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妇科恶性肿瘤肥胖患者腹壁切口缝合方式探讨

    作者:王茜;李莉;于春霞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由于手术范围的要求,腹部切口一般都长约20~25 cm.临床上常规使用Halsted分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组织以及皮肤.

  • 促进腹壁切口愈合的治疗体会

    作者:刘葳;王海燕

    腹部切口的美观及愈合一直以来都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患者的关注.临床观察发现:妇科与产科患者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术后的不同处理对腹壁切口愈合是有影响的,妇科患者术后24小时内,局部用沙袋加压止血处理后,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增加;而产科患者无明显差异.本文介绍了我们的临床观察研究.

  • 腹部切口全层裂开56例分析

    作者:王奇;鲁才章;夏军强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我院1991年1月~2003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裂开56例,占同期腹部手术总数的0.75%.对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治疗和预防的复习,结合本组资料,提出一些预防及处理措施,旨在减少其发生,提高治愈率,现分析报告如下.

  • 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

    作者:丁桂凤;桓勇峰;李春英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CU.而剖宫产作为异常产,存在有腹部切口问题,产妇因恐惧疼痛,本能的拒绝对子宫收缩情况的检查,影响术后阴道流血的观察,导致术后出血率的增高.本院对于剖宫产病人术中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术后直肠给予米索(简称米索)的临床效果观察较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胃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一例报告

    作者:薛静

    一、病例简介:患者男性,37岁,1998年11月因反复上腹部胀痛4个月,加重伴呕吐2周入院.连续3次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印戒细胞癌,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经2次全身正规静脉化疗后病情缓解.1999年8月患者无意间发现腹部切口处有3~5个皮下硬结,色红,固定,微痒.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8例报告

    作者:赵雪征;王宝红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行剖宫产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中,贫血(Hb<90g/L)6例(术中出血>400ml者2例);合并肥胖5例;妊娠水肿6例;合并糖尿病3例;试产失败改手术者2例;粪性羊水3例;二次剖宫产2例;术后咳嗽1例.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3~30天.结论 贫血、肥胖、妊娠水肿、糖尿病、滞产以及术中操作不当等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早期发现并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抗旱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10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类患者均在手术后4~7天发病;产科发生率高于妇科;通过挤压切口,加压包扎,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频谱仪照射,纱条外敷、引流、换药和进行Ⅱ期缝合等措施均达到切口愈合.结论 皮下组织异常和操作不当可诱发此病,早期发现和对症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 抢救严重交通事故伤一例

    作者:李杰;李益中;容博才;朱平

    患者男,30岁.因交通事故伤急诊入院,初诊为左侧创伤性膈疝、脾破裂、左肋骨骨折合并液气胸、左肱骨内髁骨折、失血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急诊经左胸腹联合切口探查.胸腔内有大量食物残渣及血性液体2 000 ml,脾及部分胃体疝入胸腔,脾上极、脾门全层破裂,胃体前壁见一长约6 cm裂口,切除脾脏后,将胃体裂口间断缝合回纳腹腔.膈肌有一长约15 cm的裂口,作间断褥式全层U形缝合.反复用大量温等渗盐水及甲硝唑溶液冲洗胸腔,置胸腔引流管1根,关闭胸部切口.探查腹腔,见肝脏左三角韧带部分撕裂,未见活动性出血,于脾窝置1根引流管,关闭腹部切口.术后第2天患者感胸闷、气促,呼吸32次/min,心率120次/min,血氧饱和度0.92,左胸腔引流管通畅,双肺可闻及大量散在湿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胸片示右胸积液.

  • 化腐生肌散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肖烨;张微;刘燕;肖焰

    病人手术后,切口常出现红肿、硬结而导致愈合时间延长,我院98年2月至2002年9月会阴及腹部切口感染及硬结患者83例,采用自制化腐生肌散对术后切口进行处理,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作者:方林艳;徐凤梅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结果 妊娠合并症、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结论 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尽早处理,扩开切口,拆除缝线,局部彻底清创,每天坚持换药,二期缝合切口,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并使切口早期愈合.

