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粘膜粘附纳米粒在肽类药物给药中的应用

    作者:王玉丽;崔光华

    肽类药物生物半衰期短,生物膜渗透性差,且易被胃肠道酶降解,如何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成为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兴起研究的粘膜粘附纳米粒可以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而促进药物吸收;某些制备材料还具有酶抑制及膜渗透效应,可防止药物的酶降解及促进药物的跨膜转运,使其成为提高肽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粘膜粘附纳米粒常用材料、促进吸收的机制、制备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进展.

  • 聚合物纳米粒和胶束的主动靶向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珺;方晓玲

    聚合物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稳定性好、载药量高的优点,通过修饰能主动靶向于特定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本文介绍了聚合物纳米粒实现主动靶向的途径,包括用特定的表面活性剂、糖类、叶酸、转铁蛋白、多肽等配体修饰.聚合物纳米粒作为主动靶向制剂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洁;涂秋榕;朱家壁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由于其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日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体外释药、给药途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 紫杉醇剂型、临床用药方式及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红霞;徐丛剑;李斌

    紫杉醇是治疗卵巢癌的一线化疗药物.为了增加其治疗的靶向性,减轻其不良反应,国内外对其剂型、给药方式、联合用药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对紫杉醇在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石杉碱甲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小鼠活体成像脑靶向分布

    作者:张瑞华;李丽琴;王陈;鹿晓晶;石童;徐建富;宋良才;王惠芳

    目的 制备石杉碱甲(HupA)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研究其分布特性.方法 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正交实验优化HupA-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并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实验对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呈圆形,大小较为均一,平均粒径为(46.49±1.37)nm,多分散指数值为0.31±0.01,Zeta电位为(-38.3±1.56)mV,包封率为(28.45±1.52)%,且工艺重现性好.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且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结论 以PLGA为载体的HupA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良好的缓释性能并能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水平.

  • 纳米粒疗法: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

    作者:梁尔光;王玉丽;高春生

    纳米粒具有在肿瘤细胞靶向定位和促进细胞吸收的功能,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纳米粒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 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介绍纳米粒的主要结构及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抗癌药物的特性,讨论目前第1代纳米粒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处于临床前研究的新纳米粒治疗系统,并总结纳米粒治疗系统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及挑战.

  • 纳米粒在光动力学疗法中的应用

    作者:金义光;吴来龙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许多光敏剂高度疏水,需要传递系统支持.本文将PDT中的纳米粒进行功能分类,包括被动载体和光敏剂激发中的主动参与者.主动型纳米粒还可再分为光敏剂纳米粒、自发光纳米粒和上转换纳米粒.虽然要进入临床仍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但主动型或第2代PDT纳米粒已经很有希望将PDT运载到人体较深区域.

  •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杜丽娜;金义光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控释、易去除、局部浓度高、安全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已经成为药品市场重要的一种剂型.经皮给药新剂型包括纳米粒、微乳、水凝胶、囊泡、微针.经皮给药新技术包括透皮促进剂、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促渗、光机械波、磁导入.这些新剂型和新技术可综合运用,以达到增加药物经皮吸收和控释的目的.本文评述了近年来药物经皮吸收的新剂型和新技术.

  •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魏丽莎;季艳霞;康振桥;郑爱萍

    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给药系统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已成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纳米制剂具有靶向性,它能将药物浓集于靶部位,而对非靶器官影响很小,可提高药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被认为是搭载抗癌药的适宜剂型.目前一些靶向纳米制剂产品已上市,也有大量靶向纳米制剂处于研究阶段,在肿瘤治疗上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各类靶向纳米制剂进行介绍,同时,重点综述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肿瘤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 叶酸偶联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生物效应研究

