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发性成人漏斗胸微创再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刘吉福;武珊珊;徐波;刘克强

    复发性漏斗胸多见于开放性手术后,因手术采用骨膜下切除畸形肋软骨部位,愈合过程中可再发生畸形改变,使肋软骨骨化容积增大,手术区域肋间瘢痕样纤维化,致胸廓弹性进一步降低[1].复发的胸廓畸形可延展至成年,更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能否利用微创方法进行复发性漏斗胸的再手术治疗,其疗效如何是临床需要探讨的问题.

  •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临床病因分析

    作者:王自立;袁海峰;丁惠强;赵浩宁;乔永东

    目的 通过对14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的回顾性研究,从临床的角度探讨该病的不同病因.方法 1989年7月至2005年11月,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42例,手术治疗121例.从临床病因学的角度分为三大类型:(1)原发性TOLF(组1,90例),不合并与黄韧带骨化相关的疾病,且Ca、P、AKP均正常;(2)全身骨化疾病性TOLF(组2,3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6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3例,氟骨症10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1例;(3)脊柱局部病变性TOLF(组3,22例),其中陈旧性脊柱骨折5例,脊柱结核4例,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3例.分析各组临床及影像特点,并测量胸椎、胸腰段后凸角,椎体楔变角.按Epstein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 (1)组1病变类型以连续型居多(67/90,74%),以局灶型少(4/90,5%);组2中,以连续型居多(21/30,70%),无局灶型病例,发病节数多(平均每例6.2节);组3以局灶型多见(18/22,82%).(2)组1下胸椎及胸腰段多见(225/486,47%);组2中病变多累及整个胸椎,12例颈椎、腰椎同时发生OLF;组3骨化部位与原发疾病部位相近.(3)组1 81%(73/90)胸椎曲度无异常,组2 87%(26/30)有异常,组3 82%(18/22)无异常.结论 TOLF由不同病因引起,本研究发现与全身骨化性因素、脊柱的载荷改变、退变等因素有关;应根据病因进行临床分类.

  • 骨化的胸椎黄韧带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CT值测定与骨化成熟度的研究

    作者:袁海峰;王自立;乔永东;丁惠强;赵浩宁

    目的 研究胸椎骨化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与CT值及其对应关系,为临床间接通过CT值确定黄韧带骨化的病理类型、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病例组23例均为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排除由DISH病、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等继发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按黄韧带骨化病理分型分为成熟型和非成熟型,平均年龄51岁,病程2个月~9年.对照组5例均无黄韧带骨化,为胸椎外伤行手术治疗的青年患者,平均27岁.采用CT测定黄韧带各个部位;SP免疫组化法测定BMP.结果 根据病理分型,病例组有49节非成熟型和21节成熟型黄韧带骨化.病例组CT值(547.2±131.4)显著高于对照组(137.7±10.6)(t=6.922,P=0.000),而且成熟型骨化(702.9±17.7)显著高于非成熟型骨化(480.5±180.2)(t=5.623,P=0.000).对照组和成熟型骨化中BMP均呈阴性表达,而在非成熟骨化中呈现高表达,成熟型骨化与非成熟型骨化表达有显著差异(x2=70.000,P=0.000).结论 CT值与病理结果及BMP评价黄韧带骨化成熟度基本一致,可通过CT值术前评估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成熟度,从而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

    作者:黄东生;梁安靖;叶伟;苏培强;刘尚礼;马若凡;梁碧玲;李国照

    目的总结引起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 方法随访1998年4月至2003年12月使用SB CharitéⅢ假体进行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共65例78个间隙,收集其所有X线片.由独立的2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骨科医师,根据McAfee的评价系统,对术后X线片显示的异位骨化进行分级,测量该节段的活动度,记录各级异位骨化的发生时间并分析其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例患者的10个椎间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Ⅰ级异位骨化(7例)发生于术后平均2.1年,手术节段活动度正常,其中3例于此后2.5年内发展为Ⅱ~Ⅲ级,平均活动度为10°.2例术前已有纤维环钙化的患者,术后2年即发现Ⅲ级异位骨化,平均活动度为9°,但在术后6年发展为Ⅳ级,活动度为0°和4°.9例异位骨化病例中,共有8例发现可能诱发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共11例次,其中术前纤维环钙化2例次,终板损伤5例次,假体下沉2例次,假体植入位置严重偏斜2例次.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有:术前纤维环钙化、术中终板损伤、假体植入位置严重偏斜及术后假体下沉,但大部分椎间隙的活动仍然得到保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预防上述危险因素的发生,可有效减少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