  • 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临床分析

    作者:那朝晖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37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术后病理证实。均予手术彻底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该病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保护腹部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 美宝湿润烧伤膏加血竭粉治疗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疗效观察

    作者:荆火俊

    我们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加血竭药粉治疗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33例,均为我院2005年6月~2008年12月期间的外科住院患者.切口不愈合的长度均大于3cm,深度至少1.5cm.其中胸部切口6例,上腹部切口13例,下腹部切口9例,其他部位切口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及对照组15例.治疗组男11例,女7例;年龄39~78岁,平均56岁;病程6~15天,平均(10.28±2.80)天.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7~18天、平均(11.47±2.97)天.

  • 240例腹部手术皮下全层缝合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作者:王开强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人群不断地增加,加之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致使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不断增加.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会延长住院天数、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给患者的精神、身体、工作、家庭及经济上造成不同的损害,也增加了医生压力,应引起重视.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了,有些学者认为缝合技术是影响切口愈合,发生脂肪液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1].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牛建堂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5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类病人均在手术后3~7 d发病,通过挤压切口,加压包扎,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TDP照射,引流,换药和Ⅱ期缝合等措施均达到切口愈合.结论 皮下脂肪组织肥厚和手术操作不当可诱发此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局部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阮冀;李占辉

    目的 探讨妇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且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切口愈合良好的患者779例为对照组,分析切口愈合不良的可能原因,探讨如何能够预防切口愈合不良,加速切口愈合.结果 我院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4.88%,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夏季、宫颈分泌物培养见致病菌、胎膜早破、孕前超重或肥胖、腹壁脂肪层厚度>3 cm、试产、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皮下组织使用电刀止血、术后发热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为手术时间为夏季、宫颈分泌物培养见致病菌、胎膜早破、孕前超重或肥胖、腹壁脂肪层厚度>3 cm、试产、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皮下组织使用电刀止血、术后发热,应从孕期保健、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几个方面着手预防,发现切口愈合不良后,及时敞开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有利于愈合.

  • 大肠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分析

    作者:窦新龙;杨丽;黄明

    为探讨大肠癌患者开腹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大肠癌经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本组16例患者全部治愈(100%),1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切口愈合时间为12~26 d,平均17 d.患者均在术后第5天停用抗生素,均未发生院内感染.患者均痊愈出院.结果表明,大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免疫力低下、肥胖、术中电刀的使用、缝合技术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应从多方面防范及治疗切口皮下脂肪层液化.

  • 剖腹产手术中选择优质护理方案干预的价值评价

    作者:王万利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剖腹产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促进患者的康复,分析和探讨治疗过程中选取优质护理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80名剖腹产手术女性作为实验对象,所有入组人员均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之间在我院进行了妇产科手术.将两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的例数为4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选取常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选取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不同的护理模式的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的评分都有降低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腹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情,使患者的康复速度加快,具有推广的意义.

  •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浅谈

    作者:俞淑娟

    目的: 针对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原因、积极预防与治疗,减少和防止脂肪液化.方法:笔者收集了2010年至2016年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24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均术后10天左右愈合,个别病倒长达1月之久.结论: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 防治并发症、及早处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

  •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

    作者:张绍鲜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46),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微波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3%,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组间比较(χ2=4.253,P <0.05),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为(17.2±2.7)d、治疗时间为(8.4±1.3)d,研究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为(11.1±2.2)d、治疗时间为(4.2±1.1)d,研究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和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 <0.05)。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行微波治疗,可以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了整体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的应用。

  •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探讨

    作者:李从娇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 =30)和对照组(n =30),观察组患者接受微波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4.02±1.65 d,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6.86±2.42d。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8.22±2.75 d,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5.86±4.03d。观察组治疗显效25例,治疗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显效13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76.67%。结论:微波方案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优于常规方案,可加快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713 条记录 32/36 页 « 12...28293031323334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