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严重烫伤大鼠肝组织核蛋白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对其的影响

    作者:王军平;粟永萍;赵景宏;刘贤华;秦荣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肝组织核蛋白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GR核转位的影响,为严重创伤时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实验依据.方法结合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48 h内肝组织核蛋白中GR的表达变化情况;于烫伤后不同时间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 mg/kg),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地塞米松使用前后肝脏GR由胞浆向胞核的转位改变.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15 min,肝组织核蛋白中GR的表达就已开始降低,1 h达低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之后逐渐回升,12 h恢复正常,24 h后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严重烫伤后4~12 h,腹腔注射大剂量地塞米松可使肝脏组织核蛋白中GR的表达显著增多,而烫伤后1 h内和24 h后应用地塞米松对核内GR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严重烫伤可引起大鼠肝组织细胞核内GR的表达显著下降,在烫伤后4~12 h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可通过促进核转位来提高GR在胞核内的表达.

  • 探析从"肝"论治风湿病

    作者:陈园园;曲环汝

    肝为诸病之起,且肝病可延及他病,与风湿病特性相似.类风湿关节炎、白塞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与肝皆有相关,故考虑风湿病的治疗应以调肝为法,临证加减,分期论治.

    关键词: 风湿病 辨证论治
  • 早期补充外源性肉碱对严重烫伤大鼠肝脏线粒体损伤的影响及病理机制

    作者:孔维昌;夏正国;田曦茜;徐结苟;徐庆连

    目的 观察早期补充外源性肉碱对严重烫伤大鼠肝脏线粒体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 取72只成年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烫伤组、烫伤+肉碱组,每组24只.假伤组大鼠背部浸入37℃水浴锅中12s模拟致伤,伤后不补液.烫伤组和烫伤+肉碱组大鼠背部浸入98℃水浴锅中12s造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伤后立即按照Parkland补液公式经尾静脉注射乳酸钠林格液4 mL·kg-1·%TBSA-1.烫伤+肉碱组大鼠同时于伤后1h开始,经尾静脉注射左旋肉碱溶液300 mg· kg-1·d-1.伤后12、24、48、72 h,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收集腹主动脉血及肝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肉碱、β羟丁酸、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含量,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仪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含量,行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对数据行析因方差分析、SNK检验或Tamhane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 (1)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肉碱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12、24、48 h血清肉碱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P<0.05),伤后72 h烫伤+肉碱组[(28.2±3.0) μg/mL]大鼠血清肉碱含量与假伤组[(29.4±4.0) μg/mL]相近(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肉碱含量明显高于烫伤组(P<0.05).(2)烫伤组与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P<0.05),2组大鼠血清β羟丁酸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于伤后72 h达峰值,分别为(1.77 +0.30)、(2.93±0.44) mmoL/L.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明显高于烫伤组(P<0.05).(3)烫伤组与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2组大鼠血清OCT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于伤后12h达峰值,分别为(186.28±6.77)、(163.38±9.34) ng/mL.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4)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LDH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12、24 h血清LDH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于伤后12 h达峰值[(2 226±274) U/L];伤后48、72 h血清LDH含量与假伤组相近(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LDH含量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5)烫伤组与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ALT、AST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48、72 h血清ALT含量低于烫伤组(P<0.05),伤后48 h血清AST含量低于烫伤组(P<0.05),其余时间点与烫伤组相近(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于伤后12h达到峰值,分别为(260±25)、(1 511±145)U/L.(6)伤后各时间点假伤组大鼠肝组织基本正常,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均较烫伤组大鼠轻.其中,伤后72 h烫伤组大鼠肝组织可见明显胞质疏松、肝组织结构缺失伴弥漫性脂肪变性及大片凝固性坏死;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仅可见局部散在的脂肪变性.结论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补充外源性肉碱,可使血清肉碱和β羟丁酸含量更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维持严重烫伤早期肝细胞的代谢稳定.

