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Kümmell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作者:赵立来;童培建;肖鲁伟;戎露江;娄云龙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Kümmell病患者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67~83岁,平均73.4岁;腰背部疼痛病史2个月~3年,平均4.7个月.回顾性分析所有病椎X线片,CT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与MRI矢状位T1WI、T2WI及STIR影像学资料.结果:正侧位X线片病椎可见线形透亮线样“椎体裂缝征”,CT可见椎体内伴有气体和(或)液体的空壳样改变,MRI提示椎体出现边界完整的液体信号区域.结论:骨质疏松性Kümmell病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发病特点,为早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 Kümmell病(附7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作者:张兴凯;梁裕;吴文坚;曹鹏;郑涛;郁健

    目的:描述Kümmell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评价其治疗方法,为本病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7例Kümmell病患者,均有腰背痛主诉,3人伴双髂后部疼痛;3人局部叩痛(+),1人伴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症状.腰背疼痛视觉评分(VAS)8.14(6.5~9.0);病程4~17个月.6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1例伴有神经症状者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随访时间3月~42个月.末次随访VAS 2.36(2.0~3.0),椎体后凸角平均3.57°(2.0°~8.5°),椎体压缩率19.0%(15%~25%).结论:对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外伤患者,如果在一段无症状期以后出现腰背痛,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应注意排除Kümmell病.作为椎体创伤后的转归之一,Kümmell病值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 Kummell病的MRI表现分析

    作者:滕彬彬;吴小丽;游斌

    目的:探讨Kummell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Kummell病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结果:MRI示23例共累及29个椎体,均存在不同程度压缩变扁,椎体内出现长T1长T2裂隙征及双线征(T2WI上高信号区外围包绕条带状低信号),其中27个椎体裂隙位于椎体终板下,2个椎体裂隙位于椎体中央,水平分布于椎体前部.结论:椎体变扁、合并的裂隙征及双线征是Kummell病诊断的重要MRI征象,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提供较准确可靠的依据.

  • Kummell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伍成东;谢胜荣;卢小刚;王清

    Kummell病是指患者在经历无明显症状期的轻微外伤史后,数月至数年间出现症状复发、加重甚至脊柱后凸畸形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以男性稍多,青少年患者非常罕见。在该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X 线平片中的椎体内真空裂隙、开口现象以及MRI检查中的双线征均可用来辅助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对Kummell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恶性肿瘤全身骨转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Kummell病近些年影像学研究进展并进行总结论述。

  • Kummell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谢胜荣;卢小刚;伍成东;王清

    Kummell病常并发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既往研究较少,认为与缺血性骨坏死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研究发现该疾病病理机制复杂。文中就目前Kummell病发病机制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Kummell病椎体裂隙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良辰;何登伟;黄文君;陈振中

    国内外时常有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出现椎体裂隙征的文献报道.关于裂隙征的发生机制,目前有椎体缺血性坏死、骨生物力学、气体形成以及其他原因等多种观点,均获得一定的临床和生物力学证据的支持.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就Kummell病椎体裂隙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T测量指导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明;种衍学;宋将;朱中蛟;张国栋;李勇;孙晋保;袁崇明;郝清海;刘涛;李庆超

    目的 探讨术前通过CT图像测量穿刺参数完成术前规划,术中指导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01行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疗的26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KPS评分、伤椎Cobb角.结果 26例术后随访12~1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3d的VAS评分、ODI指数、KPS评分、伤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KPS评分较术后3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伤椎Cobb角较术后3d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测量穿刺参数完成术前规划,指导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疗Kümmell病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辐射损伤.