  • 微小RNA-563通过靶向抑制SMURF1基因促进后纵韧带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作者:张浩;徐辰;刘洋;袁文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OPLL)特异性微小RNA-563(miR-563)在OPLL患者后纵韧带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OPLL患者,于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取OPLL患者未骨化的后纵韧带部分(OPLL组),选择同期在同一单位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颈椎外伤患者,以同样方法于术中取其后纵韧带(PLL组),采用贴壁法对获取的后纵韧带进行体外培养,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间miR-563的表达差异.对OPLL组后纵韧带细胞转染RNA oligo过表达和抑制miR-563后进行成骨诱导,通过检测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验证miR-563在OPLL组后纵韧带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预测miR-563靶基因,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其靶向作用.应用t检验对组间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OPLL组miR-563的表达水平高于PLL组(8.53±0.84比1.00±0.12,t'=21.629,P=0.000).韧带细胞过表达miR-563后茜素红染色水平(2.52±0.25比1.00±0.14)、碱性磷酸酶水平(3.11±0.55比1.00±0.11)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RUNX2:3.25±0.55比1.00±0.10;IBSP:2.35±0.32比1.00±0.14)均高于对照组(t值为7.43~10.99,P值均=0.000).而抑制miR-563后则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出现明显下调(茜素红染色:0.52±0.21比1.00±0.12;碱性磷酸酶:0.41±0.12比1.00±0.09;RUNX2:0.35±0.13比1.00±0.12;IBSP:0.55±0.12比1.00±0.11;t值为-8.45~-4.36,P值均<0.05).通过Targetscan预测miR-563的靶基因为SMURF1,通过过表达miR-563检测SMURF1表达水平发生明显下调(0.25±0.06比1.00±0.10,t=-12.862,P=0.000),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明确了其靶向机制(0.22.±0.03比1.00±0.09,t=-16.444,P=0.000).结论 miR-563能够明显促进OPLL患者后纵韧带原代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与靶向抑制SMURF1相关.

  • 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脊髓损伤临床特点与疗效

    作者:陈德玉;何志敏;陈华江;王新伟;陈宇;郭永飞;杨海松;田海军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外伤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脊髓损伤患者OPLL骨化类型与颈髓MRI T2高信号变化范围、手术方式与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伴OPLL的颈椎在较轻的外力作用下常可出现较严重脊髓损伤.伤后8 h内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2例患者,2例死于并发症,10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手术治疗17例,1例手术后27 d死亡,16例患者术后半年颈髓功能Frankel评分改善.结论 OPLL患者外伤后脊髓损伤的程度往往较重,骨化类型与MRI颈髓信号改变平面直接相关.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手术减压均有助于颈髓功能的恢复.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间接减压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作者:王辉;丁文元;申勇;张英泽;张为;杨大龙;孙亚澎;王林峰;曹来震;马雷

    目的 探讨间接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42例;年龄37~74岁,平均52.1岁.病程11~56个月,平均32.1个月.患者分别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椎板切除组,19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扩大成形组,33例)、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内固定组,24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片检查,术后对3组患者颈椎曲度指数(CCI)的丢失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的改善率、轴性症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x2检验、SNK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1±5)个月,椎板切除组、扩大成形组及内固定组的CCI的丢失程度分别为4.2%±1.7%、2.9%±2.2%及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P<0.01);椎板切除组与扩大成形组、内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2.94和4.23,P<0.01).JOA评分改善率椎板切除组为58.3%、扩大成形组为64.3%、内固定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切除组、扩大成形组及内固定组早期(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7/19、30.3%及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5/19、12.1%及8.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62,P<0.01);椎板切除组与扩大成形组、内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68和11.481,P<0.01).末次随访时椎板切除组患者未发生明显后凸畸形,扩大成形组患者无“关门”现象出现,内固定组患者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颈椎间接减压3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无差别,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晚期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其他2种术式,可能与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关.

