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中国医院统计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Statistics 중국의원통계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滨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5253
  • 国内刊号: 37-1254/C
期刊荣誉:
  • 2010-2014年新疆某医院外籍住院患者人口与疾病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王蓓;刘鹏;高红;向伟荣;朱登浩

    目的:调查分析某大型医院2010—2014年外籍住院患者人口与疾病特征变化趋势,为提高涉外医疗服务与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2014年收治的外籍患者,对其人口及疾病特征资料进行趋势分析。结果收治2816例外籍患者中男性1379例,女性1437例,平均年龄43.4岁,30~59岁患者居多,占58.8%,但20~29岁外籍患者人数构成呈上升趋势,反映新疆外籍就诊患者有年轻化态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11)。外籍患者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哈萨克斯坦患者,占80.26%,5年中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患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2=208.85,P<0.01)。肿瘤外科出院患者多,占10.05%。就诊疾病中主要以影响健康状况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多占14.10%,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其中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患者构成比逐年下降,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5.174,P=0.019)。结论新疆外籍患者来源以中亚地区为主,医院应充分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优化就诊流程,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涉外医疗服务。

  • 影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胡坚锋;吴栩;应立绒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轮状病毒( RV)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13例小儿RV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作为病例组,159例未发生心肌损害的RV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RV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小儿RV合并心肌损害发生率为57.3%(213/37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热、腹泻、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等7个因素对RV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为:年龄( OR=0.521)、脱水( OR=4.291)、酸中毒(OR=2.285)、电解质紊乱(OR=5.290),年龄为保护因素,而其余因素为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小于1岁、有中重度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心电图异常的RV肠炎患儿,应及时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确诊,确诊后应尽快进行保心等干预治疗。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儿童过敏性紫癜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谢彪;曲思杨;相静;罗潇;王文佶;刘美娜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影响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414名过敏性紫癜及对照组儿童的相关信息;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母亲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食规律性、食用生冷、油炸和辛辣食物、肉类、饮料、奶及奶制品、水果和蔬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生方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以及母亲孕前接触有害物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保护因素有:生活在农村地区、睡眠时间、水果食用频率、甜食食用频率、肉类食用频率、母亲受教育程度;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危险因素有:混合喂养、口嚼食物喂养、怀孕期间患病、生冷食物食用频率、坚果食用频率、辛辣食物食用频率。结论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少吃生冷和辛辣食物以及充足的肉类和水果可以降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风险;预防过敏性紫癜还可以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口嚼食物喂养。

  • 基于优线性组合方法的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数预测

    作者:卢苗苗;张兴裕

    目的:利用SARIMA、RBFNN、组合模型对2011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月发病数进行预测并比较,探讨优线性组合模型在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数预测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至2010年我国内地法定报告的甲型病毒性肝炎月发病数资料分别建立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以及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后,将2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原始发病数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 SARIMA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以及均方误差值分别是413.667、0.154、0.392。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以及均方误差值分别是291.833、0.118、0.344。组合模型拟合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以及均方误差值分别是202.333、0.082、0.286。由此得出,组合模型的拟合值及其预测值的3个指标均小,其次为径向基神经网络,SARIMA的各指标值大。结论优线性组合模型在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数预测中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用于指导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 儿童哮喘过敏原特征及其临床检测意义

    作者:吴栩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的过敏原特征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35例哮喘患儿和140例健康体检儿童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皮肤点刺试验、血清过敏原检测等,比较分析2组的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的阳性率、哮喘既往家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血清学IgE阳性率等。结果哮喘组的尘螨、花粉、猫狗皮毛屑、羽毛、德国小蠊、牛奶、鸡蛋白、肉类等过敏原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族过敏史(OR=3.662)、一级亲属哮喘史(OR=8.388)、二级亲属哮喘史(OR=5.775)、过敏性鼻炎史(OR=5.569)、药物过敏史(OR=7.942)、湿疹史(OR=6.716)均为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哮喘组的血清TIgE、SIgE阳性率分别为48.1%、65.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27.1%(均为P<0.01)。结论影响儿童哮喘发病的因素包括哮喘家族史、家族过敏史、湿疹史、吸入性过敏原、食物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对检测儿童哮喘过敏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 重新构建解放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婴儿死亡率