  • Kümmell病PKP术后患者疼痛、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分析

    作者:崔雅清;李伟伟;王江华;周娇;王晓庆;肖培芬

    目的 探讨Kümmell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患者疼痛、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6行PKP治疗的51例KümmeⅡ病,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生活质量SF-12评分.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0~60(41.5±14.5)min.5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16.4±3.7)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指数、SDS评分、SAS评分、SF-12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可有效缓解Kümmell病患者的腰背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 PKP联合伤椎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Kümmell病

    作者:赵吉鹏;向学强;孙传;吴海安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7-06行PKP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的21例Kümmell病.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50(40~100)min.骨水泥注入量:胸椎平均4(3~5)ml,腰椎平均5.9(4~7)ml.术中2例骨水泥椎体前缘渗漏,但均未出现明显症状.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6~1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水泥无整体松动,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2.0±0.9)分,ODI指数为(24.0±5.1)%,伤椎前缘高度为(30.0±4.3)mm.结论 采用PKP治疗Kümmell病疗效满意、安全可靠,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能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并减少后期因伤椎骨水泥松动移位导致椎体高度下降.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锋;任军;赵岩;马超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4-2017-08采用PKP手术治疗的15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角、疼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1例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出现腰背部疼痛,行PKP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2例下腰部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24h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角、疼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各指标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ümmell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临床医师应提高确诊率尽早治疗;PKP手术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生理功能,而且创伤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治疗早期Kümmell病患者的有效术式.

  • PKP治疗Kummell病骨水泥渗漏影像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谢胜荣;杨忠义;杨浩森;石建宏;余强;黄歆;徐磊;刘佶媛;杨云戟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ummell病时骨水泥渗漏情况,探讨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6-01采用PKP治疗的27例(27椎)Kummell病,按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15例)与未渗漏组(12例).比较2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伤椎中部高度恢复值、伤椎后缘高度恢复值及伤椎Cobb角改善值.结果 27例(27椎)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5例(15椎),但均未出现明显症状,骨水泥渗漏率为55.6%.渗漏组获得(12.6±2.6)个月随访,未渗漏组获得(11.9±3.1)个月随访.2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伤椎中部高度恢复值、伤椎后缘高度恢复值及伤椎Cobb角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Kummell病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但手术安全可靠.术中应采用多种方法避免骨水泥渗漏,且不能忽视骨水泥渗漏带来的风险.

  • 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献宇;陈宗雄;钟水林;韩海;陈厚坪

    目的 比较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4-03—2016-05无神经损伤症状的44例Kümmell病,观察组22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PK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57±7.37)个月.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发生,对照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 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作者:关平;高建强;成振波;李晓辉;吕泽斌;王志强

    目的 比较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6-01-2017-04行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的1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鲜骨折组66例(76椎),陈旧性骨折组89例(119椎),Kümmell病组43例(43椎).结果 Kümmell病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新鲜骨折组与陈旧性骨折组(P<0.05),而新鲜骨折组与陈旧性骨折组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15)个月.3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骨折组与Kümmell病组术后3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陈旧性骨折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d伤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ümmell病组后凸矫正率高于新鲜骨折组,新鲜骨折组后凸矫正率高于陈旧性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理特点,体位复位联合PVP术中进行精准穿刺并注入适量骨水泥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新鲜骨折及陈旧性骨折患者需要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柳扬;包呼日查;孙永青;范磊;郝敬东;崔准;张怀华;康建国;任磊;邓超;赵大中;蒋育欣