  • 应用矢状位重建CT进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田伟;韩骁;刘波;吴静晔;马赛;张宁;郑山;于杰;冯学会;翁崇

    目的 应用矢状位重建CT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策略.方法 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1月所有因OPLL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超过1年随访的161例患者.其中男性106例,女性55例.手术时年龄26~77岁,平均54.5岁.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8个月.40例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手术(前路组).其中14例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6例接受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0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人工骨桥成形术(SLAC手术)(后路组).1例患者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矢状位重建CT显示,前路组造成脊髓压迫的主要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后路组为OPLL;前路组患者脊髓压迫的节段数量为1~2节,后路组患者脊髓压迫的节段数量为1~5节,以2~4节为主;前路组OPLL分型为节段型或局限型,以节段型为主;后路组各型的分布较为平均.后路手术患者应用改良K线的方法分组,并进行临床效果的比较.改良K线是矢状位重建CT上连接枢椎及C7椎管中点的连线.脊髓压迫未超过K线为阳性组,超过K线为阴性组.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矢状位CT颈椎整体曲度及中立位X线颈椎整体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前路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改善率(72%±27%)较后路组(59%±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8,P=0.027).后路组患者中,改良K线阳性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改善率(63%±37%)高于阴性的患者(4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34).矢状位CT颈椎整体曲度为11°±9°与中立位X线颈椎整体曲度10°±1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较强的相关性(r=0.947,P<0.01).结论OPLL手术方式的选择,需应用矢状位重建CT,结合脊髓压迫的主要诊断、压迫的节段及范围、OPLL 分型、是否后凸等因素综合考虑.改良K线是预测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减压效果的有效评价指标.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作者:王新伟;袁文;陈德玉;陈宇;李君;姜东杰;王占超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38 ~ 76岁,平均56.2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3.2年.按照骨化物矢状面及横断面分型、骨化物范围及颈椎生理曲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记录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颈痛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行前路手术35例,术前JOA评分(9.8±2.3)分,末次随访时为(11.7±2.1)分(t=3.28,P<0.05);术前VAS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5).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2例,术前JOA评分为(10.4±2.7)分,末次随访时为(12.5±2.3)分(t=3.81,P<0.05);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术14例,术前JOA评分为(9.7±2.5)分,末次随访时为(11.6±2.6)分(t=3.56,P<0.05).行后路手术的患者术前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本组行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1例,脑脊液漏2例;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2例.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骨化物类型、范围及患者生理曲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只要手术方式选择得当,均能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原因分析

    作者:潘胜发;刘忠军;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张立

    目的 通过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的原因,探讨确定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再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7岁.患者首次手术距再手术时间4个月至24年,平均3.9年.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CT和MRI.首次手术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20例患者中,14例合并颈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OPLL)切除不彻底,5例术中颈脊髓损伤,1例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首次手术为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4例患者中,6例前方OPLL仍有压迫,4例后方减压节段不足,2例局部后凸,2例OPLL进展合并椎间盘突出;第3次手术的患者2例,1例前后路两次手术后前方OPLL仍有压迫,1例是前后路手术后前方融合的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判断再手术疗效,并统计再手术并发症.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 ~4.0年,平均1.8年.36例再手术的患者中无术后神经症状加重病例,2例无效.34例有效的患者的JOA改善率为31.2%.22例再手术为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中3例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14例再手术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中3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方式应根据OPLL分型、是否合并颈椎管狭窄来确定.

  • 小儿先天性疾病的骨盆影像学表现

    作者:宁刚;叶川

    在许多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骨盆往往有特征性表现,可以辅助诊断.骨盆由骶骨和3对髂骨、坐骨、耻骨构成.骨盆异常包括骨骼数量、骨化程度、骨密度、骨盆骨大小和形状的异常.

