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带蒂筋膜瓣在陈旧性肘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志波;程建高

    自1990年8月至1998年9月,我科共收治陈旧性肘关节脱位27例,其中19例采用切开松解复位,用上臂下段带蒂筋膜瓣移位衬垫于肘关节内,防止关节再粘连,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带蒂筋膜瓣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并发耳后皮肤挫裂伤一例

    作者:邱伟明;黄巧玲;徐凯

    目的 探讨带蒂筋膜瓣修复部分耳郭缺损并发耳后皮肤挫裂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设计耳后皮瓣并利用耳后筋膜修复部分耳郭缺损和耳后皮肤挫裂伤.结果 耳郭缺损和耳后皮肤挫裂伤愈合良好,耳郭无挛缩、形态良好.结论 带蒂筋膜瓣用于部分耳郭缺损修复,美容效果良好.

  • 以带蒂筋膜瓣为引导骨再生膜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研究进展

    作者:胡振顺;杨新明;王耀一;孟宪勇

    由创伤、肿瘤、感染、先天性畸形等造成的骨缺损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且由骨缺损导致的骨不愈合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年约600万骨折患者中,5%~10%因骨缺损导致骨折无法愈合[1]。骨缺损的治疗措施多种多样,自体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缺损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缺陷,并可带来一些并发症,不利于其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2-3]。用带蒂筋膜瓣为膜材料应用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应用带蒂筋膜瓣GBR技术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带蒂筋膜瓣和游离植皮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作者:方藕环;罗戎明

    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所致髌骨外露,需要良好的软组织覆盖修复,目前临床以筋膜皮瓣推移及直接缝合为主,各有利弊,但均因膝部及供筋膜皮瓣区皮肤张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膝部功能.

  • 引导膜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

    作者:王海波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铁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痴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 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阴彦林;李化光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粱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 带蒂筋膜瓣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及其成骨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王耀一;杨新明;胡振顺;孟宪勇;张瑛;阴彦林;张军威

    背景:目前关于带蒂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成骨是否以早期促血管化为核心的成骨修复方式的对比研究还缺少相关报道.目的:通过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作用及促成骨能力.方法:制作兔尺骨长段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单纯植入组、无蒂膜瓣包裹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膜瓣包裹组4 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相应材料.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显示,在各时间点无论新生血管数量,还是新生骨小梁质与量,膜瓣包裹组均明显优其他3 组.血管再生面积和新生骨小梁面积测定显示,第4 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膜瓣包裹组明显多于单纯植入组、无蒂膜瓣包裹组(P < 0.05);植入后第8,12,16 周膜瓣包裹组骨修复区血管再生面积及对应的再生骨小梁面积明显多于其他3 组(P < 0.05).提示带蒂筋膜瓣具有显著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作用,血管化增强有利于成骨作用,且可有效提高成骨质和量、缩短骨修复时间.

  • 唇黏膜移植联合带蒂筋膜瓣修补义眼台暴露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书红;屠永芳;韩宝红

    目的 观察唇黏膜移植联合多个带蒂筋膜瓣经结膜下隧道修补义眼台暴露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09年4月至2015年2月收治17例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暴露患者,义眼台前部未暴露区仅有一层结膜组织覆盖、球筋膜组织极少.用牙科钻头磨削、去除暴露区的部分义眼台,清理创面后,用穹窿部3~4个带蒂筋膜瓣经相应的结膜下隧道覆盖于义眼台暴露区,同时联合唇黏膜移植修补结膜缺损区.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唇黏膜成活良好,无炎性肉芽肿出现.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再发生义眼台暴露.结论 义眼台前部球筋膜组织极少的义眼台暴露,采用唇黏膜移植联合穹窿部多个带蒂筋膜瓣经结膜下隧道修补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

  •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海波;杨新明;赵御森

    目的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 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 比较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包绕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超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御森;杨新明;王海波

    目的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以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不限雌雄,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 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采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骨缺损区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实验组.两组术中均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4、8、12、16周行实验动物尺骨X 射线检查、修复区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术后16周实验组髓腔完全贯通,对照组髓腔仍封闭,实验组骨缺损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植入物的降解吸收程度强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骨小梁、软骨组织、成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骨干结构的重塑均优于对照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 周两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蒂筋膜瓣的膜引导成骨作用显著,其联合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疗效明显.

  • 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的比较

    作者:杨新明;王耀一;张磊;孟宪勇;阴彦林;胡振顺;赵御森;王海波

    本研究旨在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工程骨制备: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5只,雌雄不限,年龄4~5个月,体质量2.0~2.5 kg,每只兔分点抽取自体红骨髓共8ml,应用淋巴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去除红细胞等纯化处理后,取中间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层,通过稀释获得浓度为1×108/ml的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单核细胞悬液2ml,将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生物支架材料即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切成符合动物造模后骨缺损大小的条块状,置于含庆大霉素16万U抗生素生理盐水中复水5 min取出,放入含BMSC的上述试管中充分浸泡混合10 min,制成自体BMSC+ OAM的组织工程化骨,使用前配置。

  • 带蒂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动态研究

    作者:刘勇;裴国献;江汕;姚旺祥;张洪涛;梁双武;赵培冉;梅良斌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构建方法较多[1].我们利用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多种检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借以探索其一般规律.