  • 高渗钠盐溶液复苏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肝脏损伤的影响

    作者:周季平;高智;孙业祥;陈旭林;吴雪生;王飞

    目的 探讨高渗钠盐溶液复苏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5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乳酸钠林格液组24只与高渗钠盐组24只.假伤组大鼠模拟致假伤后不予补液,另2组大鼠致背部30% TBSA深Ⅱ~Ⅲ度烫伤.按Parkland公式补液,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补充乳酸钠林格液,高渗钠盐组大鼠补充300 mmol/L钠离子溶液.假伤组于伤后即刻,另2组于伤后2、8、24 h,分别取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和肝脏.干湿质量法检测肝脏含水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ALT、AST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肝脏丙二醛和SOD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 (1)伤后2、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肝脏含水量均高于假伤组和高渗钠盐组(P <0.05或P<0.01).(2)伤后2h,3组大鼠血清ALT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8、24 h,高渗钠盐组与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ALT含量均高于假伤组(P<0.05或P <0.01),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ALT含量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2、8、24 h,高渗钠盐组与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AST含量均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2、8h,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AST含量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0.05或P<0.01).(3)伤后2、8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为(123±39)、(153±38) pg/mL,高于假伤组的(60±18) pg/mL和高渗钠盐组的(85±10)、(94±16) pg/mL(P值均小于0.01);伤后8h,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高于假伤组(P<0.05).伤后24 h,3组大鼠血清TNF-α的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2、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IL-1含量分别为(122 ±35)、(141 ±30)、(122±31) pg/mL,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IL-1含量分别为(80 ± 12)、(93±15)、(80±11)pg/mL,均高于假伤组的(40±17) pg/mL(P值均小于0.01);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IL-1含量均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2h,3组大鼠血清HMGB1的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血清HMGB1含量分别为(0.386±0.146)、(0.590 ±0.188) ng/mL,高于假伤组的(0.050±0.027) ng/mL和高渗钠盐组的(0.143 ±0.038)、(0.309±0.095) ng/mL(P值均小于0.01);伤后24 h,高渗钠盐组大鼠血清HMGB1含量高于假伤组(P<0.01).(4)伤后2、8、24 h,乳酸钠林格液组和高渗钠盐组大鼠肝脏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假伤组,SOD含量均低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1;高渗钠盐组大鼠肝脏丙二醛含量均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SOD含量均高于乳酸钠林格液组,P值均小于0.01.(5)与假伤组比较,乳酸钠林格液组大鼠肝细胞伤后各时相点均可见大量脂肪样变,伤后8、24 h可见肝细胞水肿空泡;高渗钠盐组大鼠仅在伤后8、24 h出现少量肝细胞脂肪样变,且未见肝细胞水肿.结论 与乳酸钠林格液相比,高渗钠盐溶液复苏可通过减少炎症介质产生,降低氧化应激程度等减轻严重烫伤大鼠早期的肝脏损伤.

