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范广明;张文彬;张赛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60岁以上)脑肿瘤患者较前增多,老年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均高于青壮年,如何减少老年脑肿瘤围手术期安全并减少并发症倍受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笔者对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2005年8月~2009年7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40例老年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报道如下.

    关键词: 脑肿瘤 围手术期
  • 脑转移瘤的磁共振序列优化

    作者:罗甜;吕发金;石军;李信友;陈瑶;严潃钢

    目的 探讨MR常规序列及T1加权三维成像(3D-T1WI)诊断脑转移瘤的价值,优化脑转移瘤MR扫描方案.方法 收集原发灶经病理证实的35例脑转移瘤患者,均行MR常规序列及3D-T1W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各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并对比常规扫描方案与优化扫描方案的扫描时间.结果 35例共检出609个病灶;平扫T1WI、T2WI、T2-FLAIR、DWI(b=0)、3D-T1WI分别检出病灶101个(101/609,16.58%)、155个(155/609,25.45%)、235个(235/609,38.59%)、176个(176/609,28.90%)、228个(228/609,37.44%);增强T1WI、3D-T1WI分别检出病灶427个(427/609,70.11%)、609个(609/609,100%).增强及平扫3D-T1WI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及平扫T1WI(P均<0.05);DWI(b=0)与T2WI对脑转移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方案MR扫描共用时638 s,优化方案为575 s.结论 3D-T1WI序列可明显提高MR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以3D-T1WI替代常规T1WI、DWI(b=0)替代T2WI的优化扫描方案可提高脑转移瘤检出率,缩短扫描时间.

  • 传统超声显像在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佳;李旭琴;岳庆雄;贾黎丹;杨世财

    目的 探讨传统超声显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21例作为超声监测组,手术中于开颅后应用传统超声凸阵探头置脑皮层表面观察颅内肿瘤,确定肿瘤位置、描述肿瘤特征并测量肿瘤体积,协助术者选择手术入路及确定切除范围;术后关颅前即刻查寻有否残余病灶并协助监测再次切除.随机选取同期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术中不应用超声监测.随访术后疗效并比较二组致残率.结果 超声在手术中对肿瘤位置及物理性质的判断与手术所见一致,肿瘤体积测量与术前CT测值比较无差异,监测组21例颅内肿瘤在超声监测协助下顺利切除,监测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传统超声显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手术中应用有助于术者深入认识病变、选择佳入路、有效切除病变,降低术后致残率.

    关键词: 脑肿瘤 超声检查
  • 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术中的价值

    作者:杨红;陈妮;黄晓玲;王婧;唐晋;石全红;詹彦

    目的 对比分析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对128例(132个病灶)术前诊断为颅内肿瘤的患者分别于骨瓣打开前后、病灶切除过程中、病灶切除后行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定位探查.结果 在骨瓣打开后132个肿瘤病灶的术中超声均准确定位,术中监测病灶残留程度几乎与病理及术后MR结果相符;神经导航在骨瓣打开前均能准确定位病灶,但骨瓣打开后定位病灶及术中监测病灶残留程度部分与病理及术后MR结果有偏差.在定位小病灶(≤1 cm)及监测胶质瘤残留程度时术中超声较神经导航更为准确,而在定位大病灶(>1 cm)及监测其他类型病灶切除时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神经导航可在骨瓣打开前准确定位病灶,但在骨瓣打开后术中超声定位更为精确,尤其在定位小病灶(≤1 cm)及监测胶质瘤残留程度时术中超声较神经导航更有意义.

  • 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与脑转移瘤瘤周区扩散张量成像

    作者:黄飚;梁长虹;刘红军;刘辉;王广谊

    目的 探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脑转移瘤瘤周脑白质T2WI高信号区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特征性.方法 星形细胞肿瘤和脑转移瘤患者各11例,比较两种肿瘤瘤周T2WI高信号区的平均弥散系数(AD)和部分各向异性(FA).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62±0.39)与脑转移瘤(1.59±0.32)的瘤周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AD值[(1.19±1.15)×10-3 mm2/s]小于脑转移瘤[(1.44±0.15)×10-3 mm2/s].结论 测量瘤周区AD值可用于鉴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脑转移瘤.

