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SF1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和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肖子辉;冯宇鹏;肖献忠

    目的:脓毒症时常伴有组织因子( TF)表达增加,致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可促进白细胞表达TF,增强凝血活性。以往研究表明热休克因子1(HSF1)能减轻脓毒症时组织器官的损伤并降低死亡率。本研究探讨内毒素血症时小鼠HSF1对血小板激活、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和白细胞T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SF1基因敲除( HSF1-/-)和野生型( HSF1+/+)小鼠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和白细胞TF表达。结果:(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内毒素血症小鼠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血小板-白细胞黏附和白细胞TF表达显著升高,出血时间明显缩短;(2)内毒素血症时,HSF1-/-小鼠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血小板-白细胞黏附和白细胞TF表达均显著高于HSF1+/+小鼠,出血时间比HSF1+/+小鼠显著缩短。结论:HSF1能抑制小鼠内毒素血症时血小板激活、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和白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 1例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脑梗死和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护理

    作者:单淑慧;刘洪;罗永梅;周宝华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 ovary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促性腺激素诱导排卵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不适、腹水、胸水、呼吸困难、少尿、肝肾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发病机制未明,属多因素疾病,随辅助生育技术开展和促排卵药物的广泛使用发生率趋于增高,总体发生率为23.3%,重度OHSS为0.0085%(一般低于2%)[3]。本科室于2014年5月15日收治1例重度OHSS合并脑梗死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病情复杂突变,合并症严重,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检测价值

    作者:徐璐;卢文;吴永贵;戴宏;徐星铭;钱浩

    狼疮肾炎(LN)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并在血栓与栓塞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2].

  • 血必净注射液在重型颅脑损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江皓波;马明远;张云海;邓梦华;于娜;戚振红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在重型颅脑损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自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凝血功能异常的65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使用方法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入血必净注射液30 mL,1h内静脉滴注完毕,2次/d,连续注射10d.检测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观察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72h内颅内出血进展事件(PIH),28 d生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1)凝血指标变化情况: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治疗组PT、APTT、DD、PLT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治疗72 h后治疗组TNF-α、IL-6、IL-8依次为(1.41±0.32) ng/L、(80.4±25.1) ng/L、(5.17±0.59) ng/L,明显低于低于对照组[依次为(1.74±0.30) ng/L、(96.6±23.4) ng/L、(8.32±0.7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结果:治疗组PIH率为3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PIH,推测与其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

  •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凝血、纤溶机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野峰;梁庆新;何锦;钟树奇

    目的探索凝血、纤溶机能异常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中的作用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动态测定16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手术前后和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后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下降,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结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形成,与患者凝血纤溶机能异常有关.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有助丁患者凝血纤溶机能的改善.

  • 抗凝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慧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凝血功能异常
      正常妊娠期间,母体血液循环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含量高于非孕期水平,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而凝血因子Ⅺ、降低,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轻度缩短,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期增加5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纤溶酶原显著增加,表明妊娠期妇女血液纤溶活性降低,处于高凝状态,这可能是正常机体对于预防产后出血一种保护机制[1]。

  • 重型颅脑损伤致严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谢彬;王洪正;王帅凯;高宇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否多器官损伤、是否低血压、是否低血氧、是否手术治疗及CT复查是否出现颅内血肿增大进行记录.同时对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情况进行记录,在住院过程中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进行追踪.如患者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视为阳性事件.采用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 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多器官损伤是患者发生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果存在高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及多器官损伤,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 儿童横纹肌溶解症继发多器官衰竭1例

    作者:刘静;陆彪

    患儿,女,11岁,因间断呕吐、腹痛6 d,嗜睡2 d来于2015年6月25日到我院就诊。患儿入院前6d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呕吐约30 min出现腹痛,可自行缓解,无腹泻及便秘,无发热,入院前2d呕吐频繁,伴嗜睡就诊外院,查生化提示尿素、肌酐、尿酸、肌酸激酶、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异常,期间患儿出现茶色尿、少尿、肌痛,为求进一步就诊故来本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体温36.5℃,未吸氧下血氧饱和度检测98%,呼吸22次/min,心率112次/min,血压119/64 mmHg,嗜睡,对疼痛刺激及压眶有反应;全身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全身肤色苍白,全身皮肤无发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呼吸平稳,节律齐,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叩诊心界大,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肝脏肋下5 cm,剑突下7 cm,质中,边缘钝,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可疑,肠鸣音存在;腹壁反射未引出,其他病理征未见异常;中央动脉搏动有力一致,外周动脉搏动弱,末梢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CRT )2 s。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5.01×109· L-1, N 91.9%, L 4.9%,Hb 120×109· L-1,Plt 113×109· L-1;生化常规:Na 126.1 mmol/L, Cl ;94.9 mmol/L, Ca 1.7 mmol/L, P 2.76 mmol/L,尿素17.45 mmol/L,肌酐220.3μmol/L,尿酸659μmol/L, AST 7419.6 U/L,ALT 6294 U/L,CK 6977 U/L;凝血全套示:PT 45.6 s, APTT 67 s,INR 3.9,Fib 0.45 s;PCT≥10 ng/mL;CRP 19.2 mg/L;尿常规:蛋白++,隐血阴性;血清肌红蛋白升高(>400 ng/mL);血清高肌钙蛋白增加(0.11 ng/mL);B型钠尿肽前体升高(9288 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T波改变;胸部CT示:双肺炎症,双侧胸腔积液,心影增大;腹部彩超:肝大,双肾弥漫性病变,腹腔、盆腔积液;心脏彩超:全心增大,主肺动脉增宽,二尖瓣及三尖瓣轻度返流,心包积液,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诊断横纹肌溶解症( rhab-domyolysis ,RM),多脏器功能衰竭。

