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 중국중서의결합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3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1-038X
  • 国内刊号: 42-161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8-212
  • 曾用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悦婷;唐志鹏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范围累及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现认为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感染及其黏膜的异常免疫调节、遗传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UC的发病[1-2].近年来,我国UC患病率日益趋升.肠黏膜作为一个半渗透屏障,在吸收肠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向肠腔内分泌粘液,抵御消化道内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入侵并对其做出免疫应答的稳态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3-4].

  • 上调基因-11与胃癌发生转移的关系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作者:姜小艳;童光东;李京伟;谢伟昌;郭绍举;黄彬

    胃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数100余万,胃癌相关死亡病例约80万[1].中国的胃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的42.6%和45.0%,在全球183个国家中发病率居第5位、病死率居第6位[2].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3],高复发及转移是威胁生存率的主要因素[4].近些年,对胃癌的研究如火如荼,新基因——上调基因-11(URG11)亦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发现其与胃癌的发生及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初步发现,中医药对URG1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志文;谢晶日

    [目的]观察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人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的患者40例,予以欣胃颗粒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胃镜下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8%,中医证候为91.89%,胃黏膜病变为83.78%;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发生远端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梦阁;刘晓利;党志博;王欣慧;王宪波;杨志云

    [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原发性肝癌(HBV-PLC)伴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及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寻找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与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初次确诊为HBV-PLC伴PVTT的患者245例(未转移组)及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的患者122例(转移组),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将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生化指标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远端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未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N/L≥1.787、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为其独立预测因素,转移组患者的N/L明显升高.[结论]N/L升高是HBV-PLC伴PVTT患者发生远端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以作为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的预测因子.

  • 脾胃培源方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亮亮;储浩然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与西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63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32例)和西药组(31例),其中穴位贴敷组脱落1例,西药组脱落2例.穴位贴敷组选用脾胃培源方穴位贴敷,西药组口服盐酸曲美布汀分散片,2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3个月后观察2组的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SSS),对比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①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②2组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时的IBS-SSS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好转程度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③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脾胃培源方治疗IBS-D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远期疗效稳定.

  • 参仁活血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莉;徐山凌;刘鹏;米绍平

    [目的]通过观察参仁活血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1:1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次,1次/d,试验组加用院内制剂参仁活血颗粒10 g/次,3次/d;分别于治疗6个月时、12个月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中医症状积分及肝脏弹性硬度值(LSM值)进行比较及综合疗效分析,以评价药物疗效、疗程长短是否对疗效存在影响;并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SM值及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时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下降程度较治疗6个月时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与对照组同时段对比下降程度明显(P<0.05);③综合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12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较同组治疗6个月时高.[结论]参仁活血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可能通过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LSM值,缓解中医症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在一定时间内,联合用药的疗效与用药时间成正相关;该药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当归芍药散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MMP2、MMP9、VEGF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翔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异甘草酸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当归芍药散,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及血清MMP2、MMP9、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口干、皮肤瘙痒、黄疸及乏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27%)明显高于对照组(67.27 %) (P<0.05);2组治疗后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G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MMP2、MMP9和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与肝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肝纤维化,消减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柴芍六君汤加味对肝脾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SS、MTL、GAS的影响分析

    作者:何磊;盛好;雷云霞;纪立金

    [目的]了解柴芍六君汤加味疗法应用于治疗肝脾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对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方法]抽取于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人院的94例患肝脾不和型CSG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给予柴芍六君汤加味疗法,比较2组的疗效、证候积分及其胃肠激素.[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93.88%)较对照组(6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其胃肠激素临床改善质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脾不和型CSG患者给予柴芍六君汤加味疗法的效果显著,可促使证候积分及胃肠激素进一步改善,值得选用.

