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介素21对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

    作者:赵明峰;翟文静;邓琦;李玉明;耿丽;杨莉;吕海容;林雪梅;刘鹏江;李敬兰

    本研究探讨白介素21(IL-21)对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抗白血病的体外作用.以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缓解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DC,自体AL细胞RNA作为抗原负载DC,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白血病特异性CTL产生;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自体AL细胞的作用,并检测CTL产生IFN-γ和TNF-α的变化.实验共分2组:实验组,在DC-CTL共培养过程中加用IL-21(200 ng/ml);对照组,不加IL-21.同时对IL-21单独作用培养后成熟DC,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L产生率分别为:(56.73±10.21)%,(73.43±18.01)%(P<0.01);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分别为:(154.91±67.20)ng/L,(310.62±141.15)ng/L(P<0.01)和(8.77±5.09)μg/L,(15.25±6.56)μg/L(p<0.01).在效靶比为20∶1时,两组对自体AL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为(50.22±5.07)%,(75.38±9.47)%(P<0.01);IL-21作用后的成熟DC的CD1a、CD83、CD86、CD80和HLA-DR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亦没有明显不同.结论:IL-21可促进DC诱导的CTL增殖、增加IFN-γ和TNF-α产生从而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IL-21对成熟DC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IL-21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介导的特异性体外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作用

    作者:主鸿鹄;徐开林;潘秀英;刘军权;陈复兴;黄一虹

    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冻融抗原(CL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特异性抗白血病的作用,将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用CLA致敏,再与CML患者的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同培养.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其对自身CML细胞,K562细胞和Raiji细胞的杀伤活性(CIK+CLA-DC组),与未致敏的DC+CIK(CIK+DC组),CIK组及CIK+CLA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效靶比为25:1时细胞杀伤活性强,在该效靶比下,4组细胞对自身CML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68.8±14.2)%,(52.5±9.4)%,(20.7±7.5)%和(24.2±8.7)%.CIK+CLA-DC组杀伤活性强,与其余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IK+DC组比CIK组杀伤活性强(P<0.01);CIK组与CIK+CL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K+CLA-DC组在效靶比为25:1时对自身CML细胞,K56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68.8±14.2)%,(14.6±6.2)%和(12.7±10.2)%,与K562细胞和Raji细胞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IK对CML患者自身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CIK与CML-DC共培养组对自身CML细胞杀伤活性比CIK组强;CIK与CLA抗原致敏CML-DC共培养组具有强的杀伤活性.CLA抗原致敏DC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 慢性髓性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作者:王黎明;陈珊珊;刘艳荣;付家瑜;于弘;李金兰;郭子宽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功能,将CML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GM-CSF,IL-4,TNF-α的培养基中培养7-14天.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鉴定,通过FITC-DX(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实验,3H-TdR掺入和MTT实验,以及LDH释放试验,分别检测不成熟DC对外源抗原的摄入能力,成熟DC对外源和内源抗原的呈递能力,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结果表明:从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能培养出高表达CD1a,CD86,CD80,HLA-DR,CD54和CD4的树突状细胞;早期DC对FITC-DX有吞噬功能;培养至出现典型树突状结构的DC(约7-10天)对异体淋巴细胞(allo-MLR)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自身T细胞也有刺激作用(auto-MLR),但相对较弱;CML-DC能诱导出对自身CML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CTL.结论提示,CML-DC能诱导抗白血病的CTL反应.

