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研制和药物的体外释放速率研究

    作者:吴河坪;林小铭;曾明兵;陈静嫦

    目的:研制包裹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并测定其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方法:采用注射器滴注法制成包裹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混悬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标准曲线,每隔2周测定微囊所包裹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体外释放浓度。结果:微囊形态为圆形透明颗粒状,粒径在1mm左右。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微囊中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体外每2周释放量,显示药物累积释放量与时间之间为直线关系,基本符合药物零级释放动力学。结论:滴注法制备包裹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制作方法简便,其药物体外释放稳定。

  • 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释药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

    作者:李沙;汤小东;邓声菊;郭卫;侯新朴

    目的:考察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ADM-ACM)的释药特性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ADM-ACM,考察微囊的释药特性.以凋亡细胞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及SRB活细胞染色法考察ADM-ACM的体内外抗癌活性.结果:本文制备的ADM-ACM具较高的载药量,当药载比为2mg/ml,载药量达11%左右.载药微囊中ADM在PBS(pH=7.4)中突释后缓慢释放,12h时达45%左右.体外抗癌实验表明,空白微囊对BGC-823、Bel-7402及Hela三种癌细胞株无毒性,ADM ACM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ADM溶液.TUNEL实验显示ADM-ACM(60.85%)引起兔肢体VX2肿瘤细胞凋亡的阳性率远高于原料药(3.98%)及空白微囊(3.97%).结论:本文制备的ADM-ACM的体内外抗癌活性均显著强于原料药.

  • 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的声致相变条件及释药性能

    作者:徐芬芬;王志刚;李攀;郝兰;曹阳;王冬

    目的 探讨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的声致相变条件、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和纳米粒释药特性及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载药液态氟碳纳米粒溶液,观察纳米粒显像的佳功率及佳浓度,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药脂比纳米粒的药物包封率,透析法观察10-HCPT的释放,CCK-8试剂检测载药液态氟碳纳米粒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在体外经LIFU辐照后,纳米粒的佳显像辐照功率为5W、时间为2 min,佳浓度为8.53×109/ml,当药脂比为1∶10时,其包封率高为(87.03±2.55)%,超声作用后载药纳米粒缓慢释放,载药纳米粒在48 h后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结论 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发生声致相变,显著增强超声显像,并能同时缓慢释放药物从而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

  • 缬沙坦口服定时释药片的制备和体内外释药研究

    作者:闫占宽;于超峰;单兴杰;李传筠

    目的 制备缬沙坦口服定时释药片,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缬沙坦/硅胶的固体分散体.采用薄膜包衣法制备定时释药片.通过释放试验考察片芯、包衣材料等主要因素对定时释药片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的影响.以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家犬口服定时释药片,考察体内药物动力学.结果 制备的固体分散体30 min释放药物90%以上.崩解剂加入方法明显影响片芯药物释放速率,包衣液中致孔剂及含量、包衣增重为影响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的主要因素.口服定时释药片与市售胶囊相比,AUC和Cmax明显提高(P<0.05).市售胶囊的tmasx为1.89 h,口服定时释药片的tmax为5.67 h.结论 缬沙坦口服定时释药片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定时释药特性,并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 脂质-磷酸钙核/壳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

    作者:缪云秋;何淑芳;梁金英;柯琴;张馨欣;王瑞;甘勇

    本文拟构建一种新型的脂质-磷酸钙核/壳纳米粒(lipid bilayer-coated calcium phosphate nanoparticles,LCAPNs)可在胞内溶解实现迅速释药,以提高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薄膜分散法合成制各了包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脂质-磷酸钙核/壳纳米粒(lipid bilayer-coated calcium phosphate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PTX,PTX-LCAPNs),并对其进行形态、粒度和体外释放行为的表征.同时,以人肝癌细胞Huh-7为细胞模型,考察载体的细胞摄取、胞内溶解特性、药物胞内蓄积量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LCAPNs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24.73±6.41 nm.载体在体外模拟正常生理pH条件下PTX泄漏量低,而在胞内酸性pH环境中快速释药.另外,LCAPNs可有效提高Huh-7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量,并且在胞内溶解以快速释药.PTX-LCAPNs显著增加PTX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将包载紫杉醇的磷酸钙纳米粒(calcium phosphate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PTX,PTX-CAPNs)的胞内药物浓度提高了1.7倍,半数抑制浓度(IC50)降低了约5倍,抗肿瘤效果显著增强.

