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36例的临床护理

    作者:古永华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收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36例,实施及时的临床治疗和有效全面的临床护理.结果:136例患者通过及时的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之后,总有效134例,总有效率98.53%.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愈率的关键.

  • 心肌钙蛋白T定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上的应用

    作者:黄建群;吴伟;冷汝溥;张海英

    目的 评价心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入急诊ICU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分为:AMI组和UAP组,抽取肘部静脉血1ml立即注入肝素抗凝试管中,混匀。用德国宝灵曼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肌钙蛋白T灵敏检测试纸条进行定性检查。同时用放免分析方法测定血清CK、CK-MB及AST。结果 AMI组cTnT阳性率为70.6%,UAP组阳性率16.7%,两组阳性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性(P<0.01)。结论 cTnT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生化指标,cTnT定性检测可用于ACS早期鉴别诊断,其临床意义优于血清CK、CK-MB及AST。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价值

    作者:武方奇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R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CR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

  • “双心”模式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敬

    目的::研究"双心"模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增加心理干预治疗。结果:治疗后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6%、80%,观察组明显较好(P<0.05);SAS、SDS评分下降幅度观察组患者也明显较大(P<0.05)。结论:对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患者使用双心模式效果显著。

  • 易损斑块的识别及血清学标志物的进展

    作者:蒋博;盖鲁粤

    国外资料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和10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3%和27%[1],其致死原因主要是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并不是管腔的严重狭窄,而是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斑块的破裂、糜烂、溃疡、钙化结节、斑块内出血等,以及斑块表面内皮功能不全、炎症或斑块内组织因子暴露等因素参与的血栓形成.

  • 心理干预对院前急救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构架

    作者:石磊

    目的: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前急救期间使用心理干预处置的价值探究.方法:选取80例于我院急救的患者进行研究,待医护人员抵达急救现场迅速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进行急救期间,给予全部患者常规急救处理,之后分组对其中的观察组患者应用心理干预手段处置,记录及对比两组患者处置期间的数据.结果:经过常规+心理干预处置的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较好,处置数据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开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救工作期间,可在治疗的同时辅以患者心理干预,可良好缓解患者急救时的心理应激反应,促使患者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 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例

    作者:顾崇怀;赵昕;韩雅玲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3岁,于2013年3月18日15:00突发心前区闷痛,向后背及左上肢放散,伴出汗,无明显胸闷、气短,每间隔15 min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次),共3次,持续1 h后缓解,未就诊。次日4:10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再次含服速效救心丸持续数分钟未见明显缓解,无恶心、呕吐、黑矇及晕厥症状,并于2013年3月20日9:30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CCU)。既往高血压病史6个月,高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未系统监测及控制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否认糖尿病及消化道系统疾病史,无吸烟、饮酒史,否认冠心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7℃,心率9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7/80 mmHg,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上抬0.2 mV,Ⅰ、aVL、V1~V6导联ST段下移0.1~0.2 mV。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前后径28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7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RBC)3.72×109/L,白细胞计数(WBC)9.2×109/L,中性粒细胞分数(NF)69.2%,血红蛋白(HGB)113 g/L,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97.9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33.0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5.1%,血肌酸酐105μmol/L,血钾4.6 mmol/L。入院时心肌酶谱:高敏肌钙蛋白T(high troponin T,hs-cTNT)0.324 ng/ml(参考值:0~0.05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 creatine kinase-MB,CK-MB)47 U/L(参考值:0~25 U/L),每日连续监测心肌酶谱呈下降趋势。立即给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24 h后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 AA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2%,腺苷二磷酸(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33.2%。入院时GRACE评分102分,CRUSADE评分35分。入院第2天查便潜血阴性,第6天化验HGB 121 g/L,MCV 95.1 fL, MCH 36.2 pg,MCHC 38.5%。

  • 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疗效

    作者:蒋利;沈卫峰;张建盛;倪钧

    目的:观察75岁以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323例行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75岁患者79例为高龄组,<75岁患者2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支架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内,两组心绞痛复发、硝酸酯类药物停用、再入院、心功能改善、再次血运重建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高龄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5.7%vs.28.7%,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年轻患者少.

