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在致敏患者肾移植前应用的效果探讨

    作者:孙淑清;赵兴旺;王栋;陈锦华;朱文平;佟智超;饶明煌;杨顺良;吴卫真

    目的 评价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在致敏患者肾移植前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并接受术前单次大剂量ATG作为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ATG组)的5年临床随访资料,并选取同时期的42例PRA阳性的接受巴利昔单抗作为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超急性排异反应,ATG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3%(1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9%(18/42,P<0.05).ATG组有2例(2.7%,2/75)出现DGF,对照组有3例(7.1%,3/42)出现D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组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0.0%(15/75)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4%(1/42,P<0.01).两组发热、血清病、感染及肿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组患者的5年移植肾存活率为85.3%(64/75)高于对照组的64.3%(27/42,P<0.01).尽管ATG组的5年患者存活率为92.0%(69/75)高于对照组的83.3%(35/42),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术前PRA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移植肾5年存活率,未明显增加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肾移植中应用IL-2受体拮抗剂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行免疫诱导的长期疗效比较

    作者:刘光军;黄洪锋;彭文翰;吴建永;王逸民;张建国;陈江华

    目的 比较肾移植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行免疫诱导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的37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使用IL2Ra诱导治疗者261例(IL2Ra组),使用rATG诱导治疗者110例(rATG组).所有受者术后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使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术后对所有受者随访了1~5年,观察和比较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等.结果 两组间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IL2Ra组比较,rATG组受者接受的供肾更多来源于尸体供肾(P<0.01),且供肾冷缺血时间较长(P<0.01).IL2Ra组和rATG组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3.1%和1.8%(P>0.05),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和2.7% (P<0.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和21.8% (P>0.05).术后1、2和3年,IL2Ra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8.9%、98.9%和98.5%,rATG组均为98.2% (P>0.05);IL2Ra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5%、98.1%和97.7%,rATG组均为97.3%(P>0.05).结论 在临床肾移植中,经rATG诱导治疗较IL2Ra有更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

  • 肾移植后采用ATG与IL-2受体拮抗剂诱导治疗时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麟麟;解泽林;唐雅望;孙雯;郭洪波;林俊;张磊;田野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rATG)和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拮抗剂诱导治疗时并发感染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701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去除其中移植后2周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和移植肾切除的病例,以及未使用抗体类制剂诱导治疗的病例.符合纳入条件者549例,其中429例应用rATG(ATG组),120例应用IL-2受体拮抗剂(单抗组,使用巴利昔单抗者86例,使用达利珠单抗者34例).以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临床诊断)作为诱导治疗有效性指标,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术后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治疗感染的住院时间、重症感染率和病死率等指标.两组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部分病例采用更昔洛韦+联磺甲氧苄啶预防感染.结果 ATG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9%(68/429),单抗组为10%(12/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组感染发生率为11.9% (51/429),其中13.7% (7/51)为重症感染,病死率为7.8%(4/51),住院治疗时间为25.8 d;单抗组感染发生率为15.0%(18/120),其中11.1% (2/18)为重症感染,病死率为5.6%(1/18),住院治疗时间为19.1 d,两组间感染发生率、重症感染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抗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TG组(P<0.05).死亡病例均未接受正规感染预防,且年龄超过50岁.结论 两种诱导治疗存在同样的感染风险和感染死亡率,但使用IL-2受体拮抗剂者的感染相对容易控制,规范的感染预防措施是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 巴利昔单抗联合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郑哲;黄洁;杨立猛;胡盛寿;宋云虎;王巍;廖中凯

    目的 评价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接受心脏移植的受者共214例.所有受者均在术前1h和术后4d时各应用1次巴利昔单抗,剂量为20 mg/次,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术后采用心内膜活检诊断排斥反应,并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的分级标准评价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术后对受者随访1年,收集心内膜活检及发生排斥反应的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的时间为术后(20.1±7.3) d(1~60 d),结果显示,Ⅰa 级63例(29.4%),Ⅰb 级8例(3.7%),Ⅱ级12例(5.6%);术后1年,143例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结果显示,Ⅰa 级29例(20.3%),Ⅰb 级1例(0.7%)及Ⅱ级11例(7.7%).住院期间,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移植心脏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及猝死1例;出院后至术后1年内,有2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严重排斥反应1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1个月内,发生感染7例(3.3%),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5.1%),无受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 应用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是预防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的方式.

