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美中国际创伤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U.S.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 主管单位: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
  • 主办单位: 美国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538-814X
  • 国内刊号: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郝定均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国人下颈椎椎间盘置换解剖数据与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的比较

    作者:董亮;许正伟;刘团江;王栋琪;郝定均

    目的:临床上常用的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尺寸设计来源于国外.该研究分析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是否能满足国人颈椎椎体解剖相关数据,并据此提出适合国人的椎间盘设计方案.方法:利用CT测量138名中国患者颈椎椎体C4~C7的相关解剖学数据:椎体终板的前后径、横径,椎间高度,矢状角度.并分别与常用人工椎间盘(Bryan,Prestige LP,Discover,and Prodisc-C)的尺寸进行比较,分析其匹配程度.结果:终板尺寸与各个经常应用的人工椎间盘的不匹配度:在椎体终板前后径上,不匹配度范围为17.03% (C4/C5,Prestige LP,Prodisc-C)至57.61% (C6/C7,Discover);横径上,从35.51% (C4/C5,Prodisc-C,Prestige LP)至94.93% (C6/C7,Bryan).所有患者中,21.01%的椎体终板前后径上大于大假体尺寸,57.25%椎体终板大横径上大于大假体尺寸.在高度上,除了因高度不固定,而无法比较的bryan人工椎间盘,其他椎间盘的大高度均满足各组的大椎间高度,但是36.23%的椎间高度小于小的人工椎间盘高度.各组的椎间平均矢状前凸角度分别为5.04,5.15,4.13,这几个椎间盘,只有Discover椎间盘有固定的7°前凸角与之相符.结论:该实验证实人工椎间盘的尺寸与中国人的椎体解剖数据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椎间盘置换在中国应用的增多,因尺寸不匹配造成的并发症,如假体下沉、移位、移位骨化、脊髓压迫等逐渐增多,因此椎间盘厂商应该生产更多的尺寸来匹配国人较小的颈椎解剖尺寸.

  •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治疗寰枢椎复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郑永宏;许正伟;董亮;刘团江;何立民;王栋琪;郝定均

    目的:研究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治疗寰枢椎复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5例适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的寰枢椎复合骨折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20~69岁,平均41.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其中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D级6例,C级2例,B级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寰枢椎复合骨折,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定期随访,影像学评估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JOA,NDI,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采用后路寰枢椎短节段钉棒固定.寰枢椎共置入直径3.5mm螺钉30枚,12例患者采用经寰椎椎弓根固定,3例患者采用部分经寰椎椎弓根固定(Notching技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9个月.末次随访CT示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末次随访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好转(P<0.0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或其他短节段固l定的寰枢椎复合骨折患者,后路寰枢椎短节段钉棒固定的方法治疗寰枢椎复合骨折能获得较高的骨性融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率.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短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研究

    作者:高文杰;王晓东;郝定均

    目的:评估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短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对19例单个腰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短钉固定术.男11例,女8例;年龄34~63岁,平均46岁.L2/L3椎间隙2例,L3/L4椎间隙5例,L4/L5椎间隙8例,L5/S1椎间隙4例,所有患者均有椎间盘穿刺史.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腰痛情况,记录术前、术后ESR及CRP.末次随访时通过CT扫描评估椎间隙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腰痛症状消失,术前、术后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P<0.05),出院时ESR及CRP均降至正常范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已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且无感染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感染间隙相邻椎体短钉固定,不仅能有效的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还能大范围的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该方法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术式.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许正伟;刘团江;何立民;郑永宏;王栋琪;郝定均;董亮;李涛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 有限元法对PVP术后邻近椎体应力平衡点的研究

    作者:李飞虎;谢恩;郝定均;吴起宁;樊勇;徐斌斌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研究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分布范围对邻近椎体所受应力以及疼痛改善的影响.方法:收集L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人CT平扫资料,利用Mimics、Ansys等三维椎体分析软件建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PVP手术过程,设定与术中操作相似的骨水泥剂量、形态以及骨水泥的分布,在轴向加载500N压力状态下,记录L1下终板、L3上终板的应力,从而比较手术后邻近椎体所受应力的变化,结合分析病人症状恢复程度,研究三者皆宜的骨水泥注入量与弥散范围.结果:完成L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垂直载荷下,测得术前L1下终板、L3上终板应力值分别为4.08Mpa、4.99Mpa;L1椎体下终板在注入4ml骨水泥灌注后单、双侧弥散应力值分别为4.49Mpa、4.38Mpa;在注入6ml骨水泥灌注后单、双侧弥散应力值分别为4.76Mpa、4.50Mpa;L3椎体上终板在注入4ml骨水泥灌注后单、双侧弥散应力值分别为5.23Mpa、5.14Mpa,在注入6ml骨水泥灌注后单、双侧弥散应力值分别为5.45Mpa、5.09Mpa.邻近椎体应力随骨水泥注入量呈正比例增大,同等量骨水泥于双侧弥散组所产生应力增幅效应较单侧弥散组小.结论:骨水泥的注入量和分布范围可对邻近椎体所受应力产生直接影响.治疗剂量下较小值的骨水泥注入量和双侧分布可能降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