  • 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释放部位的对比分析

    作者:马晓静;张兴华;邵建华;朱兴雷;唐元升;许法运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部位的区别.方法:选取接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的60例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三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慢性心力衰竭15例(慢性心力衰竭组),另28例为对照组.分别自股动脉、股静脉、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冠状静脉窦4处取血,比较各部位TNF-α、IL-6水平的差异.结果:①慢性心力衰竭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各部位TNF-α、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TNF-α、IL-6水平高于左主干,而慢性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炎性因子主要来源于心外低灌注组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心内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 尼古丁对人树突状细胞的激活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李大主;Sharma Ranjit;曾秋棠;田园;冯义柏;王祥;曹林生;郭和平;王敏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人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系.方法:观察体外尼古丁对DC功能的作用以及11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与45例ACS者(ACS组)发病时及戒烟后DC的功能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 CD86的表达;混合淋巴反应检测DC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混合淋巴反应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时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致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多;DC CD86的表达与日吸烟量正相关(r=0.63,P<0.01);平均戒烟5个月后,DC功能接近正常;体外尼古丁亦能明显刺激DC的功能,呈浓度依赖性.结论:①ACS时DC明显激活;②戒烟后DC功能可迅速恢复;③尼古丁可能是ACS时DC激活的刺激因素之一.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作者:张颖新;陈双峰;王凤菊;刘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方法:将5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26)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n=31),分别测定症状发作6 h内及24h时的血栓前体蛋白(TpP)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并和30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做比较.结果:症状发作6 h内,AMI组血栓前体蛋白显著高于UA组及对照组(P<0.01),而心肌肌钙蛋白T无显著变化;症状发作24 h时,AMI组及UA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UA组(P<0.01),而血栓前体蛋白无显著变化.结论:血栓前体蛋白为AMI的早期诊断指标;在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有血栓的情况下,血栓前体蛋白可以鉴别诊断AMI与UA,但还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

  • 冠状动脉内药物支架与非药物支架置入对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影响

    作者:张高峰;许澎;伍旭升;周亚刚;乔祺;俞利群;施旭荣;徐岭;朱艳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对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影响;药物支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非药物支架对TF和TFPI影响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将53例临床特征相似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成置入药物支架组(n=24)和非药物支架组两组(n=29),测定置入支架前、置入后即刻、24小时后、48小时后血液中TF和TFPI的浓度,比较同组中不同时点TF和TFPI的变化以及药物支架组和非药物支架组对应时点的TF和TFPI的变化.结果:药物支架组和非药物支架组患者在置入支架后TF均显著升高;非药物支架组介入后即刻TFPI升高,以后降低至基线值以下,药物支架组也有类似趋势,但两组间对应时点TF和TFP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现有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置入药物支架和非药物支架对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影响类似,并不促进系统高凝状态的发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变化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李大主;胡英锋;杨克平;曾秋棠;李裕舒;王祥;冯义柏;曹林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和功能变化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分离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18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T细胞中Treg的百分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Treg对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循环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Treg百分比明显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减弱,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循环血中致炎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升高,而抑炎细胞因子转移生长因子(TGF)-β1和白细胞介素(IL)-10降低,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Treg数量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FN-y和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reg数量减少和抑制功能障碍,可能是其特异性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薛莉;陈树兰;张建荣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及Hcy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1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4例为稳定性心绞痛组及经有关检查排除冠心病者32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Hcy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的ET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而NO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Hcy与ET呈正相关,而与NO、NOS呈负相关.结论:Hcy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独立相关.Hcy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功能失调.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现状

    作者:吕树铮;宋现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20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由于对ACS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进而导致了治疗策略的巨大变化.

  • 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冯玉宝;刘凡;王秉臣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型心肌梗死(QMI)、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心源性猝死这样一组临床病征.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是新近发展的心肌组织所特有的心肌酶学标志物.本文对cTnI的生物化学特点、检测方法、cTnI与ACS的联系进行评价.cTnI在诊断心肌损害方面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诊断时间窗口宽,明显优于传统心肌酶,对ACS可进行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价,并可预测UA患者复杂冠状动脉形态,值得推广使用.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杨曙光;王爱萍;汤学超;苏玉文;张杰;张代民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0例胸痛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ACS 78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33例(SA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39例(正常对照组).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同时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CS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53 4,=0.000 1),与LVEF呈负相关(r=0.550 0,=0.000 1).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可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弢;谢英

    目前,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主要有3种静脉制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其中替罗非班为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于1998年5月首次在美国上市,004年8月在国内上市,是目前国内惟一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 作者:

    关键词: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清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主要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有关,而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及全身性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减少ACS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作用可能与抗炎有关.作者在ACS患者中早期应用辛伐他汀,通过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来探讨其抗炎及对与ACS发病的关系.

164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