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VEGF反义寡核苷酸PLGA纳米粒的研制

    作者:徐爱民;刘善奎;李国栋

    目的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VEGF-ASODN)的PLGA纳米粒,并探讨其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并用正交设计法对纳米粒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50 nm,包封率可达72%,含药量0.84%,体外释放缓慢,达到21天.结论 VEGF-ASODN的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简便、重现性好.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长效缓释微球不同配比对体外释放行为改善的研究

    作者:刘剑锋;陈韵岱

    目的 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药微球包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探索不同配比对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分子量的PLGA制备不同粒径的载药微球,并经载药微球的合理配比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达到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的目的.结果 载药微球粒径约为20 μm、分子量10 kU∶ 24 kU的配比为1∶2组,粒径为20 μm、分子量为24 kU和分子量为10 kU、粒径为6μm的载药微球配比为2∶1组的体外释放突释较低,且在14 d内呈线性的零级释放趋势,体外释放行为得到改善.结论 VEGF长效缓释PLGA微球经优化配比后的持续释放能力较传统VEGF微球明显提高.

  • 关节腔注射用雷公藤甲素PLGA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作者:车坷科;王丽娟;张如超;张亚红

    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TPL-PLGA)微球,并对微球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优化后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TPL-PLGA微球,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和大小,马尔文粒度仪测定微球粒度分布情况,HPLC外标法测定微球包封率、载药量,透析袋法模拟体外释放行为.结果:TPL-PLGA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4.75 μm,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4.37±2.30)%和(1.53±0.27)%,跨距0.95,体外释放研究显示TPL-PLGA微球d1处于突释阶段,累积释放率达32.61%,此后进入缓释阶段,到d10时,总累积释放率达到62.14%.结论:本实验制备的TPL-PLGA微球体外能够实现长时间地缓释,满足关节腔内注射使用.

  • 利福平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的研究

    作者:胡春晖;党云洁;朱春燕

    目的 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用于结核病局部给药,以达到局部滞留、缓慢释放的作用.方法 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微球,用海藻酸钠制成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考察微球以及复合给药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初步考察复合给药系统在大鼠肺部的胶凝时间.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149.569 μm,包封率(n=3)为(69.43±3.53)%,载药量(n=3)为(26.43±3.10)%,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有抑制药物突释的作用,且药物在30 d内释放25%,大鼠肺部胶凝实验表明,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在大鼠肺部可滞留6 h.结论 利福平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达到了局部滞留、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 .

  • 载美洲大蠊提取物纳米粒的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

    作者:黄丫丫;杨杭;林家莉;杨建香;甘昌敏;刘光明;李婧炜

    目的 制备供口服给药的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纳米粒,研究CII-3纳米粒的体外释放以及纳米粒对所包载的CII-3的体外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复乳/溶媒蒸发法制备CII-3纳米粒,以人工胃肠液及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释放介质,采用福林酚法测定CII-3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征,并对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方程拟合,找到佳释放模型;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分别测定CII-3和CII-3纳米粒在pH 1.2人工胃液中不同时间点的氨基酸释放量,并对二者的降解速率进行对比,观察将CII-3包载入纳米粒后是否对CII-3有保护作用.结果 制得的CII-3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09.9±0.6) nm,Zeta电位为(-37.5±3.5)mV.CII-3纳米粒前2h在人工胃液中的累积释放率(Qt)为(22.63±1.17)%,此后在人工肠液中释放,60 h的Qt为(72.35±1.90)%,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方程为Qt=8.287 2 t1/2+7.758 6.CII-3纳米粒在pH 7.4的PBS中10d的Qt为(72.67±1.65)%,符合Weibull分布模型,方程为lnln[1/(1-Qt)]=0.403 7 ln(t-0.411 9)-1.713 3.CII-3在人工胃液中4h基本全部降解,而包载入纳米粒后约70% CII-3在人工胃液中被降解.结论 CII-3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性,体外释放平稳.纳米粒中的CII-3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提高.