  • 产后大出血抢救成功1例

    作者:郑兴龙;张民杰;崔丽艳;黄海燕;韦宣羽

    患者,女,27岁,2014年1月26日因胎儿臀位行剖宫产术伴大出血10 h入院。术后4 h 出现低血压,心率增快。超声示:腹、盆腔积液。予血液制品、止血等救治,共失血约1055 mL。当天转入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130次/min,呼吸19次/min,用多巴胺维持血压111/82 mmHg。神清,重度贫血貌,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心、肺未发现异常。腹膨隆,宫底触诊不清,阴道见血性分泌物流出。既往无特殊病史记载。辅助检查: Hb 63 g/L、 Hct 18%、Plt 9.4×109? L -1、APTT >150 s、PT 28.9 s、Fib 0.66 g/L、FDP(-)、TT 40.9 s、D -Dimer 28848 ng/mL、CR 146μmol /L、ALT 333 U/L、AST 539 U/L、Lac 13 mmol/L。诊断:(1)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2)多器官功能衰竭;(3)孕39+1周;剖宫产术后。急行剖腹探查+子宫全切术。术中出血3750 mL,共输RBC 10 U、血浆1400 mL、冷沉淀16 U、Fib 8 g。术后转 ICU,继续扩容、输血液制品、止血等抗休克治疗。患者无尿,肌酐、肝转氨酶及胆红素继续上升,行CRRT。复查 APTT 48.6 s、PT 21.3 s、Fib 下降至1.04 g/L、Lac 5.7 mmol/L、血肌酐下降;盆腔引流1580 mL 血性液体;超声示:腹壁259 mm ×213 mm ×72 mm 血肿。休克仍持续。24 h 内共输血浆3800 mL、Fib 3 g,RBC 16 U、Plt 2 U,并用凝血因子Ⅶ300 kIU,腹壁加压包扎。复查上述指标有改善。但第4天10 h 内腹腔血性引流液量又达2530 mL,血压下降。加大多巴胺用量、加快血液制品的输入,生命体征勉强得以维持, APTT、 PT 有所缩短,但ALT 635 U/L、AST 2284 U/L。行髂内动脉造影示:子宫动脉细小分支造影剂外溢。行出血动脉栓塞术。后每天输新鲜血浆1600~1800 mL、Fib 5~7 g/d、凝血因子Ⅶ等,腹腔引流量明显减少,阴道未见血性分泌物,复查超声腹壁血肿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停用升压药。但凝血功能异常持续存在,Fib 继续下降至0.38 g/L,Plt 下降, FDP (+), D -Dimer 26397 ng/mL。考虑有继发性纤溶亢进。继续加强予输注血液制品,但监测 Fib 始终处于1.1 g/L 以下。以每6~8 h 给予新鲜血浆400 mL,Fib 3 g/次,每8 h 1次, Fib 值仍未达到1.5 g/L。改 Fib 用法为1 g/次,每3 h 1次,并予血浆置换,纠正纤溶亢进。3 d 后 APTT 37.3 s、PT 15.1 s、Fib 1.86 g/L,FDP、转氨酶、CR均恢复正常。患者28 d 后转出 ICU 后康复出院。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陆非平;陈炜;王锁柱;盛博;甄洁;韩聪聪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微创气管切开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特点.常规PDT因不可直视,是一种盲操作,手术风险高.为降低手术风险,我科自2007年2月起开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共5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3例患者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46~ 87岁,平均(72±7)岁.APACHEⅡ评分(19.32±7.12)分.行气管切开手术前均已行气管插管.大部分患者气管切开原因为脑卒中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需长期戴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余原因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神经外科术后气道保护.气管切开术前排除颈部感染,颈部解剖结构和凝血功能异常.

  • 血浆置换方法在儿童毒蛇咬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文博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毒蛇咬伤患儿给予局部切开排毒、封闭、抗蛇毒血清和支持保护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观察比较血浆置换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情况.结果 血浆置换前,患儿局部伤口红肿、渗血、患肢明显肿胀,具有刺痛或麻木感,D-二聚体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出现凝血障碍与肝肾功能异常.血浆置换后,患儿伤口结痂,患肢肿胀消退,无刺痛或麻木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治疗前,Fbg、血小板计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率为93.75%(15/16).结论 血浆置换是治疗儿童毒蛇咬伤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骨髓形态学检查诊断黑热病1例

    作者:王静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19岁,来自青海农村地区.10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38~39 ℃.发热时出汗明显且无明显规律.体温高于39 ℃时伴寒战无咳嗽咳痰,伴恶心呕吐乏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常规三系下降",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粒系统轻度左移,片尾可见吞噬血小板及红细胞的嗜血细胞.同时B超显示脾脏肿大.当地医院诊断嗜血细胞综合征,给予甲强龙治疗5天后好转,出院后患者左侧大腿曾出现少量皮疹,突出皮面,不伴痒感,10余天后自愈.20 d后再次发热.该患者于2011年8月以"间断发热乏力10月余,确诊嗜血细胞综合征4月余"于本院进行诊治.