  • IL-21联合IL-6增强脐血CIK细胞杀伤K562及HL-60细胞的作用

    作者:孟娟霞;赵明峰;赵楠;Sajin Rajbhandary;卢文艺;柴笑;邓琦;肖霞;穆娟

    目的 探讨IL-21联合IL-6对脐血来源的CIK细胞杀伤K562及HL-60白血病细胞系效应的影响.方法 Ficoll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并分为4组:对照组,IL-21组,IL-6组,IL-21 +IL-6联合组.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免疫表型及Treg细胞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LDH释放法检测CIK细胞对K562及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在细胞培养的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IL-21组CIK细胞的产生由(7.30±1.20)%上升至(12.52±1.45)%,IL-6组升至(11.01±1.04)%,IL-21 +IL-6组升至(20.80±2.33)%,而IL-21组Treg细胞表达由(26.18±1.03)%降至(10.95±1.49)%,IL-6组降至(17.91±1.95)%,IL-21 +IL-6组降至(5.25±0.54)%;在第14天,IL-21与IL-6组的CIK细胞比例为对照组的2倍,IL-21 +IL-6组为对照组的2.5倍,而Treg细胞比例在IL-21组由(9.24±0.42)%降至(1.48±0.06)%,IL-6组降至(3.96±0.11)%;IL-21 +IL-6组Treg细胞降至(0.83±0.08)%.在效靶比为20∶1时,对照组细胞对K562及HL-60细胞的杀伤率[(29.31±0.58)%、(20.14±1.27)%]均明显低于各实验组(P<0.01),而IL-21 +IL-6联合组对两种细胞的杀伤率[(63.79±0.91)%、(41.53士1.43)%]均高于IL-21组[(52.99±1.26)%、(33.04±1.68)%]和IL-6组[(53.05±1.52)%、(32.18±3.83)%](P<0.01),IL-21与IL-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21和IL-6可增强脐血来源的CIK细胞增殖与杀伤活性,同时可显著降低Treg细胞的表达,从而间接增强CIK细胞的功能;而且,二者协同使用效果更强,使CIK细胞对K562及HL-60白血病细胞系发挥更强大的杀伤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IL- 7和IL- 15自杀式基因修饰的中枢性记忆T细胞具有同种异基因反应性及自我更新的能力

    作者:Kaneko S;Mastaglio S;Bondanza A;陈韵;来晓瑜

    白血病经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其长期的临床缓解还依赖于同种异基因反应性记忆T细胞能否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效应子,以对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记忆T细胞根据归巢受体CD62L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与否, 分为中枢性(TCM)和效应性(TEM)记忆T细胞.

  • 内源性表达白细胞介素21的CIK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赵楠;赵明峰;Sajin Rajbhandary;卢文艺;朱海波;马立;游权;肖霞;邓琦

    目的 研究内源表达白细胞介素21(IL-21)对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抗白血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构建表达IL-2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CIK细胞并鉴定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杀伤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作用;半定量反转录(RT)-PCR法检测CIK细胞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3、穿孔素、颗粒酶A、颗粒酶B、Fas配体(FasL)和NKG2D分子(NKG2D)的mRNA表达;流式直接免疫标记法检测CIK细胞免疫表型、细胞表面IL-21受体(IL-21 R)、FasL及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果 经酶切与测序鉴定,IL-21慢病毒载体构建正确,共转染CIK细胞中有目的基因IL-21的表达.(1)与空载体组相比,内源表达IL-21组总的细胞增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阳性细胞数高于空载体组(24.60%±2.10%比16.95%±4.70%,P=0.042).(2)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空载体组(58.4%±8.3%比23.3%±2.8%,P=0.009),作用第5天时,杀伤作用仍能维持在61.2%±6.2%(P=0.003),相比外源性IL-21作用的CIK细胞的杀伤率(44.6%±8.3%比22.8%±2.8%,P=0.034)更强,而且作用时间更长久.(3)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表面IL-21R的表达比空载体组增加约2倍.(4)与空载体组比较,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IFN-γ和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约1.5倍,穿孔素、颗粒酶B、FasL mRNA的表达量升高近2倍,颗粒酶A、TNF-β和NKG2D mRNA的表达与空载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发现: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表面FasL、穿孔素、颗粒酶B、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载体组[0.56%±0.37%比0.06%±0.02%、25.86%±6.13%比12.23%±2.35%、37.58%±2.30%比14.56%±1.36%、(55.3 ±3.5)ng/L比(23.2 ±5.6)ng/L、(15.6 ±0.6)μg/L比(5.6±0.6)μg/L,均P<0.05].结论 内源表达IL-21的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白血病作用,而且作用时间更长久,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其受体的表达,增加穿孔素、颗粒酶B、FasL、IFN-γ和TNF-α的表达而实现的.