  • Kummell病的新分型:一项基于168例病例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葛朝元;何立民;郑永宏;刘团江;董亮;贺宝荣;郝定均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每年发生率约为30%,当患者经历轻微外伤后表现为几月甚至几年无明显症状期后再度出现疼痛、后凸畸形时,这一类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称之为Kummell病,该病迄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分型,因而治疗效果不确定.本研究对Kummell病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并研究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8例Kummell病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不同影像形态学改变,将其分为Ⅰ~Ⅴ型.其中影像学表现以骨不连为特点的定义为Ⅰ型,即Kummell病基本的影像形态学改变,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影像学表现以不稳定为特点的为Ⅱ型,手术方式为后路固定融合结合伤椎PVP;影像学表现以继发椎管狭窄为特点的为Ⅲ型,伴随神经损伤症状,手术方式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后凸为特点的为Ⅳ型,此型患者骨折畸形愈合,通常后凸角度≥30°且动力位片后凸角度无变化,治疗方式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为以上3种或4种类型混合存在为特点的为Ⅴ型,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与责任类型相关.随访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观察影像学改变,如伤椎高度有无丢失或继发局部后凸,以及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5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8.4月.术后每一型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所有患者伤椎高度及伴有后凸的Kummell病患者的局部后凸角度较术前均有所改善.随访过程中,19例(11.3%,19/168)患者伤椎高度有所丢失或继发局部后凸畸形.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1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由术前C级12例、D级3例改善为D级3例,E级12例.结论:本研究表明Kummell病的新Ⅰ~Ⅴ型分型方法客观、简单、易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孟羿彬;吴起宁;贺欣;黄云飞;贾帅军

    目的:探讨一期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观察,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5年12月26例脊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26~62岁,平均46岁.胸椎8例,腰椎18例,单节段受累22例,双节段6例.12例合并椎胖脓肿,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8例合并后凸畸形.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并置管局部化疗治疗.术后予标准抗结核化疗,术后经局部置管处,局部化疗注射用异烟肼0.2g/d,至术后2~4w.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畸形矫正、CRP及血沉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后凸畸形平均为(25.1+12.5)°,术后矫正至(10.6±9.5)°,末次随访时(11.8±8.5)a.CRP及血沉均降低,6月后均正常.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局部置管化疗对于脊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且术后复发率低,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唯一不足之处为局部置管化疗,要求定期消毒、局部注射等麻烦,对于随访26例患者无1例出现结核复发及局部感染.

  • 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及置钉探讨

    作者:王欣文;刘继军;武淑芳;吴起宁;郝定均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置钉技术.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对15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患者,采取了一期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78枚.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死亡,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1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ASIA92评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弓根螺钉以AndrewCT位置分级标准进行评估.Ⅰ级63枚,Ⅱ级13枚,Ⅲ级2枚,螺钉Ⅰ级率80.77%,2枚Ⅲ级螺钉行二次手术调整,均无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无螺钉脱落级断裂.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可提供颈椎的三柱稳定性,对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Kumafix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观察:基于5年以上的随访

    作者:许正伟;刘团江;何立民;郑永宏;王栋琪;郝定均

    目的:探讨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TLICS≥5分,同时脊柱载荷评分(LSC)评分≥4分,且≤6分.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2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41.2±4.9)岁(20~53岁).B组(59例)采用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40.6±4.5)岁(21~5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体中央高度比值、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5.3年(5.1~5.8年).两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体中央高度比值、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椎体中央高度比值要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均优于术前,A组末次随访时ODI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要低于B组(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与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比较,Kumafix系统具有更精准和更佳的复位效果,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有效避免了内固定对相邻关节突的影响.