  • 肝移植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

    作者:鞠卫强;何晓顺;邰强;巫林伟;胡安斌;王东平;马毅;朱晓峰;黄洁夫

    目的 探讨肝移植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间13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接受含巴利昔单抗诱导的免疫抑制方案(诱导组)。以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106肝移植受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受者排斥反应、代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 诱导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糖尿病、高血压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9%、33.8%、21.6%和22.3%,对照组分别为15.1%、72.6%、40.6%和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诱导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新发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5.0%、4.3%和7.9%,而对照组分别为19.8%、9.4%、8.5%和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2.1%和88.7%(P>0.05)。结论 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可以早期撤除皮质激素,并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减少使用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 抗淋巴细胞制剂诱导治疗对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作者:徐健;于立新;杜传福;邓文锋;付绍杰;王亦斌;苗芸;叶俊生;余玉明

    目的 探讨抗淋巴细胞制剂诱导治疗对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271例首次接受尸体肾移植的受者,其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者110例(ATG组),使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者88例(Bax组),未接受诱导治疗者73例(对照组).所有受者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应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1~5年的随访,观察和比较各组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3、5年的人、肾存活率.结果 ATG组、Bax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AR的发生率分别为9.1 %(10/110)、10.2 %(9/88)和17.8 %(13/73),ATG组和Bax组间AR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间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CMV感染及非CMV感染等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组和Bax组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5 %、90.9 %、87.3 %和93.2 %、87.5 %、83.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7 %、80.8 %、75.3 %(P<0.05).结论 应用抗淋巴细胞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可显著降低肾移植术后早期AR的发生率,并显著改善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 肾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时的感染及预防

    作者:马麟麟;解泽林;唐雅望;田野;孙雯;郭宏波;林俊;张磊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时的感染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感染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肾移植后接受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者的资料,共有204例患者人选,其中118例采取感染预防措施(预防组),余下86例未行感染预防(对照组).同期440例未接受巴利昔单抗以及其他抗体类制剂的肾移植受者,其中234例未采取感染预防措施(无诱导对照组),206例采取了感染预防措施(无诱导预防组).诱导治疗方案为移植术前2 h和术后第4天各滴注巴利昔单抗20mg,感染预防方案为更昔洛韦+联磺甲氧苄啶.分析感染并发症与抗体治疗的关系以及预防感染的效果.结果 204例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者中,预防组23例(19.5%,23/118)因感染需住院治疗,其中重症病例3例(13.0%,3/23),因感染死亡3例(13.0%,3/23);对照组为27例(31.4%,27/86)因感染需住院治疗,其中重症病例7例(25.9%,7/27),因感染死亡4例(14.8%,4/27);预防组和对照组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重症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肾移植后未行抗体诱导治疗440例,无诱导预防组感染发生率为15.0%(31/206),无重症病例,因感染死亡7例(22.6%,7/31);无诱导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12.8%(30/234),其中重症病例3例(10.0%,3/30),因感染死亡5例(16.7%,5/30).在未采取感染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采用抗体诱导治疗者的感染发生率(31.4%)明显高于无诱导者(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肾移植后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存在感染风险,但不增加死亡率;联合采取感染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和重症感染率,能有效预防感染并发症.

  • 肝移植后以窒息为主要症状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作者:许一中;王璐;赖威;王孟龙;林栋栋;刘晋宁;卢实春

    我院近年来有4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其中1例以术后2周起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渐进性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经过治疗后好转,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女性,60岁,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肝功能衰竭于2011年1月接受肝移植.术后第1天和第4天给予巴利昔单抗,并持续给予他克莫司4mg/d.术后10 d,受者的肝功能即恢复正常.

  • 肾移植术后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出血一例

    作者:朱云松;邱晓拂;聂海波;郭伟;张楚龙

    患者为男性,56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于2008年11月20日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前2 h及术后4 d分别给予巴利昔单抗20 mg诱导治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第5天,受者的血肌酐(Cr)降至216 μmol/L,自行去厕所不慎滑倒,当时无不适.