  • 头孢吡肟致凝血功能异常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吕敬龙;陈永平;肖青;张榜硕

    头孢吡肟为第4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其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及耐受性好,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胆道及泌尿系统等感染性疾病[1]。既往有关头孢吡肟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皮肤组织,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报道甚少[2]。本文回顾分析1例头孢吡肟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阐述头孢吡肟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现状和特点。

  • 莫轻视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作者:张先军

    病例资料孕妇张某,28岁,妊娠31周余.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脚肿伴食欲下降,当时未予以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5天后突发呕血,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来我院经急诊入院,立即给予检查,化验提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彩超提示肝脏呈弥漫性损伤样改变伴有非均质脂肪沉积,脾大,诊断为“妊娠期合并急性脂肪肝”.急行剖宫产术,顺剖一男活婴,术后给予抗炎、缩宫、输血、补充凝血因子、保肝、补充离子等对症治疗,1周后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出院.

  •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4例

    作者:王艳宁;钟慧

    目的:了解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4年3月~5月间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案例.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剂量和疗程有关.结论:老年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应特别注意.

  • 骨肽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致血压下降1例

    作者:张丽华;秦颖

    患者,男,51岁,因“左膝关节肿痛伴活动受限半小时”入院。左膝关节X线摄片示左胫骨平台骨折。入院后给予活血、促进骨愈合治疗。入院后次日静脉滴注骨肽氯化钠注射液(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130915E12,规格为每瓶100 mL)0.1 g,每日1次,滴注时突然出现心慌、寒战、出汗等不适症状。急停用所输药物,立即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测、氧气吸入,测体温37.2℃,多功能心电监护示血压116/76 mmHg,血氧饱和度97%,心率65次/分;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及Ⅲ导联ST段稍上抬。考虑为骨肽氯化钠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立即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入壶,肌肉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20 mg ,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维生素 C注射液2g。经脱敏及补液治疗后,不适症状缓解。2.5h后,患者处于嗜睡状态,唤之可醒,体温高(39.3~38.4℃),血压较前下降(94~86/70~60 mmHg),心率、血氧饱合度正常。多巴胺以10μg/(kg·min)泵入后血压一直偏低,但神志及循环功能正常,尿量多。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9.48×109/L,中性粒细胞( N )98.04%;凝血功能异常,D-二聚体、3P试验阳性;急查头颅CT及肺部CTPA均无异常,且肺部CTPA无肺栓塞影像,排除肺栓塞可能。继续升压对症治疗,监测血压,动态复查心电图。骨肽氯化钠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提示偶可引起发热,故目前血白细胞升高、发热不考虑由感染引起,暂不用抗生素。入院第3天,患者生命体征较前相对平稳,停用多巴胺,血压可稳定在90/60 mmHg以上。次日无发热,血白细胞正常,病情平稳。

  • 血浆置换在出凝血功能异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娟;李忠俊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血浆置换治疗7例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置换前后检查患者的出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7例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显著.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与分析

    作者:李云霞;务中卫;王惠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期间特有的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多年来,对妊高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发现,妊高征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胎盘和滋养细胞缺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但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仍然不明.为了探索妊高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我院用脉搏波法对112名患妊高征的孕妇进行了研究.

  • 实习护生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观察分析

    作者:赵柱莲;吴红燕

    静脉输液后拔针,是实习护生常见的操作之一,但实习护生的拔针效果却不尽人意.血液科病人,大多反复化疗对血管损伤大,使静脉穿刺困难,部分病人还有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若实习护生按照教材上的拔针方法,容易引起穿刺处皮肤疼痛和淤血肿胀致大片瘀斑,使得穿刺更加困难,影响病人的治疗,导致病人和家属不满,引发护患纠纷.为此,2006年9月~11月对实习护生两种拔针方法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轻度凝血障碍病人凝血时间和出血的影响

    作者:Abdel-Wahab OI. Healy B;Dzik WH;俞丽

    在凝血障碍的同卵双生子中进行的实验结果提示:输注FFP能纠正凝血障碍,使FFP广泛用于PT轻至中度升高病人.但依据凝血试验变量预测出血风险的假设正受到挑战.大量的研究用于评估中心静脉插管、肝脏活组织检查、胸腔穿刺术、穿刺放液术和腰穿后的出血情况,均表明出血风险与输前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或血小板计数轻度异常无相关.尽管如此,在PT轻度延长患者行侵入性操作前使用FFP非常普遍.这种输血措施的持续可能与FFP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的观念有关.

188 条记录 8/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