  • 富氢盐水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脏的作用

    作者:刘德贵;王晓娟;杨勇;蒋金恒;李先慧;薛刚

    目的 探讨富氢盐水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脏的影响. 方法 取24只SD大鼠,应用台式控温烫伤仪制成40% TBSAⅢ度烫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富氢盐水组、乳酸钠林格液组,每组12只.伤后6h开始,2组大鼠分别采用富氢盐水(自制,浓度为0.6 mmol/L)、乳酸钠林格液,均按4 mL· kg-1·%TBSA-1进行腹腔注射补液,持续到伤后48 h,伤后第2个24 h补液量为伤后第1个24 h的一半.伤后6(补液前)、12、24、48 h,每组分别取3只大鼠行心脏采血,处死后取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计数板行肝组织中性粒细胞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ALT水平,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IL-1β、IL-6以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分光光度计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的吸光度值并定量.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伤后48 h,与乳酸钠林格液组比较,富氢盐水组大鼠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细胞充血减轻.伤后12、24、48 h,富氢盐水组大鼠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25.3±1.8) ×105、(19.6±0.6) ×105、(14.1±3.2)×105个/mL,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31.9±2.0)×105、(30.9±2.2) ×105、(23.8±3.0) ×105个/mL(t值分别为5.6、7.6、8.7,P值均小于0.05).伤后6、12h,2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IL-1 β、IL-6含量均相近(t值分别0.3 ~3.9与0.9 ~3.8,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 h,富氢盐水组大鼠血清AST与ALT水平分别为(308 ±24)、(210±15) U/L与(93±7)、(70 ±5) U/L,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541 ±39)、(505±18)U/L与(156 ±9)、(166 ±21) U/L(t值分别为17.5、16.7与30.3、6.9,P值均小于0.05).伤后24、48 h,富氢盐水组大鼠肝组织TNF-α、1L-1 β、IL-6含量分别为(20.7±1.6)、(13.7±1.5)pg/mg,(7.7±1.5)、(6.3±1.2)pg/mg与(8.7±1.2)、(6.0±2.0)pg/mg,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32.7±5.0)、(25.7±4.0)pg/mg,(16.3±2.5)、(12.0±2.7) pg/mg与(14.7±2.1)、(13.3±1.5) pg/mg(t值分别为5.2、5.7,4.7、4.7与10.4、4.4,P值均小于0.05).2组大鼠伤后6h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及伤后6、12h肝组织8-OHdG水平均相近(t值分别为0.1与0.7、4.3,P值均大于0.05).富氢盐水组大鼠伤后12、24、48 h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分别为(15.3±1.5)、(8.7±1.2)、(6.7±1.5) mmol/mg,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27.3±4.7)、(20.3±1.5)、(14.0±1.0) mmol/mg(t值分别为5.2、5.7、5.1,P值均小于0.05);伤后24、48 h肝组织8-OHdG水平分别为(124±12)、(79±10) pg/mg,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191±10)、(136±15) pg/mg(t值分别为8.0与8.1,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富氢盐水能够显著减轻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脏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肝脏炎症因子水平,有效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进而保护大鼠肝脏.

    关键词: 烧伤 延迟复苏
  •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严重烧伤小鼠肝脏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炳伟;陈曦;陈兆永;Kazuhiro Katada;Gediminas Cepinskas

    目的 观察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严重烧伤小鼠肝脏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伤组(模拟烧伤)、假伤+CORM-2组、烧伤组、烧伤+CORM-2组及烧伤+二甲亚砜(DMSO)组,每组9只.假伤+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以外,其他处理同假伤组.烧伤+CORM-2组及烧伤+DMSO组除伤后分别使用CORM-2、DMSO外,其余处理同烧伤组.于伤后24 h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检测各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HSEC)经各自血清刺激后对中性粒细胞(PMN)的黏附作用.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小鼠血清ALT、AST的水平[(398±34)、(122±22)U/L]及肝组织MPO活性、肝组织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烧伤组比较,烧伤+CORM-2组上述情况明显改善,且NF-κB活性下降.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小鼠HSEC对PMN的黏附作用增强;烧伤+CORM-2组该作用明显弱于烧伤组(P<0.05).结论 外源性CORM-2能明显抑制肝组织NF-κB活性,减少ICAM-1、V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严重烧伤后组织中白细胞滞留,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减轻肝脏炎性反应.

