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萍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卒中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已确诊脑卒中病人共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BNP、CRP、NSE水平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卒中的预防疗效好安全性高,推测其机制与血清BNP、CRP、NSE水平的降低有关.

  •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抗凝中应用对比研究

    作者:周音频;胡龙江;向立权;胡鑫渝;宁琳;肖鹏;陈林

    目的 对比分析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抗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收治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4例.2组患者均于我院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围术期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并发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2组凝血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TT均明显长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APTT、T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均可作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的抗凝药物,其中达比加群酯具有更强的抗凝作用,同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

    作者:胥良

    目的:对比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0例在我院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华法林治疗,共90例,观察组行加达比群酯治疗,共90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3.3%,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8.8%,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实施达比加群酯治疗可取得与华法林相似的抗凝效果,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胺碘酮和达比加群酯联合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磊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利用胺碘酮和达比加群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利用胺碘酮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组选择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T、APTT、INR、TT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P<0.05.结论:胺碘酮和达比加群酯联合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 达比加群酯治疗高龄女性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作者:胡高频;孙飞;姜东炬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高龄女性患者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210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高龄老年女性(年龄≥80岁)患者9例,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观察其抗凝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本组9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无新发脑梗死,无脑出血.药物不良反应方面,2例(22.2%)消化不良,l例(11.1%)上腹痛,患者为空腹服药,纠正为餐后服药后上腹痛缓解;2例(22.2%)皮下瘀斑,1例(11.1%)牙龈出血.无严重出血事件,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肾功能无变化.结论 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高龄老年女性患者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

  •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梁春波;马瑾华;刘岩;李红帅;刘艳霞

    目的 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治疗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6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收治的75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A组,n=50)、达比加群酯组(B组,n=55)及利伐沙班组(C组,n=47).所有患者服药时间≥1年,随访1年,比较3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及用药前后相关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非严重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后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1.6~2.5,说明患者在医师严密监控下INR达标率较高;B组患者用药后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C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但均未超过正常值2倍(P<0.05),而用药后1个月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可安全地应用于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合并多种疾病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而对于Ccr为15~30 ml/min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选择低剂量的利伐沙班(10 mg/d)更合适,其抗凝效果不劣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大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并且无需频繁抽血监测凝血功能,其优势更加明显.

  • 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张之栩;陈红磊;王均志

    目的 探讨迭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迭比加群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身性栓塞、卒中、大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卒中发生率为7.00%,对照组为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P<o.05);试验组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1,P<0.05);试验组大出血发生率为9.00%,对照组为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P<0.05).结论 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上,达比加群酯的效果较传统药物华法林显著.

  • 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大聚集率的影响

    作者:于淼;李潞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大聚集率(MA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72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各36例.于用药前及用药10 d及30 d后应用PL系列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连续计数法原理,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达比加群酯组用药10、30 d后,MAR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用药10 d后,MAR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0 d后,MAR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华法林组用药10、30 d后的MA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均无增加MAR的趋势,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酯并不增加MAR.

  • 达比加群酯在抗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沿祥;刘芳;王营

    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具有强效抗凝、出血风险低、无需特殊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能显著降低卒中和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显著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和血管性死亡率.它的问世是抗凝治疗领域和潜在致死性血栓预防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

  • 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作者:胡汉臣;王红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在尿激酶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华法林治疗,治疗组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均治疗4 w,观察近远期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lasgow昏迷量表(GCS)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分、超声中膜厚度(IMT)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G、TC与HDL-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L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进行超声观察,对照组多为软斑块、纤维型斑块,而治疗组多为软斑块、钙化型硬斑块、混合斑块;两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的电话随访,治疗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症状与超声功能指标,促进血脂代谢的正常化,逆转HDL-C的表达,从而促进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提高.

  • 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文静

    目的 对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观察.方法 选取确诊并收入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方法及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相同治疗方案上再结合达比加群酯联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脑钠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而对照组为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脑钠肽及C反应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在治疗脑卒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同时可使血清脑钠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

  •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李淑媛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治疗的1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73例(华法林治疗)和观察组72例(达比加群酯)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同时对比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TT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对照组相仿(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0.28%),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达比加群酯能够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凝血功能,且药物不良反应少.

  •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单纯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的原因探讨

    作者:刘秋颖;陈锋;崔婵娟;黄声凯;崔巍

    恶性肿瘤通常伴有机体的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而血栓形成也是恶性肿瘤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但凝血指标中与凝固时间相关的指标,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肿瘤患者中多表现为正常或缩短,TT明显延长或"不凝固"报警的病例较为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肺下叶癌伴淋巴结肿大并且进行了放疗、化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检验结果 中出现单纯TT延长的情况.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与探索

    作者:詹碧鸣;胡建新;洪葵;程晓曙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是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然而,由于其治疗窗窄,患者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且有较高的出血风险,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应用.新型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在减少血栓栓塞和大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文对达比加群酯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与华法林的换药衔接、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 凝血指标在服用达比加群酯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刘千军;张维;郑治渊;孙慕华;朱毅

    目的 通过常规凝血指标来监测达比加群酯的抗凝程度,从而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方法 选择从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56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78.0±6.6)岁,口服达比加群酯110mg,2次/日,监测服药前后凝血功能.结果 (1)患者服药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帆浆凝血酶时间(TT)较服药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服药后TT明显延长组(TT≥ 200 s)与TT轻度延长组(TT< 200 s)比较,2组间服药前后PT、INR、FIB变化值无差异,TT明显延长组服药前后APTT的变化值大于TT轻度延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服用达比加群酯后APTT是服药前(1.47±0.40)倍,小于指南推荐的APTT正常范围高值的2倍(本研究中心APTT正常参考范围为28~45 s).结论 APTT可作为评估达比加群酯抗凝强度及调整药物剂量的参考指标.

  •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倪金迪;李响;蔡振林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临床后果严重,是房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口服华法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有效措施,但华法林的抗凝治疗窗窄,显效慢,疗效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故需反复检测凝血功能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使用剂量,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凝血酶抑制剂及Ⅹa因子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剂较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出血风险,有望成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新选择。

  •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安全性观察

    作者:周红梅;徐瑾;张清;张琪;姜萌;卜军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应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安全性.方法 根据病例入院时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将纳入研究的94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正常肾功能组(n=27)、轻度肾功能不全组(n=51)及中度肾功能不全组(n=16)三组.三组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后6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酯(每次110 mg,一日2次)进行抗凝治疗,监测并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前、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时的肝功能、肾功能、血细胞变化,并随访观察患者3个月内有无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接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三组患者间血栓栓塞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后监测肝肾功能均未见显著降低,且均无外周血细胞减少.结论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是安全的,短期的抗凝治疗不会加重肾功能恶化.

  • 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作者:徐蕾;杨婉花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本文就达比加群酯的不良反应、抗凝活性检测指标的局限性、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及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和综述,为临床进一步安全合理地使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徐宝元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治疗有效且安全,同时具有可口服给药、半衰期较短、可预测剂量相关不良反应以及不需要常规监测和调整剂量等优点.达比加群酯预防重大择期骨科手术后VTE的疗效不劣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则优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治疗VTE的疗效均不劣于低分子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本文综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和治疗VTE的研究进展.

  • 新型口服抗凝血药物达比加群酯

    作者:宫平;贾薇

    全球首个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于2008年上市,用于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该药的成功上市,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175 条记录 4/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