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Journal of Tropical Diseases and Parasitology 열대병여기생충학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2302
  • 国内刊号: 34-1263/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蒋作君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温州地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囊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作者:梁韶珲;潘长旺;黄慧聪;秦茜;邢文鸾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囊虫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温州市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囊虫特异性循环抗原和抗体.结果 40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囊虫特异性循环抗原阳性率为6.39%,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90%,总阳性率为7.13%.结论脑囊虫感染是温州市人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囊虫特异性循环抗原检测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初诊和疗效考核的诊断依据.

  • 特大洪水溃堤后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的纵向观察

    作者:张世清;陈金生;汪昊;王晓可;周伟;钱德发;汪天平;葛继华

    目的阐明特大洪水溃堤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年特大洪水溃破的凤仪洲作为观察对象,对溃堤后螺、病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灾前有关年份疫情资料及水旱特征资料.结果 1998年溃堤后,滩地钉螺面积增加了56.2%,灾后阳性螺密度升高,居民感染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引起疫区扩大.结论特大洪水溃堤,将对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严重影响.

  • 杀钉螺微生物的筛选

    作者:阳桂芬;张楚霜;李广平;任茂元;吕功良;杨建明

    目的筛选有效杀钉螺菌株.方法从钉螺和钉螺孳生的土壤中分离具有杀钉螺作用的微生物.结果 153株中分离出YT28和LT129芽孢杆菌强毒株.室内浸泡杀螺,48h钉螺死亡率90%,72h达95%.结论YT28和LT129菌株有较好的杀螺效果.

    关键词: 钉螺 芽孢杆菌
  • 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及华支睾吸虫之间共同抗原的研究

    作者:张灯;王中全;崔晶

    目的鉴定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及华支睾吸虫之间的共同抗原,避免血清学诊断这3种寄生虫病时的交叉反应.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渍(Westem blot)对旋毛虫肌幼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华支睾吸虫成虫3者相同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08、65、53、43、42、31、25、16 kDa.免疫印渍结果表明,旋毛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抗原中分子量为65、58、53kDa的蛋白带均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肺吸虫感染的大鼠和患者血清发生反应;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抗原中分子量为108kDa的蛋白带均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肝吸虫病患者血清发生反应;而3种可溶性抗原中的53kDa与本实验中所有寄生虫感染的动物和患者均有交叉反应.结论 65、58、53 kDa蛋白为旋毛虫和卫氏并殖吸虫的共同抗原,108kDa蛋白为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的共同抗原,而53 kDa蛋白为这3种寄生虫的共同抗原.

  • 换代犬与阻断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增贤;沈继龙;杜继双;江宝玲;韩锡鹏;王志成

    目的为了探寻控制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对现症病人所在村的传染源犬、传播媒介冈田氏饶眼果蝇(A.o)感染结膜吸吮线虫(T.c)进行调查和实行换代犬后的犬及A.o感染T.c追踪调查,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981~1992年安徽淮北地区连续出现T.c病人,这时对宿县芦岭、泗县大庄、五河县城郊病人所在村犬进行了检查,当时感染T.c分别占63.6%(14/22)、75.0%(12/16)和86.1%(199/231).同时重点检查了五河城郊A.o蝇737只,阳性12只,其感染率为1.6%.其中个别A.o带有T.c感染期幼虫达20余条.于1998年即实行换代犬之后5年,再查五河城郊及泗县大庄家犬计31只,全部阴性.此期间无新病例.同时查五河城郊A.o果蝇206只,也全部阴性.表明换代犬已失去原先犬群那种强力传染源作用.于1998~1999年在合肥郊区一新病例居住村,对犬进行检查,犬感染T.c占79.2%(19/24),查犬时即取出虫体,为犬治病.此时进行健康教育,群众易于接受,采用换代犬及拴养犬措施,预防该病.于2000年再去检查该村犬12只,阳性8只,占66.7%,犬的感染率及感染度虽较前2年有所降低,但其传染源作用的下降,明显不如其他实行群众性换代犬措施地区的效果好.结论对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果断实行换代犬措施,是阻断本病传播的有效方法.