  • 巴利昔单抗预处理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吕中桥;范钰;张艳涛;邱镇;胡建鹏;崔飞伦;王全兴

    目的 探讨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预处理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5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仅行开腹及双侧肾蒂分离;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术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非特异性IgG(1 mg/kg)后,夹闭双肾蒂45 min;巴利昔单抗组(Basiliximab组):术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巴利昔单抗(1 mg/kg)后,夹闭双肾蒂45 min.各组小鼠于再灌注1、4、24 h后取其血、尿液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取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肾脏中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表达量.结果 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24 h后,小鼠血清Ser、BUN水平在IR组[(174.33±7.69)、(69.90±1.68) μmol/L]和Basiliximab组[(51.67±6.56)、(23.97±2.12) μmol/L]明显升高(P <0.05);FENa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损伤及评分均升高(P<0.05),肾组织内IL-2、TNF-α、IL-6表达量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4h后,小鼠肾脏CD4+T淋巴细胞含量在IR组和Basiliximab组均升高(P<0.05).其中上述指标在Basiliximab组水平较IR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巴利昔单抗预处理可减轻小鼠肾脏IRI,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小鼠肾脏IRI早期浸润CD4+T淋巴细胞增殖后减少相关炎性因子聚集,从而减轻炎性损伤.

  • 肺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岚;吴波;贺晴;张稷;褚超群

    目的:探讨肺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肺移植患者,依照入选/排除标准筛选出有效病例73例.其中30例为诱导组,即分别在术中、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另43例为对照组,即不接受诱导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2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排斥反应、代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术后1年内,诱导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提示2组患者的半数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对肺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 巴利昔单抗在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刘芳;于娟

    总结了对3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的ABO血型不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巴利昔单抗加强预防GVHD(graft-versus-host disease),增加造血干细胞的输入剂量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及对症护理.3例患者中,2例在应用时出现了轻微的畏寒、寒战,体温波动在37.0~37.5℃;1例出现皮疹、恶心;1例用后出现便秘;无过敏性休克、支气管痉挛、肺水肿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3例患者造血均顺利重建,无1例发生急慢性溶血,无1例发生红系造血延迟或纯红再障,无1例需要输血,无严重急慢性GVHD的发生,无1例发生感染.认为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及严密的监测护理,能顺利完成巴利昔单抗的应用过程,增加造血干细胞的输入剂量,避免或减少ABO血型不合移植后红系造血延迟或纯红再障的发生,不增加急慢性GVHD和感染的发生率.

  • 双剂量单克隆抗体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锁刚;王光策;何伟;陈铸;崔勇;陈辉;张缠;张翥

    目的 探讨双剂量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比性分析28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124例,达利珠单抗诱导80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受者/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年的移植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5);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 临床应用双剂量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受者/肾的存活率.

  • 标准双剂与单剂巴利昔单抗用于肾移植的对比研究

    作者:邱涛;周江桥;刘修恒;陈志远;葛名欢

    目的:比较标准双剂巴利昔单抗与单剂巴利昔单抗在肾移植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的121例患者。按接受巴利昔单抗的方式分为两组。标准双剂巴利昔单抗组(双剂组),53例,按产品说明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4日静脉注射巴利昔单抗20 mg;单剂巴利昔单抗组(单剂组),68例,术前应用巴利昔单抗20 mg。监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和人、肾存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第5日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均为 P <0.05),同时与单剂组相比,双剂组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受抑制(均为 P <0.05);与术后第5日相比,术后第15日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但仍较术前明显降低(CD3、CD4、IgM、IgA),部分指标显示持续抑制水平,较术后第5日仍持续下降(CD8、IgG)。双剂组和单剂组患者的 DGF 发生率分别为8%、7%,随访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12%,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1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 >0.05)。双剂组和单剂组患者的1年人存活率分别为94%、98%,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9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 >0.05)。结论肾移植中应用单剂或双剂巴利昔单抗同样有效,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相当。围手术期检测免疫功能可以有效指导个体化免疫诱导治疗。

  • 两种生物免疫诱导方案对肾移植受者的影响

    作者:李健;许亚宏;郭瑜;马小平;卢奕;李阳波;贾志刚;赵启华;罗顺文;陈萍

    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中应用两种不同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452医院泌尿外科暨成都军区泌尿外科中心应用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78例尸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免疫诱导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克隆抗体组(A组,35例,接受巴利昔单抗治疗)和多克隆抗体组[B组,43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另以同期在该院未接受免疫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C组,32例)。分析3组受者术后12周内的人、肾存活情况。监测3组受者术后7、14、30、60 d血清肌酐(Scr)水平变化。比较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2周,3组受体人、肾存活率分别为 A组100%和100%,B组97.7%和97.7%, C组100%和96.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14 d,与C组比较, A组和B组的Scr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免疫诱导治疗在肾移植受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 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对老年肾移植术后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作者:曾嵘;段磊;孔玉科;王俭勤;申西平;李幼平;杨克虎