  • 核壳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磁性纳米系统用于中药复方多组分的时空递释

    作者:章越;丁陈陈;温露;陈钢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可共载丹参-三七复方多组分且在特定部位能实现程序性释药的羟丙基-β-环糊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磁性纳米递药系统,旨在为中药复方多组分制剂的设计提供参考.以不饱和醇溶液法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复乳法制备PLGA磁性纳米粒,再将两者共孵育制备成核壳型磁性纳米体系.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仪表征纳米粒的形貌特征及粒径分布;磁滞回线和磁铁吸附实验表征纳米粒的磁学性质;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考察纳米粒的靶向分布行为;荧光纳米粒的细胞内分布实验考察其释药次序;共载丹参-三七复方多组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实验考察内核药物和外壳药物的释放差异.结果表明,该纳米系统具有核壳结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3.0×10-4 emu·g-1,具有超顺磁性;在外置磁铁下,L929细胞可实现对磁性纳米粒的靶向摄取;包载罗丹明B和香豆素-6两种荧光物质的纳米粒在L929细胞内可呈现程序性释放行为;纳米粒中丹参-三七复方多组分的体外释放具有外壳速释-内核缓释的双相释放动力学特征.综上,本研究所制备的羟丙基-β-环糊精-PLGA纳米系统具有时空递释功能,有望在剂型设计层面上实现中药多组分的作用优化.

  • 卡铂热敏脂质体释药特性考察

    作者:亓晓温;梅兴国

    目的 建立卡铂热敏脂质体包封率和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体外热敏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超滤法分离载药脂质体和游离药物,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采用C8柱,用HPLC测定包封率.采用超滤分离法考察脂质体在42℃的体外释放规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释放度.结果 超滤分离方法的药物回收率为99.5%,加样回收率为100.6%,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工作曲线为A=8 572.6 ρ-918.77(n=6),r=0.999 9,线性范围0.517~51.7 mg·L-1;脂质体在42℃条件下的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可以用于测定卡铂脂质体的含量和包封率,所制备的热敏脂质体具有显著的热敏释药特性.

    关键词: 卡铂 脂质体 热敏 释药
  • 聚乙二醇修饰的聚酰胺-胺-甲氨蝶呤分子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孔淑仪;唐国涛;裴元英;姜嫣嫣

    目的 分别制备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第四代(G4)和第五代(G5)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甲氨蝶呤(MTX)复合物,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通过酰胺键将功能化PEG与PAMAM表面氨基连接,考察PEG化PAMAM的溶血毒性;制备PAMAM-PEG/MTX复合物,测定大复合量;考察复合物在不同缓冲溶液及血浆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及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 通过PEG化修饰,每分子G4 PAMAM分别连接了11,21和29个PEG分子;每分子G5 PAMAM分别连接了16,30和37个PEG分子.随着PAMAM的PEG化程度提高,其溶血毒性显著减小,复合MTX的量增多.PAMAM-PEG/MTX在10和1 mmol·L-1(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表现出缓释效果,但加入NaCl后释放加快.放置3个月后,复合物中MTX含量略有下降,药物释放未发生变化.结论 与PAMAM相比,PAMAM-PEG的溶血毒性显著降低,并具有一定缓释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给药载体材料.

  • 酮洛芬薄膜包衣脉冲控释片的制备

    作者:李彩艳;李新亮

    目的 研制夜间服药、凌晨释放的酮洛芬脉冲控释片. 方法 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片芯,滚转包衣锅法包控释衣膜.通过对片芯、衣膜处方中崩解剂、填充剂、致孔剂、增塑剂、包衣增重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 结果 单因素考查表明崩解剂、致孔剂、包衣增重对释药时滞有明显影响,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得到的优处方为:片芯处方KPF 50 mg(25%),MCC 40 mg(20%),乳糖70 mg(35%),L-HPC 40 mg(20%);包衣液处方为Eudragit L100与EC比例是65∶35,PEG6000 15%,包衣增重9.0%.其体外释放时滞为3.75 h,释药时间为0.5h. 结论 酮洛芬薄膜包衣片能实现脉冲释药,达到定时速释的要求.

