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021 IL-2信号转导中JAK/STAT途径的负调节机制

    作者:杨永杰

    IL-2是一个多效的刺激因子,通过与IL-2R的相互作用,引发多条IL-2信号转导途径,其中Jak/Stat途径代表了一条极为快速的、从膜到核的信号转导系统。Jak/Stat途径的活化,对介导IL-2诱导的细胞生长、增殖、抗凋亡有重要作用,但Jak/Stat的下调、失活机制在相当程度仍不清楚。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发现的一些负调节机制,尤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去磷酸化作用以及CIS、PIAS家族蛋白的负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 JAK/STAT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翔;刘红梅;邵旦兵;唐文杰;聂时南

    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JAK/STAT)信号通路是是众多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共同途径,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炎症等过程,可以通过负调节因子、与其他信号通路相互作用、STATs共价修饰等多种途径进行调节.JAK/STAT通路的激活促进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各种实体肿瘤、淋巴瘤、白血病以及炎症性疾病等疾病,针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是目前的热点,本文主要就JAK/STAT信号通路调节机制及针对此通路的靶向治疗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基因多态性与青海藏族Graves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淑琼;姚勇利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基因多态性与青海藏族Graves病(GD)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的130例藏族GD患者作为GD组,选择青海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查体健康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均为无亲缘关系的青海籍藏族世居居民,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观察对象PTPN-22基因外显子14的1 858位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 对照组及GD组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样本代表性,P均>0.05,提示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可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对照组与GD组PTPN-22基因外显子14的1 858位C/T基因型(CC、CT、TT)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5%(105/110)比93.08%(121/130)、4.55%(5/110)比6.92%(9/130)、0(0/110)比0(0/130),X2=0.613,P>0.05];等位基因(C、T)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3%(215/220)比96.54%(251/260),2.27%(5/220)比3.46%(9/260),x2=0.015,P>0.05].结论 PTPN-22基因外显子14第1 858位点C/T基因多态性与青海藏族GD发病无关联性,该基因不是青海藏族GD发病的易感候选基因.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自身抗体放射配体检测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黄干;周智广;金河来;王霞;李卉

    目的 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自身抗体(IA-2A)放射配体检测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186批IA-2A,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通过参加国际第4次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标准化评估(DASP 2005)验证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该方法批内变异系数(CV)为3.1%~9.5%,批间CV为5.5%~11.7%;以信/噪比(S/N)≥50作为检测IA-2A的理想标准,186批次检测中合格161批(86.6%),失败25批(13.4%).其中高温操作环境[(32.7±6.3)℃]检测失败率(占失败总批次的60%)显著高于低温操作环境[(11.8±5.7)℃,占失败总批次的16%],且高温操作环境S/N(55.1±6.9)明显低于低温操作环境(68.5±6.2,P<0.01).在失败批次中,由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盐溶液引起的占68%(17/25),其他原因有标记失败等.DASP 2005反馈结果显示,我室IA-2A检测灵敏度72%,特异度9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0.825±0.048(0.730~0.919).结论 放射配体法检测IA-2A的影响因素,特别是Tris缓冲盐溶液应引起操作者重视并加以控制,以确保结果稳定可靠.

  • 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

    作者:李晓;乔虹

    2型糖尿病(T2D)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位点疾病.迄今为止,已有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被发现与T2D密切相关.近发现的与T2D密切相关的基因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 IRS-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类型D(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es, receptor type, PTPRD)、泛素结合酶E2E2(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E2, UBE2E2).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胃癌侵袭中的作用

    作者:汪进国;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可逆性磷酸化是部分细胞内蛋白参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因素,其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代谢和迁移.

  • 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RKO细胞SHP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洁;黄岩;张川;马兴元;常文军;陆一鸣

    目的 探究氟尿嘧啶(5-FU)对结直肠癌RKO细胞SHP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对数生长期的人结直肠癌细胞RKO,5-FU处理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免疫印迹观察SHP2的蛋白表达水平;将能够特异性抑制SHP2表达的siRNA(siSHP2)转染RKO细胞,5-FU处理48 h,CCK8测定细胞吸光度(A)值,流式检测细胞凋亡,观察RKO对5-FU的敏感性变化及5-FU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细胞RKO在5-FU处理48 h后,其细胞核中SHP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siSHP2转染后,RKO细胞对5-FU的敏感性降低,且降低了5-FU诱导的细胞凋亡率.结论 5-FU可能通过影响SHP2的表达,促进RKO细胞的凋亡,发挥抑癌作用.