  • 牙乳头细胞复合海藻酸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构建组织工程牙根

    作者:郭红延;王晓玲;徐蓬;朱晓英;杨成

    背景:牙胚组织工程重建研究表明牙齿结构可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牙齿存活及行使功能的关键在于牙根及其牙周附着,那么是否可以绕开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完整牙齿组织工程概念的束缚,而将组织工程构建目标仅仅指向结构单一的牙根组织?
      目的:采用组织工程方法,以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海藻酸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支架材料构建兔组织工程牙根。
      方法:分离、培养扩增兔牙乳头细胞,离心收集细胞混于海藻酸钠水凝胶,制成浓度6×109 L-1的细胞悬液,接种到人牙根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中,用CaCl2固化后,构建出细胞-支架复合物,然后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植入后4,8周取材,进行大体标本、X射线、三维CT、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与结论:经4-8周体内移植后获得的组织定型于牙根形状。植入4周后,标本密度较低;牙根移植物出现矿化,但矿化不完全,海藻酸钠水凝胶已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未降解;标本中出现了大量类牙本质结构,在标本表面具有纤维膜结构,与根面平行,结构不连续,没有明显髓腔形成。植入后8周,标本密度增高,更为接近自然生长的牙根组织;牙根移植物矿化基本完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已大部分降解;标本中出现了大量类似于成熟牙本质的结构,在标本表面形成连续的纤维膜结构,与根面平行,在其下方开始有类似牙骨质样结构的形成。表明采用工程方法可建出具有基本组织学类型和结构的类似人工牙根组织。

  •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制剂学性质分析

    作者:李晴宇;叶晓莉;陈玲;王彬辉;楼江;王国伟;严伟

    目的 制备姜黄素(Curcumin,Cur)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Cur-PLGA-NPs)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通过正交设计,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优化处方工艺.结果 制备Cur-PLGA-NPs的优化条件为PLGA 100 mg,泊洛沙姆188浓度1.0%,丙酮与乙醇体积比3∶1,有机相体积15 mL.按优化条件所制备的Cur-PLGA-NPs粒径为(120.33±2.44)nm,多分散系数为0.10±0.02,包封率为84.50%±1.13%,载药量为4.75% ±0.22%.结论 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Cur-PLGA-NPs,为后续“纳米粒-脂质体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望实现药物在肝脏的浓集.

  • 平阳霉素长效制剂对小鼠移植性肝癌 H22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冰;张晓红;刘江涛

    本研究通过制备平阳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长效缓控释制剂[1],将平阳霉素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制备成具有长效作用的贮库式生物降解的微球,探讨其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

  • 载EPO腺病毒的PLGA纳米纤维支架在体内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

    作者:朱阳;李道伟;方滕姣子;史册;王丹丹;孙宏晨

    目的: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腺病毒局限在应用部位,观察其在体内的促进骨形成作用.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腺病毒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纤维支架复合作为实验组(PLGA/Ad-EGFP组),以等剂量的EGFP腺病毒为对照组,分别感染骨髓基质细胞(BMSCs),以BMSCs感染EGFP的荧光细胞面积比例检测病毒活力.采用Picogreen dsDNA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释放动力学.将EPO腺病毒与PLGA纳米纤维支架冻干复合作为实验组(PLGA/Ad-EPO组),以单纯骨缺损为对照组,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在第4和8周采用Micro CT及组织学HE染色检测EPO腺病毒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结果:PLGA/Ad-EGFP组荧光细胞面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腺病毒在PLGA上呈突释曲线,第1小时存留53.0%±5.6%,第16小时存留20.0%±3.3%.与对照组比较,PLGA/Ad-EPO组在第4周促进红细胞生成,并在第4及8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新生骨面积百分比达到25.0%±5.7%及35.0%±6.3%(P<0.05).结论:应用冻干法将腺病毒与PLGA复合能够有效保存病毒活性,PLGA/Ad-EPO纳米纤维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缺损修复.