  • 脑减影CT灌注成像技术初探

    作者:杨秀军;胥文娟

    目的 探讨脑减影CT灌注成像(sCTP)技术及其初步应用.方法 选取11例有脑CTP源影像的患者,其中脑梗死10例、脑瘤1例,在AW 4.2工作站利用减影软件先行减影处理,再以Perfusion 3软件对减影图像数据和源影像数据分别作灌注成像分析,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数值并生成其色阶图,进行组间、区间比较与分析.结果 ①脑sCTP技术成功率为100%,均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BF、BV、MTT或PS色阶图及其数值,其后处理时间约需1~2.5 h;②sCTP提供的BF、BV、MTT、PS色阶图与CTP的类似,均准确揭示了病变及微循环血液动力学情况;③与CTP类似,脑sCTP提供的BF、BV、MTT、PS数值病变与毗邻及对侧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 脑sCTP技术可行,是减影技术结合灌注成像技术的产物,可作为脑卒中、脑肿瘤功能成像诊断的补充和可选择的检查手段.

  • 单发脑转移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

    作者:吴丽玲;黎宏斐;沈福玉;黄伟;王圣岳;丁重阳

    目的 探讨单发脑转移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头部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大径将病灶分为<1.0 cm和≥1.0 cm2组,采用x2检验比较2组病灶的瘤周水肿及18F-FDG摄取情况.依据CT表现将病灶分为高密度结节、等密度结节及囊性密度结节3种形式,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CT表现形式病灶的18F-FDG摄取情况.结果 本组62例单发脑转移瘤,发生于幕上52例(52/62,83.87%),幕下10例(10/62,16.13%).<1.0 cm和≥1.0 cm两组病灶的瘤周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4,P=0.006),而18 F-FDG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47,P=0.104).不同CT表现形式18F-FDG摄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80,P=0.001);大部分(11/12,91.67%)高密度结节型的病例18F-FDG摄取不超过2级;而等密度结节型18F-FDG摄取均不低于1级,并以3级居多(17/34,50.00%);56.25%(9/16)的囊性密度结节型表现为18F-FDG无摄取.结论 单发脑转移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掌握其18 F-FDG PET/CT显像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 偏瘫的上肢功能评定方法及应用

    作者:唐强;吴云鹏

    偏瘫是由于脑部疾患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导致的,以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偏瘫的患者大多在一瞬间出现难以适应的一侧肢体的瘫痪[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 脑源性偏瘫肢体痉挛改善的康复护理

    作者:秦延京;杨莘;董继革;蒋波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9月-2004年9月收治脑源性偏瘫患者120例,年龄16-80岁,随机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0例.康复护理组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脑外伤12例,脑肿瘤2例,脑血管病44例,其他2例.常规护理组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其中脑外伤14例,脑肿瘤3例,脑血管病42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病史和体征明确,经CT或MRI检查诊断,病程15天-6个月.

  • 脑高级功能的网络观与康复实践

    作者:江钟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人均寿命的延长,脑血管病和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加之医疗急救技术的进步,脑外伤和脑肿瘤生存率的提高,脑高级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临床上已经发展了大量的认知功能评定技术,并且形成了一些经典的治疗方法(如言语治疗中的Schuell刺激法),但仍有大量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由此引发对一些新观念的思考和探索.

  • 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级的对照性研究

    作者:王孟丽;王刚平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的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Ⅳ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结果 Ⅰ级星形细胞瘤5例,轻微占位效应1例,信号均匀5例,无瘤内血管及出血,轻度增强4例,其中均匀3例,欠均匀1例;Ⅱ级46例,占位效应11例,较轻,信号均匀41例,瘤内血管9例,出血4例,均匀增强41例,其中均匀32例,欠均匀9例;Ⅲ~Ⅳ级16例,占位效应14例,信号不均匀15例,瘤内血管14例,9例出血,不均匀明显强化15例;信号不均、占位效应明显,瘤内血管6例及3例出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Ⅲ~Ⅳ级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分级的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的MRI特征性,不均匀信号和强化、瘤内血管及出血坏死对诊断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有帮助.