  • SOCS1、SHP1在JAK2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鲁索替尼的调控作用

    作者:谢旭磊;杨圣俊;郝洪岭;王素云;王红杰;齐峰;成志勇;刘贵敏

    目的 研究JAK2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织中JAK2V617F突变量与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SOCS1)、含SH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表达的关系,并探讨JAK2抑制剂鲁索替尼(ruxolitinib)对JAK2V617F突变阳性人红白血病细胞系HEL细胞的增殖和HEL细胞中SOCS1、SHP1表达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和保定市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N患者为MPN组,同期24例贫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组织标本中p-JAK2、SOCS1和SHP1的蛋白表达水平.SOCS1、SHP1蛋白表达量与JAK2V617F突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用不同浓度(50、100、250、500、1000 nmol/L)的鲁索替尼处理HEL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HEL细胞的活力,qPCR法检测MPN组织和HEL细胞中JAK2V617F突变量以及HEL细胞中JAK2、SOCS1、SHP1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EL细胞中JAK2、p-JAK2、SOCS1、SH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MPN组织中JAK2V617F/JAK2比值为(57.33±20.82)%,对照组为0%.MPN患者骨髓细胞质中p-JAK2、SOCS1、SHP1蛋白质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MPN组织中SOCS1、SHP1蛋白表达量均与JAK2V617F突变量呈负相关(r=-0.648、-0.692,P均<0.05).JAK2V617F/JAK2比值<50%MPN患者的SOCS1、SH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JAK2V617F/JAK2比值≥50%的MPN患者(P均<0.01),p-JAK2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JAK2V617F/JAK2比值≥50%者(P<0.01).(3)250 nmol/L鲁索替尼处理24、48、72 h后,HEL细胞活力分别为(60.06±3.87)%、(52.05±2.88)%、(36.43±2.01)%.随着鲁索替尼浓度的增加,HEL细胞中JAK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p-JAK2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P<0.05),SOCS1和SHP1的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1).结论 鲁索替尼能够抑制HEL细胞中JAK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增加SOCS1、SHP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HEL细胞的活力.

  • SHP-1蛋白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

    作者:黄定德;陈杞;韩玲;蔡建明;李百龙;傅志超;孙顶;黄越承;赵芳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蛋白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建立γ射线体外诱发BALB/c小鼠白血病模型.实验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从各组小鼠获取胸腺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免疫沉淀法及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胸腺细胞SHP-1蛋白质的表达、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活性.结果:癌变组SH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P<0.01),但各组SHP-1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催化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其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酶活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的胸腺细胞中,SH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但可能存在酪氨酸磷酸化障碍,导致其活性降低,即表现出SHP-1蛋白表达与其活性分离现象,提示辐射致癌中SHP-1蛋白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柳江;刘芳

    1型糖尿病(T1DM)的病因复杂,多种遗传易感基因与环境相互影响,以自身免疫毒性CD8~+T淋巴细胞破坏胰岛B细胞为特征.研究发现,新发生的T1DM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降低,CD8的百分均值高于正常人~([1]).

  • 脑缺血大鼠海马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的激活及其调控

    作者:李洪春;张光毅

    以往的研究表明, 在脑缺血/再灌注的皮层和纹状体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 (STAT3)被激活.本实验旨在研究SD大鼠四动脉结扎诱导的全脑缺血是否引起海马组织STAT3的快速激活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 脑缺血导致STAT3快速磷酸化激活及DNA结合活性增加.胞浆STAT3的磷酸化水平从缺血5 min起就显著增高, 10 min达高峰(增加约1.7倍), 然后开始下降.核内STAT3的磷酸化水平则逐渐增加, 缺血30 min时达高峰(增加约2.3倍).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显示, STAT3的DNA结合活性从缺血5 min起就显著增加, 30 min达高峰(增加约3.2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缺血前20 min腹腔注射给药, 然后缺血30 min, 发现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显著地抑制核内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的增加(磷酸化水平从2.3和2.5倍分别降为1.2和1.4倍, DNA结合活性则从2.8和3.7倍分别降为1.1和1.5倍), 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矾酸钠则能明显地促进他们的增高(磷酸化水平从2.0倍增到3.4倍, DNA结合活性从3.1倍增为5.1倍).这些结果提示, 蛋白酪氨酸激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可能共同参与了缺血诱导STAT3的激活调控, STAT3的激活可能有助于海马神经元适应氧化应激.

  • 糖尿病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明;孙金鹏;刘晶;于晓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一些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在胰岛素受体信号途径、胰岛素分泌和胰腺β细胞受自身免疫细胞攻击等生理或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PTP1B、TCPTP和LYP为代表的PTP通过将底物去磷酸化,拮抗激酶催化的磷酸化反应,在一些信号通路中起到负相调节的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这些PTP的单核苷酸突变使蛋白表达增加或酶活力增强,因而施用这些潜在靶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成为治疗1型或2型糖尿病可能的新疗法.而PTPIA-2/IA-2β的胞内磷酸酶结构域被发现是大量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原,因此可针对PTPIA-2/IA-2β发展早期诊断并预防1型糖尿病的试剂盒.

  • 受体O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作者:王增芳;王萍萍;王增艳;孙芳;修霞

    细胞增殖、分化、黏附、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细胞内各种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活化级联反应.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表达或活性改变能够影响细胞增殖、黏附、侵袭等,并促进正常细胞向恶性转化[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s)的作用与PTK相反.PTPs的活性区可催化其底物PTK发生酪氨酸去磷酸化.1988年,发现并纯化了第一个PTPs[2].PTPs在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调节中作用复杂,扮演双重角色.PTPs的功能失调参与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SHP2是PTPs家族的成员之一,能正反馈调节胎盘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影响胎盘免疫微环境,并参与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进展[3].