  • 异基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抗白血病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立成;郭坤元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目前已成为骨髓移植后复发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DLI在受者体内所介导的这种抗白血病作用,与输入的异基因免疫活性细胞诱导的过继性免疫反应有关,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加以综述.

  • 加强对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作者:叶根耀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治疗乃至唯一根治的方法,其中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leukemia, GVL)作用,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Barnes等曾报道移植骨髓的小鼠能消灭照射后残存的宿主白血病细胞.对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的初设想之一就是移植物可能具有一种抗白血病作用,即GVL作用.近年来对人类BMT受者的分析结果支持这一设想.1 GVL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 GVL与GVHD常相伴而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Weiden等对262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BMT患者分析后发现,未发生GVHD患者比发生Ⅱ~Ⅳ度急、慢性GVHD患者的复发危险度高2.5倍,从而获得GVL作用与GVHD相关联的证据.这种作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白血病复发期而非缓解期进行移植的患者尤为显著.同基因BMT受者白血病复发率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发生或仅有轻度GVHD.在allo-BMT中,有Ⅱ~Ⅳ度GVHD的患者BMT后2年持续缓解率和活存率均高于0~Ⅰ度GVHD患者,但是GVHD的强度与GVL的作用大小并不呈正相关.我们于1986年用HLA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供体骨髓细胞先植入后排斥,经综合治疗,恢复了自身造血功能,移植后24个月临床复发,骨髓仍处慢性期.术后46个月在他院以马利兰、羟基脲和环磷酰胺联合化疗预处理后,患者接受了同一供者的第2次allo-BMT,未发生GVHD,活存至今,是我院allo-BMT后生活质量良好、活存长的1例,可能与GVL有关,也提示GVL不一定伴有GVHD.

  • 转染IL-18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

    作者:李杰;丁艳华;邵明柏;王冠军;金宁一

    目的:探讨转染IL-18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树突状细胞(DCs)的抗白血病免疫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介导法将pVAX1-IL-18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ML DCs,检测转染IL-18 DCs的IL-18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IL-18 DCs的CD80+、CD86+细胞百分率,并检测IL-18基因修饰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特异性CTL杀伤作用及诱导的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转染IL-18 DCs上清中IL-18的含量为(596±34.1) pg/2×106cells/48 h,而在转染空质粒DCs和DCs上清中未检测到IL-18,且转染IL-18 DCs的CD80+、CD86+细胞百分率高于转染空质粒的DCs(P<0.05).转染IL-18的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特异性CTL杀伤作用及诱导的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转染空质粒的DCs(P<0.05),且随着S/R或R/T增加,其多种免疫反应逐渐增强.结论:IL-18与DCs抗肿瘤作用具有协同性.

  • 黄酮类化合物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希君;姚旌旗;彭娜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名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s),可分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黄烷酮等及其甙类,其结构特点是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即两个芳香环由一个成环或不成环的C3单元联结起来.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中.黄酮类化合物如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活性[1-4].近年来,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实对多种肿瘤细胞尤其对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及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影响其细胞周期的分布或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5-7],而对正常人体细胞低毒或无毒.因此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颇有应用前景的抗白血病药物.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白血病作用

    作者:彭志刚;宋善俊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其中抗白血病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其抗白血病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干预细胞信号转导和增强抑癌基因活性及抑制癌基因表达等方面.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脂素(YS2H)对体外人白血病细胞及基质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作者:练诗梅;宋振岚;林肇辉

    目的:研究肝脂素(YS2H)对人白血病细胞及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白血病祖细胞集落生长方法、3H-TdR掺入法,观察YS2H对2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白血病细胞作用;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法观察经YS2H作用,培养4周时的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结果:YS2H对体外人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而对正常骨髓CFU-GM集落形成影响不大(P>0.05);同时发现,YS2H可使基质细胞悬浮液中的白血病细胞及集落数减少,并使白血病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趋向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结论:YS2H是一种有选择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脂类抗白血病药物,具有临床研究应用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