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背部轻微外伤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吴东进;蒋振松;孙建民;王修文;张程;谯勇;王大川;马胜忠;宋杨;高春正

    目的 探讨腰背部轻微外伤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山东大学第二医院1997年6月至2009年8月和山东省立医院1996年5月至2009年8月连续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TOLF患者94例.根据有无腰背部轻微外伤史分为轻微外伤组16例和无外伤组78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病变累及部位和节段数、MRI 上髓内异常信号(IMSC)出现率、术前及终末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恢复率等的差异,分析与终末随访JOA评分及恢复率相关的因素;并探讨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终末随访时轻微外伤组和无外伤组患者JOA评分分别为4.0±1.4和8.4±1.7,均高于术前的3.2±1.4和5.4±1.1(P=0.009和P=0.000).轻微外伤组的发病年龄(50 ±11岁)小于无外伤组(58 ±8岁)(P=0.046),IMSC出现率(75.0%)高于无外伤组(25.6%)(P=0.000),术前术后JOA评分均低于无外伤组(均P=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终末随访JOA评分与患者轻微外伤和IMSC呈负相关(r=-1.82和r=-1.87,均P=0.000),与术前JOA评分呈正相关(r=0.60,P=0.000),而术后恢复率与患者轻微外伤和IMSC呈负相关(r=-26.26和r=-33.70,均P=0.000).未发现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有明显影响(P=0.147).结论 有腰背部轻微外伤史的TOLF患者术后恢复差,外伤是其恢复不良的高危因素.

  • 肘关节松解术前放射治疗异位骨化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蒋静;房彤;陈力;陈怡东;孙保锦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肘关节松解术前1~4h予以单次大剂量放射治疗对于确诊异位骨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确诊肘关节严重异位骨化患者43例,术前1~4 h内单次放疗剂量总量(DT)8Gy,之后进行肘关节松解术.对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功能进行分级,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23 ~ 46个月),19例(44.2%)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1例无效,1例出现伤口肿胀,其他患者未观察到明显短期或长期放疗反应.整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99,P=0.000);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和确诊距放疗时间对异位骨化治疗的疗效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1 ~4h单次DT 8 Gy的放射治疗肘关节异位骨化安全有效,年龄较大、受伤较轻和确诊HO距放疗时间较长的患者恢复好.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硬骨素水平与放射学变化的关系

    作者:谢建民;于晓巍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硬骨素水平与放射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65例AS患者(AS组),患者接受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随访1年.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基线状态、治疗后12个月时评估AS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影像学进展以及炎症的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疾病功能指数依据BASFI评分标准,疾病活动指数依据BASDAI评分标准,活动度衡量指数依据BASMI评分标准,放射学指数依据BASRI评分标准,放射学进展以mSASSS评分标准为依据,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S患者血清硬骨素浓度.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硬骨素与疾病活动度、影像进展及炎症生物标志的关系.结果 AS组在基线状态时ESR及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但硬骨素浓度(55.6±19.5) pmol/L低于对照组(78±27.6)pmol/L,P<0.01;AS组在治疗12个月时,ESR及血清CRP水平较基线状态时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2个月时,BASFI、BASMI和BASDI评分较基线状态时明显改善(P<0.01),但在治疗后12个月时,硬骨素浓度(62±15.3) pmol/L较基线状态时稍有升高(P=0.25),仍低于对照组(78±27.6)pmoL/L,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硬骨素水平62.75 pmol/L为截断点,该点诊断的敏感度为82.02%,特异度为91.50%,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诊断效力高.相关分析显示,AS组患者在基线状态时和治疗后12个月时,血清硬骨素水平与ESR、CRP、BASFI、BASMI以及BASDA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而放射学指数BASRI及影像学mSASSS评分在基线状态和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mSASSS评分与硬骨素水平在基线状态和治疗12个月时呈显著负相关(r=-0.768,P<0.01).结论 TNF拮抗剂对AS患者血清硬骨素水平无明显影响,且血清硬骨素水平与放射学评分具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血清硬骨素的产生可能与炎症状态无明显相关性,TNF拮抗剂可能对AS骨化进程无明显阻止作用.AS患者血清硬骨素可作为一种新的血清诊断骨化指标及反映影像学进展的生物标志.