  •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双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张雁儒;张辉;卡卡;张戈宸;尚艳;孙昊;黄文华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BMP-4)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修复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BMSCs.采用电转法将pcDNA 3.1-BMP-4质粒导入BMSCs.转染成功后培养备用.制备直径为4mm的双层PLGA支架.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空白组、PLGA组、PLGA/BMSCs组、PLGA/BMP-4/BMSCs组4组,将双层PLGA支架置入兔双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缺损中.观察并记录术后动物膝关节活动情况.第8、16周时取膝关节置入组织行H-E染色,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置入的PIGA新生组织.采用RT-PCR法定量检测4组修复软骨缺损处新生的软骨Ⅱ型胶原、SOX-9、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各组动物膝关节活动正常,未见炎症反应.第8、16周时PLGA/BMP-4/BMSCs组兔膝关节损伤修复优于其他3组.H-E染色结果可见PLGA/BMP-4/BMSCs组膝关节损伤修复效果优于其他3组.RT-PCR结果显示PLGA/BMP-4/BMSCs组兔置入的PLGA新生的软骨中Ⅱ型胶原、SOX-9、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BMP-4转染BMSCs后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软骨细胞,双层PLGA支架置入有利于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区的修复.

  • 伊立替康纳米粒吸附红细胞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马钰;钱晓萍

    目的:将伊立替康包裹于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制备成具有缓释性和靶向性的纳米粒子,并将其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以达到体内长循环特性.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伊立替康PLGA纳米粒.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伊立替康载药量、包封率,并对其体外释药进行评估;将伊立替康纳米粒与红细胞在室温下反应30 min,通过静电和疏水作用吸附到红细胞表面,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吸附纳米粒的红细胞数.结果:伊立替康纳米粒平均粒径327.9 nm,载药量0.95%,包封率60.22%,120 h伊立替康累积释药量达59.62%,随着伊立替康纳米粒与红细胞比值的增加,红细胞表面吸附的纳米粒也随之增加.结论:本实验制备的伊立替康纳米粒吸附红细胞体系性质稳定,具有缓释功能.

  • 原位成孔骨水泥的体外降解与强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薛忠林;张辉;靳安民;叶建东;任力;于博;闵少雄;敖俊

    目的 探讨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对自制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将PLGA微球与CPC复合,检测其固化时间、可注射性能、重量丢失、体外降解、抗压强度及微结构改变,并构建重量丢失和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载入药物和微球后,骨水泥的固化时间延长,可注射性能提高,抗压强度下降.电镜示药物复合后CPC大体结构无明显改变,而载入微球后空隙明显增多、增大.CPC/PLGA强度的降低与质量丢失呈负相关.结论 CPC与微球复合时会导致其强度的减弱,这一点或许可以通过控制微球的降解来解决.

  • 二氧化锰包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血卟啉单甲醚纳米粒的药动学检测和抑瘤效果

    作者:贾欣;郝永伟;张超锋;侯琳;高珊珊;杜娟

    目的:考察二氧化锰包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血卟啉单甲醚(HMME)纳米粒(PLGA/HMME@MnO2)的药动学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对SD大鼠尾静脉注射HMME、PLGA/HMME和PLGA/HMME@MnO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3种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S180荷瘤小鼠肿瘤模型建立后,动物分组如下: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激光组、HMME+激光组、PLGA/HMME+激光组、PLGA@MnO2、PLGA/HMME@MnO2+激光组,其中HMME给药剂量为3.0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2 d给药一次,共5次.给药4 h后在肿瘤部位施加532 nm激光(1.5 W/cm2,1.5 min)照射.记录分析相对肿瘤体积变化和体重变化.结果:与HMME相比,PLGA/HMME和PLGA/HMME@MnO2均延长了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半衰期分别为HMME的2.71和9.32倍.治疗结束时,PLGA/HMME@MnO2+激光组相对肿瘤体积小(1.49±0.44).结论:PLGA/HMME@MnO2延长了HMME的血液循环时间,并提高了其光动力抗肿瘤效果.