  • 带蒂筋膜瓣翻转联合游离植皮一期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明立功;明立山;王慧;王自方;乔玉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瓣逆行翻转联合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的方法,一期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7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屏障膜包裹接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作者:胡振顺;杨新明;王耀一;孟宪勇;张瑛;阴彦林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MGBR)屏障膜的可行性及其在促进超临界骨缺损(ECSD)修复方面的实验疗效.方法:50只大白兔,尺骨造ECSD模型,A组单纯植入化骨(NTEB)(对照组),B组制备带蒂筋膜瓣包裹NTEB(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修复区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各检查结果均显示B组优于A组.结论:以带蒂筋膜瓣为屏障膜具有MGBR作用,其包裹NTEB应用MGBR技术对促进ECSD修复疗效显著.

  • 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观察

    作者:杨新明;张瑛;孟宪勇;赵御森;王海波

    目的 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A组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区,在邻近骨缺损区制备一带蒂深筋膜瓣将其包裹作为对照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微型钛板内固定作为实验组.术后2、4、6、8周分别行X线片检查、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并对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骨再生修复情况行影像学4分评分法和组织学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从组织工程骨的骨纹理、骨断端间隙、材料吸收降解的影像学变化,以及新骨再生、骨干结构形成、髓腔再通方面,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X线片评分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示,从筋膜瓣的稳定性、组织工程骨吸收替代速度、外骨痂形成、新生软骨细胞与成熟骨细胞数量和分布,以及新生骨小梁构建、成熟板层骨形成和骨髓腔相通等成骨现象,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比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加强内固定后膜结构及骨缺损区的稳定性均提高,与单纯带蒂筋膜瓣促ECSD成骨作用相比,具有加快组织工程骨再生新骨速度、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质量等优点.

  • 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接种自体红骨髓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

    作者:杨新明;张磊;孟宪勇;王耀一;石蔚;杜雅坤;胡振顺;阴彦林

    目的 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的作用,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兔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及含重组人BMP-2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将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A、B、C 3组,A组16只,B、C组各22只.制备长1.5 cm的右尺骨长段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C组在骨缺损邻近处制备-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后植入骨缺损,B组将筋膜瓣蒂部切断形成游离筋膜瓣,C组为带蒂筋膜瓣.术后4、8、12、16周,每组随机取4只实验动物,取骨缺损区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8、12、16周B、C组各另取2只实验动物行腋动脉墨汁灌注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示,术后4、8周A组有纤维结缔组织形成,B、C组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其中B组有软骨样组织形成,C组有新生骨形成;12、16周A组骨痂形成少,B组新生骨较多,C组骨干形成.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周A、B组新生血管和骨小梁极少,C组血管丰富且成熟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12、16周A组新生血管及骨小梁仍较少,B组血管数量较多且成熟骨小梁显著增加,髓腔结构形成但闭阻:c组血管数量减少,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各时间点CD105、CD34、Ⅷ因子表达均高于A、B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C组新生骨小梁体积明显大于A、B组(P<0.05):A、B组间除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图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C组骨修复区内血管再生面积比值明显大于A、B组(P<0.05).墨汁灌注检查示,各时间点B组成骨区为稀疏的墨染区;C组成骨区墨染数量多且较密集,8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ARBM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以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后期血管化成骨作用逐渐消失,以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

  •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接种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阴彦林

    目的 研究带蒂筋膜瓣作膜诱导技术,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为膜内充填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制备双侧桡骨2 cm长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将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骨.将模型左侧设为对照组(A组),仅植入自体组织工程骨;右侧为实验组(B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5 cm×3 cm的带无名血管蒂的毛细血管网筋膜瓣,包裹自体组织工程骨充填骨缺损.术后4、8、12、16周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A)值比测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 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A值比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两组间比较,以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B组明显多于A组(P<0.05). 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骨组织再生双重作用,对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 腱周筋膜瓣修复烧伤后双跟腱外露一例

    作者:蔡景龙;李东

    患者男,8岁,1年前不慎跌入生石灰池中烧伤双下肢,在当地医院治疗1个月,因双跟腱外露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8.3℃,双下肢残余创面约16%TBSA,其中双跟腱大部分外露(图1),创面有少许分泌物.入院后第2天,在全麻下行自体带蒂筋膜瓣与游离皮片移植术.先将双下肢用碘伏湿敷,然后从头皮切取中厚皮备用.同时分别用3%的双氧水、等渗盐水及强氧化离子水清创.

  • 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26例

    作者:宋会江;谢宏;梁剑聪;霍锋

    目的报道用带掌背动脉的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用掌背动脉筋膜瓣逆行转位覆盖裸露的骨质与硬韧的瘢痕,为防止肌腱松解术后再次粘连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床.结果本组用带掌背动脉的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26例28指,术后对26例病人行2~6个月的随访,无1例指伸肌腱再次发生粘连.结论用带掌背动脉的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临床效果良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