  • 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作者:梁卫东;张健;盛伟斌

    目的 探讨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98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35 ~ 73岁,平均45.8岁;病史3~51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单节段32例,双节段56例,3节段6例,4节段或以上4例,累及上胸椎(T1-4)34例,中胸椎(T5-8)23例,下胸椎(T9-12)42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90例,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46例,锥体束征阳性3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9例.经X线初步筛查,MRI联合CT或CTM确诊,采用后路骨化灶头尾侧开窗,两侧截桥的局限漂浮技术切除黄韧带骨化灶142个节段.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Epstein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平均失血320 ml,时间155 min,所有病例均恢复自主活动.随访13 ~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前JOA评分1~8分,平均4.3分;术后JOA评分5~11分,平均9.7分,恢复率为78.8%.根据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6.7%.结论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明确胸椎黄韧带骨化部位和范围,采用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第80例双肺弥漫性钙化症-右下肺单发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作者:周健光;郑敏;潘文胜;蔡绥勍

    病历摘要患者女,42岁.因"发现肺多发结节20年,咳嗽咳痰3个月"入院.20年前体检,胸部X线片发现"双肺弥漫性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诊断为"特发性肺骨化病".2年前,复查胸片示"右肺下叶背段出现一肿块(图1),余肺同前".后曾多次复查胸片,右下肺块影增大增浓(图2,3),但因无自觉不适未被重视.3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痰,痰色白黏稠量少,伴头胀痛,双腕、膝、踝关节对称性肿痛.

  • 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陈德玉;陈宇;卢旭华;严望军;王新伟;宋滇文;袁文

    目的 探讨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25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年龄42~75岁,平均53.2岁.骨化物分型包括局限型7例,分节型5例,连续型8例,混合型5例;骨化物范围涉及2~4个椎节,平均2.8个椎节;椎管狭窄率50%~97%,平均68.4%.所有患者均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减压,并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结果 本组两椎体次全切除16例,三椎体次全切除9例.随访2~1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5~1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1~16)分,恢复率22.2%~87.5%,平均63.2%.并发症包括6例脑脊液漏(4例间歇性脑脊液假性囊肿),2例神经根麻痹,1例血肿压迫,1例术后短期四肢肌力下降.结论 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手术疗效,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 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的因素

    作者:韦竑宇;蒋欣;谭明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骨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因颈椎退行性变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组,A组:钢板至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距离<5mm;B组:钢板至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距离5mm.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相邻节段的骨化程度按0级(无骨化)到3级(完全桥接)划分.结果:钢板上端邻近节段的骨化发生率(35%)显著高于钢板下端(16%)(P<0.01).A组的骨化发生率高于B组.且A组有13例的骨化程度是2级~3级.结论: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骨化与钢板和邻近椎间隙的距离相关,钢板距离邻近节段椎间盘越近,发生骨化的可能性越大.钢板两端距离相邻椎间隙>5mm能降低邻近节段中度到重度骨化的发生.

  •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张金娟;蒋桂桦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常见于10~20岁的年龄段.

  • 中药鹿茸的品种分类和外观鉴定

    作者:宋玉萍;李建勋;潘锡明

    药用鹿茸系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和梅花鹿C.Nippon Temminck的雄性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功效,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1].

  • 筛选大鼠血管钙化消退差异表达基因及初步分析

    作者:吴秀娟;刘毅;孙文学;杜晓红;陈天新;毛瑞阳;徐利鸳

    目的:探讨大鼠在血管钙化消退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n=8),分别为对照组、钙化组和消退组.钙化组和消退组制作血管钙化模型(vitamin D3 plus nicotine,VDN),对照组生理盐水和花生油灌胃.钙化组和对照组于实验第8用处死,消退组继续饲养至16周处死,测定各组大鼠动脉组织钙含量并作病理检查.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方法将消退组和钙化组大鼠血管cDNA作差减杂交,分离消退组较钙化组高表达或低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建立消退组和钙化组的差异表达文库,扩增、鉴定文库并测序阳性克隆,BLAST比对测序序列.随机挑选4个基因进行RT-PCR验证和DNA条带半定量分析.结果:①血管组织钙含量测定显示钙化组((15.34±2.51) mg/g)较对照组((5.20±0.75) mg/g)血管组织钙含量明显升高(P<0.01);消退组((12.73±1.89) mg/g)较钙化组降低(P<0.05);②构建了血管钙化的差减文库,对所获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获得28个表达上调基因和22个表达下调基因.RT-PCR验证示Prdx3,Ank2,Ror2,Abcc1等基因在消退组和钙化组间差异表达,消退组较钙化组表达增高,平均约为后者的1.7倍.结论:VDN模型诱导的大鼠血管钙化可以发生主动消退.钙化消退过程中焦磷酸合成相关基因、谷氨酸信号相关基因、还原及凋亡调节基因表达上调,同时见较多骨化相关基因及氧化活性等基因表达下调.钙化抑制基因的表达增多而钙化促进基因表达的下降可能是钙化发生主动消退的内源性机制.