  • 神经外科患者迟发性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作者:李军;杨莲花;遆燕燕

    应激性溃疡是在严重创伤感染、缺氧、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由于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使机体交感.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胃肠道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血流量锐减,屏障作用收到严重损害,而发生的广泛胃黏膜糜烂和出血.此病多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手术后发生.

  • 围手术期护理对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徐丽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对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脑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量表给予两组患者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研究组患者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降低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36例脑肿瘤患者外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分析

    作者:秦晓云;薛际航

    目的:观察脑肿瘤患者外围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进一步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桥联酶法技术,对36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的CD2+、CD4+、CD8+细胞检测.结果:所查T淋巴细胞亚群CD2+、CD4+细胞水平及CD4+、CD8+细胞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结论:表明脑肿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良性肿瘤略低,恶性及颅内转移瘤显低.

  • 心理干预对脑肿瘤患者术前失眠的影响

    作者:余爱梅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肿瘤患者术前失眠的影响.方法:以是否针对失眠进行预先的心理干预,将拟手术的脑肿瘤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以入睡延迟时间、觉醒持续时间、整晚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等量化指标,评估心理干预对脑肿瘤患者术前失眠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失眠人数、入睡延迟时间、觉醒持续时间、整晚觉醒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干预组总睡眠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对拟手术的脑肿瘤患者,应常规进行针对失眠的心理干预.

  • 外周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

    作者:齐庆岭;纪文新;杨金利;李仲廉

    三叉神经痛(trigminal neuralgi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无明显病因或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所致;后者主要由多发性硬化和脑肿瘤所致,借助颅脑CT/MR可初步鉴别二者.本病诊断虽较容易,且治疗方法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复发率.我们应用加拿大Baylis射频治疗仪,采用标准射频模式行外周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现总结5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分析,以探讨该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规律.

  • 幕上囊性胶质瘤22例分析

    作者:李红伟;倪峰;杨波

    目的:探讨幕上囊性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22例幕上囊性胶质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腔通过造瘘全部与侧脑室打通.结果:本组术后病理类型肿瘤多呈高度恶性,肿瘤复发时间长短不等,无症状生存期较长.结论:幕上囊性胶质瘤多位于颢叶,发病年龄较年轻,多呈高度恶性,肿瘤易复发,复发后仍呈囊性,手术时如把囊腔与侧脑室打通可延长患者无症状生存期.

  •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研究

    作者:赵刚;周志中;朱晓波

    目的探讨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985-01~2000-08收治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中术前首要诊断考虑脑膜瘤8例,神经纤维瘤3例,垂体瘤3例,脊索瘤2例,胆脂瘤1例.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率为77.27%(17/22).结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 ,特别是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 护理程序在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纪光州

    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在脑肿瘤患者手术后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估.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等评价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程序可以使护理工作更为规范有效的进行,可有效降低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因此,护理程序可推广应用到临床各类疾病的护理中.

  • 颅脑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

    作者:马祥平

    目的 探讨颅脑全麻手术后全麻苏醒延迟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2006.1-2012.10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的24例术后苏醒延迟病人情况.结果 24例患者70岁以上老人13例,儿童6例,其他5例.颅脑肿瘤患者12例,颅脑外伤患者7,脑血管患者5例.合并高血压10例,多为老年患者;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9例,大部分为老年患者.5例脑外伤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结论 颅脑全麻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常见有:机体功能减退、合并内科疾病、重型颅脑外伤惠及术中输液量不合理等.发生麻醉苏醒延伸时,需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指征,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3143 条记录 7/158 页 « 12...45678910...1571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