  • 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徐岩;陈仲清;余让辉;李国锋;王晓俏

    目的 制备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简称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PLGA为载体,采用W1/O/W2双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实验过程中有机相PLGA浓度、外水相/有机相体积比、内水相体积、外水相聚乙烯醇(PVA)浓度几项因素变化对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突释行为的影响.结果 有机相PLGA浓度在制备微球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随着PLGA浓度增加,微球粒径增大,载药量﹑包封率明显提高,突释降低;外水相/有机相体积比增大,微球粒径增大, 载药量﹑包封率明显提高,微球表面更加光滑﹑微孔减少,突释降低;随着内水相体积增加使得微球表面的微孔明显增多,突释增加,载药量﹑包封率降低;当外水相PVA浓度由0.5%增加到2%,微球粒径变小,突释效应增加.通过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形状为球形,外观光滑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其中>90%分布在20~70 μm.罗哌卡因载药量(7.48±0.33)%,包封率(70.97±2.36)%;醋酸地塞米松载药量(1.52±0.16)%,包封率(57.30±1.17)%.结论 采用W1/O/W2双重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罗哌卡因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以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在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行为,释药曲线呈典型S形三阶段模式.

  • SPG膜乳化法制备溶菌酶-PLGA微球的研究

    作者:杨梦琪;张永明;陈德;朱婉华;杨帆

    目的::采用白砂多孔玻璃膜( SPG膜)乳化法结合W/O/W复乳-溶剂挥发法,研究制备载蛋白类药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微球的一种新工艺。方法:以溶菌酶为模型药物,制备微球,比较制备过程中处方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并对所制得的微球进行理化性质、微球的体内相容性和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溶菌酶微球载药量为11.84%,包封率为72.43%,平均粒径为63.89μm,径距为0.675。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表明药物溶菌酶被包裹在微球内。微球的体内相容性良好,体内降解缓慢。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制备蛋白类药物-PLGA微球的新工艺,微球的体外体内性质良好。

  • 载VEGF荧光PLGA亚微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控释特性

    作者:周山;封建立;高瑾;颜加强;舒勇;刘元丰;孙道冬

    目的 制备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的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荧光缓释亚微米微球,了解微球装载以及释放VEGF的效率,体外观察荧光微球的降解.方法 采用双相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载VEGF亚微球,激光共聚焦及扫描电镜观察荧光微球体外降解,ELISA法观察其载药效率及释药曲线.结果 双相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PLGA荧光载VEGF亚微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正常,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粒径0.5~1.0 μm,分布均匀,定量ELISA检测微球载VEGF率与包封率分别为3.91%和51.42%,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缓慢降解,定量ELISA检测VEGF释放平缓,呈线性零级释放趋势.结论 直径0.5~1.0μm的PLGA载VEGF荧光亚微米微球载药效率较高,呈线性零级释放,荧光能够直接观测.

  • 聚乳酸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骨形成蛋白载体的研究现状

    作者:罗恩;魏世成

    骨形成蛋白有明显的促进骨形成作用,在其载体研究中,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能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笔者就其中的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可吸收性、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可塑性和与骨形成蛋白的复合方法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氯碘羟喹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评价

    作者:武航海

    目的 以聚乙二醇(PE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备氯碘羟喹(CQ)的纳米给药系统.方法 通过PEG引发的开环聚合物制备两亲性聚合物PEG-PLGA,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CQ-PEG-PLGA纳米粒给药系统,并计算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采用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表征载药纳米粒的粒度和形态.以Hela细胞为模型,结合MTT法评价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细胞毒性.SD大鼠予尾静脉注射给药后,检测其药动学行为.结果 载药纳米粒的粒径约200 nm,CQ的负载量和包封率均随着投药量的提高而增大,体外细胞培养表明其能有效降低CQ的细胞毒性,能延长药物在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并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 所制备的纳米粒给药系统可以有效改善CQ的水溶性、降低细胞的毒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并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望开发为抗老年痴呆的缓释给药系统.

  • 硫酸长春新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性质评价

    作者:王园

    目的 制备硫酸长春新碱(VCR)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NPs),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负载硫酸长春新碱的PLGA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以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以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规律,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细胞模型,通过MTT试验考察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 制备的VCR-PLGA NPs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5.81±4.72) nm,Zeta电位为(-17.50±1.92)mV,包封率为(56.81±3.17)%,载药量为(2.79±0.18)%,体外释放规律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Q=100-(72.19e-0.1643t+29.26e-0.002 971t)(R2 =0.996 8).载药纳米粒与原药相比可以增加细胞摄取而引起细胞毒性.结论 初步建立了负载硫酸长春新碱的PLGA纳米粒系统,为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