  • 选择性经皮电动切吸加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报告

    作者:宋烈彩;罗银雪;王随山;王刚令;辛兆桥;牛选民

    在308例单纯经皮切吸和98例单纯溶解术的病例中发现巨大突出、游离型或合并椎间盘后缘骨化[1]、侧隐窝轻度狭窄的特殊病例,单一行经皮切吸或溶核治疗效果不佳者68例.结合动物试验采取联合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和后路手术比较

    作者:陈宇;陈德玉;王新伟;杨立利;宋滇文;严望军;叶晓健;袁文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率大于50%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例(男29例,女5例,平均57.2岁),前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4例(男12例,女2例),后路采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男17例,女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脊髓压迫率等的差异.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前路手术主要为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局限型和分节型骨化患者,而后路手术主要为范围超过3节段的连续型和混合型骨化患者,骨化物的分型及范围是选择的主要依据.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前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1.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3)分,平均改善率62.3%±15.2%;后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7+1.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1.4±1.2)分,平均改善率33.5%±12.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患者,前路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后路手术则适用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 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与选择策略

    作者:雷涛;申勇;王林峰;丁文元;张为;张迪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与选择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59例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1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7岁.2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整体和节段曲度变化、并发症等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前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3±1.0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63±0.82)分,改善率为65.16%±7.50%;后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20±1.0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2.23±1.11)分,改善率为51.46%±9.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部位的节段曲度术后即刻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前路手术组为5.38°±1.14°,后路手术组为3.8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前路手术组为20.83%,后路手术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后路手术在减压同时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能较好地维持减压节段的曲度.

  • 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表现

    作者:周盛源;李学斌;苑博;陈雄生;贾连顺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胸椎椎板-黄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29例(62个节段),男19例,女10例;年龄(54.9±10.25)岁(范围36~77岁).其中合并硬膜囊骨化11例16个节段,无合并硬膜囊骨化18例46个节段.观察CT骨窗和MRt横断面T2WI的骨化物形状和骨化物与硬脊膜的关系,测量CT骨窗横断面单侧椎管占有率.取2例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术中病理标本行HE染色检查.结果 骨化物形状:合并硬膜囊骨化的16个节段中,CT有7个节段(43.8%)、MRI有2个节段(12.5%)表现为黄韧带硬膜囊侧存在骨化层;CT有1个节段(6.3%)、MRI有2个节段(12.5%)表现为典型的Tram track征.骨化物与硬脊膜的关系:CT有7个节段(43.8%)、MRI有7个节段(43.8%)表现为“C”形征;CT有7个节段(43.8%)、MRI有8个节段(50.0%)表现为“V”形征.合并硬膜囊骨化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为60.5%±13.0%,无合并硬膜囊骨化组为42.2%±1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2,P<0.001).合并硬膜囊骨化的16个节段中,有“C”形征表现的7个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为68.8%±12.8%,无“C”形征出现的9个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为54.39%±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8).组织学检查可见硬脊膜与骨化物的交界存在两种病理现象:硬脊膜内存在纤维软骨、软骨和成骨的移行区;未骨化硬脊膜与骨化物融合,组织学分界清晰,黄韧带骨化物腹侧硬脊膜萎缩或消失.结论 硬膜囊骨化的发生与黄韧带骨化始于硬膜囊侧和骨化物持续增厚相关,硬膜囊骨化的病理学表现是局部硬脊膜组织骨化或硬脊膜与黄韧带骨化物组织融合.

