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达比加群酯在小面积肺栓塞(单个肺叶阻塞)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薛桂红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在小面积肺栓塞(单个肺叶阻塞)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至我院进行小面积肺栓塞治疗的患者58例进行临床研究.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氧气支持、镇痛、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进行治疗,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心率(P)、PO2、PCO2等情况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R、P、PO2、PCO2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好转,但观察组患者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2、pC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小面积肺栓塞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松南;董建增;王璐;杨汪洋;闻松男;刘念;白融;冯莉;汤日波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292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各146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律抗凝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达比加群酯组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有2例严重出血(1例心脏压塞,1例消化道大出血),华法林组有3例严重出血(1例心脏压塞,1例血胸,1例穿刺位点大血肿).达比加群酯组8例、华法林组7例轻微出血.2组患者总出血、严重出血及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消化道刺激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华法林组[11.0%(16/146)比4.1%(6/146),P=0.022].结论 达比加群酯用于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治疗.

  • 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凯;魏秀娥;荣良群;肖利杰;刘腾飞

    对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72例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行华法林(36例,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36例,达比加群组)治疗,患者年龄18 ~ 45岁,有3种以上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50例(69%).口服华法林从小剂量开始,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 ~3.0;口服达比加群酯每次110 mg、2次/d.治疗后1年,华法林和达比加群组停药者分别为10例(28%)和2例(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别为8例(22%)和1例(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P=0.03);华法林组监测INR共记录233个INR值,平均INR值为2.3,平均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为75%(174/233);华法林组发生2例死亡事件,达比加群组无死亡事件;华法林和达比加群组出现不良反应者分别为19例[53%;总出血事件9例(25%,轻微出血6例、严重出血3例),恶心呕吐5例,便秘腹泻2例,头晕头痛3例]和6例[17%;总出血事件2例(6%,均为轻微出血),恶心呕吐2例,便秘腹泻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P<0.01).提示达比加群酯治疗伴NVAF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效性优于华法林,安全性更高.

  •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比较

    作者:周庆涛;贺蓓

    静脉血栓栓塞的年发病率为0.1%~0.2%,在血管疾病中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死因.目前标准的治疗是尽早胃肠外抗凝5~7 d,然后给予至少3个月的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且与多种食物和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是一种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能够被广泛存在的酯酶迅速转化为活性药物,按照固定剂量给药,不需监测凝血功能.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Schulman 博士等比较了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于2009年12月6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www.nejm.org).

  • 达比加群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作者:高航;宗新杰;刘长鹰;张海枝;李川;徐为人;陈会慧

    目的:对达比加群酯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3-[[[2-[[(4-氰基苯基)氨基]甲基]-1-甲基-1H-苯并咪唑-5-基]羰基](吡啶-2-基)氨基]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改进后的Pinner反应得到脒,再与氯甲酸正己酯反应得到达比加群酯。结果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收率为38.8%,质量分数为99.6%。结论该合成工艺简化了操作,设计合理,终产物达比加群酯收率及纯度较高,具备工业化可行性。

  • 2010年美国FDA批准新药简析

    作者:谭初兵;汤立达;徐为人

    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共批准21个新药,简要介绍其中的重点品种,并就新药研发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在FDA批准上市的新药中,迪诺苏单抗(Prolia(TM)),denosumab)、达比加群酯(Pradaxa(R),dabigatran erexilate)、芬戈莱默(Gilenya(R),fingolimod)等新药作用独特或市场前景广阔,颇受关注.2010年上市新药总体数量未见增加,但其中的孤儿药和特色药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制品的比重也显著增加,体现出医药产业界研发重心和模式的转变.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进展

    作者:张欣

    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有很大的影响。在欧美国家每年约有60~10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1];而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非常高;约20%的中风与房颤相关[2]。因此安全有效的口服抗凝治疗在血栓性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昉;储慧民

    心房颤动(AF)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 AF主要的并发症,为预防卒中发生,临床上通常对高危的 AF 患者进行口服抗凝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存在起效慢、半衰期长和需要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不足,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一系列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不断问世,成为临床抗凝治疗的新选择。其中以达比加群酯为代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半衰期短、无需长期 INR 监测以及较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反应等特点,应用日益广泛。

  •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源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康姗;胡明;周毅;梁盼盼;杨海庆;张慧清;朱一飞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源性脑梗死二级预防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我院诊治应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二级预防的心源性脑梗死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例为青年女性,因反复右侧肢体瘫痪伴言语不利2周入院.曾于当地医院予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症状好转,但1d前复发,入我院.头颅MR检查示急性多发梗死灶,病灶分布分散,皮层及皮层下均有累及,呈斑点状分布,双侧大脑半球均可见梗死病灶.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符合心源性脑梗死表现.后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左心耳血栓,确诊心源性脑梗死,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出院后口服达比加群酯进行二级预防.随访3个月,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期间原有症状未有加重,未出现新缺血表现;出院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恢复,左心耳血栓消失,且未发生出血性事件.结论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源性脑梗死二级预防较有效和安全,但还需进一步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