  • 骨载异烟肼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动物模型中的释放研究

    作者:郭伟壮;余铮;林建泽

    目的:观察探讨骨载异烟肼聚乳酸微球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及其在动物模型中的释放效果。方法:选择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复乳法制备缓释微球,对微球进行形态学观察、粒径分布观察、体内释药和体外释药观察。结果:平均微球粒径(10.59±0.3)μm,平均包封率(44.9±0.9)%,平均载药率(13.0±0.6)%。在24h、72h、1w、3w微球组滑膜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口服组和原药组,P<0.05。与口服组和原药组对比,微球组0~24h药物波动差值明显更低,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骨载异烟肼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够在抗结核治疗中置入骨结核病灶对术后病灶发挥持久的疗效。

  • 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释药性能考察

    作者:王齐放;徐璐;王中彦;王岩;李三鸣;山本惠司

    目的 制备疏水性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考察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释药性能.方法 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以苯甲酸为模型药物,采用密封控温技术.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考察,采用药物从包合物中的升华、释放及溶媒对包合物的浸入等实验.结果 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和差热扫描验证了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苯甲酸与乙酰基β-环糊精系统的升华实验表明,苯甲酸在其物理混合物中的升华速率明显高于其包合物,当升华达6 h时,物理混合物的质量下降为5.82%,而包合物仅为2.13%.在pH 2.0和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溶媒的浸入量都小于淀粉稀释片.药物释放实验表明,淀粉稀释片在1 h左右苯甲酸几乎全部释放,而包合物中苯甲酸保持缓慢释放.结论 采用密封控温技术制备疏水性乙酰基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可行;药物与乙酰基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可抑制药物的升华,阻滞溶媒的浸入,延缓药物的释放;乙酰基β-环糊精可作为缓释药物的包合材料.

  • 不同混合溶剂对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影响

    作者:周苗苗;张霞;李治芳;王文苹

    目的 考察不同混合溶剂(二氯甲烷-二氧六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丙酮、二氯甲烷-乙腈)对丹参酮ⅡA-PLGA微球的影响.方法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后,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度、药物分布参数,分析微球性能与溶剂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所得微球平均载药量约10%,包封率约90%,粒径约40μm.不同混合溶剂中微球体外释放行为、药物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显著.结论 混合溶剂对丹参酮ⅡA-PLGA微球性能和药物分布有较大影响.

  • 中药经皮凝胶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红梅;刘涛;何秋蓉;贺桢翔

    中药经皮凝胶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凝胶剂.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中药经皮凝胶的特点,基质选择、促渗剂选择、释药机制、质量控制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概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其广泛研究、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 携载rhBMP-2微球的新型复合人工骨的释药及成骨活性研究

    作者:费正奇;胡蕴玉;张德志;吕荣;李丹;蒲勤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良好降解性和成骨活性,可注射的自凝固新型骨修复材料.方法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将其与rhBMP-2/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制备出rhBMP-2/PLGA微球/CPC复合人工骨.测定了复合材料释药速度,将复合材料及rhBMP-2-CPC分别植入兔双侧股骨髁骨缺损区域,通过X线、组织学观察比较不同时期材料的降解及成骨情况.结果复合材料各时间点的体外释药量均大于单纯rhBMP-2/CPC组,与单纯rhBMP-2/CPC材料相比较,复合材料植入体内后不同时间点材料的降解和新骨生成均高于单纯rhBMP-2/CPC植入组.结论rhBMP-2/PLGA微球的掺入可明显加快rhBMP-2的释放,提高材料的降解速度和成骨活性.

  • 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徐岩;陈仲清;余让辉;李国锋;王晓俏

    目的 制备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简称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PLGA为载体,采用W1/O/W2双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实验过程中有机相PLGA浓度、外水相/有机相体积比、内水相体积、外水相聚乙烯醇(PVA)浓度几项因素变化对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突释行为的影响.结果 有机相PLGA浓度在制备微球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随着PLGA浓度增加,微球粒径增大,载药量﹑包封率明显提高,突释降低;外水相/有机相体积比增大,微球粒径增大, 载药量﹑包封率明显提高,微球表面更加光滑﹑微孔减少,突释降低;随着内水相体积增加使得微球表面的微孔明显增多,突释增加,载药量﹑包封率降低;当外水相PVA浓度由0.5%增加到2%,微球粒径变小,突释效应增加.通过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形状为球形,外观光滑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其中>90%分布在20~70 μm.罗哌卡因载药量(7.48±0.33)%,包封率(70.97±2.36)%;醋酸地塞米松载药量(1.52±0.16)%,包封率(57.30±1.17)%.结论 采用W1/O/W2双重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罗哌卡因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以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在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行为,释药曲线呈典型S形三阶段模式.

