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蛋白酶原-2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建民;杜菊兰;楼永刚;万汝根

    目的 探讨胰蛋白酶原-2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层析法分别测定8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轻度69例,重度16例)和30例非胰腺炎急腹痛患者发作后不同时间的尿胰蛋白酶原-2,同时测定血、尿淀粉酶和脂肪酶进行比较.结果 8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80例尿胰蛋白酶原-2阳性,胰腺炎组和非胰腺炎组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但轻度与重度胰腺炎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胰蛋白酶原-2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1%和93.3%,均高于淀粉酶和脂肪酶.阳性预示值97.6%,阴性预示值84.8%.与CT检查结果有显著相关性(Kappa>0.800).结论 胰蛋白酶原-2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较好指标,适测定时间为腹痛发作后3天内.

  • 尿胰蛋白酶原-2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高玲;范瑾瑾;潘访谦;姜傥;黄恩芳;俞纯山

    目的探讨尿胰蛋白酶原-2的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9例急腹症病人血清和尿液标本,按终诊断分为急性胰腺炎组(34例)和非急性胰腺炎组(35例),分别测定尿胰蛋白酶原-2、血清脂肪酶和血、尿淀粉酶,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尿胰蛋白酶原-2试纸条检测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5%、83%、84%;血清脂肪酶为82%、60%、71%;血淀粉酶为88%、54%、71%;尿淀粉酶为79%、54%、67%;结论尿胰蛋白酶原-2检测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一个非常有用的筛选指标,尤其是特异性较高.阴性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急性胰腺炎.

  • 脂肪酶的试剂携带污染对总胆汁酸检测的影响

    作者:雷鹏;侯芳;陈开杨;欧阳慧;杨阳;向尹

    目的 分析生化检验中脂肪酶(LPS)试剂携带污染对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影响.方法 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TBA,观察LPS试剂对TBA检测的携带污染,LPS R1和R2试剂分别对TBA检测的影响,以及特殊清洗能否消除LPS对TBA的携带污染.结果 LPS试剂对TBA检测存在显著的正干扰(P<0.05),设置特殊清洗并不能有效消除干扰(P<0.05).LPS的R1和R2试剂都对TBA检测存在正干扰(P<0.05).结论 LPS严重影响血清TBA检测.

  • 血清脂肪酶测定研究进展

    作者:孙艳;胡望平

    脂肪酶(lipase,甘油三酯水解酶,EC3.1.1.3)是一类特殊的分解脂肪的酯键水解酶,同时它也是仅有的一种专门在异相系统或水不溶性系统的底物-水界面上快速催化反应的酶,对均匀分散的或水溶性底物却无作用即使作用也极缓慢。 脂肪酶是早研究的酶类之一,但由于脂肪酶的结构及……

  • 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验应用价值探究

    作者:何跃

    探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以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胰腺炎临床应用价值.抽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接收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轻型和重型各30例,并选取同期在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并分析联合检测灵敏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且三种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指标检测(P<0.05).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可显著提高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率,值得临床参考.

  • 酸角壳提取物对脂肪负荷大鼠血脂的影响

    作者:李维熙;刘冬丽;苏薇薇;高永坚

    目的 研究酸角壳提取物对脂肪负荷小鼠脂肪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橄榄油负荷大鼠为实验系统,通过检测负荷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水平,探讨酸角壳提取物对脂肪负荷后血脂的影响;采用正常大鼠为实验系统,通过测定小肠黏膜和内容物胰脂肪酶活性,评价酸角壳提取物对小肠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以及给药后不同时间酸角壳提取物对小肠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酸角壳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大鼠橄榄油负荷后4 h和6 h的甘油三酯水平(P<0.01).酸角壳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小肠上段和中段胰脂肪酶的活性,在给药30 min到1 h抑制活性强.结论 酸角壳提取物能显著降低橄榄油负荷后大鼠的甘油三酯水平,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肠道脂肪酶有关.