  • 达比加群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璐;张薇;武云涛;田国祥;王晓兵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高龄(年龄≥80岁)非瓣膜性房颤30例,予达比加群酯110 mg、2/d口服.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3、6、12个月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治疗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1、3、6及12个月后30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趋势,但仅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1、3、6、12个月后国际标准化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30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出现不同程度消化不良及腹痛10例,皮下淤斑1例,未停用达比加群酯,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即好转.结论 达比加群酯能够使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凝血状态从高凝过渡到低凝,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栓塞风险,且安全性较高.

  • 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陈敬;蔡伟萍;门瑞英;杨娜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接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68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栓塞或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68例患者未出现血栓栓塞、大出血和死亡事件,其中3例出现轻微出血(2例皮肤瘀斑,1例牙龈出血)。结论:对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能够保证用药安全,增强疗效,提高预后。

  • 特发性肺纤维化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丽;胡良安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组织病理学和/或影像学表现具有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的特征。随着对 IPF 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逐步受到重视。凝血级联在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 IPF 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在 IPF 抗凝疗效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在肺纤维化中的研究为其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临床前信息。本文就 IPF 抗凝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丹;张家美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卒中,且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危害严重。口服华法林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华法林治疗窗窄,且易与多种食物、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贝曲西班)克服了华法林的一些缺点,且能更好地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及出血风险,有望成为临床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事件的新选择。

  •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叶甜(综述);王安才(审校)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综合征[1]。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STEMI )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on ST-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ACS)。 Yeh 等[2]研究发现,1999年后STEMI短期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低于NST-ACS。但另有文献长期随访发现,NST-ACS 患者病死率高于 STEMI 患者[3]。目前STEMI已被广大医师及患者重视,入院后一经确诊,治疗窗内积极予以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治疗,不能行上述治疗的患者予以静脉抗凝、扩冠、活血化瘀、稳定斑块等,使得STEMI短期病死率不断下降,对于NST-ACS患者来说,患者大多为高龄人群,基础疾病多,且往往为多支病变更容易并发缺血事件,导致NST-ACS患者长期病死率较高,更应给予细致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工作。随着人们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使得抗凝治疗在ACS二级预防中地位愈发重要。本文就新型口服抗凝药(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 NOACs )在 ACS 中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袁早送;黄从新;郭宗文;吴吉圆;马瑞松;舒泳翔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有关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多中心对照研究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2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中文1篇,英文6篇),总样本量为33502例。 Meta分析显示,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OR=0.82,95%CI 0.73~0.93, P =0.001)、全因出血率(OR=0.86,95%CI 0.79~0.95, P =0.003)及颅内出血发生率(OR=0.42,95%CI 0.29~0.62, P =0.001);而动脉栓塞率(OR=0.75,95%CI 0.45~1.25, P =0.28)及全因死亡率(OR=0.91,95%CI 0.82~1.00, P =0.06)无明显差异。结论达比加群酯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全因出血及颅内出血的风险,疗效优于传统药物华法林且安全性高。

  •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应用

    作者:张广求;张美祥;王树平;谭璐;汪曲;涂青林;陈文明;莘俊杰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与食物或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可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药代动力学确切,个体差异小,抗凝效果稳定,颅内出血并发症减少,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可用于长期治疗,且多数研究证实了NOAC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孙小强;李姮;张香玲;何峰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每组50例.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替格瑞洛口服.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达比加群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两组均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12个月测定凝血指标,记录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PT、INR、T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PT、INR、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PT、INR、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12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PT、INR、TT、APTT低于华法林组,Fib、D-二聚体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比6.0%(3/50);χ2<0.001,P=0.999〕.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 P=0.026).结论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预防血栓事件,且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低的出血发生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作者:徐晓薇;陈步星;魏欣;郭晓彬;林涛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RFCA的房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行RFCA,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房颤类型、存在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比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房颤患者卒中发生评分系统(CHA2DS2-Vasc)得分、合并症、既往有卒中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3个月时,两组均无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两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低于华法林,可作为安全、稳定的RFCA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 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杨超;陈凤娟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采用达比加群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纳入的11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2组,其中55例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作为研究组,另55例患者采用华法林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比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 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

    作者:王勇;王贤恩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达比加群酯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运用于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100例住院或门诊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病人分为两组,A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B组为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测定凝血四项并随访患者1年,观察病人治后出血和血栓性事件的风险.结果 B组病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A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临床事件发生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联合运用达比加群酯和阿托伐他汀钙片较单独运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更好,出血及血栓性事件减少.

175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