  • 颅锁骨发育不良并脑梗塞一例

    作者:孙丽霞;周丛乐;汤泽中

    颅锁骨发育不良是一种先天性全身性膜性骨骨化不全,尤其是颅顶骨与锁骨发育障碍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而且广泛,可因全身任一骨发育障碍就诊于各科,文献报道均为成年后确诊,而新生儿期确诊病例罕见.现将1例新生儿颅锁骨发育不良伴脑梗塞报道如下.

  • 儿童进行性骨发育异常一例GNAS1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的研究

    作者:吴凤岐;王理;邹继珍;黄小兰;袁新宇

    目的 探讨儿童进行性骨发育异常(POH)的临床特征、GNAS1基因突变及发病机制.方法 总结1例POH患儿的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影像学表现,进行家系调查.对这一家系的GNAS1基因进行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长期随访,并文献综述.结果 患儿就诊年龄11岁4个月,男,新生儿期起病,病情慢性、进行性发展;表现右侧小腿背侧局部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多个米粒样或不规则小片状隆起,触及如骨样坚硬,左侧下颌、左侧咀嚼肌、左侧髋关节外侧皮下及深部组织不规则片状骨样硬结,逐渐出现张口困难.病变局部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在结缔组织中可见疏松的纤维母细胞的增生、间质水肿,伴结缔组织的灶状骨化,形成骨组织.放射影像学显示:左侧下颌骨周围肌肉内和皮下层可见絮状高密度影,左侧咀嚼肌受累明显,CT三维重建显示左侧颞颌关节脱位.左侧髋关节外侧肌肉可见片状高密度影,其中密度不均匀.左足背皮下及跟腱可见板层状高密度影,与骨长轴平行,双手及双足未见巨拇趾及短趾(指)畸形改变.实验室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正常;同父异母兄弟及母系父系家族中均无相同疾病患者;DNA测序结果显示在父亲与患儿GNAS1外显子7发现等位基因突变,外显子5发现1个基因多态位点.结论 中国儿童可发生POH,患儿在婴儿期出现皮肤异位骨化,并在儿童期进行性发展,出现皮肤、皮下深部组织、肌肉的异位骨化,可以出现颜面部组织的骨化.DNA测序结果显示突变位点与国外文献报道不同,但突变所在外显子位置与国外报道一致.

  • 扁桃体骨化与软骨化-附21例报告

    作者:卓明英;杨军;林兴

    扁桃体骨化与软骨化比较少见,多在病理切片检查中发现.在本院2 000例扁桃体病理切片中发现有21例伴有骨化与软骨化,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1岁,病史2个月至10年,平均5年.8例以反复咽部不适感就诊,13例有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扁桃体Ⅱ度肿大10例,Ⅰ度肿大8例,Ⅲ度肿大3例.全部病例未伴有其它系统器质性病,均在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

  • 独立于骨组织之外的骨化脂肪瘤

    作者:

    关键词: 骨组织 骨化
  • 耳蜗骨化与人工耳蜗植入

    作者:李永新;梁爽;赵啸天;郑军;陈雪清;孔颖;刘博;刘莎;莫玲燕;张华;韩德民

    目的 探讨耳蜗骨化状态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经验及分析术后效果.方法 北京同仁医院自1996年开展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来,截止到2006年12月已开展手术600余例,遇到双侧耳蜗骨化患者7例.其中4例有明确的脑膜炎病史,3例耳蜗骨化原因不明.3例为耳蜗完全骨化;1例鼓阶完全骨化,前庭阶未受累;1例耳蜗部分骨化;2例耳蜗部分纤维化.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原则、方法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1例术中出现镫井喷,但比其他内耳畸形术中出现镫井喷的程度轻微;4例电极完全插入耳蜗内,2例植入部分电极,1例家属放弃植入;术后无面神经麻痹、脑脊液瘘等并发症;术后开机调试发现部分患者T值、C值比正常形态耳蜗植入偏高(因病例数量少未做统计学分析),但听阈无明显区别.术后语训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对于耳蜗部分骨化患者,术中只要将其骨化成分自鼓阶内清除后可顺利植入电极;对于完全骨化患者可以将围绕蜗轴的鼓阶顶壁钻开,将电极嵌入骨槽内即可.脑膜炎后出现重度感音性聋应考虑耳蜗骨化的可能,常规颞骨CT及MRI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以免耳蜗完全骨化.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作为伴有耳蜗骨化的深度感音性聋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 经耳后切口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