  • 吡喹酮缓释包埋剂预防小鼠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作者:贺宏斌;石孟芝;彭喜松;任茂元;王传栋;邱秀菊

    目的研制吡喹酮缓释包埋剂,观察其预防小鼠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将吡喹酮原药与控释材料硫化硅橡胶、交联剂和催化剂等按一定比例经一定工艺制成吡喹酮缓释包埋剂,经体外释放试验确定佳配方剂型,并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其预防小鼠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缓释剂型为棒状,长2 cm,外径2 mm,每根含吡喹酮原药30 mg.小鼠植入药棒(2根/鼠)后4周进行感染(40尾/鼠),感染后7周解剖观察,其预防保护率为40.2%,肝虫卵减少率64.3%,粪EPC减少率70.5%.结论吡喹酮缓释包埋剂是一种有希望的预防动物感染的新缓释剂型.

  • 弓形虫组蛋白H3.3编码基因的亚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朱健生;汪学龙;沈继龙;姚涌;江宝玲

    目的克隆弓形虫组蛋白H3.3(Tg H3.3)的编码基因,以研究其在弓形虫病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上的作用.方法以弓形虫总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链,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法扩增弓形虫组蛋白H3.3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人pGEM-T载体,并用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的PCR进行鉴定.结果 RT-PCR扩增出一条约411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的PCR均获得了一条与RT-PCR扩增的大小相同条带,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具有411bp的开放阅读框.结论成功构建了弓形虫组蛋白H3.3重组pGEM-T克隆载体,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 64种储藏中药材孳生粉螨的初步调查

    作者:杨庆贵;李朝品

    目的调查储藏中药材粉螨孳生情况.方法从中药材库中随机选取64种储藏中药材,每种10份,5g/份,采用清水漂浮法和塔氏电热集螨法对640份中药材进行粉螨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粉螨37种,隶属粉螨亚目7科21属,孳生密度19.36~722.66只/g,平均孳生密度103.40只/g.结论储藏中药材粉螨污染严重,应加强对储藏中药材孳生螨类的防制,以保护中药材并有利于预防人体螨病.

  • 血水草生物碱杀螺、灭蚴作用的研究

    作者:黄琼瑶;刘年猛;彭飞;杨华中;卢岳华;胡琦;冯芳;孙慧;刘铭

    目的研究血水草生物碱(ECA)杀灭钉螺及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方法观察实验室及现场浸泡杀螺效果;钉螺接触药物上爬情况;浸泡杀螺卵效果;浸杀尾蚴防护血吸虫感染的作用.结果浸泡72h钉螺死亡率100%的血水草生物碱溶液的浓度及温度分别为:1.25 mg/L,30℃;2.5 mg/L、5 mg/L、10 mg/L均为25℃.水温26℃~28℃现场灭螺10 mg/L,72 h钉螺死亡率84%;20 mg/L,72 h死亡率达92%.5 mg/L溶液螺卵浸泡72h孵出率为0%~10%.5 mg/L ECA溶液明显抑制钉螺上爬,20 mg/L时钉螺静止不动.结论血水草有杀灭钉螺、螺卵及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是一种有研究前景的植物杀螺、灭蚴剂.

  • 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分析

    作者:夏惠;方强;焦玉萌;胡守锋

    目的观察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方法分别选取44例脑囊虫病患者与20例健康人,比色法测定其外周血清中NO浓度.结果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NO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NO浓度升高.

  • 陕西地区输血传播病毒的感染状况及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党双锁;蒋冬令;贾晓黎;曾嵘

    目的分析陕西地区不同人群中TT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方法根据TTV 0RF1区设计引物,建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人群中TⅣ-DN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30例健康人群中,50例肝炎病人,40例非甲~非庚肝炎TⅣ-DNA阳性率分别为6.0%,22.5%,52.5%.对其中三组人群各任取1例(TTVSJ1、TTVSG2、TWSF3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其序列与日本株N22同源性分别为97.5%、97.8%和97.8%.结论陕西地区不同人群中均可有TTV感染存在;非甲~非庚型肝炎TⅣ-DNA阳性率占有较大比例;陕西地区TTV与日本株N22属同一亚型.

  • 现场应用杀螟丹杀灭钉螺效果的观察

    作者:吴锋;陈前;张良才;田斌;李定新;丁在贵;陆兵;张正球;高扬;张晓波

    目的为确切评价杀螟丹的杀螺效果,探讨适宜现场的杀螺剂量,并为全面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灭螺季节选择有螺的内陆沟渠和江滩,采用不同浓度(剂量)进行浸泡法和喷洒法现场灭螺试验.结果用杀螟丹1.0mg/L、2.0mg/L在现场沟渠浸泡24h~72 h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5%~97.6%和89.7%~100.0%,均接近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P>0.05);而用1.0、2.0g/m2杀螟丹喷洒3 d、7d和15 d后,其钉螺的校正死亡率为76.6%~80.3%和92.9%~94.3%,均低于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P<0.05).结论应用杀螟丹杀灭现场钉螺,无论在浸泡法和喷洒法中均显示了较好的杀灭的作用,其杀螺率随剂量的增加和接触药液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即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关系,但该药对现场非靶生物的毒性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 安徽屯溪区18年钉螺残存情况监测分析

