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作者:李外琼;梁树琼;秦绍曦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比较少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由于造成冠状动脉完全或者不完全闭塞,易发生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有124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14例放置了支架,介入治疗后7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现报告如下.

  •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机制及防治进展

    作者:刘高;刘会勇

    目前,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远期疗效[1],支架在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者和使用者的共识[2].支架成形术避免了血管急性回缩及晚期的收缩,但仍有一定再狭窄率[2],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如何有效治疗支架术后再狭窄成为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再狭窄与支架术后再闭塞的临床过程密切相关[3],因此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 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磊;周强;郭平

    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动脉缺血性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动脉移植手术.随着心、脑和肾血管病等血管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不同长度和口径的动脉移植材料的研究就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 对用于包被冠状动脉支架的抗CD34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张峰;郭玮;余占江;王佑春

    目的:对鼠源抗CD34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活性以及包被在冠状动脉支架上的抗体量和牢固度等技术指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抗CD34单克隆抗体结合KG-la细胞的活性;酶联免疫显色方法测定支架上抗体包被量;体外模拟冲刷方法测定支架上抗体牢固度;采用显微镜计数方法测定包被抗CD34抗体支架体外捕获CD34(+)细胞的能力.结果:在抗CD34 McAb浓度为1μg·mL-1时,细胞平均阳性率为96.34%;支架上抗体含量为50.97ng·cm-2,而且体外模拟冲刷后支架上抗体含量无显著变化;包被抗CD34单抗的冠状动脉支架捕获细胞数为4万个·cm-2.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体外检测抗CD34单克隆抗体包被冠状动脉支架的生物学参数.

  •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作者:张健;贺西京;李浩鹏;张纯;吕惠茹

    研究和评价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胫骨干复杂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原理,以期为胫骨干复杂开放性骨折选择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许建;刘天泽;郑寿鹏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米东医院外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2例(Schatzker 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26例),男性61例,女性31例;年龄31~77岁,平均54.2岁.所有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Ⅰ型38例,Ⅱ型26例,Ⅲ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内固定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关节炎发生率,并对伤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以及微动移位分别为(183.09±26.47)min、(304.75±51.47)mL、(0.57±0.11)周、(0.14±0.03)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47±34.23)min、(361.37±56.83)mL、(0.74±0.15)周、(0.31±0.07)mm;观察组术后膝关节评定优良率以及术后愈合率分别为97.83%(45/46)和93.48%(43/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61%(38/46)和78.26%(36/46),而术后关节炎发生率观察组2.17%(1/46)低于对照组13.04%(6/4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愈合程度高、关节炎发生率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肢体骨折牵引技术的发展

    作者:赵泽雨;吕乾;朱跃良

    牵引术是创伤骨科治疗肢体骨折常用的技术手段,常用的牵引方法有皮牵引和骨牵引,且有许多与之相匹配使用的牵引装置.从18世纪以来,骨科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肢体骨折牵引装置.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些牵引装置为肢体骨折患者带来了福祉,使其治疗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善.但随着内固定装置以及手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牵引术作为治疗骨折的方法已很少应用,大多时候仅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曾经在骨折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牵引术逐渐退出了骨折治疗的舞台,现如今临床工作中已很少使用牵引术,患者也不愿忍受牵引过程中长时间卧床以及牵引的各种并发症.虽然目前肢体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牵引的优点和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就肢体骨折牵引技术历史作一综述,旨在更清晰地认识牵引术的优点及其重要性,让牵引术再次发挥其作用优势,更好地治疗患者.

  • 外固定支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闭合性长管骨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林世水;何武兵;许志贤;林昊;邱美光;张旭鸣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四肢闭合性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2009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闭合性四肢长管骨骨折早期行单臂支架临时外固定的患者,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7岁。待全身病情稳定、局部软组织损伤改善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终确定性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6d。二期确定性内固定治疗前2例出现钉道感染。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切口3例出现感染,总体感染率为5.2%。结论早期采用临时外固定支架没有增加终确定性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率,有利于闭合性长管骨骨折进一步治疗。

  • 问题2:外固定架固定四肢骨折有哪些优点,适应证是什么?