  • 聚合物胶束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孙媛媛;陈博;邵兵;孙玉阳;张爽;洪洋;王艺凝;陈悦;吴琳华;纪宏宇

    目的: 综述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新文献,对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促进皮肤渗透的机制、释药过程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聚合物胶束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等作用,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论: 聚合物胶束可作为药物载体被广泛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 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作者:洪宝贤;欧金来;李晓飞;叶秋绵;冯翠娟;叶小翠;李沙

    目的 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LG)为材料,制备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doxorubicin loading nanoparticles,DOX-ALG-NPs),并对其载药、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微乳-离子交联法制备空白海藻酸钠纳米粒(ALG-NPs),以吸附法载药制备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DOX-ALG-NPs).采用效应面法对ALG-NPs的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ALG-NPs悬液浓度、药载比、孵育时间及孵育温度对ALG-NPs载药性能的影响.对DOX-ALG-NPs的基本性质及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成功制备了粒径为(262.0±4.5) nm的ALG-NPs及粒径为(159.8±8.1)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94.2±0.5)%和(19.05±0.085)%的DOX-ALG-NPs.与原料药DOX相比,DOX-ALG-NPs在生理盐水与PBS(pH=7.4)中均呈现明显的缓释作用,在生理盐水和PBS中2h与5h时分别释放药物(38.1±1.5)%与(55.5±1.1)%、(40.0±1.8)%与(48.1±2.5)%,24 h时分别释放(73.1±3.2)%、(60.3±3.4)%.结论 所制备的DOX-ALG-NPs形态圆整,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包封率及载药量较高,具有缓释性能,有望用作抗癌药物传递系统.

  • 中医"择时服药"理论与中药脉冲释药系统的研究

    作者:郑琴;王芳;杨明;胡鹏翼;岳鹏飞;伍振峰;张海燕

    中医"择时服药"理论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根据"天人相应"、"五脏应时"等提出的组方、施药方法和原则,它反映了中医因时施治和因时施药的思想,是中医辩证用药的特色之一,是中医时辰治疗学的重要体现.脉冲给药系统是在时辰药理学和时辰药动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给药技术,它在治疗节律性疾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尽管化学药物的脉冲释药系统理论已有较大发展,但它却不能完全适合于中药脉冲释药系统研究.因此,如何充分挖掘中医"择时服药"理论精髓.引入、借鉴现代制剂技术,研究构建中药脉冲给药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充分发挥中医"择时服药"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 氟啶酸眼用缓释凝胶的制备及释药研究

    作者:张卫;钟华玉;唐瑞嫦;钟银送;杨彩群

    目的制备氟啶酸眼用缓释凝胶并研究其释放机理.方法建立UV测定制剂的含量及体外释药量,建立HPLC测定制剂离体角膜渗透量,采用溶出度法进行处方的体外释药试验,应用离体角膜进行体外渗透试验.结果亲水凝胶材料含量越小,氟啶酸从凝胶基质中释放越快,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方程;亲水凝胶含量高,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氟啶酸眼用凝胶达到了缓慢释放的目的.

  • 包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吴河坪;王宁利;曾明兵;陈静嫦;范志刚

    目的 研制包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并测定其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方法 采用改良超声雾化法,将含BDNF的壳聚糖溶液加入超声雾化仪中雾化喷入海藻酸钠溶液中制成包裹BDNF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混悬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BDNF的标准曲线,并测定微囊中BDNF的体外每日释放量.结果 微囊形态为圆形透明颗粒状,粒径在3~5μm之间.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微囊中BDNF的体外每日释放量,显示药物累积释放量与时间之间是直线关系,基本符合药物零级释放动力学.结论 本法所制微囊工艺稳定,在体外具有缓释作用.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