    作者:徐秀兰

    屯溪区辖9镇(办事处)68个流行村(居委会),总人口152 435人.原属山丘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94.86 hm2.经30多年的积极防治,于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坚持"以螺情监测为主,病情监测同步"的策略.18年来,调查环境27 967处,查螺3 246.46 hm2,反复灭螺14.76hm2.虽未发现新的螺点,但残存钉螺不断出现,2003年又查出残存螺点一处.为了评价本区螺情监测效果,了解残存钉螺分布和消长情况,明确今后适宜的防治对策,现将1986~2003年来钉螺残存情况分析并报告如下.

  • 并殖吸虫感染与肺结核发病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刘明达;潘东坡;洪嘉林;王文林;邵向云;许炽熛;薛燕萍

    浙江南部永嘉山区是较早发现的卫氏并殖吸虫病(惯称肺吸虫病)流行区.因生活习惯和饮居风俗,人群感染肺吸虫相当严重.临床调查中发现,患有肺吸虫病者常同时伴发结核病.为了解此两种病在感染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于1995年5月~1996年12月在永嘉肺吸虫病流行区开展了此项研究,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华支睾吸虫病及其疑似感染者100例报告

    作者:白先慧

    近几年华支睾吸虫病(以下简称肝吸虫病)人有增多趋势.现就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肝吸虫病及其疑似病例进行临床总结,报告如下.

  • 重庆市245例疟疾病例调查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蒋诗国;李继艮;吴成果;肖鹏;赖杰;黄文利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长江三峡库区腹地,东经105°15′~110°10′,北纬28°~31°45′.总面积为82 000km2.1997年设为直辖市,辖40个县(市、区),人口约3060万.东南面多为山区,西北面多为丘陵.海拔195~1 980m.偶有输入性恶性疟.疟疾传播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0世纪70年代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和试点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1996年以来没有年发病率超过1‰.的区县.为了解灭疟后期疟疾病例分布情况,现将1998~2002年的疟疾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 综合防制措施控制张金管理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作者:张玉其;张娟;张瑞;何庆炫;漆良君;徐芳;胡合举;孙维山;扬晖;刘军;章伟;刘云堂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是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探索此类地区的有效防制措施,根据"综合治理、科学防制,狠抓落实、讲求实效"的方针,我们于1993年~2002年在张金管理区的10个行政村实施了综合防制措施并进行了纵向观察,现报告如下.

  • 华支睾吸虫病动物感染和实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荣光;吴中兴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sinensis)寄生在人或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称肝吸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的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中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存在.在国内华支睾吸虫病是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1908年已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报道,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除有少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外,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从19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工作者对华支睾吸虫病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 寄生原虫先天性传播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海涛;钱宝珍

    一般认为,寄生原虫感染主要是通过饮食或昆虫媒介传播.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还存在先天性传播途径,这对母体和胎儿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了解原虫的先天性传播途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优生优育水平,而且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寄生原虫先天性传播的研究,目前以弓形虫、疟原虫、新孢子虫报道的较多.因此,本文从实验动物、免疫学、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对这三种原虫先天性传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细胞凋亡与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者:唐佐青;卢思奇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自稳机制促发的主动性细胞死亡.这一过程既与个体的形成有关,又与免疫机制、器官细胞量的平衡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激素等的作用机理有关[1,2].近年,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现的细胞凋亡现象,日益受到重视.明确寄生虫感染状态下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及意义,选择性地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将有助于达到防病、治病、杀虫的目的.

  • 亚洲带绦虫病

    作者:马云祥;许炽熛;范秉真

    亚洲带绦虫病(Taeniasis asiatica)是由亚洲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自1782年对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Goeze,1782)命名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带绦虫只有两种,即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eaus,1758)和牛带绦虫.直到近20余年在东亚和东南亚诸国的一些山区和远海岛屿(非牧区)发现有"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和分布,而当地居民根本不养牛,也很少吃牛肉,但有吃猪肉和其内脏的习惯.中国台湾学者Huang等于1967年对这一流行病学上自相矛盾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1 01 02
2000 01 02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