    作者:黄晓明;蔡谦;江晓昱;梁发雅;韩萍;李瑞辰;王晓琳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对60例患者行经耳后切口的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其中单侧截短7例,双侧截短53例.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行茎突截短,切口长度约2.0~2.5 em,单侧截短手术时间为(21.3±4.8)min(x-±s,下同),双侧截短手术时间(48.5±11.4)min.60例患者中54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例症状减轻,3例症状无明显缓解.随访3 ~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症状无复发.3侧术后出现耳周麻木感,3个月后消失;另有1侧出现暂时性周围性面瘫,3个月后恢复.结论 经耳后切口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相对安全、微创,术后美观效果较好.

  • 鼻窦骨化纤维瘤手术探讨

    作者:崔顺九;周兵;韩德民;刘铭;刘华超;黄谦;张罗;葛文彤;赵啸天

    目的探讨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手术进路,分析各种手术的方法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8月~2001年7月治疗的鼻窦骨化纤维瘤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45岁,平均17.1岁.手术方式包括鼻侧切开手术、鼻内镜下手术、冠状切口颅骨切开手术(包括冠状切口颅骨切开联合鼻内镜下手术及冠状切口颅骨切开联合鼻侧切开手术)、Caldwell-Luc进路手术.鼻内镜下手术22例,彻底切除8例,部分切除14例.2例在影像导航辅助下手术.鼻侧切开手术6例,彻底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冠状切口颅骨切开手术5例,彻底切除2例,部分切除3例,有2例联合鼻内镜下手术,1例联合鼻侧切开手术.Caldwell-Luc进路手术2例,均为部分切除.35例患者随访33例,失访2例,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14例无复发,14例带瘤生存,5例复发后再次手术.结论鼻窦骨化纤维瘤手术进路的选择主要依据病变范围,同时要考虑器官结构的功能、美容、手术的难易程度以及术者的经验和习惯等.

  • 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

    作者:王轶;曹克利;陈晓巍;杨华;宋伟;潘卫东

    目的 介绍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情况与术后效果,探讨耳蜗骨化时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5年5月至2005年7月因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720例,术中诊断耳蜗骨化31例(4.3%),其中男14例,女17例;手术时患者年龄1.4~59.0岁,平均13.2岁.轻度骨化27例,严重骨化4例.全部患者均经乳突-面隐窝进路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术后声场听阈均达30~40 dB,与无耳蜗骨化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耳蜗骨化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难度很大,但耳蜗骨化时经常规乳突-面隐窝进路仍能完成电极植入,且轻度耳蜗骨化时能将电极全部植入蜗内,并且对电极损伤极小,术后听力效果好,因此人工耳蜗植入术对于耳蜗轻度骨化具有可行性.

  • 内耳畸形与耳蜗骨化患者的耳蜗植入

    作者:殷善开;易红良;张胜兰;吴雅琴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耳畸形与耳蜗骨化患者耳蜗植入术的有关问题.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2月间行耳蜗植入术的8例内耳畸形和2例耳蜗骨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术中有外淋巴液搏动;3例Mondini畸形和1例共同腔畸形患者术中出现井喷;1例耳蜗部分骨化患者术中误将电极插入内听道后纠正;另一例耳蜗部分骨化患者植人短电极.1例Mondini畸形患者术后发生少量脑脊液耳鼻漏,保守治疗3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成功开机.结论对于内耳畸形或耳蜗骨化的患者,耳蜗植入术前详细的影像学评估,对术中困难的充分估计和正确、规范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

494 条记录 5/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