    作者:李鸿斌

    目的:重新构建解放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婴儿死亡率。方法根据时间顺序,以调整校正的1981—1990年婴儿死亡率和1991—2010年国家监测地区婴儿死亡率为基础,纳入既往文献资料1949—1980年相关年度婴儿死亡率,建立相对数时间数列,进行曲线拟合,初步筛选1949—2010年婴儿死亡率动态变化的多个预测模型,再经曲线拟合优度方差分析,二次筛选其中较好的动态模型,后根据曲线拟合精度指标判断婴儿死亡率动态变化的佳预测模型,进一步追溯性预测1949—1980年婴儿死亡率。结果我国婴儿死亡率动态变化初步筛选了11种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模型,再次筛选剔除了拟合优度较差的动态模型,后发现指数形式、复合函数式、增长函数式、logistic方程式4种曲线模型预测结果完全一致,且拟合度大、估计值的标准误小,确定为佳预测模型。经追溯性预测1951年、1956年、1961年、1966年、1971年、1976年、198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70.5‰、140.7‰、183.0‰、95.8‰、79.1‰、65.2‰、55.9‰。结论重新构建的婴儿死亡率不能替代当时实际水平,但更加接近当时的实际水平。

  • 构建中医药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的研究

    作者:胡铁骊;阳赣萍;潘曦晖;孙淑贞

    目的:构建中医药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系统、全面、实时地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客观现状,服务中医药宏观战略规划、科学决策和政策研究。方法以中医医疗机构为统计调查对象,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问、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需求分析、文献检索、制度比较、指标、表式和内容设计、专家论证等环节,并与中医医疗机构国家现行调查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编制形成《中医药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共8个调查表式,即国中统1~8表。与卫计委调查制度对比,新增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年报表、中医门诊部、诊所人力信息表等2个调查表;新增256个指标,其中新增中医药特色指标171个,修订指标10个。结论中医药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是科学谋划中医药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数据的基础,是完善国家中医药信息数据仓库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 影响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潘迪庆;董雪成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58例膀胱癌手术患者,随访3年,依据是否发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收集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来筛选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膀胱癌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为26.6%(42/15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影响术后复发;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OR=2.632)、肿瘤分期(OR=2.690)、手术方式(OR=2.936)、淋巴结转移(OR=9.935)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OR=0.154)则为保护因素。结论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分级和肿瘤分期越高、部分膀胱切除术、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未进行化疗。

  • 应用全增量因素分析法分析医院业务收入

    作者:宋绣梅;祁爱琴;石德文

    目的:通过对医院业务收入的分析,掌握各种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因素,以及其影响程度,以加强医院管理,更好地评价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利用全增量因素分析法对某医院的业务收入变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门诊医疗收入及住院药品收入的增长在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增长中占主要作用,门诊人次及出院人次对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贡献较大并有待提高。结论全增量因素分析法的相对变动和绝对变动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能确切描述影响业务收入的主要因素,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某院2014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

    作者:张文;杨静怡;彭蓉

    目的:探讨2014年某院出院病人疾病构成情况,为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某院2014年病案首页信息的整理,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ICD-10)为分类依据,运用Excel及Stata软件分析2014年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结果2014年该院前10位疾病占出院患者总数的86.32%。15岁以上患者占出院患者总数的93.91%。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45岁以上人群构成比高。婴幼儿及老年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主要集中在5~14岁年龄段。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是造成出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医院要根据疾病收治特点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关注各类疾病的重点人群,巩固重点科室建设,加大薄弱科室投入,加强健康教育建设,提高该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 某三甲医院业务收入增长的多元分析

    作者:孙秀梅

    目的:通过对医院2013年和2014年的医疗收入进行多元增量分析,探讨医院收入增长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方法采用多元函数全增量因素分析法分析2013年至2014年医院收入。结果医院的业务收入主要受:药品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卫生材料收入等因素共同影响。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业务收入增加3363.59万元,检查收入增加2426.15万元,治疗收入减少117.51万元,卫生材料收入增加641.33万元,药品收入增加353.47万元。结论医院业务收入增加量的70%来源于检查收入。必须进行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成本核算,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提高治疗收入的比重。

  • 以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起点提升医院信息管理水平

    作者:刘品壮

    本文通过对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其实施细则的研读和解析,找寻其中有关信息管理的条目加以总结。提出了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其实施细则中对于医院信息管理的要求,如信息化建设、数据指标库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的分析处理、信息的公开与宣传等。认为三级医院应以评审标准为起点,逐步提升医院信息管理水平。

  • 现代医院医疗服务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作者:卢森;郑明瑜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退出社会舞台,医院运营管理朝着产业化道路发展,我国医疗服务业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医院医疗服务市场营销理念相对落后,缺少可行的营销策略,本文将浅析现代医院医疗服务市场营销现状,提出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来确保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 某医院业务收入变化分析

