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E-COVER研究: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对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治疗有效

    作者:Rain

    RE-COVER是一项全球性、Ⅲ期、随机、双盲、平行分组研究,用于评估在使用非口服抗凝物初始治疗5~11天后,口服达比加群酯(150 mgbid)6个月治疗急性、伴有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与华法林(INR 2.0~3.0)治疗相比是否同样有效及其安全性情况(非劣效性比较).

  • 达比加群酯预防性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30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华文;秦锡祥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预防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每组30例.达比加群组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口服,每天2次;华法林组给予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服药1、3个月后的相关凝血功能指标改变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2a,对比两组栓塞、出血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亦较治疗前升高(P<0.05);并且以3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两组同一时间点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a,达比加群组的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总发生率较华法林组低(P<0.01).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小剂量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 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长期抗凝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郭攸胜;张焕基;李小玲;潘荣全;陈文浩;程开诚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国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住院的11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达比加群酯组58例,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 bid抗凝治疗;一组为华法林组54例,根据INR目标值2.0~3.0,个体化给予华法林片抗凝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时间,观察两组的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华法林组发生出血事件5例(8.8%),达比加群酯组2例(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未发生血栓血栓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发生1例(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全因死亡7例(12.3%),达比加群酯组3例(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 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赵晰辉;付志方;刘梅林;高尚光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接受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9例,根据使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5例和华法林组44例,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多、伴随疾病多、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例高的特点.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3.06%,华法林组6.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抗栓效果相当,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 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李玲;罗晓丽;王红勇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予以胺碘酮联合华法林,观察凝血指标变化,心电图、生化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P <0.05)。治疗后,两组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心率明显降低(P <0.05),其他心电图表现均无明显变化(P >0.05)。治疗组发生消化道反应9例(23.7%),高于对照组的5.3%(P <0.05)。而治疗组栓塞或血栓以及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 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马裴裴;王宏伟;娄可丽;解泽宙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52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肌酐清除率>30 ml/min时,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bid;肌酐清除率为15~30 ml/min时,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55 mg,bid。对照组患者口服华法林钠片,初始剂量2.5 mg,qd,3~5 d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直至INR维持在2.0~3.0。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INR、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临床事件(脑栓塞、脑出血、致命性出血、其余部位栓塞、死亡)发生率及不良发生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TT、PL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IN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出血、致命性出血临床事件;脑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其余部位栓塞、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的抗凝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PT、INR,降低临床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

    作者:郭红雨;段永珂;洪岩;程冠昌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NVAF患者资料,按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80例)和观察组(1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起始剂量2.5 mg,口服,每日1次,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观察组患者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150 mg,每日2次,温水送服,餐时或餐后服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3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IN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INR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INR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NVAF患者的抗凝有效性显著优于华法林,且两药的安全性相当.

  • 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90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左晋;高原;花焱;许麾;于建;刘琪;鲁媛瑗;杨思佳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计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同时观察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卒中、肢体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包括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对照组患者 INR 指标均较观察组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12.22%比10.00%,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显著降低(2.22%比10.00%,P ﹤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还能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

  • 达比加群酯中空微球的制备及溶剂选择

    作者:刘元芬;丁亚飞;郑春丽

    目的:改变制备中空微球中所需有机溶剂的不同配比,探讨有机溶剂对中空微球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以乙醇与二氯甲烷之比为1:1的优配比制备达比加群酯中空微球,并测定其含量、体外释放度。结果制备的达比加群酯中空微球具有明显空腔,体外漂浮性能良好,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2 h和12 h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5.3%和61.4%。结论所制备的达比加群酯中空微球具有缓释效果,有利于减少给药次数。

  • 非瓣膜性房颤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卢奕;温连安;李东;夏志琦;朱蕾

    目的 评价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和华法林(Warfarin)在非瓣膜性房颤(NVAF)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4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各32例,分别给予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2个月的凝血指标,以及栓塞和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用药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患者轻微出血的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华法林组的15.62%(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NVAF患者栓塞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疗效与华法林相似,但达比加群酯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达比加群酯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洪光;焦淑清;张立宇;吴连贺