  • 前路椎体次全切与后前路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作者:钱立雄;郝定均;刘团江;郑永宏;何立民;许正伟;王栋琪

    目的: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后前路松解+前路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陈 旧生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AC组)和后前路松解+前路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PA组),AC组26例,PA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随访时间、术前VAS评分、手术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不同时间点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P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AC组(P<0.05).AC组和PA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92% (24/26)和90%(27/3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AC组和PA组VAS评分术后1w和术后1年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w和术后1年随访时,PA组VAS评分较AC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松动、钛板断裂、融合器或钛网移位脱落等情况发生.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前路松解+前路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前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后者,后者在缓解颈部疼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研究

    作者:李飞虎;谢恩;郝定均;吴起宁;樊勇;张振兴;刘世长;徐斌斌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采用一期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疗效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117例,其中男50例,女67例,平均年龄37.3岁(22~51岁).术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及磁共振(MRI)检查,确定所有患者均为L4~S2范围内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所选取的1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分别为:B级3例,C级60例,D级54例).手术方式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并联合局部化疗方法,术前术后联合正规抗结核治疗[1].定期随访每间隔3个月一次,检查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SR),摄X线片评估结核活动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比记录术前后手术患者的腰骶角变化.并在每次随访时对患者VAS评分以及Frankel分级进行重新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2.6±3.4)个月(10~21个月).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术后结核复发病例,患者腰骶部生理前凸曲度恢复均较为明显,从术前平均(13.3±5.4)°至术后平均(25.4±5.2)° (P<0.05);ESR于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VAS评分在术后3月随访时均值(1.92±0.86)分(0.5~2)(P<0.05);术后椎间隙骨性融合平均需要8.9个月(8~1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时117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再次评分结果为:13例C级,36例D级,68例E级.结论:对于腰骶部脊柱结核,在术前术后的积极抗结核治疗的辅助下,通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 神经根型颈椎病磁共振检查的技术进展

    作者:杨俊松;刘鹏;刘团江;闫亮;贺宝荣;王晓东;吴起宁;郝定均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在颈椎病的分型中占第一位,约占颈椎病的50%~60%.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初步诊断大多依据临床上出现的颈肩、颈背以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感,颈椎正侧、双斜四位X线片上钩椎关节的增生以及椎间孔狭窄的情况进行诊断[1].目前常规MRI检查对神经根管的扫描难以非常满意,且不同临床医生对MRI的认知程度不一,都可以影响对CSR的诊断;尤其对那些X线片增生不明显的患者,更容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甚或漏诊[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部分症状很重但是磁共振检查提示阴性的CSR患者.因此针对CSR,由于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作出明确的定位诊断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2].

  • 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刘世长;宋宗让;吴起宁;郝定均;杨明;尹新华;胡雄科

    寰枢椎不仅拥有较大的旋转范围,在肿瘤、炎症或外伤时,可能对寰枢椎稳定性造成很大破坏,严重可伤及脊髓或椎-基底动脉.因多种诱因造成寰枢椎结构被损坏,于生理载荷下即可产生过度或异常活动,被称为寰枢椎不稳.寰枢椎解剖部位深在,结构复杂,因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脑梗等残疾、呼吸心跳骤停或猝死.从1910年Mixter报道用丝线固定寰枢椎以来,经过1个世纪的发展,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几年寰枢椎不稳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很大进展,本文对就近年来的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及新出现的技术做一综述,讨论各自的优缺点、适应症及并发症.

  • 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的历史及现状

    作者:杨俊松;刘鹏;刘团江;闫亮;贺宝荣;王晓东;吴起宁;郝定均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CHIVD)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多由外伤或者颈椎退变产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根性刺激症状(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及无力),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产生对脊髓压迫,导致四肢及括约肌肌力的减退.通常来说,经过无效的保守治疗及局部封闭治疗,或者症状进一步的加重,产生明确的神经症状时可考虑手术治疗[1].

  • 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宇渊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脊柱手术病人,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对照组给予脊柱手术病人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优质护理干预,包括卧位护理、下肢按摩、功能锻炼、肢体观察、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术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3.33%)低于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的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MIS-TIL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围术期护理评价

    作者:李若愚;郭瑞;郭妮;余文馨;毛翠;李沙沙;韩瑛

    目的:探讨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使用可扩张套管行MIS-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患共35例的护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8±3.9)个月.患者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按腰腿痛JOA评分标准术后改善率达75%~100%,复查X线片、CT示内置物位置保持良好,无明显变形、下沉、移位,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无明显塌陷,35例患者植骨均已融合,97%患者对护理治疗满意.结论:后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与围术期护理密不可分,其由于手术方式的特点,围术期护理具有自己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只有医护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美中国际创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2 03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4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z1
2011 01 02 03
2010 01 02 03
2009 01 02 04
2008 01 02
2007 01 02 03 04
2006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