  • 老年人小肠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池添雨;张玫

    [目的]探讨老年人小肠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老年小肠出血患者64例(老年组),59例非老年小肠出血患者(非老年组).比较2组小肠出血的病因分布、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结果]老年人小肠出血的首发病因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肠病,而非老年组首发病因为小肠血管病变.老年小肠出血患者多具有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服用NSAIDs药物史、ICU住院时间延长和APACHEⅡ评分较高4个显著特点.老年人小肠出血后可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脑梗死.[结论]老年人小肠出血具有不同于非老年人的临床特点,关注上述特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小肠出血的诊治水平.

  • 大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孙武;刘宝清;张少辉;余文;门斯烨

    [目的]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 Data、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PHMC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4年1月~2017年12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病例数1 034例.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大柴胡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有效率更高[OR=4.94,95%CI(3.23~7.55),P<0.000 01];可明显缩短慢性胆囊炎围手术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具体表现在肠鸣音恢复时间[MD=-14.71,95%CI(-15.92~-13.49),P<0.000 01]、排气时间[MD=-12.47,95%CI(-13.87~-11.07),P<0.000 01]和排便时间[MD=-23.89,95%CI(-25.47~-22.32),P<0.000 01];对临床有效率进行亚组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大柴胡汤联合茴三硫临床有效率更高[OR=4.82,95%CI(1.85~12.55),P=0.001],大柴胡汤联合甲硝唑、熊去氧胆酸临床有效率更显著[OR=5.15,95%CI(2.69~9.84),P<0.000 01].在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大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28~1.94),P=0.54],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结论]在常规应用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大柴胡汤,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能改善围手术期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且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偏低,另外由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量较少,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提供证据,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

  • 加味调脂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孙涛;陈小梅;刘英超;茹清静

    [目的]观察加味调脂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以及肝脏超声影像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10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益生菌组),每组35例.3组患者均给予包括饮食调摄、运动指导与健康宣教在内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西药组加用易善复,口服,2粒/次,3次/d;中药组加用加味调脂方口服,150 ml/袋,1袋/次,2次/d;益生菌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口服培菲康,2粒/次,2次/d,3组患者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检查肝脏超声影像学变化,并对比其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选择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组和益生菌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88.24%,显著优于西药组的68.57%(P<0.05);中药组和益生菌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肝脏彩超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中药组、益生菌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中药组和益生菌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血脂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益生菌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加味调脂方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能明显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其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射频治疗联合埃索美拉唑对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志彪;葛俊辰

    [目的]观察并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6种不同中医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219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分为6种不同证型:①肝胃郁热证;②胆热犯胃证;③气郁痰阻证;④瘀血阻络证;⑤中虚气逆证;⑥脾虚湿热证.均予以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观察并分析4周后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不同证型的患者经治疗后,在西医单项反流症状缓解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下炎症缓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得出,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而其余5组间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医证候缓解方面,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单项反流症状及中医证候对不同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均无差异;而内镜下的炎症缓解对肝胃郁热证患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的患者.

  • IL-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秦豫培;程晓娜;胡阳黔

    [目的]探讨IL-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与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IL-11阳性率,记录病理特征与随访生存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癌组织的IL-11阳性率(75.0%)较癌旁组织标本(3.3%)要高(P<0.05).IL-1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黏液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7年1月1日,中位生存时间(24.52±4.1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40.84±4.19)个月,IL-11阳性率与生存时间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IL-1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影响到肿瘤病理特征的形成、发展,且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明显相关.

  • 益肾化痰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联素、瘦素、白介素18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赵书刚

    [目的]探讨益肾化痰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脂联素(APN)、瘦素(Leptin)、白介素18(IL-18)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IN)、Ⅲ型前胶原(PCⅢ)、Ⅳ胶原(C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确诊的135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益肾化痰法组67例(治疗组)和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片组68例(对照组).2组均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APN、Leptin、LI-18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细胞因子APN、Leptin、IL-18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的Leptin、IL-18在治疗后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化痰法能够增加APN水平,抑制Leptin抵抗及炎性因子IL-18的水平,并改善肝纤维化指标,以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

  • 袁红霞教授和法应用浅析

    作者:赵会银;施伟东;薛思雯

    “和”是良好健康的一种概括,是五脏活动的佳状态,“和”的状态遭到破坏时就是疾病的开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基本出发点应该立足于恢复人体原有的“和”的状态,把“和”放在重要位置.《重定广温热论》[1]中提出:“凡属表里双解,温凉并用,苦辛分消,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等方,皆谓之和解法.”和法不同于其他七法专注于攻邪或扶正,可作用于“表里上下失和、阴阳气血失和、脏腑气机失调、寒热错杂”等不同的病理机制,为中医学多靶点综合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导师袁红霞教授从事临床20余年,擅用经方和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其疑难杂症,本文将袁红霞教授运用和法的经验具体归纳如下.