  • 神经氨酸酶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延长大鼠异体移植物成活时间的观察

    作者:李芳;彭代智;周新;刘敬;董征学;严泉;林恒;付国金

    目的筛选神经氨酸酶(Neu)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dBMCs)的佳浓度,使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该浓度Neu后的dBMCs偏向性分布于受体肝脏,并观察Neu预处理dBMCs(Neu-dBMCs)联合环孢素A(CsA)短期应用对异体皮片成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供体为雄性SD大鼠49只,受体为雌性Wistar大鼠49只.常规制备dBMCs并留取供体皮片备用.Neu预处理浓度筛选实验:按Neu终浓度将26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0、0.5、1.0、2.0 U/ml 4组(各组分别为6、8、6、6只),用上述4种浓度Neu预处理dBMCs,以99mTc-SnCl2法标记,再经受体尾静脉注入,5 h后取受体各主要器官,测定其放射性活度,计算出各器官的放射性活度占全部所测器官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筛选出使dBMCs偏向性分布于受体肝脏的佳Neu预处理浓度.异体皮片移植实验:将余下23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BMCs组和Neu-dBMCs组,每组均行异体皮片移植,其中后两组在手术当天经尾静脉分别输注dBMCs和Neu-dBMCs(Neu为筛选出的佳浓度),并分别于术后第2、5天腹腔注射CsA(10 mg/kg),观察各组异体皮片的成活情况.结果在Neu预处理浓度为1.0 U/ml时,受体肝脏内dBMCs呈偏向性分布,其百分比为(75.3±9.8)%,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与0 U/ml组[(58.9±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U/ml为Neu的佳浓度.Neu-dBMCs组的同种异体皮片成活时间较dBMCs组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异体皮片成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适当浓度的Neu预处理可增强dBMCs与肝脏的亲和性,使经外周静脉输注的dBMCs偏向性分布于受体肝脏内.Neu-dBMCs短期联合应用CsA可明显延长移植的供体皮片成活时间.

  • 重视探索和研究烧伤早期脏器保护策略

    作者:王一兵

    烧伤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中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较为隐匿,但影响深远.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主要采用对症或替代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脏器功能障碍,缺乏以清晰完善的理论数据为基础的系统性干预措施.本期重点号以烧伤早期的脏器损伤与防治为主题,收录的几篇论著从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细胞水平损伤机制的探索和动物模型实验性治疗方案的角度,展示了我国目前对烧伤后脏器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然而,到目前为止,具有指导性或启发性的文章还不足,笔者呼吁更多的同仁能够专注于此,探索更多、研究更多、分享更多.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石龙杰;常朋飞;刘建刚;王志永;许明月;王卫华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SIRS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河北友爱医院烧伤整形科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及大剂量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人院后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植皮、营养支持等治疗;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即刻开始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每日3次,每次分别10万U、40万U,连续12 d.入院后即刻及1、3、7、12 d,抽取3组患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含量,记录3组患者的SIRS发生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尿素氮含量.对数据行x 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入院后即刻、ld,3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相近(F值分别为0.08和0.702,P值均大于0.05).入院后3、7、12d,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为(1 384±165)、(1 462±168)、(961±179) ng/L,高于常规剂量组的(1 263±212)、(1 326±217)、(820±213) ng/L和大剂量组的(1 142±167)、(1 081±171)、(684±182) ng/L(P值均小于0.05);常规剂量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显著高于大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2)入院后即刻、ld,3组患者血清IL-10含量相近(F值分别为0.530和1.992,P值均大于0.05).入院后3、7、12d,对照组患者血清IL-10含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入院后3、7d,常规剂量组患者血清IL-10含量显著低于大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入院后12d,常规剂量组患者IL-10含量与大剂量组相近(P>0.05).(3)入院后即刻、ld,3组患者均未发生SIRS.入院后3、7、12 d,对照组患者SIRS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大剂量组患者SIRS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4)入院后即刻、ld,3组患者血清ALT、尿素氮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入院后3、7、12d,对照组患者血清ALT、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常规剂量组患者血清ALT、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大剂量组(P值均小于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减少严重烧伤患者发生SIRS,可能是因为其降低血清TNF-α含量、提高血清IL-IO含量;可降低血清ALT、尿素氮含量,减轻肝、肾功能损害,其中大剂量乌司他丁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

  • 血必净注射液对烫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和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彦博;姚咏明;王强;王文江