    达比加群酯是新型的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强效抗凝、出血风险低、无需特殊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达比加群酯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作者:彭超

    心房颤动(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年来华法林作用因治疗窗窄,较高的出血风险,极大地影响患者的依从性.新型抗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因其在减少血栓栓塞及大出血方面的优势,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现就达比加群酯的药理机制、预防AF相关性脑卒中相关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1背 景多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研究显示,非瓣膜性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治疗组的5.6倍,瓣膜性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治疗组的17.6倍[1].而国内研究显示,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24.8%[2].AF相关性脑卒中不仅致残率、死亡率高、预后差,而且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因此预防AF患者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

  • 达比加群酯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疗效

    作者:王海霞;鲁永花;刘松

    目的 评价复方中药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62例,将其分为达比加群酯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达比加群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研究组)32例,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0例患者中3例(10.0%)发生心绞痛事件,2例(6.66%)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研究组32例患者中1例(3.13%)发生心绞痛事件,1例(3.1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达比加群酯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但研究组心律失常、心绞痛事件少,效果显著,可行性好.

  • 达比加群酯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宇;荣跃贤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DF)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D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常规伤口换药,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达比加群酯联合负压吸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4,P=0.013),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达比加群酯联合负压吸引治疗DF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低剂量达比加群酯治疗高龄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家贵;何艳;刘骅;唐义平

    目的 探讨高龄卒中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00例脑卒中伴房颤患者进行房颤血栓栓塞危险评分以及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检测其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血液肌酐水平;将190例接受抗凝治疗的高龄卒中伴房颤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分析两组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 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肾脏代谢能力下降,接受抗凝治疗时出血风险大;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比较,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高龄卒中伴房颤患者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酯抗凝对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

  • 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与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玮;周明礼

    达比加群酯作为非瓣膜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其抗凝作用与华法林相当,出血风险较华法林减少约20%,较华法林具有诸多优势;但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普遍存在个体差异,基因多态性对于达比加群酯的影响可能在于药物代谢及药物动力学方面.CES1和ABC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达比加群酯血药浓度相关,CES1 SNP rs2244613与谷浓度及出血事件相关,携带该等位基因的人群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因此CES1 SNP rs2244613是达比加群酯临床出血风险的决定因素.而CES1 SNP G143E对于达比加群酯活化是一种功能缺失型突变,这种突变会影响达比加群酯的激活从而影响达比加群酯的活性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在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可基于基因多态性更好地提高达比加群酯疗效及安全性.

  •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房颤动卒中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卓玲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华法林作为近年来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基石一直未被完全取代,却因其治疗上存在的众多限制导致其应用率低或使用不达标等,为解决华法林的这一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应运而生,并以其剂量固定、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出血风险小等优点逐渐受到临床青睐,然而其不足也不容忽视,尚需更多确切的临床实验研究来明确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现拟通过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机制、药理学特点及新试验研究做一简单介绍及比较,并对临床合理选用抗凝药做一简要总结及展望,望能为临床医生针对心房颤动患者合理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提供帮助.

  • 达比加群酯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源(综述);王群山(审校)

    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和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已被证明预防心房颤动的脑卒中和栓塞安全有效,无需频繁剂量调整和常规监测,使用更为简便。心房颤动患者常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现就达比加群酯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治疗。

  • 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研究进展

    作者:肖宜超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合成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经胃肠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达比加群.现主要对达比加群酯的药理学、相关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姝瑾;李小惠;周雨田;刘扬渝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经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共25例,采集经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药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有效率及对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随访6个月,并观察出血风险.结果 25例患者中,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有效率为88.0%.治疗前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二聚体浓度明显降低(P<0.05).随访发现轻微出血1例.结论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175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