    关键词: 和法 应用 浅析
  • 苦参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

    作者:高福来;谢长顺;纪桂贤;刘红利

    [目的]研究苦参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60只雄性健康BALA/c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MSCs组和综合组,每组15只,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模型.从健康小鼠股骨内取BMSCs进行培养,获得BMSCs悬液.BMSCs组小鼠给予尾静脉注射0.5 ml BMSCs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1×106/ml).综合组小鼠在BMSCs组的基础上,加用180 mg/kg的苦参碱,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灌胃,连续1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尾静脉注射0.5 ml生理盐水.检测小鼠血清肿瘤杀伤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含量;取小鼠结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镜下观察;用S-P法检测结肠内血管紧张素2(ANG 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FLK 1的含量,用Western Bloting法检测Lgr5、Ephrin-B3和E-cadherin蛋白的含量.[结果]治疗后,BMSCs组和综合组小鼠结肠黏膜结构基本完整,腺体水肿情况好转,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综合组好于BMSCs组.BMSCs组和综合组TNF-α、IL-1β、IL-6、IL-8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并且综合组的各指标含量均低于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组和综合组小鼠结肠内Lgr5、Ephrin-B3和E cadherin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组内各蛋白含量高于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组和综合组结肠内ANG-2、HIF-1α、VEGF、FLK-1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并且综合组的各指标含量均低于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UC小鼠采用苦参素联合BMSCs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UC病情,其机制可能是苦参碱促进BMSCs向肠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并能够抗炎和修复肠黏膜屏障.

  • 胃复方对裸鼠胃癌BGC-823移植瘤及PPARγ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寄琴;唐继云;张顺荣;何欣;肖沛玲;李东芳

    [目的]通过观察胃复方对裸鼠胃癌BGC-823移植瘤及对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胃复方抑制裸鼠胃癌BGC-823移植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胃复方药液处理BGC-823移植瘤裸鼠,观察不同剂量胃复方干预后瘤体大小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瘤体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瘤体组织PPARγ的表达.[结果]胃复方能抑制裸鼠胃癌BGC-823移植瘤的生长,作用于移植瘤裸鼠2周后,5-Fu阳性对照组(5-Fu组)、胃复方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0.67%、19.00%、49.52%、29.36%,以中剂量组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蒸馏水组、5-Fu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PAR-γ基因表达的IOD值分别为:0.04±0.02、0.05±0.01、0.05±0.01、0.09±0.02、0.06±0.01.胃复方中剂量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蛋白印迹法检测PPAR-γ基因表达,蒸馏水组、5-Fu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为:0.316 0±0.013 6、0.724 0±0.018 1、0.564 0±0.019 9、0.718 0±0.028 9、0.570 0±0.020 0,蒸馏水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Fu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低剂量、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剂量组与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复方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表达的途径来抑制胃癌BGC-823移植瘤的生长,且以1倍剂量效果佳.

  • 运用董建华院士脾胃病学术思想治疗癌症

    作者:麻仲学

    作为1986级博士研究生,笔者在随董建华院士学习的3年期间,专业方向是脾胃病.当时董老承担国家教委博士基金课题,研究关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笔者参与了这个课题研究,并将博士论文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从那时起,笔者开始收集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信息,并在临床中体会到董老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将其运用于癌症的治疗,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1996年,笔者来到美国,开始从事中医肿瘤专科,现将这些年来运用董老脾胃病学术思想治疗癌症的临床体会,整理为本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