    目的 了解血必净注射液对烫伤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及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30%TBSA Ⅱ度烫伤模型,将7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8只)、烫伤组(30只)和血必净治疗组(30只),分别于伤后8、24、72 h处死取材.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RT-PCR法检测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分别以积分吸光度比值、吸光度值表示.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烫伤组大鼠肝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伤后24 h较多;治疗组则明显减少.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组织HMGB1基因和蛋白表达于伤后8~72 h显著增强(P<0.05或P<0.01).与烫伤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伤后24、72 h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分别为0.60±0.15、0.55±0.07,蛋白水平分别为163±13、160±16,显著低于烫伤组的0.75±0.12、0.78±0.11和200±13、175±14(P<0.05或P<0.01).结论 HMGB1 作为晚期炎性因子,参与了严重烫伤大鼠肝组织炎性反应的病理过程.血必净治疗可明显下调HMGB1表达,有助于减轻延迟复苏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 烫伤大鼠创面脓毒症发生后肝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郝岱峰;柴家科;吴焱秋

    目的 检测烫伤大鼠创面脓毒症发生后肝脏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将60只背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随机分为创面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创面脓毒症组大鼠创面涂布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并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组大鼠是否符合创面脓毒症诊断标准.对照组除创面不涂菌液外,其余操作及检测同创面脓毒症组.两组大鼠于伤后96 h断颈处死,通过基因芯片杂交方法检测两组肝组织中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并按其功能筛选出与脂代谢相关的基因.结果 两组大鼠肝组织中共检出47种表达水平差异较显著的基因,其中9种基因与脂代谢相关.创面脓毒症组大鼠这9种基因中表达上调的是与脂肪酸转运和活化功能相关的多种酶基因,表达下调的是与脂肪酸在线粒体内氧化供能相关的多种酶基因.结论 烫伤大鼠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引起肝脏组织中多种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加重了烫伤后的脂代谢紊乱;初步判断脂代谢障碍的发生部位为线粒体.

  • 内毒素/脂多糖对烫伤大鼠休克期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作者:郝岱峰;郭振荣;柴家科;吴焱秋

    目的观察内毒素/脂多糖(LPS)对烫伤大鼠休克期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烫伤组)和烫伤后LPS攻击组(攻击组),另设假烫对照组(对照组),每组20只.攻击组大鼠于烫伤后2 h腹腔注射LPS,3.0 mg/kg.伤后24、48 h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浆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和肝组织内腺苷三磷酸(ATP)、甘油三酯(TG)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大鼠假烫后24、48 h,血浆FFA水平分别为(0.4±0.3)、(0.5±0.3)mmol/L,烫伤组分别为(0.9±0.3)、(1.2±0.5)mmol/L,攻击组大鼠伤后增加至(2.3±0.3)、(2.5±0.4)mmol/L,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48 h,烫伤组和攻击组的肝组织TG含量分别为(242±27)mmol/g和(530±30)mmol/g,ATP含量分别为(6.0±2.4)μmol/g和(1.7±0.5)μmol/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形态学检查见,烫伤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攻击组,对照组肝细胞形态正常.结论烧伤后早期LPS打击可引发脂源性能量利用障碍,并加剧肝脏脂肪变性.

  • 严重烧伤大鼠肝脏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陈旭林;夏照帆;韦多;贲道锋;王永杰;汪昌荣;邓廿庆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肝脏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烧伤+SB203580组: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后15 min和12 h静脉注射p38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10 mg/kg);烧伤对照组:同前致伤后给予等量等渗盐水,每组8只.测定3组大鼠伤后24 h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变化,并分别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TNF-α mRNA及p38MAPK、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结果烧伤对照组大鼠血清AST和ALT活性及肝脏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5或0.01);烧伤+SB203580组此3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但与假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肝脏p38MAPK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之比--假伤组:烧伤对照组:烧伤+SB203580组为1.00:3.90:1.10,烧伤+SB203580组与假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烧伤对照组比较明显偏低(P<0.01).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肝脏中活化的p38MAPK促进了TNF-α mRNA的表达,并参与了肝损伤的发生.