    美国器官移植共享网络(UNOS)2009年发布的数据表明,1993年以前仅30%的肾移植受者接受诱导治疗,而2003年以后肾移植受者接受诱导治疗的比例已经达到83%.当前心脏移植、肝移植、胰腺移植中接受诱导治疗的比例分别达到72%、61%和77%[1].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 ( 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推荐将诱导治疗纳入肾移植后的初始免疫治疗方案[2].鉴于免疫诱导治疗在老年肾移植中的应用报道甚少,我们回顾分析了128例老年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巴利昔单抗(Bax)诱导治疗对老年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 巴利昔单抗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两种免疫诱导治疗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中的对比

    作者:范敏;魏小辉;孙阳洋;陈真;陆皓;何小舟

    目的 比较巴利昔单抗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行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5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免疫诱导剂治疗的152例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共82例,使用ATG的共70例.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1周后至1年内的血清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巴利昔单抗组共有2例出现感染;ATG组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巴利昔单抗组80例(97.56%)肾移植存活;ATG组68例(97.14%)肾移植存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一例死亡,均存活.结论 巴利昔单抗和ATG在肾移植行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 巴利昔单抗联合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文娥;孙煦勇;秦科;聂峰;赖彦华;董建辉;覃音红;谭落娇

    目的:探讨巴利昔单抗与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OKT3)联合诱导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术前2个月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值均>50%的尸体供肾肾移植受者20例,其中9例受者接受巴利昔单抗联合OKT3免疫诱导(联合诱导组),11例受者接受OKT3常规免疫诱导(OKT3诱导组),均以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评估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年内肺部感染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功能.结果:联合诱导组、OKT3诱导组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术后1年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 vs.36.4% (P=0.319),11.1% vs.63.6% (P=0.028);联合诱导组患者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比例明显高于OKT3诱导组(88.9% vs.27.3%,P=0.010);联合诱导组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与OKT3诱导组(分别为90.9%、81.8%)比较,差异不显著(P=1.00和P=0.100);术后1年联合诱导组、OKT3诱导组血肌酐值分别为(105±24)、(97±22) μmol·L-1(p=0.437).结论:巴利昔单抗联合OKT3进行免疫诱导,在预防高致敏受者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同时,缩短了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

  • 巴利昔单抗对肾移植受者血清IL-2与血肌酐的影响

    作者:朱东风;王跃;郑守华

    目的分析巴利昔单抗对肾移植受者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巴利昔单抗组(n=37)和对照组(n=35).所有病人均采用环孢素(CsA)+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维持治疗.巴利昔单抗组:分别于术前2h和术后4d使用巴利昔单抗1.0mg/kg.检测术后2月内IL-2和血清肌酐浓度,观察急性排斥反应(AR)、不良反应、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巴利昔单抗组IL-2和肌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共有12例病人发生AR,巴利昔单抗组3例,对照组9例(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明显降低IL-2和血清肌酐水平和AR发生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当前策略

    作者:马宁

    研究背景: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新策略,肩负着不断提高患者和移植生存率的责任。目前使用类固醇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的免疫抑制药物和治疗方案与30年前所用不同。虽然由于急慢性排斥反应而引起的移植物失功已经比较少见,但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已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打击。概念/趋势:虽然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使用受其肾毒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影响而受阻,但它仍然是免疫抑制治疗的骨干。因此,各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或撤出策略成为了临床基础研究的题目或已进入临床实践中,这些基础研究包括依维莫司、 mTOR抑制剂和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抗体的使用。巴利昔单抗和其他淋巴细胞消耗因子,在诱导治疗方案中已显示出优越性。总结:随着类固醇激素的减量或不用,当前策略是探索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与新型因子联合,目的是在减少排斥反应和避免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之间取得平衡。在本篇综述中也探讨了长期维持策略,如耐受性和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4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