  • Bacillus subtilis CICC20034产脂肪酶的培养条件研究

    作者:王艳华;刘飞飞;程仕伟

    目的 优化Bacillus subtilis CICC 20034产脂肪酶的培养组分和发酵条件,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优化不同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和培养基复配发酵培养组分;优化培养温度、pH、培养时间进一步提升菌株产酶能力.结果 佳利用碳源为甘油,无机氮源比有机氮源更有利于脂肪酶生产,优化培养组分为:10g/L甘油,10 g/LNH4Cl,8g/LNa2HPO4· 12H2O,2 g/L K2HPO4,0.5 g/L MnSO4.适培养pH 6.0,温度30℃,发酵周期28 h.结论 通过前期优化筛选,获得脂肪酶活性达24.16 U/mL,为后续深入优化和代谢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资料.

  • 黏质沙雷菌ECU1010脂肪酶新基因lipB的克隆和表达

    作者:吴娇娇;李素霞;赵健;范立强;许建和

    目的 克隆黏质沙雷菌ECU1010脂肪酶基因lipB于大肠杆菌中表达后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 PCR克隆脂肪酶基因,与质粒pET-28a(+)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硫酸铵沉淀法纯化表达产物,研究酶的稳定性等酶学性质.结果 成功克隆了S.marcescens ECU1010中脂肪酶基因lipB(GenBank:HM440338),在E.coli中高效表达.LipB适反应温度40℃,适pH8.5.该酶能在pH5~7条件下保持稳定,Ca<'2+>有促进酶活性的作用.LipB对不同有机溶剂的耐受性与黏质沙雷菌脂肪酶LipA有明显差异.结论 lipB基因克隆丰富了脂肪酶基因资源,分析LipB的酶学性质表明,此酶在食品工业和手性药物的拆分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紫外-光复活诱变

    作者:王金主;袁建国;杨丹;徐军庆;谭少君;刘建民;王元秀;李峰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选育出脂肪酶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罗丹明B指示平板法分离出产脂肪酶量高的菌株,通过紫外-光复活诱变选育提高产量.结果:从土壤中筛得脂肪酶产量为6.75U/mL的菌株白地霉L-8,通过紫外-光复活诱变提高产量到12.08U/mL.结论:获得了一株高产脂肪酶的白地霉菌株,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出产脂肪酶的菌株,再通过紫外-光复活诱变提高其产量的高产菌株的筛选方法是可行的.

  • 重组黏质沙雷菌脂肪酶的可溶性表达及其性质研究

    作者:王祎;赵健;范立强;李素霞;毛晓波;许建和

    目的 提高重组黏质沙雷菌ECU1010脂肪酶(GST-lipase)可溶性表达量,研究其相关理化性质.方法 PCR扩增lipase基因,与表达载体pGEX-4T-1连接后转入E.coli BL21(DE3),优化培养提高可溶性表达量,表达产物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研究温度、pH等对酶活性的影响,重组酶的底物特异性以及对(±)-MPGM的手性拆分.结果 优化后可溶性酶的活性可达8 612.3 U/L,纯化9.8倍后比活性为3.3 U/mg.重组脂肪酶的适反应温度为30℃,适pH为9.0.温度低于30℃、pH 6.0~6.8的条件下比较稳定.C2+,Fe2+等金属离子和一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提高酶的活性.硝基苯月桂酸酯(C12)是其适底物.以(±)-MPGM为底物,4 h后转化率达到47.3%,ee值为89.7%.结论 优化后可溶性脂肪酶的活性大大提高,研究了重组脂肪酶的相关性质,为地尔硫(草)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正交试验优化黏质沙雷菌脂肪酶包涵体复性条件

    作者:庞怀宇;吴娇娇;李素霞;许建和;赵健;范立强

    目的 优化黏质沙雷菌脂肪酶复性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影响脂肪酶复性的关键因素,包括复性液的离子强度、pH、复性温度和复性液尿素浓度;进一步优化筛选出的关键因素.结果 佳复性液组成为20 mmol/L Tris-HCl(pH7.0),1 mmol/L Ca2+,复性液中尿素浓度0.8 mol/L,复性温度30℃.复性12h后脂肪酶活性可达3 500 U/L.结论 影响脂肪酶复性的关键性因素为复性液pH及离子强度.Ca2+可以促进脂肪酶复性.