    作者:胡晓丹;徐荣;袁海龙;吴燕;张福成

    目的 以叶酸修饰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EG-FA)为载体,构建叶酸偶联紫杉醇纳米粒[PLGA-PEG-FA (PTX)-NPs]并进行评价.研究其对MCF-7细胞的效应并初步探讨其靶向作用机制.方法 乳化分散法制备PLGA-PEG-FA(PTX)-NPs,并对纳米粒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进行评价;同法制备无叶酸偶联的紫杉醇纳米粒[PLGA-PEG (PTX)-NPs],分别用荧光物质FITC标记,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对MCF-7细胞和A549细胞的靶向作用,以及游离叶酸对PLGA-PEG-FA(PTX)-NPs的干扰作用;MTT法观察PLGA-PEG-FA(PTX)-NPs、PLGA-PEG(PTX)-NPs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制备的PLGA-PEG-FA(PTX)-NPs为均匀球形粒子,粒径为(88.2±6.7) nm,Zeta电位为(56.5±4.2) mV,包封率为(92.96±0.16)%,载药量为(4.84±0.10)%.与PLGA-PEG(PTX)-NPs相比,PLGA-PEG-FA(PTX)-NPs能更有效的被MCF-7细胞吞噬(P<0.05);PLGA-PEG-FA(PTX)-NPs、PLGA-PEG(PTX)-NPs对A549细胞无明显靶向作用;培养基中加入游离叶酸干扰了PLGA-PEG-FA(PTX)-NPs的靶向性.MTT法测得PLGA-PEG-FA(PTX)-NPs抑制MCF-7细胞生长的IC50值(10.72 μg·ml-1)明显低于PLGA-PEG(PTX)-NPs组(17.41 μg·ml-1,P<0.05),紫杉醇浓度在1~15 μg·ml-1时,PLGA-PEG-FA(PTX)-NPs组的生长抑制率在24 h明显高于PLGA-PEG(PTX)-NPs组(P<0.05),紫杉醇浓度达到20μg·ml-1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LGA-PEG(PTX)-NPs组的48 h细胞凋亡率(87.04%)明显高于PLGA-PEG(PTX)-NPs组(64.14%).结论 制备的PLGA-PEG-FA(PTX)-NPs能够靶向抑制MCF-7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靶向性可能是由叶酸受体介导的.

  • 不同粒径石杉碱甲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分布特性研究

    作者:张瑞华;李丽琴;石童;鹿晓晶;王陈;宋良才;徐建富;王惠芳

    目的 研究不同粒径石杉碱甲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石杉碱甲纳米粒;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粒径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制备了粒径从43.1 nm到316 nm的石杉碱甲纳米粒,载药量从0.11%到2.42%.不同粒径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表明,粒径为50 nm左右的纳米粒可以分布于全身各个器官,并能透过血脑屏障,且能起到缓释的效果;粒径为100~300 nm左右的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且较难透过血脑屏障.结论 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的石杉碱甲新型制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 生物素化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邱玲;申宝德;沈刚;李娟娟;程玲;郑娟;韩晋;袁海龙

    目的 合成生物素化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并制备纳米粒.方法 生物素和硫酸软骨素多糖进行酯化反应,得到疏水改性的衍生物,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其表征;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衍生物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结果 优化后的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纳米粒的粒径为(108.04±23)nm,分散系数为(0.182±0.03).结论 生物素和硫酸软骨素多糖以酯键连接在一起,合成了生物素化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合成的衍生物有望成为疏水药物的载体.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LGA纳米粒的处方工艺研究

    作者:储藏;高静;丁雪鹰;尹东峰;杨鹏;高申

    目的 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方法 以生物降解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L-GA纳米粒.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大小和粒径分布.以PLGA的用量及形成复乳时PVA含量为考察因素,体外释放为评价指标,用线性方程和二次及三次多项式描述体外释放和两个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选择佳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各指标的三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建立的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符合较好.结论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预测性良好.

  • 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初步研究

    作者:周旭;全东琴;崔光华;李前;袁海龙;高春生

    目的优化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部分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抗毒酶基因纳米粒,采用规 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粒径和形态;用P c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体外转染试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抗毒酶基因纳米粒 制备条件是:壳聚糖浓度300μg·ml-1,丁酰胆碱酯酶基因质粒浓度100μg·ml -1,硫酸钠浓度8mmol·L-1,pH值5.5,涡旋混合时间30s.所制备的纳米粒在透射 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0nm以下,粒径分布比较均匀.Pcs测定结 果表明:98%以上的粒子粒径分布在50~100nm范围,与透射电镜结果相符;平均Zeta电位为 15.9±6.3mV.体外基因转染试验表明:纳米粒能将所包裹的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表达目标蛋白-丁酰胆碱酯酶.结论壳聚糖浓度、质粒基因浓度以及它 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备条件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 制备工艺可行,递送基因能力较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链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小鼠体内抗结核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桂卉;邹龙;范学工

    目的 观察链霉素纳米粒的小鼠体内抗结核作用.方法 以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小鼠为实验动物,以小鼠的体重变化、死亡率、心、肝、脾、肺等重要脏器的重量指数变化及病理改变为评判指标,对链霉素纳米粒的体内抗结核作用进行了观察,并与非纳米化的普通链霉素进行了对比.结果 链霉素纳米粒在降低结核感染模型动物死亡率及减轻肺脏病变程度的作用方面均较普通链霉素有较大的增强.结论 链霉素纳米化后抗结核作用增强.