    作者:王玲;吕静娜;缑文海

    目的:利用因素分析法,对某医院业务收入进行分析,确定影响业务收入的主要因素,以加强管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方法应用因素分析法对某医院的业务收入变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门诊业务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门诊人次增加;住院业务收入增加是由于出院人次和人均费用增加所致。结论医院今后应进一步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发挥技术优势,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确保医疗经济稳步增长。

  • 从医院服务半径看医院发展策略

    作者:赵媚

    目的:本文通过对病案信息系统病人来源情况分析,了解我院的医疗服务半径,分析医院医疗市场状况,为医院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病案信息系统报表菜单中的统计报表子菜单,打印病人来源构成表和病人来源情况分析表;利用病案信息系统中查询菜单,检索2013年度的病案首页病人来源信息,导出住院病人的地址资料,形成Excel文档,在电子表格中进行数据排序等处理。结果2009至2013年我院住院病人总数呈逐渐上升趋势,2013年比2009年增长152.3%。各年度省内住院病人占87.65%以上,外省病人2013年增加明显,除实际增加外,也与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有关。结论我们要充分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总结每年医院医疗市场的结构,掌握病人来源信息,供医院决策参考,寻找医院发展方向。

  • 2014年某精神病院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朱颖

    目的:了解2014年医院感染病例的情况,分析主要感染部位、高发科室和高危因素,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方法调查某精神病院科室,包括临床一至七科和康复科,2014年1~12月所有住院患者7579名。对全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医院感染中12月份发生率高,1月、2月、9月偏高。全年感染部位多是呼吸道、其次是胃肠道,口腔、泌尿道。区别于其他精神科医院,口腔感染占相当高的比例。高发科室是临床三科、康复科和临床二科。临床三科以胃肠道感染、口腔感染居多。康复科以口腔感染为主。临床二科为女病区,泌尿道感染突出。结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应提高季节交替时患者的适应性、秋冬季防寒保暖。除注重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预防外,必须加强口腔护理。女病区特别加强防范泌尿道感染。针对不同的感染部位进行预防知识培训,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加强防范。

  • 900例急诊留观患者疾病构成分析

    作者:李霞;徐峰

    目的:分析急诊病人发病特点,了解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分类法,对2014年某院留观病人前5位疾病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中毒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位居前5位。结论前5位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疾病仍是我们防治的重点。

  • 2010-2014年我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作者:张文莉

    目的:了解我院2010—2014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为医院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我院2010—2014年住院病人疾病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4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占总住院人数的90.5%,其中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医院应加强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

  • 基于疾病分类编码的门急诊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作者:廖镜云;钟晓

    目的:探讨某医院门急诊病人疾病构成,掌握常见疾病特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方法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3—2014年某院门急诊病人共111906人次,分析该人群的年龄、性别和籍贯分布,并进行疾病顺位构成的分析。结果呼吸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是门急诊病人常见的病种;按门诊和急诊进行分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门诊常见的疾病,而呼吸系统疾病在急诊病人中占大比例;按性别进行分组,男性病人中,常见的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而女性病人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结论呼吸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病人就诊门急诊的主要原因,而ICD-10的使用有利于提高门急诊疾病构成分析的科学性。

  • 某医院2007-2012年就诊肿瘤病源地区分布情况调查

    作者:陈亦新;刘金梅;刘品壮

    目的:了解某院肿瘤患者的地区分布,各地区肿瘤就诊患者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探求医疗服务半径的延展和对该院开展的“下乡帮扶”工作的成果做总结。方法以统计软件中的“地区分布表”为依据,运用Excel进行汇总。结果该院哈尔滨就诊患者量占首位,齐齐哈尔就诊患者平均年增长率高,距离哈尔滨较远的双鸭山以及其它外省的就诊患者年增长率排位2、3;45~59岁年龄段地区就诊患者占44.73%,居于首位,60岁以上的患者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2.32%,增长快;地区就诊患者中男女比例为0.72∶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结论根据就诊患者的地区分布扩大医疗服务半径,提高医院的品牌度和影响力;关注45岁以上人群肿瘤疾病的预防、控制、筛查工作;开展妇女健康普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肿瘤疾患对女性生命和健康的危害。

  • 基于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法的DG医院医疗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