    作者:王爱民

    解答: 优点: 轻便,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微创手术,不影响骨折端血供;无须二次手术,门诊可拆除;支架与骨干长轴一致,可控制的动力化设计,促进骨折愈合;一般骨螺钉为锥型螺纹设计,越旋越紧,固定可靠;羟基磷灰石螺钉可用于松质骨及骨质疏松患者固.

  • 输卵管宫腔植入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龚瑶;靳霞;王建军;朱新贤;童晓文

    目的:探讨家兔输卵管宫腔植入术的可行性以及提高术后通畅率的方法.方法:以34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在显微器械辅助下分别对其行双侧输卵管宫腔植入术,术中使用硬脊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支架.以术中输卵管植入子宫壁的深度和术后是否留置支架为依据分成4组:无支架浅植入组(S组),无支架深植入组(D组),留置支架浅植入组(SS组)和留置支架深植入组(DS组).术后7 d取支架,28 d剖腹探查,子宫输卵管通美蓝液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4组共有66条输卵管植入子宫,S组、D组、SS组、DS组的通畅率分别为5.9%、37.5%、68.6%、88.2%.深植入者(D组+DS组)输卵管术后通畅率(63.6%)高于浅植入者(S组+SS组)(36.4%),留置支架者(SS组+DS组)(78.8%)高于未留支架者(S组+D组)(21.2%).结论:术中引导输卵管完全进入宫腔及术后输卵管内留置支架可提高术后输卵管通畅率.

  • 一种可连接急救担架的自动颈椎牵引支架的设计

    作者:陈新;张传玲;吴晖;林信民;石树培;王伟功

    目的:设计一种能与在用的铲式担架进行简易连接的颈椎牵引支架,使颈椎及上段胸椎损伤的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入院检查以及术前准备阶段均能获得早期、持续及自动的颈椎牵引,实现治疗前颈椎牵引,以改善预后。方法:①采用组合滑轮与弹簧绳钩代替普通牵引所使用的重锤;②通过对接式齿轮连接块,可将牵引支架固定在担架上;③调整连接块上的齿轮状卡槽,以改变牵引的方向。结果:牵引力预实验使用ES-58拉伸弹簧系列,弹簧绳钩挂15 cm距离可产生0.75 kg牵引力,双侧共1.5 kg牵引力;17 cm距离双侧可产生4.0 kg牵引力;18 cm距离双侧可产生5.0 kg牵引力。结论:此装置拆卸简便,不影响担架在其他场合的使用,除常规医疗救护外,尤其适用于应急救灾与军事医学救治。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全麻下经气管导管置入气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作者:于曰俊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全麻下经气管导管内行气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36例行气管支架置入的气道恶性狭窄患者,采用全麻并通过气管导管内置入气管支架,分析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氧饱和度、卡氏量表(KPS)评分及植入支架后的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DSA引导全麻下36例患者支架均成功置入,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t=-17.30,P<0.05);术后KPS评分与术前相比有差异(t=-19.00,P<0.05)。结论:DSA引导全麻下通过气管导管内置入气管支架能有效解除气道狭窄,其技术安全可行,操作简单,为临床治疗气道重度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治疗手段。

  • LVIS Jr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效果

    作者:肖玉明;闫志勇;杨红叶

    目的 了解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Junior型(LVIS Jr)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使用LVIS Jr支架辅助栓塞的12例病人共计12个宽颈PI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术中并发症、手术效果、术后6个月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 10例破裂动脉瘤病人3d内栓塞(早期栓塞),2例未破裂动脉瘤病人择期栓塞,12例PICA动脉瘤病人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其中完全栓塞8例,瘤颈残留4例.术中发生血栓事件1例,通过微导管注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后血栓溶解.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痉挛1例,通过微导管注入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后痉挛解除.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完全栓塞10例,瘤颈残留2例,无复发;12例病人Glasgow预后评分均为5分.结论 LVIS Jr支架辅助栓塞PICA动脉瘤效果和安全性良好.

