中HBV DNA前C区nt1896位点突变以及其他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关键词: 荧光偏振 突变 HBV DNA
  • 荧光偏振检测血清中HBV 多聚酶基因突变

    作者:郭晏海;吕贯庭;赵锦荣;张菊;白玉洁;闫小君

    目的建立简便、多重HBV 多聚酶基因序列中拉米呋啶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终点终止法和偏振光检测技术进行点突变的检测.对HBV多聚酶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用特异探针与扩增产物中待测核苷酸的下游序列杂交,使探针的3′可以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据其互补链上的待测核苷酸连接上一个标有特定荧光素的ddNTP,然后检测该3′端带有荧光素的探针,根据检测到的荧光素种类和偏振光的强度判定待测点是何种核苷酸.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HBV 多聚酶基因序列中特定位置的核苷酸类型,能检测1×101个拷贝的模板量.对30例经过6个月以上拉米呋啶治疗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检测出其中有3例是甲硫氨酸(M)密码子ATG中的A→G变异;2例是ATG中的G→C变异;1例是ATG中的G→T.结论该技术可以对血清中HBV 多聚酶基因序列中点突变以及其他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关键词: 荧光偏振 突变 HBV DNA
  • 非对称PCR-FP技术同步检测HSV-1/-2、CMV和EBV

    作者:张菊;吴中亮;李丁;王香玲;梁平;郭宴海;李宏伟;颜真

    目的 应用非对称PCR-荧光偏振(FP)技术建立一种同步检测全血中4种主要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2型,巨细胞病毒、EB病毒)的新方法.方法 以人疱疹病毒属通用引物行非对称PCR,扩增从179例样本中抽提的DNA.PCR扩增产物与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1/2型(HSV-1/2)、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寡核苷酸探针混合物温育杂交,荧光偏振检测技术检测杂交液荧光偏振值,据荧光偏振值判断病毒感染类型,并以DNA序列测定结果为参照.结果 与DNA序列测定的阳性检测符合率为100%,但DNA序列测定检测均未检出多重混合感染.非对称PCR-FP方法对HSV-1/-2检测的灵敏度达到1.0×10~3拷贝/ml,时EBV和cMV检测的灵敏度达到2.0×10~3拷贝/ml.结论 本法对于4种主要疱疹病毒感染的筛查及预防、预后判断具重要价值.

  •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27对BLM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张望明;葛章文;晏文涛;潘卫东;焦彦朝;刘杰麟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27对BLM642-1290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荧光偏振技术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 HL-27 对 BLM642-1290解旋酶 DNA 结合活性、解链活性的影响;利用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法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27对BLM642-1290解旋酶ATPase活性的影响;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27对BLM642-1290解旋酶构象的影响.结果 当 HL-27 浓度达到33.34 μmol·L-1时,其对dsDNA或ssDNA与BLM642-1290解旋酶结合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1.35% 、59.54% ;当HL-27浓度达到50 μmol·L-1时,其对BLM642-1290解旋酶解链活性的抑制率为78.68% ;当HL-27的浓度为100 μmol·L-1时,其对BLM642-1290解旋酶ATPase活性的抑制率为43.8% .结论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27 可以抑制BLM642-1290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解链活性与ATPase活性.

  • 双碱基延伸法结合荧光偏振法快速检测新甲型H1N1耐药位点方法的建立

    作者:房师松;柴燕文;王昕;吕星;吴春利;程小雯;张仁利;薛红;程锦泉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双碱基延伸法与荧光偏振技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FP)快速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耐药突变位点的新方法.方法 从GenBank随机下载30条甲型H1N1的NA(neuraminidase)基因序列,通过MEGA分析,利用Primer Premier软件设计3条特异引物,其中一对引物通过RT-PCR用于扩增含有耐药位点H275Y的NA基因,第3条引物是应用双碱基延伸终止法与荧光偏振技术检测NA基因对达菲类药物耐药位点H275Y的突变情况,再随机选取5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检测,与测序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5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NA蛋白第275位氨基酸均为组氨酸,未发生H Y的替换,在灵敏度与特异性方面,与传统的基因测序结果一致性均达100%.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判读结果直观明确、检测费用低,能实现对耐药位点突变的快速、准确检测,可应用于与SNP相关疾病的快速分型和突变位点的实时监测和临床检测.

  • 荧光偏振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訾占超;亢文华;马英;赵柏林

    布鲁氏菌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早期感染的检测结果对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阐述荧光偏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并重点介绍荧光偏振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运用,以期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供参考。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