  • 脂肪酶在手性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作者:张中义;吴新侠

    手性药物在新药中越来越受重视.生物催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高度选择性、产物纯度高等优点.在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消旋体的拆分,为制备单异构体手性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现对利用脂肪酶的对映选择性、区域选择性技术制备手性醇、手性胺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中义;吴新侠

    对脂肪酶菌种来源、催化活性中心构成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工业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利用Bacillus subtilis168脂肪酶LipA提高Sulfolobus shibatae B12嗜热酯酶B12est的可溶性

    作者:杨桂;刘松梅

    克隆并在E.coli中表达嗜热古菌Sulfolobus shibatae B12中的B12est酯酶发现是以不可溶的形式表达,通过在其N端融合来源于Bacillus subtilis168中的脂肪酶LipA后,得到了具有一定可溶性的融合酶.本研究表明融合酶保留了嗜热酯酶和脂肪酶的酶学特性.融合酶能够催化对硝基苯酚酯和甘油三酯,在高温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催化活力,融合酶在60℃处理30 min后,还能够保持60%以上的活力.

  • 多酶清洗剂清洁采髓器械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莉;方林彬

    多酶清洗剂是一种含有蛋白水解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快速清洗液.2002年12月~2005年8月,我们对多酶清洗液清除采髓器械细菌内毒素的效果进行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作者:黄泽伟;朱钰钰;陈伟立

    同时测定临床疑为急性胰腺炎的99例患者的淀粉酶、脂肪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别计算出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比较.结果 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测定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优于单独测定淀粉酶或脂肪酶.结论 联合测定有利于实验室对AP的早期诊断.

  • 酶法和多层膜干片法测血清脂肪酶的方法学比较

    作者:彭又生;陈思颖;曹令仪;粱惠强

    目的 了解酶法和多层膜干片法测定血清脂肪酶结果的偏倚大小和实验特点.方法 分别用酶法和多层膜干片法测定血清脂肪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酶法和多层膜干片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00U/L和0~2000/UL;批内重复性实验的平均变异数分别为2.12%和1.28%;批问重复性实验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23%和1.6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和103.6%;相关性试验的回归方程为Y=0.43X+5.65,r为0.986;加入胆红素<342.08umol/L.血红蛋白<5g/L,甘油三脂<10.08mmol/L对两种方法无显著干扰;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60U/L和0~300U/L.结论 酶法和多层膜干片法适合临床应用,有很好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 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动态变化

    作者:薛彦菊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二者动态变化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为①急性胰腺炎组(AP组):共44例,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岁.②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60例,男40例,女20例,22岁~75岁,平均年龄45岁.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AP组患者入院当天采血,间隔3d采血,观察至16天.结果 AP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随后慢慢平行下降,二者异常率亦同步下降;疾病后期脂肪酶下降幅度小于淀粉酶.结论 脂肪酶是目前诊断AP理想的指标之一,动态观察更具指导意义.

  • 动态监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纯敬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依靠检测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来诊断AP,但是其他一些疾病如消化性因子,如小肠穿孔,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等也可导致淀粉酶升高.血尿淀粉酶的测定值要非常明显升高才有诊断价值[1].因此,本文对肿瘤坏死因子-α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含量进行动态检测以探讨其在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 血清IL-6与AMY、LPS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张冬新;邵贝贝;徐永庆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病,以病程凶险、死亡率高为特点.所以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就显得允为重要.本文采用ELISA法测定39例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淀粉酶(AMY)、脂肪酶(LPS)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在AP诊治方面的价值.

324 条记录 11/17 页 « 12...891011121314...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