    背景:目前,Kümmell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诊断和治疗仍存争议,对于此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
      目的:深化对Kümmell病的认识并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短期疗效。
      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13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和邻椎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认为VAS减少50%为疼痛明显缓解,ODI减少50%为功能明显改善。
      结果: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VAS平均评分分别为6.7±0.88、4.3±0.64、3.6±0.69和3.2±0.9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率为81%。12例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平均评分分别为23.5±1.90、15.0±0.86、13.8±0.60和12.5±0.5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1%。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伤椎高度平均为(18.5±1.59)c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随访时各时间点邻椎高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伤椎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12个月时伤椎节段Cobb角平均为14.6°±1.46°,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目前对于Kümmell病的认识仍存不全面;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有效方法之一。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冯方;孙育良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ty,PVP ) 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 治疗 Kümmell 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40 例 Kümmell 病的患者,其中男 12 例,女 28 例;年龄 63~81 岁,平均 ( 72.3±5.4 ) 岁.按治疗方式分为 PVP 组和 PKP 组,每组 20 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住院费用,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s 角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 40 例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 10~18 个月.PVP 组手术时间 ( 34.30±2.00 ) mim、骨水泥注入量 ( 4.27±0.55 ) ml 及住院费用 ( 1.51±0.14 ) 万元均低于 PKP 组的 ( 39.10±5.59 ) mim、( 5.21±0.58 ) ml、( 3.17±0.13 ) 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PVP 组骨水泥渗漏率 ( 25% ) 高于 PKP 组 ( 2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PVP 组术前、术后 1 天、末次随访 VAS 分别为 ( 7.25±0.79 ) 分、( 3.75±0.85 ) 分和 ( 1.90±0.55 ) 分,ODI 分别为 ( 44.55±5.78 ) %、( 28.95± 5.97 ) % 和 ( 18.90±2.92 ) %,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 17.48±1.32 ) mm、( 20.98±1.99 ) mm 和 ( 20.85± 2.04 ) mm,椎体后凸 Cobb's 角分别为 ( 22.18±3.49 ) °、( 17.05±3.02 ) ° 和 ( 17.08±3.07 ) °;PKP 组术前、术后 1 天、末次随访 VAS 分别为 ( 6.95±0.94 ) 分、( 3.45±0.60 ) 分和 ( 1.80±0.52 ) 分,ODI 分别为 ( 43.60± 4.90 ) %、( 27.65±3.90 ) % 和 ( 17.95±2.26 ) %,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 17.11±1.92 ) mm、( 26.00±1.50 ) mm和 ( 25.87±1.47 ) mm,椎体后凸 Cobb's 角分别为 ( 21.65±3.49 ) °、 ( 12.02±3.00 ) ° 和 ( 12.09±3.02 ) °,两组 VAS、ODI、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后凸 Cobb's 角术后 1 天、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PVP 组与 PKP 组的 VAS、ODI 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PKP 组术后 1 天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s 角改善优于 P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对于 Kümmell 病,无论是 PVP 还是 PKP,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胸腰背部疼痛.PVP 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术中骨水泥渗漏率较高,PKP 可获得更为满意的复位效果.

  • 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

    作者:孙育良;熊小明;邓轩赓;万趸;石华刚;宋偲茂;何本祥;吴骁

    目的:探讨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采用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0例单节段Ⅲ期Kümmell病患者,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73.0±8.4岁(58~93岁),病程16~54周,平均22.4± 11.7周.ASIA分级:C级1例,D级5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同时通过X线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受累节段后凸Cobb角及并发症.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伤椎注入骨水泥量4.43±0.86ml,手术时间为187.65±51.84min,出血量为374.00±198.00ml,住院日为18.65±8.39d.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渗漏至椎体前方2例,椎体旁1例,上终板1例,椎间隙1例,但均无相关神经或脊髓症状.术后随访17.34±2.41个月(12~24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7.30±0.98分降低到术后1周时的3.65±0.67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5±0.83分,较术后1周时进一步降低(P<0.05);ODI由术前(67.05±6.21)%降低到术后1周时的(34.95±5.35)%(P<0.05),末次随访时为(18.60±3.99)%,进一步改善(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4.42±2.33mm恢复到术后1周时的21.00±1.84mm (P<0.05),末次随访时为20.93±1.83mm,无明显丢失(P>0.05);椎体后凸角由术前的23.37°±6.58°矫正为术后1周时的12.27°±2.79°(P<0.05),末次随访时为12.26°±2.84°,无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AISA分级,D级3例,E级17例.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同时也能较好地矫正后凸畸形,并能维持伤椎的高度和强度.