  • 全脑缺血诱导海马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的激活和DNA结合活性的调控

    作者:李洪春;张光毅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诱导海马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的激活调控.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四动脉结扎建立的全脑缺血模型,以及腹腔注射给药的方法.运用免疫印迹和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检测蛋白酪氨酸激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对海马核抽提物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缺血前20min腹腔注射染料木黄酮能明显抑制全脑缺血导致核内STAT3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的增高;而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矾酸钠则能明显促进两者的增加.结论全脑缺血所致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的增高可能受蛋白酪氨酸激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双重调控.

  • SH P-2及其调节破骨细胞形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鹏;姜欢(综述);胡敏(审校)

    SHP-2是一种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具有去磷酸化作用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 PTPs),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其突变与多种恶性疾病有关。近年来学者发现SHP-2在破骨细胞(osteoclasts, OC)的可逆磷酸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是OC形成中的关键因子。文中就SHP-2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相关疾病以及SHP-2调节OC形成的作用作一综述。

  • 口腔鳞癌组织中PTPRK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甲基化分析

    作者:彭宏峰;王元杰;田松波;马冬;董伟;梁永强;耿菲;李金源

    目的 分析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K(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receptor type K,PTPR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探讨OSCC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收集OSCC组织57例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1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OSCC组织及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TPRK基因甲基化状态、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OSCC组织中PTPRK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59.65%vs 34.15%,P<0.05).OSCC组织中PTPRK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mRNA水平:0.53±0.23 vs 1.05±0.08,P<0.001;蛋白水平:0.43±0.21 vs 1.02±0.78,P<0.01),OSCC组织中PTPRK基因mRNA的表达与PTPR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相关(P<0.01).PTPRK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P<0.05).结论 PTPRK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可能与OSCC的发生、进展相关,有可能成为OSCC早期诊断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点.

  • 胃癌中酪氨酸磷酸酶1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汪进国;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目的 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P1B蛋白表达并分析PTP1B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P1B在不同胃癌细胞和胃癌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1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PTP1B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在原发部位的浸润显著相关(P<0.05),PTP1B在TNM分期较晚(Ⅲ+Ⅳ)和有淋巴结转移(N1 +N2+N3)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TNM分期较早(Ⅰ+Ⅱ)和无淋巴结转移(N0)的胃癌组织.结论 PTP1B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类似原癌基因的作用,其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

    作者:董敏;刘昭前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es,PTPs)是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关键酶.PTPs通过对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控胰岛素信号转导.PTPs抑制剂是潜在的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靶点药物,可以延长胰岛素信号的转导,加速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降低.本文主要概述PTPs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新的治疗糖尿病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 非特异性抑制脊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活性对炎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李帅;杨娴;索占伟;时蕾;刘燕妮;曹静;许英明;胡晓东

    目的 研究脊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s)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 (CFA),建立炎性疼痛动物模型;24 h后,鞘内给予PTPs抑制剂正钒酸钠(sodium orthovanadate,Na3VO4),观察对缩足阈值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正钒酸钠对损伤侧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B亚基第1472位酪氨酸(NR2B-Y147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鞘内注射正钒酸钠50、100和200 ng,虽然不影响正常动物的痛阈,但却能够剂量依赖性地缓解CFA诱发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给药后30 min,炎性疼痛小鼠的缩足阈值从(0.24±0.07)g分别升高至(0.17±0.06) g (P>0.05,n=4)、(1.07±0.51) g(P<0.05,n=4)和(1.38±0.47) g(P<0.05,n=4);同时,CFA诱发的脊髓NR2B-Y1472的磷酸化也被正钒酸钠100 ng所完全阻断.结论 PTPs抑制剂正钒酸钠,通过降低脊髓NR2B的酪氨酸磷酸化,逆转炎性疼痛动物的NMDA受体功能亢进,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

  • 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参与调控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容积调节性氯通道电流

    作者:周家国;丘钦英;贺华;庞瑞萍;朱邦豪;黎小妍;周圆;关永源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在胚胎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系A10细胞容积调节性氯通道电流中的调控作用.方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①在A10细胞,低渗溶液激活一外向整流电流,该电流在正电位(≥60 mV)时缓慢失活.其反转电位为(-1.5±3.4)mV,接近Cl-平衡电位(Ecl=0 mV).降低胞外Cl-浓度其反转电位随之变化.高渗溶液可抑制该电流.②DIDS(100 μmol·L-1)电压依赖性抑制容积调节性氯通道电流,在+80 mV和-80 mV的抑制率分别为53.7%±6.2%和29.8%±4.9%.③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30μmol·L-1)抑制该电流,在+80 mV和-80 mV对其抑制率分别为62.3%±11.3%和66.9%±10.5%,其抑制作用无电压依赖性.④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sodium orthovanadate(Na3VO4,500μmol·L-1)增强该电流,其作用无电压依赖性,在+80 mV和-80 mV电流幅度分别增加了44.8%±14.5%和47.1%±13.6%.结论 A10细胞上存在有容积调节性氯通道.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参与调节A10细胞容积调节性氯电流的激活.

6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