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肢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辅瑞芬太尼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永霞

    目的 分析在上肢手术患者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辅以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辅以氟芬合剂,干预组患者则辅以瑞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阻滞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辅以瑞芬太尼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作者:何志龙;陆庆鹏;黄俊明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前臂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两点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予以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以及感觉、运动阻滞效果.结果 试验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阻滞完全率、感觉阻滞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更短,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更好.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建斌;朱光桥;尹大海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收治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并发气胸和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概率低于对照组,神经阻滞见效非常快,麻醉效果好(P<0.05).结论:将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运用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对比评价

    作者:吴志兰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阻滞麻醉,给予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各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100.0%(30)vs 76.7%(23)](x2=26.372,P=0.000)、麻醉起效时间[(4.9±0.7)min vs(3.2±0.5)min](t=10.824,P=0.000)、疼痛阻滞持续时间[(6.8±1.6)h vs(3.7±1.1)h](t=8.745,P=0.000)、运动阻滞起效时间[(7.1±0.7)min vs(6.4±0.6)min](t=4.159,P=0.000)、运动阻滞持续时间[(5.7±1.4)h vs(3.6±0.8)h](t=7.133,P=0.000)、麻醉消退时间[(1.2±0.5)h vs(0.5±0.2)h](t=7.119,P=0.000)显著较高,神经刺激征频次[(1.4±0.3)次vs(2.0±0.4)次](t=6.572,P=0.000)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单侧上肢手术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阻滞有较高的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但其术后麻醉程度较深,必须做好实时监护工作,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 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32天一例

    作者:王祥和;陈韬

    我院遇一例右肩胸部严重疼痛,用静脉内阿片等药物难以止痛的病人,用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后缓解,连续应用32天,现报告如下.

  • 三种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临床观察

    作者:韩晓东;刘中砥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合适.

  • 两种方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尺侧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陈庆国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器定位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干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124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当刺激到神经,肌肉发生抽搐,即可给予阻滞;观察组患者需分别刺激臂丛神经干的上端、中端以及下端,并相应引起患者前臂提起、前臂外展以及前臂内收,即可给予阻滞。记录两组患者阻滞的起效时间以及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的起效时间以及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的方式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干,阻滞效果显著,起效时间快,成功率较高。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海宽;徐凯

    目的 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C组分别采用0.125%、0.375%和0.5%3种浓度罗哌卡因各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A组有3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杜冷丁镇痛,B组发生1例霍纳氏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氏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1h后缓解,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行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晓奕;杜洪印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及传统异感(TS)定位行肌间臂丛沟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肌间沟神经阻滞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16~65岁,体质量41~84 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US组、NS组和TS组.3组均给予0.4%罗哌卡因25 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T1)、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2)及维持时间(T3),评价神经阻滞麻醉效果(0级、1级、2级),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US组阻滞完成时间(T1)显著缩减,与NS组以及TS组进行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感觉神经阻滞的生效(T2)相对偏快,与NS以及TS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US组维持时间(T3)存在显著的增加,与NS以及TS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US组阻滞成功率(即0~1级)与NS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TS组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无并发症出现,NS组和TS组分别有4例和6例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的方案可以有效缩减实际的阻滞操作期间,从而提升综合的成功率,维持时间长,而且能减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传统与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比较

    作者:何卓文;张坤全

    我科2001年2月-2003年3月间将180例需要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传统和改良的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并对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旨在寻找更为适宜的臂丛阻滞方法.

  •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昆鹏;王俊科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就其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及成功率,刺激强度及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反应与阻滞效果的关系,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临床观察.资料与方法选择行上肢骨科手术病人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4~65岁,ASA Ⅰ~Ⅱ级,无神经系统疾患.60例病人均经肌间沟径路,应用神经刺激器(B/BRAUN)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刺激器主要参数如下:刺激强度(以电流强度表示):0.1~5.0mA,刺激频率1Hz.该装置的正极与一次性心电监护电极相连固定在病人胸壁上,负极与一20G绝缘金属针(仅针尖处裸露)相连.在肌间沟锁骨上1.5~2.0cm处进针寻找所需臂丛神经干,当针尖接近神经干时,可引起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产生相应的运动,其判断如下:腋神经:肩外展;肌皮神经:肘屈曲;桡神经:伸肘、伸腕及指;正中神经:屈腕、第2、3指屈曲;尺神经:第4、5指屈曲、拇内收.

  • 颈浅丛加第5颈椎横突阻滞用于锁骨骨折30例手术体会

    作者:孙珺;孙振亚;刘忠义;刘腊梅;刘娜

    锁骨手术用常规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我们观察用颈浅丛加第5颈椎(C5)横突阻滞该类手术30例,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所用局麻药为0.894%罗哌卡因10ml与2%利多卡因10ml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现报告如下.

  • 肩关节周围手术中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云霞;卫小娜

    目的 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麻醉用于肩关节周围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1月山西省闻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肩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人.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麻醉.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次数、麻醉操作以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穿刺次数为(1.6±0.5)次,低于对照组的(3.5±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和治疗效果上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麻醉在肩关节周围手术中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手术痛苦较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神经刺激器定位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殿超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对于颈肩部肿胀或肥胖颈短的上肢手术患者,传统的肌间沟定位操作常常难以发现异常感觉,且需较长时间的麻醉操作,易损伤周围器官、组织.2010年我们将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

    作者:兰群飞;黄余君

    我院自 1995年以来,采用颈部肌间沟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 100例,并结合功能锻炼,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100例中男 37例,女 63例;年龄 40~ 71岁;病史 40d~ 3年。均有肩部疼痛、压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逐渐加剧症状,肩关节上举<90°,外展 < 45°,后伸 < 25°,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好。

  • 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元清;肖义荣;范昌桂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 将90例ASA 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 262 肌间沟臂丛阻滞后永久性膈神经麻痹1例

    作者:成汉荣

  • 肌间沟臂丛联合同侧肘部尺神经阻滞在手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赵光岩;王忠伟

    近年来,我院采用在肌间沟臂丛阻滞联合同侧尺神经阻滞下施行手外科手术,改善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疗效满意.现将此法麻醉的86例总结如下:

  • 颈臂丛联合阻滞在锁骨骨折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赵国芹;卢纪杰;吉浩

    锁骨骨折手术时通常都用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法,但常出现阻滞不完全.为此,常须静脉伍用哌替啶、氯胺酮等辅助药,以增强镇痛效果.近年来,我院在此手术时采用了颈臂丛联合阻滞法,大大改善了其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肌间沟臂丛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土荣;施伟民;佟平;白洪斌;朱惠敏;殷国华

    目的研究肌间沟臂丛(PCA)佳配伍方案以应用于临床.方法 80例上肢手术患者,采用改良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确切者,术后随机分成4组,组1为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5ug/ml;组2为0.15%罗哌卡因+芬太尼2.5ug/ml;组3为0.2%罗哌卡因+芬太尼2.5ug/ml;组4为0.15%罗哌卡因,分别于镇痛开始后6、12、24和48h观察其镇痛效果、上肢肌力情况、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1)组2、3和组4镇痛效果优于组1;(2)组1、2和组4上肢肌力下降低于组3;(3)组4 PCA按压次数多于组2;(4)4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从镇痛效果、上肢肌力情况、PCA按压次数几方面比较分析,上肢术后区域镇痛(PCRA)以采用0.15%罗哌卡因+芬太尼2.5ug/ml组为佳.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