  • Kümmell病新分型系统评估及临床应用

    作者:葛朝元;何立民;郑永宏;刘团江;董亮;贺宝荣;郝定均

    目的:对Kümmell病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8例Kümmell病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不同影像学改变,将其分为Ⅰ~Ⅴ型.其中影像学表现以骨不连为特点的定义为Ⅰ型(78例),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影像学表现以不稳定为特点的为Ⅱ型(30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继发椎管狭窄为特点的为Ⅲ型(27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后凸为特点的为Ⅳ型(23例),治疗方式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为以上3种或4种类型混合存在为特点的为Ⅴ型(10例),治疗方式取决于引起患者主要症状的类型.随访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观察伤椎高度有无丢失或继发后凸畸形,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54个月随访,平均28.4±4.6个月.Ⅰ~Ⅴ型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8.0±1.7、8.2±1.6、8.4±1.4、7.9±1.2、8.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1.3、2.2±1.2、2.3±1.4、2.2±1.4、2.3±1.5分;ODI评分由术前69.5±2.8、68.5±2.6、69.7±2.2、65.6±2.7、68.6±2.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8.1±1.5、37.1±1.3、34.1±1.3、35.2±1.4、33.1±2.1分.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11.3%,19/168)患者伤椎高度有所丢失或继发局部后凸畸形.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1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由术前12例C级改善为D级3例,E级9例;D级3例均改善为E级.结论:本研究表明Kümmell病的新Ⅰ~Ⅴ型分型方法客观、简单、易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

    作者:唐永超;莫国业;张顺聪;梁德;郭丹青;李永贤;杨志东;江晓兵;李大星;郭惠智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32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69.95±7.72岁(56~87岁),骨密度T值-3.43±0.22SD(-2.5~-5.1SD).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线高度、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骨水泥强化椎体形态学改变等.结果: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2.81±0.97年(2~6年).椎体强化术后3d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的椎体出现再塌陷,局部后凸角度加重(P<0.05).术后3d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骨水泥椎体均与相邻椎体自发性融合,6例出现骨水泥碎裂和移位,8例骨水泥周围出现透亮线.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术后即刻疗效显著,但中长期随访时,骨水泥强化椎体出现塌陷及后凸角度增大,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

  • 经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

    作者:王庆德;梅伟;张振辉;姜文涛;毛克政;李格;牛军杰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Ⅲ期Kümmell病患者24例,其中男5例、女19例,年龄67.3±3.5岁(58~81岁),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及以上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6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均经椎弓根注射骨水泥以强化椎体).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进行临床结果,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和CT平扫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植骨椎体骨性愈合情况,观察有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1.8个月(15~62个月).手术时间142.6±21.5min(110~180min)、术中出血量290.3±51.2ml(220~410ml).术前VAS评分为7.2±1.8分,术后1周时为3.2±1.1分,末次随访时为2.9±0.7分;术前ODI评分为(83.5±3.8)%,术后1周为(32.6±2.6)%,末次随访时为(29.8±1.9)%,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28.1°±2.3°,6.3°±0.9°,7.6°±0.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20.6±2.1mm较术前13.2±1.3mm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19.8±2.3)mm,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和CT影像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内骨填充充分,无裂隙样死腔,骨性愈合良好.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恢复椎体高度,是一种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有效技术.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中晚期Kümmell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云庆;杨惠光;刘勇;邓雄伟;周枫;骆文兴;方剑锋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中晚期Kümmell病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方法 自2003年5月至2009年2月,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7例(男10例,女17例)无神经症状的中晚期Kümmell病患者(Ⅱ期9例,Ⅲ期28例).术后疼痛改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生活能力改善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观察并计算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例失随访,1例随访不足1年,均未纳入统计.23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18~42个月),平均2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平均评分分别为8.1±1.4、3.2±0.9和2.8±1.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73.9±6.8)%、(41.7±8.1)%和(29.8±8.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1.9±3.1、19.1±2.9和18.9±4.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中间高度分别为14.6 ±2.2、21.3±2.6和19.9±3.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后缘高度分别为24.1±4.2、24.3±4.6和23.9 ±3.7,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后凸角分别为22.8±5.2、13.2±6.5和13.8±4.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椎间隙,1例椎旁软组织内),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中晚期Kümmell病可有效缓解腰背痛,改善功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序列,是治疗此类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