  •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作者:李涛;闫志勇

    目的 评估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东院区神经外科病房2014年1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颅内动脉瘤病人31例,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9例.所有病人全部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病人所有支架、弹簧圈均成功置入并释放.术后即刻完全栓塞25例,次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2例.术中没有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后颅脑CT检查示小范围脑梗死1例.病人出院时改良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3例,4分5例,3分3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其长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 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及椎弓根拉力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效果

    作者:李志卫;王炳武;鹿东东

    目的 探讨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及椎弓根拉力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2年9月-2014年3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Hangman骨折病人23例.病人入院后均选择合适的Halo-vest 支架予以固定,达到骨折及脱位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其中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5例及Ⅲ型1例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Ⅰ型10例行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全部病人均耐受手术.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4个月,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病人术前JOA评分(6.8±1.2)分,末次随访评分(14.7±0.9)分;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病人术前JOA评分(7.7±1.7)分,末次随访评分(15.1±1.1)分,术前与末次随访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0、13.17,P<0.01).结论 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Ⅱ型、Ⅱa型、Ⅲ型Hangman骨折及椎弓根拉力螺钉治疗Ⅰ型Hangman骨折效果可靠,避免了以往长期卧床或较长时间佩戴Halo-vest支架导致的并发症,且术前的Halo-vest支架给手术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

  • 血清Lp(a)与LDL-C升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支架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作者:杨林;宋开友;魏延津;廉哲勋

    目的 探讨脂蛋白(a)(Lp(a))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支架置人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收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326例术前临床基线特征,根据病人基础血清Lp(a)水平分为Lp(a)正常组和Lp(a)升高组,再根据基线LDL-C水平分为LDL-C< 1.8 mmol/L亚组和LDL-C≥1.8 mmol/L亚组.所有病人均于出院1年后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新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CR)发生率.结果 Lp(a)升高组病人3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Lp(a)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x2=11.804,P<0.01).不考虑LDL-C水平,Lp(a)正常组与Lp(a)升高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正常组与Lp(a)升高组中LDL-C< 1.8 mmol/L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Lp(a)升高组中LDL-C≥1.8 mmol/L亚组MACE和CR的发生率显著高于Lp(a)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x2=5.368、6.488,P<0.05).结论 血清Lp(a)和LDL-C浓度较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

  • 新型纳米支架并MSCs修复兔桡骨缺损影像学观察

    作者:张笑生;张豹;戚超;孙兴磊;冯鑫;于腾波

    目的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桡骨中段骨-骨膜缺损,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 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8只)、对照组(B组,8只)和空白组(C组,4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将PRP纳米支架与MS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兔的骨缺损中,B组将PRP纳米支架植入骨缺损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治疗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治疗12周基本修复骨缺损;B组修复能力较A组差;但A、B组均优于C组.A组和B组对工程支架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 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是修复兔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新型纳米组织工程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作者:冯鑫;蔡琰;赵宁;戚超;王效军;于腾波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结构支架复合骨髓祖代细胞(MPCs)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双侧桡骨1.2 cm长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将PRP的纳米结构支架与MP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22只大白兔的右侧骨缺损处(实验组),将PRP的纳米结构支架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对照组),另2只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组).于2、4、8、12周取出骨缺损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在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了解骨缺损交界面骨桥接及缺损处骨修复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新骨形成能力均好于对照组,术后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区被成熟的骨组织完全替代,对照组骨缺损区基本被骨组织替代,但骨成熟度较实验组低,空白组骨缺损区仍主要由纤维组织填充.实验组2、4、8、12周时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7.720~48.302,P<0.05).12周时实验组桡骨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6.497、16.942,P<0.05).结论 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能迅速成骨,较快修复骨缺损,且具有抗压强度高的优点.

  • 颈动脉支架植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效果

    作者:马欢欢;王雁;王春玲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92例的临床结果,其中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支架组)病人102例,单纯药物干预(药物组)病人90例,比较其疗效.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脑卒中及死亡联合发生率为3.92%,药物组为32.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90,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疗效较单纯药物治疗好.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

    作者:马欢欢;王雁;孙涛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102例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植入术的病人作为研究组,90例药物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作为对照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为终点事件对所有病人定期随访2年,比较两组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面的效果.结果 2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 =24.95,P<0.05).研究组亚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有两种以上血管性危险因素、缺乏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术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较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能更有效且安全治疗及预防缺血性卒中,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7281 条记录 357/365 页 « 12...354355356357358359360...36436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