  • 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切除减压术

    作者:陈德玉;陈宇;王新伟;杨立利;郭永飞;何志敏;袁文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前路切除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51~71岁,平均59岁.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后纵韧带骨化物局限型6例,分节型13例;椎管狭窄率32%~75%,平均54%.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4分,平均9.6分.行颈前路常规手术入路,椎体开槽切骨达椎体后壁,范围超过后纵韧带骨化灶.利用后纵韧带钩插入后纵韧带下,钩起后纵韧带及骨化物,在后纵韧带与硬膜间形成一间隙,直视下用超薄型枪状咬骨钳切除后纵韧带及骨化物,而后植骨固定,恢复颈椎稳定性.结果 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恢复率42%~92%,其中疗效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4.2%.4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CT和MR检查显示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完全,脊髓和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 后纵韧带钩可提高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用于局限型和分节型、切除范围在两个椎节之间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 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刘好源;黄哲元;陈峰嵘;黄建明;龚灏;徐天睿;简国坚;王博文;陈瑞松;易碧龙

    目的 探讨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15例多节段(≥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接受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男9例,女6例;年龄51~80岁,平均56岁.术中对C4、C6椎体行次全切,在保留C5椎体基础上切除其后缘增生骨赘、突出的椎间盘和(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在C3~5和C5~7进行结构性植骨,以C5椎体为中间固定椎体行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摄X线片和三维CT重建评估融合程度;同时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9~42个月随访,平均26.7个月.15例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44+2.81)分改善至术后(16.16±2.19)分.颈椎序列由术前1.16°+11.74°改善至术后即刻14.36°±7.85°,末次随访时为12.92°±6.17°.术后声嘶2例,吞咽困难1例.结论 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结合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可靠.保留C5椎体提供了额外的把持力、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跨多节段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固定失败.

  • “单开门”揭开式椎板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极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张继东;夏群;胡永成;吉宁;韩岳;宁尚龙

    目的 观察“单开门”揭开式椎板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极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极重度颈椎OPLL 16例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45~74岁,平均56.5岁.15例神经功能损害与头颈部活动有关(如打喷嚏、咳嗽、过伸颈部等),1例诱因不明,神经症状均持续加重.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Score,JOA)为(7.1±1.8)分.术前CT扫描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平均占椎管矢状径的83.7%.患者均接受后路椎板整块切除、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为150~600 ml,平均300ml.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24.4±1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平均JOA评分为(13.2±1.7)分、(13.5±1.6)分、(14.1±1.5)分,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1.6%、64.6%、70.7%.术后1例伤口形成血肿,1例发生脑脊液漏,3例肩背部疼痛.术中、术后未见深部感染、神经功能恶化、椎动脉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椎“单开门”揭开式椎板整块切除术对脊髓干扰小、安全性高,结合颈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可用于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

  • 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

    作者:杨海松;陈德玉;史建刚;卢旭华;杨立利;严望军

    目的 探讨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岁.均在诱因下起病或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术前行颈椎X线、CT和MR检查,证实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7分.平均5.3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5~12分,平均9.3分.13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减压;11例接受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2.5(1~4)分,JOA评分平均14.2(11~16)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63.2%.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作者:吴立东;吴锋锋;叶凯山;严世贵

    目的 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连续患者(292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情况,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2~6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临床功能,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高危因素.结果 共79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7.1%,其中BrookerⅠ型57髋(19.5%),Brooker Ⅱ型15髋(5.1%),Brooker Ⅲ型7髋(2.4%),没有发现Brooker Ⅳ型者.出现异位骨化时间均在术后3个月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8.1)分提高到术后的(93.8±6.7)分.统计学分析显示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既往患髋手术史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要较其他患者为多,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有明显影响.结论 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既往患髋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高危因素,须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

  • 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田伟;吕艳伟;刘亚军;韩骁;肖斌;阎凯;郑博隆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人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1997年1月至2012年6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的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2年6月.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制定文献摘录表,采用独立双摘录;采用Meta-Analys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I2以检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当I2≥25%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按照置换节段数量、人工椎间盘品牌和置换后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根据样本量是否≥2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分析文献40篇,中文36篇,英文4篇.40篇文献中包括患者1822例,男女比例为1.53∶1.单节段置换12篇,混合节段置换27篇,未说明1篇.加权合并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7.3%(95%CI为4.7%,11.0%),单节段置换和混合节段置换的发生率分别为11.6%和5.8%.Bryan椎间盘异位骨化发生率为7.2%,单节段置换和混合节段置换的发生率分别为13.8%和5.4%.不管是单节段置换或者混合节段置换,异位骨化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经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相对稳定.结论 中国大陆人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但低于国外人群;有必要监测其远期发生率.

494 条记录 7/25 页 « 12...45678910...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