  • α-细辛脑纳米粒透过小鼠血脑屏障的实验研究

    作者:桂卉;邹龙;郭锦明

    目的 探讨α-细辛脑纳米粒在小鼠体内透过血脑屏障的情况,并与α-细辛脑胶囊比较.方法 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材料,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α-细辛脑纳米粒;NIH小鼠15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只,分别灌胃给予α-细辛脑胶囊和α-细辛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每组给药均分20、40、60mg · kg-13个剂量.于给药后1、2、4、6、8h各处死 5只小鼠,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脑组织中药物浓度.结果 α-细辛脑纳米粒组小鼠脑组织中的α-细辛脑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α-细辛脑胶囊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纳米化能增强α-细辛脑的血脑屏障透过率,使进入脑组织α-细辛脑的量增加,提高脑组织中α-细辛脑的浓度.

  • 纳米粒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永;陆兵;朱厚础

    血脑屏障(BBB)使得大部分药物不能进入脑内.纳米粒给药系统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是实现脑靶向给药的良好载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的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纳米粒制备和性质评价的方法、纳米粒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以及纳米粒透过BBB的体外模型和体内外评价方法,并结合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 微乳化技术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

    作者:毛世瑞;王燕芝;纪宏宇;毕殿洲

    目的采用微乳化技术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方法以硬脂酸为油相,卵磷脂为乳化剂,乙醇为助乳化剂,蒸馏水为水相,按不同比例混合制备微乳.通过改变卵磷脂与乙醇的配比(Km),绘制出不同Km值下的三元相图.从中选择适宜的微乳,将其分散于冷水中制备SLN.考察了工艺因素和处方因素对SLN制备和SLN质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并对优化所得的工艺进行重现性考察.结果水相温度(Tw)、微乳的温度(Ti)、微乳注入速度(Rd)均直接影响SLN的制备,其中水相温度是影响SLN质量的重要因素;微乳各组分的配比、微乳与水相的比例也对SLN的质量有一定影响.结论微乳化技术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可行的.

  • 环孢素A聚乳酸纳米粒胶体的制备与大鼠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作者:王学清;张涛;贺颖;章亮;张强

    目的研究环孢素A聚乳酸纳米粒胶体(CyA-NP)的制备处方与工艺,并以新山地明(Neoral)为参比制剂,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考察.方法以溶剂-非溶剂法制备CyA-NP,用HPLC法测定全血中的药物浓度,计算胶体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胶体中的纳米粒均匀圆整,粒径为57.5 nm,药物回收率大于90%.CyA-NP的AUC0-72为29.06 mg·h·L-1,Neoral的AUC0-72为28.59 mg·h·L-1,与Neoral相比,CyA-NP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6%,峰浓度较小(P<0.05),吸收较慢(P<0.05),消除亦较慢(P<0.1).结论以溶剂-非溶剂法可以简便制得CyA-NP,其大鼠相对生物利用度与Neora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有望成为Neoral的代用品.

  • 壳聚糖包衣对胰岛素聚酯纳米粒胃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

    作者:潘研;李英剑;高鹏;丁平田;徐晖;郑俊民

    目的研究壳聚糖包衣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对胰岛素胃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以双乳化法制备了胰岛素PLGA复乳,壳聚糖用作稳定剂,制备了包衣纳米粒;观察了粒子大小、表面形态及Zeta电位;测定了包封率;考察了体外释药行为;以糖尿病大鼠评价降血糖水平.结果包衣纳米粒粒度分布均匀,隐约可见层状结构,壳聚糖可改变粒子表面Zeta电位,提高包封率,降低突释;灌服10 u*kg-1包衣纳米粒,14~16 h降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未包衣纳米粒(P<0.05),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15.4%.结论壳聚糖包衣聚酯纳米粒可以促进胰岛素胃肠道吸收.

1042 条记录 5/53 页 « 12345678...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