  • 精氨酸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作者:马秀玲;郭长江;耿战辉;杨继军;韦京豫;高兰兴

    目的观察精氨酸(Arg)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及创伤+Arg组,每组8只,后两组大鼠臀部造成软组织创伤.创伤+Arg组伤后给予占饲料总重量5.0%的左旋精氨酸(L-Arg);其余两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等重量甘氨酸代替.喂养7 d后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Arg、鸟氨酸(Orn)、生长激素(GH)、一氧化氮(NO)、IGF-Ⅰ水平,并检测其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及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情况.另用含不同浓度L-Arg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测定培养上清中IGF-Ⅰ的水平. 结果 (1)血清Arg、Or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对照组大鼠无明显改变(P>0.05);而创伤+Arg组较其余两组显著升高(P<0.01).(2)血清GH、NO、IGF-Ⅰ水平:各组大鼠血清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伤大鼠血清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对照组血清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创伤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3)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 创伤对照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前者明显增强(P<0.01).(4)肝组织IGF-Ⅰ mRNA的表达情况:创伤对照组IGF-ⅠmRNA相对丰度为1.08±0.06,低于正常对照组1.19±0.06(P<0.05),创伤+Arg组为1.29±0.06,高于创伤对照组(P<0.01).(5)肝细胞培养上清中IGF-Ⅰ水平:培养液中L-Arg为0.075 0、0.750 0、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较L-Arg为0.000 0 mmol/L时明显增加(P<0.01);当L-Arg为3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000 0 mmol/L时(P<0.01). 结论 Arg可刺激肝脏IGF-Ⅰ的生成,从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老年、高龄及长寿老人肝脾组织基因组DNA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作者:胡亚卓;夏征;韩志涛;张红红;王建华;耿淼;孟秀梅

    目的:观察尸检老年、高龄及长寿老人肝、脾组织基因组DNA含量的变化及差异,探讨衰老进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为今后的衰老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取24 h内老年尸检(≥65岁)低温(-80℃)保存的肝组织35例和脾组织33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65~79岁组、80~89岁组、≥90岁组(其中包括百岁老人2例);低温(-80℃)保存的肝、脾组织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紫外光谱法测定肝脾组织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组织DNA含量:与65~79岁组(1.464±0.488)mg/mL比较,80~89岁组(0.310±0.286)mg/mL显著降低(P<0.05);且≥90岁组(1.147±0.333)mg/mL的DNA含量显著高于80~89岁组(P<0.05)。脾组织基因组DNA含量:与65~79岁组(1.723±0.726) mg/mL比较,80~89岁组(0.938±0.589)mg/mL显著降低(P<0.05);且≥90岁组(1.688±0.963)mg/mL的DNA含量显著高于80~89岁组(P<0.05)。同一尸检者肝、脾组织DNA含量比较:肝组织平均DNA含量(0.856±0.658)mg/mL显著低于脾组织平均DNA含量(1.414±0.852)mg/mL (P<0.05)。结论老年人肝、脾组织基因组DNA含量随增龄而降低;90岁以上肝、脾组织DNA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同一尸检者肝组织DNA含量显著低于脾组织DNA含量,提示不同脏器组织DNA含量存在差异。

  • 龟板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脏归巢的作用研究

    作者:韩克强;李靖;梁平;郑璐;黄小兵

    目的 探讨龟板饲养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脏归巢的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带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转染标记移植MSCs,激光共聚焦检测肝脏组织MSCs分布,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蛋白及MSCs c-met蛋白表达,携带siRNA腺病毒转染下调c-met表达.结果 龟板饲养较普通饮食明显增加移植MSCs肝脏归巢(P<0.05);同时,龟板饲养增加大鼠肝脏HGF蛋白表达,阻断HGF/c-met可部分逆转龟板促MSCs归巢的作用.结论 龟板饲养可能通过HGF/c-met轴促MSCs向肝脏组织归巢.