    作者:饶懿

    目的:通过对某医院2005—2012年医疗质量的评价研究,了解该院医疗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法,从工作负荷、工作效率、诊断质量、治疗质量4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对某院2005—2012年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法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数据接近,与实际相符,综合排名前三的年份是2008年、2007年、2006年。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相似度较高,2005—2009年的综合排名顺位完全一致,依次为8、3、2、1、4。结论本研究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全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情况。该院2005—2012年期间,医院医疗质量非平稳发展,诊疗量与住院量影响较大,医院需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加强专科建设,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发展空间。

  •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苏林红;叶海东

    目的:探讨影响发生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2月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6例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其发生率为4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不良饮食习惯、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记数、食管静脉曲张度、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内径、肝功能分级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饮食习惯(OR=2.01)、食管静脉曲张度(OR=5.28)、胃底静脉曲张(OR=3.57)、门静脉内径(OR=3.86)、肝功能分级(OR=2.65)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 卒中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洲峰;梅丽娜

    目的:探讨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及减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住院治疗的81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2例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52例,发生率为6.4%。病原菌前3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年龄≥60岁、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应用H2受体阻滞剂是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 急诊科实施5S管理过程中应用分组管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顾华芬

    目的:探讨急诊科实施5S管理过程中分组管理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2013年于本院急诊科实施5S管理,2014年于5S管理过程中联合应用分组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管理。观察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考核评分情况、患者与急诊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对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满意程度,并对实施5S联合分组管理前和5S联合分组管理后的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施5S联合分组管理后患者(97.0%)、急诊科医师(96.0%)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明显提高(P<0.05),实施5S联合分组管理后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考核评分及取物时间也明显优于实施5S联合分组管理前评分(P<0.05)。结论急诊科实施5S管理的过程中应用分组管理不仅可有效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对专科业务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增加患者与急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具有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等重要意义。

  • 对某院2014年住院超30天病人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冉崇宏

    目的:对2014年住院超过30天的出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医疗管理部门加强平均住院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住院超30天出院病案首页信息,应用Excel 2007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住院超30天患者主要集中在骨外科、脑外科以及老年人群,分布病种主要是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结论医院加强重点科室、疾病、人群的管理,严控导致住院日延长的各种因素,制定相关措施,缩短平均住院日。

  • 我院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作者:周建达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急诊处方,每月抽取1000张,共计12000张,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处方评价表进行评价,结合限定日剂量以及药物利用指数对抽取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调查处方中使用抗菌素类处方共3254张,抗菌药的使用率为27.11%,处方中抗菌药物多为单用,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或静脉注射,处方中使用率高的为头孢米诺钠,按DDDs值统计发现,高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DUI值前3位为罗红霉素胶囊、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存在用药不合理处方986张(30.31%),主要有用药无指征、给药方式不当、联用不当等。结论我院急诊抗菌素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教及管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厦门市2010-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谢群;魏晟;马姗姗;池益强

    目的:了解厦门市2010—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腮腺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厦门市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及暴发疫情资料用 Excel 2007及SPSS 2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厦门市2010—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599例,年发病率在10.08/10万~29.14/10万,年均发病率为21.05/10万;病例数居前三位的为湖里区、集美区、思明区,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发病高峰为每年4~8月;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70∶1,15岁以下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7.72%,发病前3位的职业分布为学生1502例、幼托儿童989例、散居儿童480例。2010—2014年共报告暴发疫情4起,小学1起,中学3起,思明区2起湖里区2起,报告病例77例,罹患率为2.82%。2010—2014年1岁半至2岁适龄儿童麻腮风疫苗接种率均均在99%以上。结论厦门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下降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学生及托幼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学校及托幼机构是重点防控场所,要通过提高麻腮风疫苗接种率、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 关于产科主要诊断的选择及其编码的体会

    作者:郭立华

    ICD-10中的第十五章是关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属于优先分类章,本章节相对于其他系统而言,其主要诊断的选择和编码受更多元素的影响,因此编码员平时会遇到很多疑难诊断和编码。本文将工作中常见到的疑难诊断加以梳理,并提出一些处理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章节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 佩吉特病ICD-10编码体会

    作者:张雪娟;韩晓梅;赵霞;李寿玲;潘宜敏

    佩吉特病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对其进行国际疾病分类( ICD-10)编码应仔细阅读病案,查阅资料了解疾病信息,以佩吉特病为主导词进行查找,在分类时应注意其部位和形态学编码,结合复合癌和交搭跨越恶性肿瘤的概念进行分类,才能准确完成编码。

  •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医院统计
中国医院统计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