  • 肝门静脉肝内分支的形态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文国;初国良;何宏文;朱建刚

    目的测量肝门静脉入肝后的左干、右干的有关数据,为临床肝脏疾病导管介入治疗等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无肝病死亡后的人体肝脏标本,用游标卡尺和三角尺等进行有关数据的测量.结果肝门静脉左干横部的长度为23~33mm;横部的根部外径为6.2~10.8 mm;左干矢状部外径为6.5~9.9 mm;左干外上叶支外径为3.3~6.5 mm.肝门静脉右支主干长度为15~25.8 mm;根部的外径为8.4~12.0 mm;右后叶支外径为5.0~9.4 mm;右前叶支外径为4.6~9.2 mm.结论有关形态学测量数据在肝脏疾病的导管介入性治疗和诊断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虫草素对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免疫调节作用及肝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作者:郭蕾;骆艳妮;马琪;侯彦丽;赵玉杰;张小玲

    目的 探索虫草素对盲肠结扎穿孔(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及肝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盲肠结扎穿刺法构建大鼠脓毒症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加药组(CDP 10、20、50 mg/kg BW)5组,每组5例.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TUNEL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肺组织Ki67、caspase-3和p65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和IL-10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较,随着虫草素浓度的增加,加药组肝、肺病理损伤程度减轻;加药组细胞凋亡数目随虫草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加药组caspase-3和p65表达水平随虫草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Ki67蛋白表达水平随虫草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加药组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随虫草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IL-10随虫草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虫草素通过抑制NF-κB改善大鼠肝肺组织病理损伤,并降低脓毒症进程中炎症反应.

  • 致死剂量微波辐照后小鼠肝超微结构及HSP70表达的变化

    作者:王小华;刘明树;刘淑芳;黄映雪;王瑞春;江伟;杨灶;齐宏基;周舟;余争平

    目的:观察致死剂量微波辐照后小鼠肝超微结构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将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辐照组,辐照组小鼠采用峰值功率密度为129 W/cm2的微波全身一次辐照30 min致小鼠死亡后,立即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肝的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小鼠肝HSP70 mRNA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肝HSP70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致死剂量微波辐照后小鼠肝细胞胞浆点片状溶解,线粒体嵴和膜溶解消失;HSP70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显著上调,与正常组对照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波辐照致死可导致小鼠肝细胞胞浆溶解、线粒体损伤、HSP70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上调,可作为微波辐照致死鉴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微波 致死剂量 HSP70
  •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人全血、肝脏中维库溴铵

    作者:赵森;王炯;于忠山;谭肖阳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法)测定人血液、肝脏中维库溴铵.方法:取空白血、空白肝(经匀浆)加入一定量维库溴铵标准溶液,加入pH 8氨水稀释后涡旋离心,取上清液过混合型弱阳离子交换柱(WCX)进行固相萃取提取纯化.提取液采用UPLC-MS/MS检测.色谱分离采用UPLC(R) BEH HILIC色谱柱.流动相体系:A相为乙腈,B相为5 mmol· L-1甲酸铵水溶液(甲酸调pH 3.5左右),梯度淋洗;质谱检测采用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检测结果以维库溴铵母离子m/z 557.526和子离子m/z 100.103、356.346进行定性、定量.结果:空白血、空白肝加标回收率在74%~120%,检出限为0.43 ng· mL-1.结论:本文通过初步探讨维库溴铵大鼠体内分布,得知维库溴铵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变化是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死后随提取检材部位的不同测出药物浓度存在较大差异.真实案例中也证实了维库溴铵体内分布这一特点.本文可以为相关中毒案(事)件的检验提供方法,并且满足检验要求.

3460 条记录 170/173 页 « 12...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